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法律思想初探

2013-03-27 09:28王萍
克拉瑪依學刊 2013年4期
關鍵詞:韓非法家商鞅

王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黨校,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法律思想初探

王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黨校,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法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倡導“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家在當時是諸子百家中最重視法律、對法律最有研究、政治上最有作為、并十分注重政治實踐的一個學派。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法家的地位十分重要。法家的“法治”理論是在空前壯觀的政治大變革中得以發(fā)展和成熟起來的。法家的代表人物比較多,且各具特色。春秋時期法家的先驅有管仲、子產、鄧析,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一般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吳起和商鞅,后期法家代表人物主要是韓非。總體來說,他們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都堅持“以法治國”的“法治”,但在思想上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法家;先秦;代表人物;法律思想

法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倡導“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家在當時是諸子百家中最重視法律、對法律最有研究、政治上最有作為、并十分注重政治實踐的一個學派。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法家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先秦法家法律思想產生背景

自春秋以來,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舊式貴族在激烈的競爭中日益喪失自己的特權地位和優(yōu)勢,逐漸被社會所淘汰,而一些與原政權沒有太近血緣關系的、憑著自己努力而獲得土地的平民,構成了社會變革的激進勢力,開始顯示出自己強大的實力和進取精神。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和激烈的政治軍事競爭,這一階層從自己的利益和立場出發(fā),并在一定程度上順應廣大人民(平民和奴隸)的愿望,強烈反對舊式的不合理的統(tǒng)治秩序,主張從政治、經濟、法律各個方面推行新的制度。至戰(zhàn)國時期,這些新興階級則已開始運用政權的力量在各個社會領域發(fā)展封建制度,對各種不利于封建制度發(fā)展的社會制度進行改革。在長期的實踐中,新興階級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形成一整套政治法律理論。這些法律理論集中體現(xiàn)在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吳起、商鞅、韓非子等人的理論著作和政治實踐中。他們把自己的意志說成是對社會全體成員都公平適用的“法”,要求用后天的人為功利代替先天的血緣身份,要求廢除“為國以禮”的禮治,實行“以法治國”的法治。法治思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古代社會國民意識的第一次蘇醒。

法家實現(xiàn)自已主張的渠道是直接發(fā)動或指導在各國的“變法”運動。法家的“法治”理論也正是在這種空前壯觀的政治大變革中得以發(fā)展和成熟起來的。如果說,儒、墨、道家僅是在學理上建立起自已的學說,那么法家不僅是在學理上,而且是在殘酷的政治實踐中建立了自己的學說。他們對法的本質、起源、作用、法和其他社會現(xiàn)象的關系、立法、司法的方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

二、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法律思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鄧析是法家的先驅,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一般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是指戰(zhàn)國初期和中期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內進行改革這一階段內的法家,代表人物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齊國法家;后期法家則是指戰(zhàn)國后期新興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內進一步鞏固政權、并爭取實現(xiàn)全中國統(tǒng)一這一階段內的法家,主要代表是韓非?,F(xiàn)就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一些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法律思想進行分析。

(一)春秋時期法家先驅及法律思想特點

1.管仲及其法律思想特點。管仲(約公元前725——前645年),即管敬仲,名夷吾,齊國人。齊桓公即位后,經鮑叔牙推薦,任為相。管仲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的犯罪預防理論。管仲十分重視道德規(guī)范在治國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但反對空談禮義廉恥。作為改革家,他深知經濟繁榮對于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強調只有經濟得到發(fā)展,人民得以溫飽,才會提高道德水平,從而自覺遵守禮義法度。這種能夠立足于發(fā)展經濟的犯罪預防理論,在當時提出來是很難得的。另外,管仲提出立法必須“令順民心”,他反對統(tǒng)治者隨心所欲地制法出令,主張在制定法律時要根據(jù)民眾之意愿,決定法律的內容。同時,他主張在運用法律懲罰犯罪的同時還要注意以賞賜的方法鼓勵人民發(fā)揚禮義。此外,在行賞施罰上,他沖破周禮“任人唯親”的“親親”原則,主張唯善可舉。管仲的法家思想,對法律和法治的論述都比較精辟。

2.子產及其法律思想特點。子產(?——公元前522年),即公孫僑,字子美,鄭國貴族。他從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執(zhí)掌鄭國國政。子產的思想特點是遵奉周禮,又提倡改革,折衷于禮、法之間,在個別問題上帶有激進的色彩。子產注重制定和頒布成文法。他執(zhí)政后,在整治鄭國的混亂狀態(tài)時,十分注意健全和完善各種法律制度,并于公元前536年,把其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公布于天下,打破了以往奴隸主統(tǒng)治者“不為刑辟”的慣例,開創(chuàng)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限制了奴隸主貴族任意刑殺的特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人身權利,為后來的法家推行“法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子產主張以“寬”、“猛”兩手治民。所謂“寬”,即強調道德禮教和懷柔的一手;所謂“猛”,就是強調嚴刑峻法、暴力鎮(zhèn)壓的一手。盡管子產在執(zhí)政期間,很強調“寬”的一手,認為為政必以德,但至晚年,子產的思想卻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強調法制的作用,更相信嚴格法制,為政以猛,來達到“服民”的目的。

(二)戰(zhàn)國前期法家及其法律思想特點

1.李悝、吳起及其法律思想特點。李悝(約公元前445——前395年),魏國人。魏文侯在位時,李悝曾以“魏文侯相”或“魏文侯師”的身份主持變法,從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吳起(?——公元前381年),衛(wèi)國人,戰(zhàn)國初期的軍事家。他曾在魏國任官,后來任楚相,主持變法。李悝、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兩個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張:要實行“法治”,首先就必須有法可依。李悝最突出的功績就是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封建法典——《法經》。整部《法經》基本上是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典。吳起在變法方面,則主張“損其有余而繼其不足”,他主張逐步廢除舊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精簡“無用”官員,節(jié)省開支用于“強兵”等,并堅決主張“明法審令”,厲行“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敢茍同,行不敢茍容,行義不顧毀譽”的“法治”,要求大家奉公守法,并貫徹法令效力。

2.商鞅及其法律思想特點。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出身于衛(wèi)國國君的疏遠宗族,名鞅,故稱衛(wèi)鞅或公孫鞅。后因功被秦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zhèn)),故又稱商鞅。商鞅有特色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①“定分”、“立禁”的法律起源論。在法律起源問題上,商鞅第一個將其與確定土地、貨財?shù)乃袡嗦?lián)系起來。②“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的變法理論。商鞅主張,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并向前發(fā)展的,法律制度也應該不斷變化并向前發(fā)展。因此,在“法治”方面應當“不法古”、“不修今”,這一因時變法論成為后期法家韓非變法論的基調。③“壹賞”、“壹刑”與“壹教”理論。商鞅主張“壹賞”、“壹刑”與“壹教”,意思是賞賜只能施于有功農戰(zhàn)和告奸的人,重點獎勵軍功。同時,君臣、上下、貴賤一斷于法,并指出要取締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于農戰(zhàn)的思想言論。實際上就是要用法家所主張的法令來統(tǒng)一思想,取締其他各家,尤其是儒家,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實行文化專制。④推行法治的三要素:法、信、權,并強調“信賞必罰”,取信于民,從而達到禁惡勸善的目的。⑤“好利惡害”的人性論。主張如果像儒家那樣主張輕刑和實行“德治”,勢必助長奸邪而“以刑致刑”。他的這種建立在片面夸大暴力作用基礎之上的理論和后來秦國滅亡的事實,進一步證明:這一主張正是導致法家思想走入歧途的致命因素。

(三)戰(zhàn)國后期法家韓非及其法律思想特點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韓國的公子。喜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同師于荀況。他見韓國削弱,曾多次上書韓王,建議變法革新,未被采納,于是退而著書立說,作《孤憤》等十萬余言。韓非在政治法律思想上仍以“法治”為核心。這雖然是先秦法家的共同特征,但韓非關于實行“法治”的理論要比前期法家更系統(tǒng)、深入;在怎樣才能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也比前期法家更完備、具體;并在總結前期法家法、勢、術三派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以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的完整體系,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韓非的“法治”思想,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不務德而務法”的“法治”理論;另一部分是法、勢、術相結合的“法治”方法。韓非的“法治”理論,主要在于說明實行“法治”的歷史必然性與必要性。為此,他提出了“法與時轉則治”的歷史觀、“人民眾而貨財寡”的人口論和“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另外,韓非指出,實行“法治”必須“以法為本”,并重“法”、“勢”結合的“抱法處勢”,稱它為“人為之勢”。韓非是在吸收、繼承和批判前期法家思想以及先秦諸家思想的基礎上建立其以“以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的法律思想體系的。這一思想體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基本上符合了時代的要求,故而形成了與儒家明顯對立并帶有顯著功用色彩的“法治”思想的新派。

三、先秦法家“以法治國”的“法治”思想總結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較多,且又各具特色,但總體來說,他們在政治法律思想上都堅持“以法治國”的“法治”,但在思想上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法律觀

1.法家關于“法”的概念和性質。在法家興起前,中國古代學者一般都把“法”與“刑”等同起來,當時傳統(tǒng)的說法是“刑、禮為治”,法的概念很薄弱。法家興起以后,這種“刑”、“法”不分的觀念才有所改變。法家認為,法是由官府制定、頒布的,各級官吏應依法辦事,不能任意予奪。同時,法具有強制力。認為“法”是以刑為核心確定人們的財產地位,由君主或官府制定、頒布,各級官吏和所有民眾都必須遵守的成文的行為規(guī)范。

法家從多方面論述了法的性質和特征,反映了那個時代人類對法的認識所能達到的高度。法家認為,法是治理國家的準則,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標準,是全體臣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法家認為,法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所以應當具有普遍適用的平等性,刑罰應該不分貴賤等級,更不能因人而異。法家認為,法是公正無私的表現(xiàn),“公”是法的靈魂,無“公”也就無法。人君立法、行法必須抑私奉公,而不能任私廢公。在他們看來,法律雖然是由人君制定出來的,但既已制定出來,則人人必須遵守,即使是天子、國君都要立公棄私。其中,韓非完全繼承了商鞅等人的立法廢私的思想。他強調法的公正性,反對包括天子、國君在內的統(tǒng)治者枉法任私、玩弄法柄和權術。這在封建社會的初期雖然是起到限制和打擊貴族特權的作用,但在“權制斷于君”的社會,要君主放棄特權,實行“刑無等級”、“君臣貴賤上下皆以法”,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古代存在著“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神秘法傳統(tǒng)。法家堅持法的公開性,其目的不外乎把統(tǒng)治者的意志強加于民,從上到下加強統(tǒng)治的法統(tǒng),用“明白易知”的法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言行,以保證封建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這種觀點在當時確是一種進步思想,對中華法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綜上,法家對法的規(guī)范性、公平性、公開性等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法的一些共性,表明他們對法理學的研究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這是封建法律制度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人類法律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2.法的起源。在法律起源上,法家都認為法律和國家一樣,都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鞅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分為上世、中世、下世和今世四個階段,大體反映了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發(fā)展過程。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思想,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他看來,人類社會最初也曾經歷過一個沒有爭奪的時代。因為當時人口少,天然的生活資料多,人們用不著爭奪,因而也不需要國家與法律。以后,社會發(fā)展了,“人民眾而貨財寡”,于是你爭我奪,社會秩序混亂。為了適應社會的這一變化,就需要有國家和法律來“禁暴”、“止亂”。這樣,為了制止爭奪而產生了國家和法律。商鞅和韓非的這種法律起源論是典型的“唯物主義”的法律起源論。

3.法的作用。在先秦諸家中,法家對法律的作用最為重視。他們認為法律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定紛止爭。商鞅、慎到、韓非幾乎用相同的語言論證了法的這一作用。所謂“定分”,即是明確名分,其實質是要求把封建私有制和等級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只要名分明確了,人們就不至于爭奪,社會就不至于混亂。二是興功禁暴。所謂“興功”,主要指富國強兵。法家認為,在“強國事兼并,弱國務力守”的戰(zhàn)國時代,要想國家安定保存進而取得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就必須富國強兵,而要富國強兵,就必須重視農戰(zhàn)。韓非甚至把被統(tǒng)治者比作虎,把法比作關虎的籠子,認為君主立法就是要懲辦像柳下跖(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奴隸起義領袖)那樣的“盜賊”。所以對于君主來說,法律又是用以“齊眾使民”的工具。

(二)推行“法治”的方法

1.立法原則。法家認為,要實行“法治”,首先必須有法。他們主張君主要集中掌握立法大權,并遵循一定的原則。法家指出:法必須合乎“好利惡害”的人性和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統(tǒng)治者不可貪得無厭和立禁太多;此外統(tǒng)治者立法時,還須考慮天時,地利和風俗習慣等。

2.執(zhí)法原則。必須使法令成為人們言行的唯一準則,是法家推行“法治”方法的第二個重要方面。為了使法令得以貫徹并為人所遵守,法家認為,首先要“明法”,即公布成文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改變以往“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舊傳統(tǒng)。其次,要“壹法”,即要求統(tǒng)一立法權、統(tǒng)一法令內容、統(tǒng)一思想認識。堅決制止令出多門,要求法令要有相對穩(wěn)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主張法令應有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再次,法家主張“任法”,即不任賢,不任智,廢私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信。最后,主張“從法”,即君臣共守法令,“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法應有絕對權威,一方面要使法令高于一切,包括君主本人;另一方面,法令出,人人都必須遵守。

3.運用賞罰。從“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出發(fā),既然“人性好爵祿而惡刑罰”,那么在治國中就可以用獎賞的辦法來鼓勵人們努力從事農戰(zhàn),用懲罰的辦法來制止人們去做有害于農戰(zhàn)的事情,所以法家認為行賞施罰是執(zhí)行法令唯一有效的辦法。具體原則是“信賞必罰”與“厚賞重罰”。“信賞必罰”即按照規(guī)定,該賞的一定賞,決不失賞;該罰的一定罰,決不失罰。另外,法家認為,社會輿論的譽毀必須與法律的賞罰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禁止人們犯罪。同時,法家是功利主義者,在犯罪和刑罰上,他們只看結果不看動機。可見,法家的刑賞論是建立在其人性惡的基礎之上的,其實質在于重刑。

4.“法”、“勢”、“術”相結合。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但他們認為,要推行法治,必須以君主的權勢為前提,以國家政權為后盾。所謂“勢”,是指君主統(tǒng)治人民的權力和權勢。其中慎到主張,國君不必十分賢能,只要牢牢掌握權勢,就能使臣民屈服,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如果沒有權勢,即使賢能也無濟于事。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前期法家的“勢治”思想,認為英明的君主都重勢、任勢,并認為,君主賢能者少,中等才能者多。為使中等才能的君主治理好國家,必須“抱法處勢”,即既要堅持法治,又要掌握權勢。有勢無法是人治,有法無勢是空話,必須法、勢結合。韓非從其人性惡出發(fā),認為君、臣之間存在一種“上下一日百戰(zhàn)”的關系,即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使臣下奉公守法以實現(xiàn)“法治”,就必須有一套駕馭臣下的“術”。他在總結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的變法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法、術“不可無一”的“法、術”相結合理論。韓非在批評商鞅“徒法而無術”的同時,也批評了申不害的“徒術而無法”的錯誤。他認為,除了“法、勢”、“法、術”的關系外,“勢”和“術”之間也是不可分割的。法、勢、術各有特色,互有矛盾,但卻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統(tǒng)一的條件就是共同的目的和任務,即加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三者都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工具,結合行使才能互相補充、互相作用,以發(fā)揮更大的威力。

(三)思想局限性

法家是先秦時期最重視法律的一個學派。法家的“法治”思想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而且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尤為可貴的是,他們把法律作為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提出了“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具有公平、平等思想的法制原則,其中有些思想和原則不僅在歷史上發(fā)生過積極的影響,而且在當今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然,法家思想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

首先,急功近利的短視。法家代表人物為了給封建制發(fā)展掃清道路,急于求成,往往過分強調法的暴力性、法的鎮(zhèn)壓職能。其“以刑去刑”的重刑主義過分夸大刑罰的作用,其結果是在一定時期內能取得成效,但不是長久之計,這無疑是導致法家學說走入歧途的一個致命弱點。

其次,缺乏思辨色彩。由于法家過分地留戀于“實”,其著眼點是如何解決現(xiàn)實問題,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沒有從宇宙本源、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等高層次的理論角度來考慮問題。雖然他們(尤其是韓非)曾從道家那里吸取了批判傳統(tǒng)“禮治”的勇氣,又從墨家那里獲得批判的武器,但一代法家并沒有提出完整的理論學說。他們太關注眼前的現(xiàn)實,而對本體論的探究無暇顧及。

再次,法與專制合一。法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了一個官僚主義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將法與專制合一。這種以君主獨裁專制為歸宿的法律觀以及“以刑去刑”的思想都是反法治主義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法家“法治”學說與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關于法治的論述有著根本不同之處。所以法家的“以法治國”,從語義上說,即“用法來治理國家”,但誰來“以法治國”?君主而已,君主是“以法治國”以及以法治民、以法治史、以法馭權的權力主體。從實質上講,終究是人治。

[1]張文顯.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崔永東.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馬志冰.中國法制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上)[M].商務印書館,1936.

[5]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D 909.2

A

2095-0829(2013)04-0024-05

2013-02-26

王萍,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法學、法制史。

猜你喜歡
韓非法家商鞅
我說韓非(評論)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社會治理中的韓非思想方法論探討
知禍更需避禍
小小書法家
樹敵太多商鞅
商鞅變法的是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