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哲 傅羽弘
(吉林大學,長春 130012)
詩性文化的浪漫體驗與精神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尋根
陳云哲 傅羽弘
(吉林大學,長春 130012)
谷崎潤一郎一生曾兩次游歷中國,尤以初次中國之旅后留下的作品最為繁多。通過對谷崎中國之旅的分析解讀,發(fā)現(xiàn)谷崎的初次中國之旅是一次詩性文化的浪漫體驗,而這一文學現(xiàn)象背后隱含的實質是精神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尋根。對于谷崎潤一郎來說,中國與其說是異域他者,倒不如說是一個心靈故鄉(xiāng)般的存在。
谷崎潤一郎;中國之旅;體驗;尋根
RomanticExperienceinPoeticCultureandRoot-seekingofSpiritualHometowninReality
谷崎潤一郎(1886年7月24日—1965年7月30日)是活躍在明治末期至二戰(zhàn)后日本文壇的小說家,有 “文豪”、“大谷崎”之稱,他不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964年還被選為全美藝術學院·美國文學藝術學院名譽會員。川端康成將“百花之王”的美譽送給谷崎,盛贊他“是從明治時代到現(xiàn)在為止的繁榮的文學中最為華麗、成熟絢爛的百花之王——牡丹”(千葉俊二 2006:95)。而唐納德·金則稱谷崎的作品全集是“日本文學的半世紀之鑒”(千葉俊二 2006:87)。谷崎潤一郎初登文壇曾創(chuàng)作了大量女性、受虐等內容驚世駭俗的作品,不過觀其一生之創(chuàng)作,可知其文風、題材、文體以及表達方式豐富多變。谷崎一生中曾兩度游歷中國并留下相關作品群,在初次中國之旅之后創(chuàng)作的中國相關作品數(shù)量相比于第二次尤其多。本文通過谷崎的初次中國之旅及其相關作品群的解析來考察該文學現(xiàn)象以及其背后隱含的精神實質。
20世紀初,鐵路網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完善,1912年日本交通公社成立,1918年開始發(fā)售“日中周游券”、“日滿聯(lián)絡券”、“日鮮滿巡游券”, 交通設施和旅行社的發(fā)展促使日本人的海外觀光較之從前可以輕松成行,從而拉開海外旅行的帷幕。谷崎潤一郎于1918年踏上朝鮮、中國之旅。根據(jù)谷崎在剛剛回到日本后執(zhí)筆的《中國旅行》一文可知,谷崎的中國旅行歷時兩個月,10月9日由東京出發(fā),從朝鮮經滿洲到北京,從北京坐火車到漢口,從漢口順長江而下經九江,登廬山,又返回九江,到南京,再從南京到蘇州,由蘇州去上海,從上海到杭州,之后再返回上海,從上?;氐饺毡?。
谷崎沒有將初次中國之旅的體驗整理成長篇游記,而是在他回國之后連續(xù)發(fā)表了取材于該次旅行的作品。例如,《廬山日記》、《蘇州紀行》等紀行文;《觀中國劇記》、《中國的料理》等隨筆;《一個流浪者的身影》、《秦淮之夜》、《西湖之月》、《天鵝絨之夢》、《蘇東坡》、《鮫人》等以中國為舞臺的小說。谷崎初次中國之旅后發(fā)表的相關作品如下:
1919年——「美食倶楽部」(『大阪朝日新聞』)、「蘇州紀行前書」(『中央公論』)、「蘇州紀行」(『中央公論』)、「支那旅行」(『雄辯』)、「南京夫子廟」(『中央文學』)、「秦淮の夜」(『中外』、『新小説』)、「支那劇を観る記」(『中央公論』)、「支那の料理」(『大阪朝日新聞』)、「西湖の月」(『改造』)、「或る漂泊者の俤」(『新小説』)、「天鵞絨の夢」(『大阪朝日新聞』),1920年——「蘇東坡」(『改造』)、「鮫人」(『中央公論』),1921年——「廬山日記」(『中央公論』)、「鶴唳」(『中央公論』),1922年——「支那趣味ということ」(『中央公論』)。
初次中國之旅對谷崎潤一郎本人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意味著什么呢?“旅游不僅僅是在地理空間內或在歷史時間中的位移;它還是在一種文化中,在注視者文化中的一種位移”(孟華 2001:147)。如果我們單純的從地域空間的開放而言,交通網絡的完善只是拓展了國家之間交往的便利性,但如果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空間的裂變,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地域性拓展,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挪移和變遷。在谷崎的首次中國之旅中,對中國的體驗是:中國仍舊是一個遙遠、神秘,充滿異域情趣和浪漫情調,具有千年文明積淀的國度,現(xiàn)實中國形象與在古典文學典籍中建構的中國形象高度契合。對谷崎來說,初次中國之旅是一次詩性文化的浪漫體驗。
著名學者劉士林在《中國詩學精神》中,以詩性文化來概括中國文化的特質,把中國人的精神方式稱之謂詩性的精神方式,如果從中國早期民族精神的深層文化結構角度而言,劉士林的闡述十分精準。民族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而中華民族與其它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在文化的詩性特質和泛美文化的取向上。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在西方社會的文明進程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處于一種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個體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征服,來實現(xiàn)民族的現(xiàn)代化,因此,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文化的主流特征;而中國則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天然聯(lián)系和原始情感較完整的保留下來,因此,感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民族文化的主流特征。
體現(xiàn)在文化結構上,西方民族強調科學、民主等理性因素在文化體系內的主導地位;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內,充滿感性體驗的藝術和技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具體的文化樣態(tài)上,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一種“詩性文化”,詩歌成為中國文學藝術的邏輯起點,從春秋時期的“詩經”到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再到漢魏時期的“樂府”,一直延伸到唐代的“唐詩”,宋代的“宋詞”,元代的“元曲”,始終占據(jù)著中國文學的主導地位,并影響著其它藝術種類。毋庸置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詩性文化”,不僅僅因為詩歌的藝術精神在文化體系內的主導精神地位,更是由于中國人的日常行為方式也呈現(xiàn)為一種詩性精神,展現(xiàn)出一種審美品質。與西方社會把人的行為建立在契約規(guī)范基礎上不同,中國社會主要以道德倫理來約束人的行為,而且這種道德倫理的內質是禮樂文化?!稑酚洝繁酒吩疲骸皹氛邽橥Y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因此,“樂”與“禮”成為相互提攜,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樂”包含的廣義的詩性精神成為“禮”的精神特質。因此,“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在“禮樂文化”的體系內,人們的行為舉止主要在“禮”的規(guī)范和“樂”的儒雅框架內進行衡量,也就是說,審美特征成為人們行為的主要評價標準。同時,從語言的角度而言,中國文化同樣是一種“詩性文化”。漢語詞匯在語義上具有復雜性、多義性、朦朧性的特征;在語法規(guī)則上,靈活多變,相對比較隨意;在語音上,則具有音樂性,“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它具有詩意和韻味,這便是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國人的一封散文體短信,讀起來也像一首詩的緣故”(辜鴻銘 1996:106)。
谷崎的初次中國之旅,是對中國文化的這種詩性文化特質的體驗之旅。在傳統(tǒng)的美食、戲劇、自然景物等充滿中國情趣的文化符號中,谷崎不斷地回味、體驗和認同中國的詩性文化,并建構出一個夢幻國度的中國形象。
2.1 美食中國
谷崎對飲食頗有研究也頗為講究,因此在中國之旅的過程中,谷崎體味著充滿喜悅的初次海外之旅,盡享著中國的美食?;氐饺毡局?,谷崎似乎還在回味著中華料理的美味,并將之反映到作品當中。1919年,谷崎發(fā)表了兩部與中國料理有關的作品——小說《美食俱樂部》和隨筆《中國的料理》,表現(xiàn)出谷崎對中華料理的極大興趣,也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充滿詩性生活方式的中國形象。
《美食俱樂部》是最能夠體現(xiàn)谷崎對中華料理的極大興趣的小說。美食俱樂部的料理最終達到的境界是,不僅僅以味覺去感受,而是將五官全部動員起來去品嘗料理。作品中說“伯爵平日里就認為純正的中華料理才是我們美食俱樂部會員們朝思暮想的理想的珍饈美味。所以,若這家浙江會館正如他所推測的,過的是純中國式的生活的話,那么這里才是伯爵的理想的世界。那樓上的餐桌上擺放的一定是伯爵長久以來一直向往創(chuàng)造的了不起的藝術——驚人的味覺藝術,現(xiàn)在正光芒四射地陳列在那里。伴著胡琴的樂曲,那充滿歡樂與奢華的莊嚴的味覺管弦樂,高昂嘹亮,震撼著所有客人的靈魂”(谷崎潤一郎 1981:155-156)。在對文本的閱讀解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谷崎這位一生追求五官快感的作家,似乎在借用《美食俱樂部》主人公伯爵之口表達著他自己所要追求的生活方式——“朝思暮想的理想的”中華料理、“理想的世界”(谷崎潤一郎 1981:155)、中式生活方式。
在隨筆《中國的料理》中,谷崎不再借用他人之口,而是直接生動地敘述自己中國之旅的重要一環(huán)——食之旅;敏銳而深切地抒發(fā)自己對中國美食的所感所想。通過作品,我們了解到,谷崎對中華料理不僅僅是熱愛,也非常熟悉了解。究其原因,在《中國的料理》的開篇已經簡潔地給出答案:“我從小就喜歡中華料理。因為我和東京著名的中華料理店偕樂園的店主從小就是同學,經常去他家里玩兒,美餐中華料理。所以,我已經完全習慣那種味道了。了解日本料理的味道是后來的事情了,我覺得即使是和西餐相比,也還是中華料理要好吃得多。因此,這次去中國的時候,吃純正的中華料理是主要的樂事之一”(谷崎潤一郎 1958:172)。谷崎的美食之談的特征在于將之展開為一種文化論。通過中華料理,谷崎得出的文化論是:“吟誦崇高風格神韻縹緲的中國詩歌,然后吃那么油膩的料理,會覺得這似乎很矛盾,可中國人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使這兩種極端事物并存。我覺得能做出那樣復雜的料理,再吃個酒足飯飽的國民總之是偉大的國民??偟膩碚f,中國人中酗酒的人要多于日本人,可是卻很少有喝得爛醉如泥的。我認為要了解中國的國民性必須要品嘗中華料理”(谷崎潤一郎 1958:172)。其實,不僅僅是《美食俱樂部》和《中國的料理》這兩篇作品,在谷崎的諸多作品中,對中華料理都有著格外細致的描寫。
2.2 戲劇中國
谷崎是一位興趣頗為廣泛的作家,喜歡研究美食,對戲劇也很感興趣,自己曾創(chuàng)作戲劇。因此,初次中國之旅,一路行來,除了享受美食,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每到一地都要觀看中國的戲劇,并且在回到日本之后將自己在中國觀看戲劇的經歷、感受形成作品《觀中國戲劇記》。
谷崎剛剛進入中國境內,就拜托當時在奉天工作的朋友木下圶太郎帶他去看向往已久的中國京劇。雖然木下認為奉天是中國偏僻的城關,京劇還是去北京看梅蘭芳演的才好,不過最終還是帶谷崎去康平里的中華茶園看戲,這次看戲的經歷及感受被谷崎寫進《觀中國戲劇記》——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用谷崎的話來說就是場地簡陋,戲劇本身也并不好看,雖然拿到了鉛板印刷的節(jié)目單,可是一整晚上演了很多戲目,根本不知道現(xiàn)在演的是什么、是誰演的,戲劇的情節(jié)就更別說了,當然是一點兒也不懂。于是,在奉天看戲的結果就是幻想完全破滅,而后來在天津的經歷也令谷崎頗為失望。分析其原因,除了戲院的設施、衛(wèi)生環(huán)境不佳等因素外,谷崎因不懂中文而對戲劇內容不甚了解、對唱詞臺詞不知所云應該說絕對影響到觀看戲劇的效果。谷崎總結之前看戲的經驗,在北京看戲前做足了功課。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去琉璃街買《戲考》,看戲時又請著名的戲劇通辻聽花、同文書院出身的村田孜郎、平田泰吉解說、陪同,才逐漸看得懂。在北京停留的十來天時間,谷崎每天都要去一兩家戲院看戲?;旧鲜歉鶕?jù)報紙的廣告知道當天上演的劇目,然后在《戲考》中找到該劇目,熟悉劇情,之后聽取戲劇通的講解,再去看戲。這樣谷崎“就如突然大徹大悟了一般能夠看得懂了”(谷崎潤一郎 1958:167)?!氨е幬乙嗄芨衅浔А⑿蹓阎幬乙嗄芨衅湫蹓?。我覺得《李陵碑》等劇目的悲壯氣息我也感同身受”(谷崎潤一郎 1958:169)。
谷崎在《觀中國戲劇記》中寫道,“如果能夠去中國,我希望盡可能地去很多戲院,這是我很久以來的心愿。中國的戲劇、中國的演員,——具有強烈刺激性的色彩和高亢的音樂構成的那個國度的舞臺光景,在沒有觀看之前就勾起我的好奇心,令我想象到若是能夠去那里,就可以接觸到我長久以來憧憬的夢一般的美與奇異的異國情調交織在一起的事物”(谷崎潤一郎 1958:165)。從奉天到天津、從天津到北京、從北京到上海,谷崎似乎從未忘記過自己一直憧憬、關注的中國的戲劇,到杭州亦不例外。谷崎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并不放棄,依然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憧憬的事物,購買書籍認真閱讀準備,邀請專家為自己詳細講解,深刻的理解加上大師的演繹,京劇不再令人失望,成為真正的能夠滿足作家好奇心以及長久以來憧憬的夢一般的美與奇異的異國情調交織在一起的事物。
2.3 自然中國
除了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與戲劇,谷崎對中國的人文自然景觀也極其迷戀。對于自己游歷過的地方,谷崎在后來的作品中均有提及,其中,最令谷崎著迷的還是蘇州,他曾對朋友土屋計左右說“蘇州很好。那殘破的古城墻、路面鋪設的古瓦、道邊盛開的野花都讓我迷戀”(土屋計左右 1959:3)。在谷崎結束初次中國之旅回到日本發(fā)表的游記作品中,寫蘇州的有兩篇,《蘇州紀行前記》和《蘇州紀行》記述了谷崎的足跡,描述了令其陶醉的水鄉(xiāng)之美。
對于蘇州的橋,谷崎在游記中感嘆說,“吳門三百九十橋說得一點兒也不差,蘇州的街市中運河縱橫交錯,橋的數(shù)目非常多。那些橋幾乎都是以石頭建造,側面看去,呈美麗的拱形,高出城市的民宅許多架在水上宛如彩虹。我覺得這里就是東方的威尼斯”(谷崎潤一郎 1981:41)。在谷崎的眼中,蘇州的塔也是美麗的?!安粌H蘇州,中國的塔非常多。中國不同于日本到處是平平的屋頂,那些塔不知為附近的風景平添了多少情趣、增添了多少變化。黃昏時分,以某條街道為目標從鄉(xiāng)間小路走來時,或者靠在汽車窗邊眺望越來越近的目的地時,遠方平原的那邊最先迎接我們的就是塔。我們會覺得‘啊,那里有座塔,那邊已經是城鎮(zhèn)了’。這時候,塔帶給行路的客人一種無以言表的眷戀之情”(谷崎潤一郎 1958:130)。在谷崎的眼中,蘇州的水是美麗的。蘇州的“房子一致背水而建,雖然是背著的方向,可許多人家都建有伸到運河上的陽臺,水與房子的關系如此密切深厚。水似乎要浸入房子;房子似乎在戲水,且有圍墻的房子甚至給人一種漂浮于運河上的感覺”(谷崎潤一郎 1958:131)。
在初次中國之旅后,谷崎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對中國的描寫貫穿了唯美主義的風格,對中國文化的向往和崇尚之情灌注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當谷崎來到杭州時,更是盛贊杭州之水——“來到中國這么久第一次看到如此潔凈清澈的水”,“水流透明澄澈如瑯玕”,“蘇州之水比南京更清,杭州之水比蘇州更清,越往南行中國越是美麗了。”當“夕陽睡眼朦朧地靜靜地沉入吳山后面逶迤連綿的慧日峰和秦望山之間”,雷峰塔于“蓊郁的南屏山翠巒中卓然而立”,西湖之水“若是掬一捧在掌心,靜靜置于空氣中,那水也許會承著皎潔的月光凝固如水晶一般”。船槳“嘩嘩地劃著那粘著厚重的湖水,感覺不是在前進,而是在又粘又滑的湖面上迤邐而行”,船槳離開水面,水便“泛著青光如一枚羅衣般滿滿地蕩漾開來”,澄澈的湖水并不輕快,而是有著厚重的感覺,因為“水底蒼苔狀的纖細水草叢生,一如柔軟的天鵝絨地板反射著暗綠色的光澤”(谷崎潤一郎 1958:209-221)?!段骱隆返墓适虑楣?jié)并不復雜,對杭州絕佳的景致和自己置身其中的心情卻著以重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谷崎的游記作品群以及后來的一些作品或集中或零散地描繪了一個詩意的國度——中國,作品中中國美食、漢詩、典故層出不窮,合情契景,古典浪漫的作品氛圍中可以感受到谷崎的漢學修養(yǎng)。同時,也可由此追溯至少年時代偕樂園的人生體驗與谷崎少年時代研習漢詩漢籍的人生經歷,而這種在中國詩性文化浪漫體驗的精神實質與其說是一種異國體驗到不如說是作家精神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尋根。
故鄉(xiāng)情結是人類情結的一個具體表征和符號,是個體的生活經歷和命運機遇的積淀,在思維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旨歸。故鄉(xiāng)具有多維度的闡釋空間,既包含地理學、生命學層面上的具體旨歸,同時,又涵納文化、歷史、精神、文學等層面的精神指向和情感確認,是一個可以激活個體情感記憶和精神詩意的語匯。故鄉(xiāng)在時間鏈條上歸屬于過去,是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但現(xiàn)在已經消逝的事物和人物,這些事物在個體的精神空間中凝結成一種回憶性的、反觀性的精神記憶。這種記憶往往呈現(xiàn)出兩種樣態(tài):一種是詩性的,不斷地被人們迷戀和珍惜,成為個體的精神故鄉(xiāng)和精神家園,對其“烏托邦”式的想象,這種故鄉(xiāng)意象是臻于完美和純凈的,是詩人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依托;另一種是非詩性,甚至是令人厭煩的,當“生活在別處”之后產生一種“被拋”感和“無根”感。所以,一種更為理性和批判精神會注入到對故鄉(xiāng)的敘事之中,一種十分復雜的感情糾纏在其中。
在谷崎初次中國之旅后創(chuàng)作的關于中國敘事的文本中,故鄉(xiāng)情結主要是指精神上對中國文化的情感指向,而不是將中國作為地域空間上的現(xiàn)實故鄉(xiāng)。這種精神故鄉(xiāng)具有“皈依”和“返還”兩種向度。“故”字在中國古代語匯中是“根本”的含義,《廣韻》中“故,舊也”,是與“舊”相對的概念,如果沒有地域空間的位移和轉變,也就沒有故鄉(xiāng)情結的產生,同樣也就不存在精神的故鄉(xiāng),“懷鄉(xiāng)就是返回與本源的親近”(海德格爾2004:87)。具體而言,谷崎的精神故鄉(xiāng)是指,身處在日本的時空秩序和文化體系之中,來勘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強調地理空間的變遷,并不強調兩種文化體系的對立,而是生發(fā)出類似于游子離鄉(xiāng)之后對故土、鄉(xiāng)情的懷念之情,時刻向往著在肉體和精神上回歸中國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訴求表意在對中國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古樸的人際關系的敘事之中,在此敘事中蘊含著精神的向往和回歸,是精神的升華和詩意的提升?!爸袊币辉~在谷崎的精神譜系中表征了一種對自我文化出生和棲居之地的經驗性表達,它象征著熟知、迷戀、向往等詩性的精神旨歸,激起作家對中國的思鄉(xiāng)感、歸家感。谷崎的這種精神故鄉(xiāng)情結,成為其文學寫作中的普遍精神意識和情感指向,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母題和主要敘事內容,以及意義指向和審美意蘊。
1922年《中央公論》1月號(新年號)中有一欄叫做“中國情趣研究”,該欄目下發(fā)表的5篇文章中有谷崎潤一郎的《所謂中國情趣》。這篇文章是其初次中國之旅后創(chuàng)作的一篇明確闡述自己中國觀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谷崎將自己對于中國的熱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說,“我們今天的日本人幾乎全盤接納了西方的文化,看上去似乎被同化了,可是,我們的血液中中國情趣的蒂固根深到令我們自己都十分吃驚。我是在最近特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我也曾認為東方的藝術落伍而不把它放在眼里,可是我認為幾乎所有憧憬醉心于西方文化的人會在某個時候回歸日本情趣,最終走向中國情趣……它們都是從孩提時代就在他們的祖先代代學習的中國學問中成長起來的。雖然會有暫時崇拜西方的時代,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再次回歸祖先傳承的思想……我在校的時候上過漢學的私塾,母親教過我十八史略。我至今都認為比起現(xiàn)在中學枯燥無味的東方史教科書,當時那些記載著有趣的教訓、逸聞的漢籍對于孩子來說有著更大的幫助”(谷崎潤一郎 1958:210-211)。正如谷崎所說,古代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是浸潤著中國文化成長起來的。雖然明治以來,日本文學受到西方文學的巨大影響,在那個西方文藝理論盛行的時代,連人們提倡的關于人才的口號都由從前的“和魂漢才”變?yōu)椤昂突暄蟛拧薄?墒?,對于眾多作家來說,中國與其說是異域他者,倒不如說是一個心靈故鄉(xiāng)般的存在更為貼切。同樣,對于谷崎來說初次中國之旅與其說是一次異鄉(xiāng)之旅,倒不如說是一次期盼已久的詩性文化的浪漫體驗,而該文學現(xiàn)象背后隱含的精神實質是精神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尋根。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冢汉D铣霭嫔? 1996.
海德格爾.人,詩意的安居[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4.
榮 格.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M].上海:三聯(lián)書店, 1987.
孟 華. 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千葉俊二.谷崎潤一郎文學案內[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2006.
谷崎潤一郎.美食俱樂部[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81.
谷崎潤一郎.中國的料理[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81.
谷崎潤一郎.谷崎潤一郎全集(第14卷)[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58.
谷崎潤一郎.觀中國戲劇記[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58.
谷崎潤一郎.蘇州紀行前記[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81.
谷崎潤一郎.蘇州紀行[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58.
谷崎潤一郎.西湖之月[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58.
谷崎潤一郎.所謂中國情趣[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58.
土屋計左右.在上海的谷崎君[J].谷崎潤一郎全集月報, 1959(29).
Chen Yun-zhe Fu Yu-ho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anizaki Junichiro has traveled to china twice in his life. He did most of his writings especially after his first trip to China. Throug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 travel in China,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anizaki Junichiro’s first travel in China is a romantic experience in poetic culture, and such literary phenomena indicates root-seeking of spiritual hometown in reality.
Tanizaki Junichiro;china travel; experience ;root-seeking
I106.4
A
1000-0100(2013)06-0138-5
2012-07-31
【責任編輯孫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