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彼特拉克作品中的道德觀念

2013-03-22 08:44:37張春杰楊家宇
大連大學(xué)學(xué)報 2013年5期
關(guān)鍵詞:人性道德人類

張春杰,楊家宇

(1.大連民族學(xué)院 外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山東大學(xué) 翻譯學(xué)院,山東 威海 264209)

彼特拉克作品中的道德觀念

張春杰1,楊家宇2

(1.大連民族學(xué)院 外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5;2.山東大學(xué) 翻譯學(xué)院,山東 威海 264209)

彼特拉克的作品中滲透著濃厚的基督教道德觀,他對人與大自然的看法基本是基督教式的,他相信人類的墮落與人性的不完善是由于人沒有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結(jié)果,同時他相信人性中有善的趨向,但是需要不斷努力才能實現(xiàn)?;浇痰牡赖掠^既影響著彼特拉克塑造人物和解說社會變化的方式,同時也制約著彼特拉克作品的價值觀。

彼特拉克;道德;基督教;西歐

彼特拉克作為西歐近代歷史的開啟者,他關(guān)于人與塵世生活的描寫是通過對大自然景色的贊美與對塵世墮落的反思來實現(xiàn)的。他不僅學(xué)識淵博,而且對古典知識有相當?shù)牧私猓虼吮徽J為是“掀起這場新的古典人文學(xué)科研究熱潮的人”[1]和西歐“最早的真正現(xiàn)代人”[2]。他的作品已經(jīng)擺脫了中世紀宗教文學(xué)中那種陰冷、灰暗、憂郁的描寫和由此帶來的心靈的郁悶與壓抑。同時,他對塵世美景與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欣喜是對人類情感的抒發(fā),其中隱含的是他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肯定、對塵世生活的贊美與對自然的人性的理解。本文通過對彼特拉克作品中關(guān)于大自然的美景與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的贊美,闡述他關(guān)于人與社會的理解以及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

一、對大自然景色的文學(xué)隱喻

彼特拉克通過贊美塵世美景來展示人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彼特拉克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對人性的拷問和對高尚的人類道德的追尋。他的努力為他贏得了很多榮譽:14世紀第一位古典學(xué)者和外交家,享譽全歐洲的桂冠詩人、古代世界與現(xiàn)代世界的溝通者和連結(jié)者、歐洲文藝復(fù)興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歐洲近代第一位歷史學(xué)家、第一位園藝家、第一位登山家等。然而,如果我們只是把目光投向他取得的各種頭銜或輝煌的文學(xué)成就,就有可能忽視他對人類道德的探索,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感悟。

各種性質(zhì)的旅行占據(jù)了彼特拉克一生的大部分時間:1330年夏天,他游歷了當時很多人遙不可及的隆貝、比利牛斯山和圖盧茲等風景名勝地區(qū);1333年,他從意大利出發(fā)向北跨越過了橫亙在意大利北部的阿登高原,并到達了科龍及以遠地區(qū);1336年,他在去巴黎旅行的途中,成功登上了當時歐洲的最高峰——旺圖峰。不僅如此,他還于1337年到達羅馬,當他看到古羅馬城廢墟時的激動心情,簡直“沒有任何言辭能夠形容”[3]。他于1341年首次到達那不勒斯,并在那里被加冕為“桂冠詩人”。之后不久,他舉家遷移到帕爾馬。1343年,他再次訪問了那不勒斯,并參觀了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他于1345年到了達維羅納地區(qū),于1350年再赴羅馬,并于同年到達熱那亞;他于1351年到達了當時西歐人文主義氣息最為濃厚的維琴察、費拉拉等地,并以此表達了對“古典傳統(tǒng)”的追隨。他在米蘭居住的8年(1353-1361)間,曾于1356年間游覽了巴塞爾和布拉格,并于1360-1361年間訪問巴黎。在彼特拉克在他生命最后的12年間,他分別居住在威尼斯、帕維亞、帕多瓦以及阿爾夸等地。

彼特拉克在旅行的過程中,通過對大自然美景與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描寫,展示了他關(guān)于人性的贊美與對人類道德的理解,并以此為基礎(chǔ)說明了他關(guān)于大自然的變化與人生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他以生動活潑的筆調(diào),描寫了大自然美景帶給他的內(nèi)心的歡快與愉悅之情,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大自然之美由衷的贊嘆與對人類未來的憧憬。彼特拉克的出行通常是為獲得世界和平或是有目的外交活動、代表他的贊助人或有權(quán)勢的朋友呼號奔走,其中就包括他去謁見當時居住在巴黎的法國國王“善良的讓”(Jean le Bon),去布拉格拜會查理四世皇帝等在當時看來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行程。他的另一些旅行是探索歷史古跡與文化事件的精神之旅。他有時是應(yīng)邀而前往,有時動機卻無從知曉。1350年,他于每50年一次的賀典時到達了當時西歐的政治首都羅馬。這些旅行使他有機會結(jié)識各個地方的文人雅士、紳士和權(quán)貴,并使他有機會目睹當?shù)刎S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古代的遺跡。

另一方面,彼特拉克在他的旅行過程中,還廣泛涉獵各類圖書與古代典籍,以加深他對自然變化和人生的感悟,因而他作品中經(jīng)常會提及他的這些經(jīng)歷及其中蘊含的“道德旅程的延續(xù)”[4]。他無論是去造訪巴黎、帕多瓦這樣充滿人文氣息與知識氛圍的大學(xué)城,還是去敬仰那些近乎荒蕪的古羅馬歷史的見證地,亦或是去那不勒斯海濱,都是一次精神凈化與道德升華之旅。每次旅行之后,他都感到自己的見識和學(xué)問大有長進。彼特拉克在1336年4月26日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描述了他與弟弟蓋爾多攀登旺圖峰的情形:他選擇了一條看上去更有吸引力、相對平坦的路,但是這卻常常引導(dǎo)他走下坡路。而他的弟弟則選擇了一條筆直、更為險峻的道路,并先于他到達頂峰。其中的寓意很明顯:世俗誘惑使彼特拉克三心二意,而他的弟弟卻具有執(zhí)著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因此能夠義無反顧,不畏艱險,努力攀登,并最先到達了代表人類道德境界的山頂。彼特拉克在他40多幾歲的時候,主要將精力放在三件事情上:教廷的圣潔、西歐社會秩序的恢復(fù)以及古羅馬帝國的重建,其中既有為他的贊助人作的帶有理性思考和辯論性的結(jié)論,也有對人生的進一步感悟。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彼特拉克的旅行中更是隱含了他關(guān)于未來的期盼、對塵世幸福的肯定與對世界和平的贊美。雖然其中帶有明顯的個人生活的痕跡,但是其中表達的卻是人的豐富情感與高尚的道德觀念。1343年和1347年,彼特拉克以教皇克萊門特六世代表的身份到意大利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以展示教皇對當?shù)厝说年P(guān)懷。他認為這次旅行是“從上帝的角度對人性的歌頌”。因為在他看來,人類和平與塵世幸福代表的不僅是當時意大利城市國家之間的安寧,更代表了人的內(nèi)心的安寧與世界和平:“假如羅馬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意大利將又會成為什么樣子呢?假如意大利被破壞得肢體不全,我個人的前途又有什么希望呢?”由此,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彼特拉克重視塵世幸福與“歌頌愛情”的目的了。

二、對人性的贊美與對人類道德的反思

彼特拉克詩歌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他在贊美人性的基礎(chǔ)上開始了對人性的社會意義的思考與對人類道德的反思,其中不僅經(jīng)常出現(xiàn)景色優(yōu)美的別墅、迷人的鄉(xiāng)間風貌、愛神和天使等中世紀經(jīng)典的文學(xué)形象,而且充滿了對人生艱難的理解與對高尚的人類道德的隱喻。在這個過程中,彼特拉克經(jīng)常將與世俗生活有關(guān)的“文學(xué)、精神與贊譽等經(jīng)歷”[5]加入到他的作品之中,以展示人類心靈世界的美好。其中一個后人經(jīng)常引用的例子是,現(xiàn)存彼特拉克第一首抒情詩是悼念他母親的拉丁文詩歌《韻文體信札》創(chuàng)作于他十四、五歲的時候,后來編入他的《韻文詩歌信札》。彼特拉克的大部分意大利文詩歌都寫于1326-1336年,即他寫作《勝利》的首卷的階段,而《阿非利加》則構(gòu)思于1333年復(fù)活節(jié)前一周。到了14世紀50年代,不知什么原因,彼特拉克放棄了《阿非利加》的寫作,同時將他的田園詩從一首擴展為12首,而他將這些詩歌編輯成《田園歌集》大約又過了10年的時間。

不僅如此,在編輯《田園歌集》的過程中,彼特拉克將自然之美與古典文化因素融入到他的創(chuàng)作之中,以說明“我們生命的目的,以及我們走向哪里等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其中既有奧維德和克勞狄烏斯①克勞狄烏斯(Claudius),古羅馬詩人,生活于公元4世紀的亞歷山大城,于公元395年到達羅馬城,精通拉丁文,熟悉古希臘語和羅馬文學(xué)。他的詩作反映了當時西歐的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他的代表作是《普羅瑟拜因遭劫記》,借希臘神話謳歌異教神明,以表達對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督教會及其觀念的不滿。等人的痕跡,也包含了明顯的對人類未來的企盼。雖然二者交替出現(xiàn),但是其目的都是為了說明當下的一切,其中已經(jīng)沒有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xué)的色彩。在《田園詩歌》(II)中,彼特拉克著重描寫了他對國王羅伯特駕崩的哀傷和對人生的感悟,第五集表達了他對羅馬帝國現(xiàn)狀的擔憂與對科拉崛起的感觸。這些描寫幾乎觸及到當時人的內(nèi)心與當時西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首詩也因此被看作是“代表新時代的近代內(nèi)容?!贝圭辏↗.P.Trapp)等人因此認為:“到了1340年,歷史已經(jīng)清楚證明,彼特拉克是但丁開創(chuàng)的意大利文學(xué)的繼承者?!?/p>

在《抒情詩歌》,拉丁文名為《方言詩絮》(Perum vuglarium fragmenta)中,彼特拉克以大自然美景為媒介,歌頌了人性與人類道德。這部現(xiàn)存的詩集共包括336首詩歌,其中有317首十四行詩,7篇短歌和4篇情歌。從詩歌的內(nèi)容和韻律來看,彼特拉克關(guān)注的是人類道德與人的內(nèi)心世界,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內(nèi)容現(xiàn)在仍然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與情感共鳴。而《抒情詩集》的新奇之處在于,彼特拉克將這些詩歌聯(lián)合起來,組成內(nèi)容完整和含義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歌集,因此他的作品至今尤列意大利文學(xué)最優(yōu)秀作品之林。大約在1347年,彼特拉克決定將他的詩集分為兩部分:篇幅較長的上集主要描寫他對勞拉的愛慕之情;下集則描寫了勞拉死而復(fù)生。他將下集的結(jié)尾確定在勞拉死去的前一天。這些描寫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紀宗教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特征,其中《抒情詩集》既不是對宗教文學(xué)的革新,創(chuàng)作思路與寫作技法等方面也沒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而是這三者的綜合?!吨掠讶恕芬晃闹杏絮r活但卻略顯稚嫩的表達,而這很可能是《方言詩絮》被彼特拉克稱作“小玩藝”和他請求讀者諒解他的原因。第二種是彼特拉克通過大自然美景來襯托他愉快心情的詩歌,這類詩歌也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在《田園歌集》中,除了時間順序以外,看不出什么其他表達方式、明顯的隱喻特征或結(jié)構(gòu)的邏輯性,但是其中包含了他對生活方式的論述、對人的精神世界與思想的觀點,以及對愛情與園藝學(xué)的心得體會。他的另一些信件則是悼念亡友或贊助人,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等內(nèi)容:

我正要告辭離去,你將它送給了我,我的慰籍和旅伴……

(《韻文體信札》III,5)

這說明,彼特拉克不僅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超越了古代詩人,也超越了多數(shù)與他同時代的作家。他的《田園詩》(I)中西爾維斯(Silvius)與莫尼爾斯(Monius)關(guān)于神的本質(zhì)的爭論就開始了對人性的探尋;在《田園詩》(III)中,彼特拉克將自己被加冕為“桂冠詩人”這個事件神圣化了:女神達芙妮(Daphne)②達芙妮(Daphne),古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太陽神阿波羅追求她,但是達芙妮已經(jīng)另有所愛。為了躲避阿波羅的追求,她請求她的父親將自己化為桂樹葉,阿波羅無奈,只能取其樹葉編成花冠戴在頭上,以紀念她。這個花冠也因此成為后來體育競賽中獲勝者的標志。將她的崇拜者、當時嶄露頭角的詩人斯圖波斯(Stupeus)引至阿波羅神和繆斯的家中,在他講述完她杰出的先輩西庇阿斯被加冕的經(jīng)過后,女神就為他戴上了象征自身才華的月桂樹冠。這個描寫中雖然仍然帶有濃厚的基督教神學(xué)意味,但表達的卻是對人性與對人類道德的反思,代表了當時西歐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

三、對人類道德升華的期盼

除少數(shù)個例之外,彼特拉克對自然景色與人的內(nèi)心的描寫中都帶有對人類道德升華的期待。例如,他在贊美天使、仙女和愛神的同時,經(jīng)常以月桂樹隱喻人類精神的愉悅。他在描寫想象中的沃克呂茲花園和周圍景色時,以“阿爾卑斯山外的赫利孔山”隱喻他在這個想象出來的花園中栽種下月桂樹、柑桔樹等代表基督教神學(xué)意境的植物,其中的“樹木”被認為具有某種文學(xué)象征,并能夠?qū)⒉_和繆斯的靈氣吸引至人間。彼特拉克的十幾首拉丁文的韻文題材的信件,為數(shù)可觀的十四行詩以及《抒情詩集》都贊美了大自然的美景與鄉(xiāng)間生活的恬靜,垂珀(J.P.Trapp)由此認定,彼特拉克對當時市民中經(jīng)常使用的俗語“并不是漠不關(guān)心的。”[6]

待彼特拉克文學(xué)作品的不凡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把一個塵世中的心靈凈化與道德的自我完善結(jié)合在一起描述:既追求人生與事業(yè)的成功和寫作帶來的榮譽感,同時也在追求人性的道德良知與道德的自我完善,其中表達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識,其中彼特拉克指責經(jīng)院哲學(xué)總是準備告訴我們那些對于豐富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貢獻的東西,即使它們是正確的’,而對‘人的本性,我們生活的目的,以及我們走向哪里去’這樣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卻不加理會。因為在他看來,人應(yīng)當依據(jù)理智和自由意志去識別現(xiàn)實中的善與惡,而不能無所作為,為個人帶來高貴與榮耀的不是顯赫的權(quán)勢,而是高貴的人性。由此可以看出:彼特拉克的偉大不僅在于他對14世紀歐洲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更在于他對人類文化的持久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彼特拉克不愧為歐洲近代人文主義文化的一面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彼特拉克的作品既是對文學(xué)作品的贊頌,也表達了他豐富情感和淵博的知識。其中多為日?,嵤拢簹q月的流逝,人生的努力與挫折,以及他對勞拉的古典式哀悼,其中展現(xiàn)的是當時的西歐由“一個關(guān)閉的、等級森嚴的、終極的世界”向“與文藝復(fù)興的完美形式一同出現(xiàn)的新時代開端”的轉(zhuǎn)變。彼特拉克以飽含情感的筆調(diào)把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思想情感吹進了古人的軀殼和古代的字里行間。結(jié)果是,彼特拉克筆下已經(jīng)沒有了類似《神曲》中“幽暗的森林”、“昏暗的心情”和“人間慘劇”等描寫,取而代之的是以愉快的心情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愛情成為塵世間一切美好的化身,其中展示的是“教會影響力的不斷消退與宇宙秩序的交替”,即赫恩肖(F.J.C. Hearnshaw)所謂“中世紀與近代互相交錯融合,并表現(xiàn)出一個有趣和典型特征的時期?!盵7]深知這一點對于理解中世紀晚期的西歐社會現(xiàn)實與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它代表了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xué)觀念向近代人文主義觀念的過渡,并最終導(dǎo)致了人的確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彼特拉克詩歌表達的對人與自然的理解是歷史和思想觀念發(fā)展歷程中神性向人性的過渡與融合,其中展示的是人類文化和思想意識發(fā)展過程中的承續(xù)和連續(xù)性。

現(xiàn)在的很多研究者大多對彼特拉克的思想意識持肯定和支持的態(tài)度,但是在涉及他作品的社會性時,又對其中的基督教神學(xué)色彩持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例如,彼特拉克的情人勞拉以仙女蓋拉忒亞③該拉忒亞(Galatea),希臘傳說中的海中女神。她的貌美如花,皮膚白嫩嬌艷,波呂斐摩斯愛上了她,但她卻愛上了西西里的一個青年牧人。一日,波呂斐摩斯發(fā)現(xiàn)他們二人在一個山洞中幽會,就用石頭砸死了那個牧人。該拉忒亞于是把牧人變成了河流,自己則游回到大海,與牧人相聚。的形象出現(xiàn),以表明她已經(jīng)升入了天堂。或許是因為文筆生澀,讀者因而無法分享14、15世紀的學(xué)者在發(fā)現(xiàn)這些詩句時的驚訝與欣喜,或許是由于人生經(jīng)歷或是生活境遇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歧義。在彼特拉克來看,越是難寫,越是難理解的詩越有文學(xué)價值,因而也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四、結(jié) 論

綜上所述,在對人性本質(zhì)的界定上,彼特拉克一方面幻想著人類能夠在精神氣質(zhì)和道德素養(yǎng)方面達到《圣經(jīng)》中描繪的理想狀態(tài),進而實現(xiàn)人類社會大同的幸福生活,但同時他從未有過人性完美或類似的期望,而是認為,人性中的完美可以通過忍耐、克制、約束、信念,以及對上帝之愛的真誠信仰來達到。在彼特拉克的身上,體現(xiàn)著他在基督教原罪觀框架下構(gòu)建的近代性質(zhì)的道德價值觀,其中表達的是,行善并不在于完全遵循基督教會的誘導(dǎo)進行,而在于人的自我要求與約束的加強,即人是不完善的。而要達到這一點,人類就需要在精神與道德上付出更大的艱辛與頑強的犧牲。因此,彼特拉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總是被置由現(xiàn)實的困境向人類道德的理想狀態(tài)的不斷過渡與升華之中。

[1]Eugenio Garin.Der Italianische Humanismus[M].Verlag A.Francke A G.,1947:26.

[2]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M].George G.Harrap&Co.,Ltd,1982:295.

[3]Alan Bullock.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M].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Co.,Ltd,1985:15.

[4]John Freccero.The Eternal Image of the Father In The Poetry of Allusion[M].London,Thames and Hudson Co.,Ltd,1985:63.

[5]J.P.Trapp(ed).“The Grave of Vergil”,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C].London,1984:4.

[6]J.P.Trapp(ed).The‘Conformity’of Greek with the Vernacular:The History of a Renaissance Theory of Languages[J].Wellington,New Zealand:Weit-te-ata Press, 1973:11.

[7]F.J.C.Hearnshaw(ed).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Great Medieval Thinkers[M].George G.Harrap &Co.,Ltd,1923:140.

Morality in Petrarch's Works

ZHANG Chun-jie1,YANG Jia-yu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ulture,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116605,China;2.School of Transl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Weihai 264209,China)

There is rich Christian morality in Petrarch’s works in that he sees the worls in Christian way,that he believes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man and the incomplete of human nature is the result of man not following the doctrines of God,and that the is goodness in man only if man strives to obtain it.Christian morality plays a signifcant infuence on the way Petrarch sees man and the world,and confnes his sense of morality.

Petrarch;morality;Christianity;the West Europe

I106

:A

:1008-2395(2013)05-0054-04

2013-06-22

張春杰(1966-),男,大連民族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西方古典文學(xué)研究;楊家宇(1992-),女,山東大學(xué)翻譯學(xué)院,英語翻譯專業(yè)學(xué)生,主要從事英語文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人性道德人類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跟蹤導(dǎo)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功能與人性
克什克腾旗| 鄄城县| 林州市| 弥勒县| 易门县| 青神县| 穆棱市| 铁岭县| 信阳市| 秦皇岛市| 安化县| 凤山市| 禹城市| 应用必备| 静安区| 揭东县| 六枝特区| 大城县| 涿鹿县| 任丘市| 屯门区| 西乌珠穆沁旗| 东平县| 云和县| 新绛县| 互助| 文山县| 吉隆县| 连江县| 堆龙德庆县| 龙山县| 安平县| 廉江市| 涞源县| 普宁市| 北票市| 潮州市| 若羌县| 巴林右旗| 浙江省|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