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林語堂譯創(chuàng)過程的讀者意識

2013-03-26 22:53
大學英語(學術版) 2013年1期
關鍵詞:志強林語堂譯者

鄭 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論林語堂譯創(chuàng)過程的讀者意識

鄭 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林語堂學貫中西、譯著等身。通過分析林語堂本人對讀者觀的相關闡述,同時結合其文化觀、語言語體觀以及宗教哲學觀等,從譯創(chuàng)作品的選材、譯創(chuàng)過程中對讀者的關照以及譯創(chuàng)作品取得的域外效果,說明林語堂具有強烈的讀者意識,并指出林語堂所力求達到的作品可讀性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性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對中國典籍翻譯具有啟示性作用。

林語堂;譯創(chuàng)過程;讀者意識

一、引言

林語堂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集作家、語言學家、翻譯家、甚至發(fā)明家于一身。對林語堂的研究雖然曾經歷上個世紀40年代到1979年的“沉寂期”(王兆勝1996:253-254;傅文奇2006:102),但自80年代初以來,林語堂研究逐漸復蘇,并于近些年來得到快速發(fā)展,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角度呈現多樣化,曾一度不受學界重視的翻譯研究視角也逐漸得到關注。但縱觀所有這些研究,對林語堂的讀者意識卻鮮有涉及。為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將以林語堂的英文譯創(chuàng)作品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其本人對讀者觀的相關闡述,同時結合其文化觀、語言語體觀以及宗教哲學觀等,從選材、譯創(chuàng)過程以及接受效果等方面說明其強烈的讀者意識,最后指出其讀者意識對今天所提倡的中國典籍翻譯具有很強的啟示性作用。

二、林語堂的譯創(chuàng)文學及其讀者意識觀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通過同時用英漢兩種語言進行翻譯和創(chuàng)作,擔當起“對中國人講西方文化,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的重任,并且成就斐然,其中僅英文譯創(chuàng)作品(包括漢譯英譯作與英文創(chuàng)作)就達40余部(馮志強2011:1)。根據姜秋霞等(2009:96-97)的研究,林語堂的文學翻譯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呈現出豐富的互文關系。不僅如此,林語堂的很多作品融翻譯與創(chuàng)作為一體,即翻譯中有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中有翻譯,兩者難解難分。這些作品不僅向世界傳播了中國文化,也給林語堂帶來了“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文化大使”等美譽,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內幾乎無人能夠企及。

林語堂的非凡成就固然與其精深的雙語功底和中西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其在譯創(chuàng)過程中所懷有的強烈的讀者意識同樣功不可沒,甚至為其作品在傳播階段受到的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起著關鍵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在最能夠全面闡釋其翻譯思想的《論翻譯》中,林語堂(2009:492)提出“忠實、通順、美”三個翻譯標準,并將其分別闡釋為:第一,譯者對原文方面的問題,第二,譯者對中文方面的問題,第三,是翻譯與藝術文的問題。緊接著,林語堂又將這三個方面分別進一步闡釋為: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以及譯者對藝術的責任。顯而易見,“通順”、“譯者對中文方面的問題”都說明“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盡管文中林語堂的表述針對的是英譯漢的情況,因而只涉及中國讀者,但這對漢譯英同樣適用。林語堂這種把讀者納入到翻譯理論研究領域的現代翻譯思想,不僅突出了讀者的主體地位,更豐富了中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這足以說明林語堂在翻譯理論上具有強烈的讀者意識。

林語堂的讀者意識同樣體現在其創(chuàng)作上。他在《八十自敘》中強調說:“我創(chuàng)出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的秘訣就是把讀者引為知己,向他說真心話,就猶如對老朋友暢所欲言毫無避諱什么一樣。所有我寫的書都有這個特點,自有其魔力,這種風格能使讀者跟自己接近?!保T志強2011:208)

此外,他還提出過“感動讀者”和“敬重讀者”的譯創(chuàng)策略(馮志強2011:193)。林語堂這種在翻譯和創(chuàng)作方面始終為讀者著想的強烈讀者意識在很大程度上為他的譯創(chuàng)作品贏得大量的海外讀者群,同時也為他贏得巨大的國際聲譽。

三、林語堂的讀者意識在其譯創(chuàng)過程中的體現

1.林語堂譯創(chuàng)過程中對讀者的關照

(1)翻譯選材

林語堂所處的那個年代,西方正處于高度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時期,物欲橫流、生活浮躁,人們深感彷徨,在對神秘的東方文化存在偏見和誤解的同時,也對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東方古典哲學觀和無為閑適、知足常樂的生活特點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王少娣2008:42)。深受中西文化熏陶的林語堂深知西方的社會心理,出于對以老莊哲學中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儒家哲學中“中庸之道”會通整合而成的中國哲學思想的肯定和欣賞,以及為了迎合當時西方高度工業(yè)化社會壓力下人們對回歸自然的向往以及對了解神秘東方的訴求,林語堂選擇以宣揚閑適生活以及介紹中國核心哲學為主題的作品作為其翻譯文本,同時也將這些主題體現在其創(chuàng)作之中?!陡∩洝?、《幽夢影》、《冥廖子游》等眾多作品的翻譯以及《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云》等多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明顯地體現了這些主題。這些文本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和誤讀,同時也基本符合西方文化的各種規(guī)范,能夠滿足當時西方人的文化心理需求,甚至拯救了西方工業(yè)社會中物質主義泛濫所帶來的極端危害。正如馮志強(2011:192)所說,“西方讀者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林語堂的主題確定與文化選擇,是林語堂英文著譯的內在動力”。

林語堂選材上的這種讀者意識無疑與其文化觀密切相關。林語堂從小受到中西兩種文化的浸淫,與同時代的人相比,既不同于“西化派”的過于激進而對民族文化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頂禮膜拜,也不同于“國粹派”的固步自封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抱殘守缺,林語堂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立場為他造就了一種超越東西方文化之上的文化整體觀,即不同文化可以兼取互補與會通的文化全局觀念(馮志強2011:30-31)?;谶@種文化的整體觀,林語堂在面對西方科學主義、物質文明給人類精神生活帶來彷徨與恐慌之時,極力提倡以東方文化中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智慧來拯救工業(yè)社會中被科學主義、工具理性等所奴役和束縛的靈魂,并在實踐中譯創(chuàng)了數十部以立體、多維地展示其中國文化觀的相關主題作品。

(2)譯創(chuàng)過程中的翻譯選擇

首先,譯創(chuàng)內容的選擇與修改。林語堂是一位編輯,編輯過程中他始終奉行“開卷有益,掩卷有味”這一堅定不移的目標(馮志強,朱一凡2011:30),這使他在后來的譯創(chuàng)過程中特別關照讀者,并使其系列譯創(chuàng)作品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在自己編譯的《中國傳奇》的《林氏英文本導言》中林語堂就明確地指出:“本書乃寫于西洋人閱讀,故選擇與重編皆受限制”(王少娣2008:42)。而在編譯《生活的藝術》等作品時,更是不斷根據讀者的實際需要,相繼修改許多內容,甚至通過舉辦“林語堂”比賽,與讀者互動,結果取得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果(馮志強,朱一凡2011:30)。正因為林語堂譯創(chuàng)過程中尊重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其作品最終能夠達到“視域融合”的目標。

其次,不同翻譯技巧和策略的使用。由于中西方文化迥異,加之讀者對譯文的解讀機制早已浸濡在其所屬的文化環(huán)境里,中英之間的翻譯難度很大。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采用各種不同的策略和技巧將源文本中涉及文化元素的內容傳達給譯文讀者。林語堂深知文化和語言的密切關系,并且對中西文化造詣頗深,其強烈的讀者意識使其在譯創(chuàng)過程中大量使用增譯(包括直譯加注、音譯加注)、省略、句式調整、文化補償等手段,盡可能用符合目標語讀者閱讀習慣的措辭、句式、語篇結構等進行表達,以增強文本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同時也非常注重用目標語讀者所熟悉的文化信息進行意義傳遞,力求在傳播中國文化精神的同時將語言的行為模式納入到文本讀者的文化范疇,降低其閱讀難度,滿足其閱讀期待,增強其閱讀興趣,最終達到翻譯的目的。

第三,副文本的豐富運用。林語堂是一位學者型的翻譯家和作家,其譯創(chuàng)作品以豐富多樣的副標題、前言、序言、注釋、導讀、評論、附錄、繪畫等不同的副文本形式,將自己對原作的認識和理解以及需要對讀者進行解釋和說明的內容形成文字,與讀者進行交流,不僅為其在閱讀前做足心理上的準備,而且提供大量的閱讀線索,全面而有效地擴充信息量,從而為讀者掃清從語言到文化等方面的閱讀障礙,最終準確而完整的達到深層理解的期待程度??梢哉f,林語堂通過在譯創(chuàng)文本中增加副文本,“讓譯本/創(chuàng)作文本走進了讀者,并且吸引讀者走進了作者的世界,最終使譯者、讀者與作者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保T志強,朱一凡2011:31)

第四,視讀者為知己的語言風格。國內研究林語堂的專家施建偉教授認為,《生活的藝術》等作品之所以能膾炙人口,除了內容上有的放矢,符合西方讀者的口味之外,也借助于那種把讀者當作知心朋友吐露肺腑之言的“對話體”筆調,使讀者親切地感到:“林語堂在對我講他的真心話”(卞建華 2005:43)。也就是說,這種筆調很適應西方讀者的閱讀心理。這點和林語堂(2009:503)在《論翻譯》中所強調的“譯者須完全根據中文心理”相吻合,只不過該譯論中目的語讀者是漢語讀者,而在譯創(chuàng)過程中,林語堂根據的是西方讀者的心理而已。這點源于林語堂對英文寫作風格的清晰了解—他深知英文書面語與口語相接近,使其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易于讀者理解與接受。他在《八十自敘》中所強調的那種視“讀者為知己”的風格,即樸素平易、明晰流暢的“娓語體”,被廣泛地運用于譯創(chuàng)之中,這種輕松、閑適、通俗、幽默的行文風格最終得到了西方讀者的認同與青睞。

此外,林語堂對讀者的親近還體現在某些細節(jié)上。例如,《吾國吾民》的第一章有這樣一句話,“… for behind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events of history there is always the individual who is after all of prime interest to us(林語堂 2000:16)(因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歷史事件的背后,總是那些單個的人使我們產生最大的興趣)”,顯然,林語堂在這里把自己當成了讀者(即句中的“我們”)中一員,這種敘述語氣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西方讀者倍感親切,其作品內容自然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林語堂在語言語體方面表現出來的這種對讀者的用心無疑與其語言學家的身份以及甚至“使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既羨慕又深自慚愧”(王少娣2011:4)的美妙的英文造詣分不開。源于對英語“親切文體”的深刻了解,林語堂堅信“英美人所謂的好英文就是pure,simple English的英文白話”(馮志強 2011:154),這種“娓語體”在譯創(chuàng)作品中的大量使用不僅能讓西方讀者易于消除接受中國文化的心理障礙,而且能使他們在親切的氛圍中自然地接受中國人獨特的生活藝術和生活哲學直至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2.林語堂的讀者意識產生的域外效果

基于林語堂自身深厚的中西語言文化功底以及上文所述的強烈的讀者意識,林語堂的譯創(chuàng)作品成功地把中國文化精神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傳遞給西方讀者,使他們能夠領略到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智慧的無窮魅力。其作品不僅在當時的美國頗為暢銷,并且很快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產生強烈的反響。不僅如此,林語堂的很多作品一版再版,根據亞馬遜書店的最新統(tǒng)計(馮志強2011:180),《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美國的智慧》、《啼笑皆非》等大部分作品于2008年11月再次以精裝版重印,顯示了其作品恒久的生命力。對于林語堂的成功,正如其好友喬志高所說,“不單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熱愛祖國文化,同時有獨特的見解。對他廣大的讀者,無論中外,他有一種common touch,平易近人的筆觸,不愛唱高調或是鉆牛角尖。這也是他的著作流傳遠近、歷久彌新的緣故”(馮志強2011:194)。這段話再一次說明讀者意識是林語堂在海外大獲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結語

王佐良(1997:42)在《嚴復的用心》一文結尾曾提出“吸引心目中預定的讀者—這是任何譯者所不能忽視的大事”,林語堂正是這樣一位用心于讀者的翻譯家。這點不僅體現在其《論翻譯》中對讀者負責的表述當中,更體現在其譯創(chuàng)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林語堂譯創(chuàng)作品能取得如此良好的社會效果,與其心中裝有讀者、力求與讀者的期待視野達到“視域融合”的用心分不開??梢钥隙ǖ卣f,對林語堂讀者意識的研究是林語堂研究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林語堂讀者意識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其文化觀、語言語體觀以及宗教哲學觀等密切互動的結果,而所有這些因素的互動使其譯創(chuàng)過程中力求達到在作品的可讀性與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性之間取得平衡與和諧。

近些年來,國內翻譯界逐漸重視并正在大力推廣中國典籍的外譯,但是迄今為止,成效一般。林語堂譯創(chuàng)作品在國外的大獲成功及其產生的持續(xù)影響力對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中國典籍翻譯無疑具有很強的啟示性,是每一位典籍工作者特別需要思考并頗具研究價值的問題。

卞建華(2005).對林語堂“文化變譯”的再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

馮志強(2011).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馮志強,朱一凡(2011).編輯出版家林語堂的編譯行為研究[J].中國翻譯(5)。

傅文奇(2006).近十年來林語堂研究的統(tǒng)計與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5)。

姜秋霞,金萍,周靜(2009).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關系研究——基于林語堂作品的描述性分析[J].外國文學研究(2)。

林語堂(2000).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林語堂(2009).論翻譯[A].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修訂本)[C].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少娣(2008).試論林語堂翻譯文本的選擇傾向[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3)。

王少娣(2011).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兆勝(1996).近幾年林語堂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

王佐良(1997).翻譯:思考與試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02-02

鄭瑋(1977-),女,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志強林語堂譯者
趙志強書法作品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學習“集合”,學什么
林語堂:幽默藝術與快樂人生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探訪林語堂故里
1940年林語堂短暫的重慶之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志強的石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上栗县| 盐亭县| 宁夏| 镇宁| 黔西县| 获嘉县| 白沙| 东明县| 萨嘎县| 侯马市| 鄱阳县| 资中县| 库车县| 沙雅县| 英吉沙县| 丽水市| 枣强县| 平遥县| 敦煌市| 衡阳市| 河间市| 双柏县| 新密市| 天台县| 怀远县| 米泉市| 颍上县| 拉萨市| 赞皇县| 乐安县| 鄂温| 汝州市| 阿图什市| 和龙市| 自贡市| 庆城县| 伊金霍洛旗| 井冈山市| 黎川县| 宜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