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紅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 基礎(chǔ)課部,天津 300204)
威廉 ·狄恩·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1830-1920)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和評論家。他的代表作 《賽拉斯·拉帕姆的發(fā)跡》(The Rise of Silas Lapham,1885)是19世紀晚期美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典范。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賽拉斯從一個貧窮的鄉(xiāng)下人,發(fā)跡并進入美國上流社會,最終又因為良知導(dǎo)致破產(chǎn),再次回歸故里的故事。作者在小說的敘事上做了精心的設(shè)計,創(chuàng)作了一首源于不同人物以及不同階層的各種聲音匯成的復(fù)調(diào)。同時作者又通過有意地利用敘述者以及敘述接受者在評價、態(tài)度、身份和視角上的細微變化影響讀者對特定人物的判斷,實現(xiàn)對人物的真實性的刻畫。
復(fù)調(diào)(polyphony)原本是一個音樂術(shù)語,意指多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旋律聲部按一定的規(guī)律有機結(jié)合而成的多聲部音樂形態(tài)。19世紀初,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巴赫金(Bakhtin)將這一術(shù)語引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vsky)的小說研究中,使其帶有隱喻的性質(zhì)。在作品中讀者常??梢愿械絻煞N或兩種以上不同聲音的交流。不僅如此,讀者還能感覺到這幾種不同的聲音可以和諧地統(tǒng)一于一部作品的總體的基調(diào)之中。作品所追求的是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外部世界和內(nèi)在世界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從多個角度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立體的作品,旨在表明世界是眾多個性鮮明且獨立自主的聲音在交流和爭鳴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無論多么微弱的聲音都可以被聽到。《賽拉斯 ·拉帕姆的發(fā)跡》在敘事上就具有這樣的復(fù)調(diào)特征。作者希望用復(fù)調(diào)性的敘事向讀者傳遞一種普遍性的、現(xiàn)實主義的道德觀?!靶≌f要傳遞的道德觀不會僅僅呈現(xiàn)在一次交流的某個固定點上,而是動態(tài)的交流和循環(huán)。這種動態(tài)的交流和循環(huán)正是人物不同聲音構(gòu)成的復(fù)調(diào)?!保˙arton,2001:183)只有通過傾聽每一位人物的聲音,并參與到其中,讀者才能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首先,從小說的題目看,讀者一定會得到某種暗示——小說的道德核心集中于某個特定的人物,而且相應(yīng)地會傾向于崇尚該特定人物所代表的階層的道德觀念。題目預(yù)設(shè)性地表明代表勞動階層的賽拉斯注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水準??墒?,繼而讀者會發(fā)現(xiàn)小說的敘事時而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最終,讀者會慢慢地領(lǐng)悟到作者并不希望讓任何一個單一的、清晰的人物或者階層的道德規(guī)范在敘事中占據(jù)主導(dǎo)的地位?!白髡卟话炎约旱脑u價和態(tài)度強加給讀者,而是讓讀者發(fā)揮想象,參與文本的建構(gòu),與小說中的聚焦人物共命運,推動小說的發(fā)展?!弊髡哂幸馇仪擅畹匾I(lǐng)讀者去認真傾聽多種聲音,包括來自勞動階層的賽拉斯、珀西斯、休厄爾、科里一家及其社交圈里的其他人物。作者有意引入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以避免讀者將任何單一人物或者階層的觀點當作毫無爭議的道德規(guī)范。“豪威爾斯并不想讓他的讀者永久性地支持任何一個人物的觀點?!保⊿eelye,1991:55-56)
小說以賽拉斯接受記者巴特利·哈伯德的采訪展開了故事的情節(jié)。讀者了解到巴特利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缺乏同情心。他利用良好的教育撰寫文章蓄意嘲笑賽拉斯(Howells,1982:863)。作者一開始是引導(dǎo)讀者去同情賽拉斯。賽拉斯并沒有懷疑巴特利的意圖,當他注視著這位年輕的記者時,仿佛看到了他自己剛剛走入社會時的情形(ibid.:871)。這種共鳴不僅使賽拉斯主動將巴特利送回報社,而且贈送巴特利的妻子瑪西婭一整套拉帕姆公司最好的涂料(ibid.:875-879)。作者的目的在于讓讀者清楚地看到賽拉斯的坦率慷慨和巴特利的尖刻勢利所形成的鮮明對比。至此,賽拉斯以及他所代表的勞動階層在讀者的心里占據(jù)了優(yōu)勢地位。另一方面,小說的題目隱含地表明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賽拉斯并非道德高尚。巴特利這一人物在第一章當中最為關(guān)鍵的作用在于他一開始就注入了一些不穩(wěn)定的因素。在第一章當中,賽拉斯提到了他曾經(jīng)在涂料生意當中有過一個合作伙伴羅杰斯。當巴特利輕描淡寫地評論了這位合作伙伴時,賽拉斯卻面露怒容。讀者一下子就會感覺到賽拉斯的這一舉止是很反常的。巴特利瞬間感到了賽拉斯態(tài)度上的變化,敏感地知道每個人的記憶當中都有過心酸的時刻,巴特利很清楚這是不能再觸碰的痛點(ibid.:874)。讀者一定會對巴特利身上突然產(chǎn)生的對心酸經(jīng)歷的共鳴產(chǎn)生興趣。讀者傾向于相信巴特利的感覺——他和賽拉斯都做過問心有愧的事。讀者不得不被迫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可愛的賽拉斯居然在某種程度上與冷漠無情的巴特利有著十分相似的經(jīng)歷。巴特利的反襯作用打破了讀者的預(yù)設(shè)——來自勞動階層的賽拉斯是道德楷模。
如果賽拉斯是不完美的,那么在隨后的內(nèi)容中,同樣來自勞動階層的賽拉斯的妻子珀西斯就自然地進入了讀者的視野。在第一章當中,作者隱含表明了賽拉斯從前的生意伙伴的情形將會形成整個敘事當中關(guān)鍵的不確定性因素。到了第三章的時候,賽拉斯和珀西斯出人意料地遇到了羅杰斯。珀西斯認為,賽拉斯對羅杰斯的行為是應(yīng)該受到道德譴責(zé)的。賽拉斯堅持認為自己問心無愧。通過第一章的內(nèi)容以及題目的暗示,讀者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賽拉斯對妻子撒了謊。整個小說的敘事張力集中在一個核心問題上:賽拉斯與羅杰斯之間的生意是否是誠實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讀者就需要重新樹立一個完美的道德典型。珀西斯很了解她的丈夫并堅信賽拉斯并不是那么誠實的。作者在此處試圖引領(lǐng)讀者選擇珀西斯。讀者也會傾向于相信珀西斯的判斷?!氨M管小說在一開始將珀西斯描述為賽拉斯的精神引領(lǐng)者,但是作者此時又開始漸漸地減弱她身上光環(huán)的亮度了。隨著賽拉斯道德水準的提升,珀西斯卻淪落了?!保℅oldman,1986:42)賽拉斯面臨的最重要的道德考驗是他是否應(yīng)該在隱瞞不報的情況下,將毫無價值的廠子賣給別的買主以避免倒閉的風(fēng)險??墒牵x者最初無法知道到底是珀西斯還是賽拉斯最先意識到這種選擇是不道德的行為。珀西斯先說出了她的觀點,再賣給別人就會像羅杰斯一樣的不道德。賽拉斯告訴珀西斯不要擔(dān)心,他是不會這樣做的(Howells,1982:1121)。前面的敘事似乎為賽拉斯對良知的判斷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但是,在此處的敘事當中作者又漸漸地將賽拉斯而不是珀西斯定位為小說的道德楷模。賽拉斯詢問珀西斯該不該隱瞞實情。珀西斯很勉強地說“可以”。當面對有可能使他們免于破產(chǎn)的實際買主時,賽拉斯“充滿焦慮地偷看了妻子一眼,他在她那沒有得到任何的幫助……現(xiàn)在到了緊要的關(guān)頭,到了他特別需要她的洞見的時候”(Howells,1982:1167-1168)。作者已經(jīng)巧妙地讓讀者明白沒有妻子的建議賽拉斯也有能力做出有道德的決定了。但是,作者的所作所為決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德化身的轉(zhuǎn)移。細心的讀者會再次發(fā)現(xiàn)玄機——賽拉斯即使秘而不宣地賣出廠子仍然不能還清債務(wù)。這就提供了對賽拉斯所謂的道德的選擇的又一至關(guān)重要的解讀:賽拉斯決定不那樣做并非出于良知,而是他已經(jīng)意識到出賣廠子也不足以免于破產(chǎn)的真實狀況。
筆者認為,作者是在有意地留給讀者許多需要思考的倫理和哲學(xué)問題?!昂劳査箾]有任何意愿想要將賽拉斯塑造為一個圣人。”(Manierre,1962:36)即使當讀者的注意力從珀西斯的身上移向賽拉斯的身上時,當讀者期待著賽拉斯的道德發(fā)跡時,作者仍有意使情況復(fù)雜化,使讀者無法真正地確立任何一個單一的人物或者階層為小說的道德標準的唯一代言人。“作者暗指英雄出自于人們對英雄敬慕和尊重的心理,英雄主要是人的創(chuàng)造,并不是伸手可及的人,而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世事的復(fù)雜性?!?/p>
既然勞動階層的賽拉斯夫婦不是讀者期待的道德楷模,那么在上流社會能否尋找到這樣的人物呢?小說又呈現(xiàn)給讀者一位潛在的道德引領(lǐng)者,牧師休厄爾。當珀西斯和賽拉斯發(fā)現(xiàn)他們誤以為湯姆·科里會娶他們的小女兒艾琳,而不是大女兒珀涅羅珀,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的時候,他們?nèi)フ夷翈熜荻驙枌で蠼ㄗh。休厄爾告訴他們要遵循“最小傷害法”,按照這一原則,湯姆應(yīng)該與大女兒結(jié)婚,因為他們彼此相愛。深愛湯姆的小女兒一定會感到難過,但是一個人受傷害總是比三個人都受傷害要好很多(Howells,1982:1085)。顯然,作者并不想讓崇尚上層社會價值觀的休厄爾成為小說的道德引領(lǐng)者。因為毫無例外,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無論來自何等階層,在沒有休厄爾的幫助下,都能夠使用最小傷害法去應(yīng)對湯姆與兩個女孩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在決定找休厄爾咨詢之前,珀西斯問她丈夫,“有用嗎?沒人能讓我們看到與真相不同的東西”(ibid.:1082)。顯然,牧師也不是多么高明之士,不能成為小說的核心道德的引領(lǐng)人。作者也不想讓讀者對休厄爾產(chǎn)生純粹的敬意。“作者提供了一些線索,以便讓讀者將休厄爾視為虛構(gòu)的小說當中的一個多愁善感的思想怪人?!保˙arton,2001:185)
總之,作者不想成為一個公開的道德上的說教者。他想要塑造一系列的吸引讀者的人物形象,使讀者形成對不同人物及其社會狀況的自己的判斷。小說自始至終演奏了一曲復(fù)調(diào),它是不同人物的聲音匯成的樂章。
從一開始,讀者就可以看到小說的敘述者(narrator)常常對賽拉斯的形象加以損毀,總是將賽拉斯定位為語言不雅,舉止粗俗的形象?!皵⑹稣咚坪跆貏e有興趣顯露賽拉斯缺少文化修養(yǎng)和文雅品位的特點?!保╕oung,1992:45)例如,敘述者稱賽拉斯自以為“漂亮的”佛蒙特州的家是“丑陋的”,并且暗中表明這座房子恰恰是因為刷了一層拉帕姆家的涂料以及陽臺式的走廊而變得更加“難看”(Howells,1982:865-866)。又如,恰恰當賽拉斯如數(shù)家珍般地因第一次使用他的涂料而感到喜氣洋洋之際,敘述者卻以對賽拉斯外省發(fā)音的評論來終止這一喜慶的時刻(ibid.:867)。這樣的描述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將敘述者的判斷視為作者的判斷。顯然,敘述者的這種口吻帶有崇尚上流社會的審美和品位的傾向性。讀者不禁要發(fā)問:敘述者的趨炎附勢是否與作者如出一轍呢?如果讀者認為這就是作者的真實意圖,那就是中了作者的圈套。作者此時想要讀者在某種程度上將敘述者所崇尚的上層社會的價值觀視為權(quán)威性的,并且作者的確希望這一點會讓讀者與賽拉斯之間產(chǎn)生距離。當讀者進一步閱讀時,就會理解作者為什么要使敘述者的判斷復(fù)雜化的原因。因為敘述者僅僅充當了作者的工具,敘述者并不是作者真實意圖的代言人。種種跡象表明作者有意拉開他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而且有事實表明敘述者的判斷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這些都是作者的有意之舉。例如,敘述者通過安娜·科里的視角生動地描述了布羅姆菲爾德的生活狀況,特別具有諷刺意味?!叭昵?,安娜已經(jīng)嫁給了羅馬富裕的青年畫師,他說的遠比畫的要好得多。安娜將布羅姆菲爾德帶回波士頓生活,在那里他一直繼續(xù)夸夸其談,一事無成?!保╥bid.:948)顯然,敘述者在嘲諷有教養(yǎng)的上層社會的人士時與嘲諷粗俗的拉帕姆一家時都是那么的一針見血??墒?,這種反諷的口吻使讀者很難確定敘述者到底支持哪一方。讀者也許會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作者并不希望讀者不經(jīng)過仔細的思考就接納敘述者的帶有階層傾向性的判斷。
作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從敘述者在小說早期的評價與讀者在文本其他部分得到的信息之間的自相矛盾之處得到驗證?!暗搅松夥睒s的某個階段,拉帕姆夫人已經(jīng)對她的丈夫的所有事件做了記載,但是由于他們的生意的擴大,她就不再具有婦女能夠‘成功應(yīng)對’事件所需要的細致的天性了,那些生意上的繁雜學(xué)問讓她覺得很緊張?!保℉owells,1982:888)敘述者的這一評價的確讓讀者傾向于相信珀西斯不具備處理復(fù)雜生意的能力。然而,這一評價又與其他地方提供的信息不相符。例如,在敘述者給出這樣的評價之前,讀者了解到正是珀西斯首先鼓勵賽拉斯使用他的涂料,也正是珀西斯第一個指出該涂料的市場價值和定位的?!扮晡魉姑靼踪惱沟耐苛暇哂胁灰兹嫉奶攸c,所以可以利用最近好幾起汽船重大的火災(zāi)事件在市場上得以熱銷?!保╥bid.:867-868)又如,珀西斯建議賽拉斯對他們的新家制定一個最高的成本規(guī)劃,不要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建設(shè)方面,而應(yīng)該投向更容易安全脫身的銷售上面。她囑咐賽拉斯要遠離高風(fēng)險的投資等。在賽拉斯沒有聽她的建議而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后,讀者明白了如果賽拉斯聽從珀西斯的建議,拉帕姆一家的生意一定會擁有還清債務(wù)的能力,甚至賽拉斯最終也承認情況確實是這樣的。又如,當賽拉斯最后向珀西斯說出了他的財政危機時,她面對著他:“一臉嚴肅的表情,眼睛里充滿了勇氣?!保╥bid.:1119)珀西斯身體體現(xiàn)的勇敢和堅毅似乎與前邊敘述者對珀西斯做出的評價很不相符。讀者并沒有簡單地同意敘述者對珀西斯的能力的評判,他們漸漸地明白了珀西斯也許比她的丈夫更具有生意的頭腦。
筆者認為,作者是在有意地人為制造出一些前后矛盾的細節(jié),其目的就是讓讀者去置疑敘述者評判的精確性,并同時借此拉開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當讀者繼續(xù)閱讀時,讀者還會發(fā)現(xiàn)敘事者對待賽拉斯的評價也是前后矛盾的。敘述者之前一直在貶低賽拉斯的審美能力,并且讓讀者對賽拉斯的審美品位形成負面的印象。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盡管故事中許多精心設(shè)計的敘述者的評價是很隱晦的,但是讀者還是能夠看到賽拉斯實際上是具備一定的審美品位的。比如,賽拉斯在將自己的新家與同樣時尚的波士頓鄰居的家做了這樣的對比:“如此精美和諧的房屋令他著迷,就像那些從未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人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那樣入迷。他意識到他的精美之作與那些西摩曾經(jīng)在后灣指導(dǎo)他的時候讓他注意的房屋的正面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那些過分修飾的房屋的正面給人一種喧鬧感和自以為是的感覺。”(ibid.:1151)敘述者明顯地在這里將賽拉斯描繪為一個很有品位的人。這一判斷與敘述者之前的判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目的是讓讀者意識到敘述者對賽拉斯的判斷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筆者認為作者是在利用敘述者影響讀者的判斷。讀者應(yīng)該能夠注意到,當賽拉斯經(jīng)受住道德考驗的時候,敘述者對他的態(tài)度變得溫和了許多,也減少了歧視賽拉斯代表的下層社會的話語。敘述者在評價、態(tài)度以及用詞上的轉(zhuǎn)變是有顯著的分界線的。敘述者對賽拉斯一家人的惡言惡語多數(shù)集中于小說的前半部分??梢哉f,作者在小說前半部分的意圖是想向讀者介紹一個虛構(gòu)的小說世界,其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一個完美的道德楷模。這就是為什么敘述者常常會表達對賽拉斯和珀西斯負面評價的原因。敘述者與作者之間時而出現(xiàn)的觀點上的不同是一種寫作技巧上的有意之舉。敘述者就是作者用來吸引當時19世紀代表上層社會價值觀的部分讀者的工具,同時作者利用敘述者獲得了讀者的信任,引領(lǐng)讀者相信敘述者講述的賽拉斯的故事場景就是讀者自己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在小說的后半部分,在敘述者的影響之下,讀者漸漸對賽拉斯產(chǎn)生了敬意。此時讀者眼中的賽拉斯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在道德上發(fā)跡的普通好人形象了。他的生活有兩個實實在在的目標,一個是通過合乎道德的生意來挽救他的財政危機,另一個是為他的女兒們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在賽拉斯變得越來越令人尊敬的時候,作者也讓他的敘述者放棄了他的階層偏見。讀者因此被引領(lǐng)去更多地關(guān)注賽拉斯身上體現(xi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敘述接受者”(narratee)一詞由法國敘事學(xué)家熱拉爾·普蘭斯(Gereld Prince)于1971年提出。普蘭斯認為:“凡敘述,無論是口述還是筆述,是敘述真事還是神話,是講述故事還是描述一系列有連貫性的簡單動作,不但必須以(至少一位)敘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敘述接受者為先決條件,敘述接受者即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胡亞敏,2004:53)事實上,從該術(shù)語的字面意義上也可以看出,敘述接受者是敘述者話語的聽眾。敘述接受者不同于小說的真實讀者,他一直處于文本之內(nèi),是作者可以進行操控并引領(lǐng)真實讀者最終領(lǐng)悟其真實意圖的工具。敘述接受者作為文本之內(nèi)的聽眾(讀者)在身份、評價及態(tài)度上的有意變化會影響文本之外的真實讀者對小說人物的理解。比如,“當科里一家再一次回到波士頓生活的時候,是7月初了。波士頓的夏天是很容易度過的,可是,如果你很早就出城的話,那么當你十10月份回來的時候,就會覺得過了一個很漫長的夏天,但是,如果你就待在波士頓的話,就會覺得夏天稍縱即逝,好像夏天縮短了一個來月似的”(Howells,1982:976)。這段話很明顯是說給上層社會中的一員“你”的。敘述接受者“你”是有身份的富有的人士。小說的場景就如同真實的19世紀的波士頓一樣,只有富有的人才能負擔(dān)得起到城外去避暑。筆者認為,作者試圖提醒文本之外,現(xiàn)實當中有特權(quán)身份的真實讀者意識到他們的社會評判標準與科里一家人所代表的上層社會的標準是一樣的,他們的價值觀不同于來自勞苦階層的拉帕姆一家的價值觀。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賽拉斯經(jīng)歷了財政危機的不斷加劇、良知上的掙扎以及最后道德上的升華。相應(yīng)地,此時的敘述接受者的身份和態(tài)度也悄然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敘述接受者的身上似乎多了一些平民的氣質(zhì)了。當賽拉斯夫婦與休厄爾交談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自我痛苦,才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只不過是這個世界上不斷出現(xiàn)的眾多不幸的人們中的一員罷了”(ibid.:1084)。
顯然,這段話中的敘述接受者“我們”在身份上已經(jīng)從貴族變成了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態(tài)度也變得更平和,“我們”如同其他普通人一樣,能夠靜靜地傾聽同樣沒有階層身份差別的敘述者講的故事。又如,“零零星星的事情總會激怒我們,以便我們自愿地放棄它們;這個世界以及生活本身會令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覺得痛苦不堪,所以我們最終很愿意高興地與它們做個了斷;這個家里充滿了令我們痛苦的記憶,所以這個家里每個要棄它而去的人更多的是主動放棄而不是被迫離開”(ibid.:1190)。在接近小說尾聲的這段話中,敘述接受者“我們”不僅是普通人,而且是經(jīng)歷了各種困難依然淡然處之、樂觀向上的普通人。這其實也是主人公賽拉斯人生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一個不完美的普通人實現(xiàn)了道德上的發(fā)跡。作者利用對文本之內(nèi)的讀者的控制,影響文本之外真實讀者對主人公以及作品想要傳遞的道德觀的理解,使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真實、豐滿。
小說《賽拉斯·拉帕姆的發(fā)跡》在敘事上獨具風(fēng)格。作者所要表達的道德觀體現(xiàn)在眾多人物匯成的復(fù)調(diào)之中,同時作者利用敘述者以及敘述接受者去影響讀者的判斷,以避免將主人公刻畫成一個浪漫主義式的完美的人物形象,而失去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意義。小說的作者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和理解的空間。身處其中的讀者,需要不時地駐足思考,才不致錯過美麗的風(fēng)景。
[1]Barton,J.C.Howells’ Rhetoric of Realism:The Economy of Pain(t) and Social Complicity in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and The Minister’s Charge[J].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2001,(29).
[2]Goldman,I.C.Business Made Her Nervous:The Fall of Persis Lapham[J].Old Northwest,1986,(12).
[3]Howells,W.D.The Rise of Silas Lapham in William Dean Howells:Novels 1875-1886[M].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1982.
[4]Manierre,W.R.II.The Rise of Silas Lapham:Retrospective Discussion as Dramatic Technique[J].College English,1962,(23).
[5]Seelye,J.The Hole in Howells/ The Lapse inSilas Lapham[A].In D.E.Pease (ed.)New Essays on The Rise of Silas Lapha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6]Young,A.The Triumph of Irony inThe Rise of Silas Lapham[J].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1992,(20).
[7] 胡亞敏.敘述學(xué)[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