張在軍
【開欄寄語】
國家之興,要靠人才。人才之興,要靠教育。教育之興,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長,必須深深根植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沃土。我們亟須重塑教育家精神,樹立教育家旗幟,引領(lǐng)中國當代教師朝著教育家成長的目標邁進。
《成才之路》自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聚焦教育創(chuàng)新,探研成才新路”,關(guān)注教育家成長,努力成為廣大校長、教師的良師益友,已逐漸成為中國教育期刊方陣里獨具影響的學術(shù)期刊。
本刊從本期起,將開設“教育名家”專欄,每期介紹一位或幾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讓讀者對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學術(shù)成果進行全方位了解,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顧明遠教授所言,“平凡與卓越相隔的距離并不會太遠。教師只要懷有夢想,就能夠及時抓住機遇,邁出那關(guān)鍵性的一步。”
點燃教育家成長夢想,助推新秀群起,人才輩出,是中國教育最迫切的呼喚,也一直是我們《成才之路》人的時代夢想。
1. 老子
一、生平介紹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或謂即太史儋),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 人。生卒年不詳,約與孔丘同時。做過周朝掌管圖書的小吏。傳說孔丘曾向他問過禮。世傳《老子》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五千余字,少者不足五千字),成于戰(zhàn)國時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是文化墮落論、人性“復歸”論、“絕學棄智”論。老子從“無為”的教育目的出發(fā),貫徹“貴柔”“不爭”“知足”的教育內(nèi)容,提出了“致虛守靜”的教學原則和“絕學棄智”“閉目塞聽”的教育方法。對于老子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批判地繼承。
二、教育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是:
文化墮落論。老子以“道”為本體?!暗馈迸c“無”同義,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實體,不具有任何規(guī)定性。“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普遍法則是“無為”,即順乎自然?!盁o為”的對立物是“有為”,即人為的創(chuàng)作。老子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現(xiàn),都是與“道”背離的。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保ǖ谑苏拢肮适У蓝蟮?,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第三十八章)“法令滋章,道賊多有?!保ǖ谖迨哒拢┻@就是說,“大道”之世,自然無為,人們和諧相處,不需要有道德約束,也不知道德為何物。及至“無為”法則被破壞,才有圣者、智者出來,制定道德規(guī)范,傳授知識,進行教化,于是產(chǎn)生了是非、善惡等觀念,毀譽褒貶、爭名逐利的現(xiàn)象跟著而來。道德不足以約束,又制定法令,結(jié)果引起更多的紛爭和更大的混亂。老子認為,這就是人類社會墮落的軌跡。
人性“復歸”論。老子從道的虛無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無知無欲”、素樸無私的,認為從“無知無欲”到有知有欲,即從“無私”到有私,乃是對人類本性的背叛,有時教育則加速了這種背叛的趨勢。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復歸”作為拯救社會的理想,幻想人們回到嬰兒般的天真,對一切都漠然無動于衷。他認為:這樣,既沒有任何作為,也就沒有任何爭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第八十章),就都會感到自我滿足。
“絕圣棄智”論。老子認為,人性“復歸”的途徑是“絕圣棄智”(第十九章),即毀滅文化,取消教育。老子說“為學”與“為道”的方向途徑正相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思是“為學”是追求知識,要求知道更多的東西,學到更多的技能。“為道”是回到“無知無欲”,要求把知道的東西忘掉,把學到的技能拋棄,而且要忘掉得干凈,拋棄得徹底,“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第四十八章)。老子認為,無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錯誤。他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第八十一章)。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語言解說的,凡是用語言解說的東西,都是對真善、真知的損害。所以他認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錯誤。他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張“絕學”(第二十章)。如果說他也贊成有某種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他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保ǖ谒氖拢┮磺腥纹渥匀?,便是最好的教育。
三、教育方法
老子從“無為”的教育目的出發(fā),為貫徹其“貴柔”“不爭”“知足”的教育內(nèi)容,他提出了“致虛守靜”的教學原則和“絕學棄智”“閉目塞聽”的教育方法。
老子認為人的私欲是由人的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覺而引起的內(nèi)心沖動。指出物欲文明生活會使人尋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競,淫佚放蕩,使人心靈激擾不安,而不能致虛守靜。因此他認為正常人的生活應是為“腹”不為“目”,務內(nèi)而不逐外,但求安飽,而不求縱情于聲色之娛的一種淳樸的生活。老子喚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生活的誘惑,持守內(nèi)心的安足,確保固有的天真,即要“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老子不重外在經(jīng)驗知識而只重內(nèi)在的自省。他認為,人的心智活動如果向外馳求,會使思慮紛雜,精神離亂。因而,他推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圣人。他主張“絕學棄智”。這里的所謂“絕學”是指仁義禮法之學,“棄智”棄的是使人產(chǎn)生巧詐的心智,進而才能達到“絕學無憂”。老子的“絕學棄智”并非拋棄一切知識、智慧。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教育思想,值得學習與研究?!盁o為而治”,不是撒手不管,任憑事物自由發(fā)展,而是要求學生能做的、會做的,教師盡量不做或少做;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善于引導、勇于激勵,引領(lǐng)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而通過教師的“無為”與學生的“有為”,就可以達到“無不為”之目的。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本刊編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