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人人格特質的理論探索與哲學反思*

2013-03-19 10:14馮大彪奚彥輝
關鍵詞:人格特質人情面子

馮大彪,奚彥輝

(1.北京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2.內蒙古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3.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人格特質理論是由奧爾波特首次提出來的,為探索人格結構,他與奧博特合作,從英語詞典中查找了約18000個描繪人格的詞匯,對其進行分析整理??ㄌ貭柺艽藛l(fā),對奧爾波特和奧博特的詞表作聚類和因素分析,提出了16 種人格特質。圖普斯和克里斯特爾在卡特爾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大五”人格結構模型,認為人格由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神經(jīng)質和開放性五個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構成。由此可見,西方著名的人格特質理論主要是運用詞匯分析的研究方法建構起來的。這些源自于西方的人格特質理論被傳播和推廣到中國之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他們并不能較好地解讀中國人的人格,這就客觀地推動了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

一、中國本土心理學的人格特質觀

中國本土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的80年代,它從理論上顛覆了西方心理學的話語霸權,喚起了本土化研究的自覺[1],開展了大量的本土化研究,人格特質問題便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人格特質觀,具體如下。

第一,西方的人格特質理論不具有普適性,中國應開展人格本土化的研究。盡管我國學者研究人格的角度不盡相同,但卻普遍認為,西方的人格特質理論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擁有著不同文化的所有國家,所以開展本土化或中國化的人格研究勢在必行[2]。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進行中國化研究[3]。只有在充分考慮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理論,才能用來描述、解釋、預測和干預中國人的行為,實現(xiàn)人格研究自身的應用價值[4]。開展人格本土化或中國化的研究已成為多數(shù)有識之士的共識。

第二,以詞匯分析法為核心,對中國人人格特質進行多元的理論建構。雖然我國著名學者所提出來的人格特質理論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有著一個相似甚至相同的研究路徑,那就是沿用了西方的詞匯分析法。這種研究方法有一個前提假設,即,“在人們生活中,與人格有關的一切活動及個體差異最終都會被編碼到他們的語言中去,其活動和差異越重要,就越有可能由一個單獨的詞來描述……盡可能收集和窮盡在一定語言系統(tǒng)中的人格詞匯,據(jù)此分析提煉人格構成的基本特質,就成為了人格特質學者們幾乎共同的‘偏愛’,并逐漸滲透在今天的各種取向的研究里,成為了現(xiàn)代人格心理學的一種常用方法”[5]。我國學者對這種研究方法進行了拓展性的應用,他們以漢語詞匯和諺語或古代經(jīng)典為基礎,以中國人為被試,進行理論的構建。最早從中文人格特質形容詞入手研究人格結構的是楊國樞與彭邁克[6],他們采用150個形容詞得到了共同而獨立的三個主要因素,即善良誠樸—陰險浮夸,精明干練—愚蠢懦弱以及熱情活潑—嚴肅呆板。王登峰和崔紅[7]13-93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挑選出6156個描述人類行為差異的術語,對其進行分類和簡化,建立了“大七”人格結構模型,認為中國人的人格特點有七個,分別為外向性、善良、行事風格、才干、情緒性、人際關系和處事態(tài)度。而燕國材和劉同輝[8]則是挑選一組最能集中體現(xiàn)人性特征、道德因素與民族精神的詞匯來研究人格特征,他們認為中國人的人格由仁、義、禮、智、信五個因素構成。雖然國內其他的人格特質理論有些并未直接采用詞匯分析法,但是也與其有一定的關聯(lián)。比如張建新和周明杰[9]提出了人格特質六因素假說,他們認為人格特質由情緒穩(wěn)定性、認真-責任性、宜人性、外向-內向性、人際關系性和開放性構成。不言而喻,這是以“大五”人格結構模型為參照對象來進行研究的??梢?,詞匯分析法是當前我國學者研究人格特質采用的核心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推動了中國人格理論的創(chuàng)新,增進了我們對國民人格的認識。

二、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對中國人人格特質的理論再探索

通過回顧與總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外著名的人格特質理論不是從具體的和歷史的角度來研究人格,而是通過分析描繪人格的詞匯來揭示特定人群的人格特質與結構的。實際上,這種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抽象人格論的色彩。從語言哲學的演變來看,可以證實這一點。長期以來,人們堅信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圖像說”,認為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是一一對應的,語言如同鏡子一樣,能夠客觀地反應其對應的客觀事物。這種觀點遭到了維特斯坦后期的“語言游戲說”和當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批判,他們認為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人們信以為真的東西并非是客觀的,而是一種語言的建構,這就如同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尤其是,詞匯研究采用的是自然語言的世俗概念而非科學概念,而世俗概念不能保證涵蓋和表達一些精細而復雜的個別差異和人格特質[10]。由此可見,描繪人格的詞匯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并非能客觀地表征特定人群的人格特質,而只是從表層反應部分的客觀真實,不能從根源上揭示人格的本質。因為人格不僅是抽象性的,而且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變化的。誠如馬克思所言:“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chǎn)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chǎn)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chǎn)一致?!保?1]67-68所以,我們應該運用唯物史觀的考察方法,“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1]73。也就是應以“現(xiàn)實的個人”作為理論前提和出發(fā)點,從這個角度來重新審視國內已有的人格特質理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斷裂,往往重傳統(tǒng)、而輕現(xiàn)實。誠然,歷史積淀下來的國民人格特質具有傳承性,但它們必然會隨著社會制度與結構的演變而有新的發(fā)展。從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格出發(fā),我們認為中國人有愛面子、重人情、向善、重才干與尚和5個中心特質。雖然這些特質前人也曾有所提及,但與本文的切入點是不同的。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進行理論的再探索,我們會有新的認識。

一是愛面子。在西方人看來,愛“面子”是中國人區(qū)別于西方人的首要特質。早在19世紀,一位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西方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寫了一本名為《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書,他在書中開篇就講,“面子是一把可以打開中國人許多重要特征之鎖的鑰匙”[12],他認為中國人喜歡面子就像西班牙人喜歡斗牛一樣,這是中國人共同的一個喜好,借助面子可以解讀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魯迅先生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還好,一想可就覺得糊涂。它像是很有好幾種,每一種身價,就有一種‘面子’,也就是所謂‘臉’”[13]。究竟什么是面子,綜合起來說,面子首先是一個人自尊和尊嚴的體現(xiàn)[14],國人的自尊往往是在社會比較中產(chǎn)生,隨著我國收入差距的擴大,社會比較就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當自己覺得等同或超越他人時,就會產(chǎn)生較高的自尊和尊嚴感,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叭嘶钜粡埬?,樹活一張皮”。為維護自己的自尊和尊嚴,有人勵志圖強,奮發(fā)有為,也有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保持一種表面的優(yōu)越感。其次是行為和角色的匹配。如果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與其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匹配,那就是丟面子的事。為了有面子,人們往往在他人面前自覺地履行所扮演角色的規(guī)范與要求。最后是一種可供交換的社會資源。所謂“打狗還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給他人留個面子,日后他人也會給你個面子。面子如同禮物一樣可以相互地贈送。當代中國人的這種面子心理,可謂是無處不在,從人們的衣著打扮到日常消費,再到為人處事,隨處可見。

二是重人情。受到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特別注重人情。人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情指的是人的情緒情感和人之常情。如《禮記·禮運》中講:“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比欢?,通常我們所說的人情往往不是它的廣義,而是狹義。從狹義上來講,人情是一套合乎情理的對待熟人的待人處世之道。人情的實用范圍在熟人之間,只對熟人講人情。對待陌生者一般不依人情法則去待人行事。因為陌生人往往跟自己偶爾打一次“交道”,以后便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所以往往遵循著當場算清的原則[15],互不虧欠。而對熟人則不然,在熟人之間,人情運作的首要法則就是“講回報”,要善待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人,虧欠后要償還,因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人情就在這一來一往中不斷進行下去。然而,“人情的回報這事,認真做起來,又很難”[16]124。因為“中國人所謂的‘人情’,是一種說不清楚的東西。它是情感,又不純粹是情感,這就不好辦”[16]124。誠如曹雪芹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痹诋敶鐣?,我國正逐漸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化,人際關系的穩(wěn)定性被打破。因此,人情運作的持續(xù)性隨之減弱,而且往往帶有一定的功利主義色彩,但人們從內心深處又有對人情的渴望,人情的范圍也就逐漸從親屬轉向了同事、同鄉(xiāng)及校友。

三是向善。縱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占主流的人性觀是性善論。如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古代的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認為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只有追求和踐行善的品質,人才能成為人,否則人就不能稱之為人,就沒有做人的資格。那么,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善”包括什么含義呢?我國學者王登峰指出,“善良”是中國人的人格特點之一,“善良”包括利他、誠信和重感情三個因素[7]102-109。中國人往往以此為標準,對他人進行分類,把人分為好人與壞人,認為人格包含著道德和價值屬性[17],人應該“盡心知性”,通過善行來拓展自己的人格境界。然而,向善的方向與內容存在著古今差異。在古代社會里,人口流動性小,絕大部人一生都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環(huán)境中生活,可謂是“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所以,利他的善舉主要集中在與自己長期生活的親人與熟人之間。而在當代社會,人口流動性顯著增強,人們頻繁接觸陌生人,一個人是否有善性,主要是通過是否有公德來進行衡量的。雖然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公德問題凸現(xiàn)出來。但人們在內心深處還是有向善的強烈愿望。當前,推進學習雷鋒活動的常態(tài)化,已經(jīng)成為了民眾的廣泛共識,努力使自己成為像雷鋒一樣一心向善的好人,是多數(shù)中國人的理想追求。隨著各項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公眾覺悟的提高,將會有更多人敢于行善、樂于行善。

四是重才干。重才干是中國人的人格特點之一[7]114-119。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成才”是橫貫古今的理想追求。早在中國的先秦時期,學校與社會就倡導“內圣外王”之道,認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禮記·大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因為這與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休戚相關。誠如荀子所言“尚賢者,政之本也?!保ā赌印ど匈t子》)漢武帝通過察舉制選拔出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漢朝的鼎盛與這些群星璀璨的人才是分不開的。此后,我國從隋朝到清末的1300多年間,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受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絕大部分古人都堅守“學而優(yōu)則仕”信條,走仕途之路,力圖擔當起治理社會與國家的重任。為此,矢志不渝,克服成才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力圖成就棟梁之材。他們深信“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社會需要這種有所擔當?shù)娜瞬拧H欢?,到了清朝末期,傳統(tǒng)的科舉考試培養(yǎng)的多為范進和孔乙己式的無用之人,不能培養(yǎng)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的人才。晚清詩人龔自珍曾發(fā)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和推動下,廢科舉,立新學,開啟了教育體制變革的新征程。挽救中國命運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自建黨以來,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發(fā)展祖國的教育事業(yè),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選拔與任用。歷史發(fā)展到今天,雖然人才的標準和選拔的方式與過去相比有所不同,但對才干的重視卻是有增無減。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成才。因為才干往往與成功、財富、名譽和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唯有成才,尤其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能在這樣一個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生存與發(fā)展。因此,才干就成為了中國社會描述和評價人格的重要維度。

五是尚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和諧,古人認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耙魂幰魂栔^道”(《周易·系辭上》)。陰陽相生相克化生萬事萬物,和諧是事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統(tǒng)一。這種和諧的思想滲透到每一個個體的人格之中。追求人格的和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人與己和?!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自強不息的背后是對自己的接納、認可和信任,這是人與己和的關鍵所在。自我的和諧還體現(xiàn)在認知、情感和動機三個方面。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這三者之間互為前提,仁是核心??鬃訉θ实慕忉層泻芏?,其主旨思想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自我獲得了強大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能夠戰(zhàn)勝許多消極負面情緒的干擾,保持情緒的中和?!跋才肺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庸》)。二是人與人和?!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和的關鍵?!熬雍投煌∪送缓汀保ā墩撜Z·子路》)?!熬又芏槐?,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鬃油ㄟ^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告誡世人,人應該像君子一樣,能與人和諧共處,但又不失去自己的個性與品格,能與人團結,但又不結黨營私。三是人與社會和。順利完成社會化是人與社會和諧的關鍵。社會化是指個體能夠掌握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知識技能,擔當起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古人主要是通過學習禮儀來維系人與社會的和諧,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在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秉承和發(fā)展了這種崇尚和諧的民族精神,提出了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理想,不僅要推進社會和諧,而且要促進心理和諧,崇尚和諧成為了時代精神。

三、中國人的人格特質與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關系的哲學反思

在一個國家之中,國民所擁有的共同人格特質,是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綜合影響的產(chǎn)物。從歷史發(fā)展的縱向來看,當代中國人的國民性與過去相比已經(jīng)有了質的飛躍,20 世紀早期的阿Q 精神、奴性和看客心態(tài)等劣根性已經(jīng)漸漸地淡化和消失。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正在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變,由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與后工業(yè)社會轉變,由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向城鄉(xiāng)一體化轉變,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國民的人格特質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就具有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兩重性,對其進行深入的哲學反思,對于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中國人的人格特質對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

其一,注重善惡,有利于形成抑惡揚善的道德氛圍。中國人愿意用善惡的標準來評價他人與自己,這樣善惡的觀念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與他人的思想與行為的內在標準。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這樣便會促使社會形成向善與行善的道德風氣。其二,注重面子,有利于形成“相互尊敬的社會風氣”[18]。面子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如何使自己有面子,不在人前人后丟面子,影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另一個是顧及他人的面子,不輕易駁了他人的面子,傷其自尊。這樣,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彼此的顏面,進而相互尊重。其三,注重人情,有利于人際間形成深厚的情感。人情的核心是心意感通,即彼此間以情感為媒介的互動。作為一種道德活動方式,人情以德性修養(yǎng)為前提,它是人倫實現(xiàn)和人性圓滿的形式[19]。其四,注重才干,有利于激發(fā)民眾進取有為。當才干成為評價人格的重要維度時,就會促使人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其五,尚和有利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會盡量地謙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人際沖突的出現(xiàn),維系了人際的和諧。

(二)中國人的人格特質對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消極影響

其一,過于注重面子,容易導致重形式而輕內容,重他人評價而忽視個性化發(fā)展,并且容易導致“面子消費”。從婚喪嫁娶的大排筵宴到購買過度包裝的奢侈品再到一些地區(qū)的形象工程,往往是勞民傷財,這就有悖于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其二,過于注重人情,容易出現(xiàn)人情的異化。人情異化表現(xiàn)出來的是人情的繁榮,但當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實分離的人情空殼[20]。更有甚者,把人情滲入到公共權力領域,容易導致徇私舞弊而不秉公執(zhí)法,任人唯親而不任人唯賢等不公平現(xiàn)象,這與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理念也是相悖的。另外,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公共空間不斷擴大,傳統(tǒng)的限定于親人與熟人之間的人情觀念容易導致社會缺少公德。其三,過于重視才干,容易產(chǎn)生重才輕德的社會心態(tài)。電視劇《蝸居》中的宋思明本是一個反面形象,然而卻成為了一些少女的偶像,崇拜的背后是對道德的漠視。其四,過于尚和,容易使一些人以同代和,把和諧誤解為折中主義,這就會偏離和諧的本質。和諧不是否定矛盾和差異,恰恰相反,和諧是在矛盾和差異中共生、互惠與發(fā)展。一味地迎合他人,在自己的內心中缺少真正的道德底線和標準,這只能是偽君子。正如孔子所言:“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保ā墩撜Z·陽貨》)鄉(xiāng)愿只是維持表面的和諧,缺少真正的融洽,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總之,人格如同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社會發(fā)展的狀況,進而推動社會的改革與進步。在人類歷史上,西方的文藝復興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現(xiàn)世幸福,反對來世的虛幻,沖破了中世紀的千年黑暗,人格的理性、善性和自主性得以提升,推動了西方社會民主化的進程。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以改造國民性為己任,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奴性的、保守的、退隱的、封閉的國民性,對國民的啟蒙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后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征程之中,社會需要健全的國民人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21]。這對于建構和諧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1]馮大彪,張曉明.后現(xiàn)代心理學思潮與中國本土心理學的興起[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19-22.

[2]劉同輝.中國人格心理學發(fā)展路徑的哲學思考[J].心理科學,2008,3l(2):504-506.

[3]黃希庭.構建和諧社會 呼喚中國化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2):193-195.

[4]李祚山.試論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03-108.

[5]趙伶俐.人格特質詞匯學的審美審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1):16-22.

[6]車文博,葉浩生.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3 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13-216.

[7]王登峰,崔 紅.解讀中國人的人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燕國材,劉同輝.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五因素人格理論[J].心理科學,2005,28(4):780-783.

[9]張建新,周明潔.中國人人格結構探索——人格特質六因素假說[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74-585.

[10]楊 波.大五因素分類的研究現(xiàn)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79-83.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史密斯.中國人的德行[M].陳新峰,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2.

[13]魯 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127-130.

[14]燕良軾,姚樹橋,謝家樹,凌 宇.論中國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6(6):119-123.

[15]汪鳳炎,鄭 紅.中國文化心理學:第3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144-161.

[16]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124.

[17]馮大彪,劉國權.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對心理學研究的價值[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1):121-124.

[18]羅素.中國問題[M].秦 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61.

[19]郭衛(wèi)華.儒家人情主義的道德哲學解讀[J].理論月刊,2007(12):53-55.

[20]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0-27.

[21]中共中央關于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01).

猜你喜歡
人格特質人情面子
永遠不要透支人情
人格特質對企業(yè)員工時間侵占行為的影響
面子≠尊嚴
近視患者人格特質與近視矯正手術意向的關系研究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選擇一張神奇的行為藝術照片,秒測你的真實人格特質
某貪官的面子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