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米達瓦
【摘要】由于高考中藏文班高中漢語古詩文幾乎不曾涉及,由于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因此,對于漢語學習以及學生發(fā)展極為不利。文章結(jié)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加強西藏地區(qū)漢語古詩文教學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guān)鍵詞】藏區(qū);高中語文;有效性
西藏高中漢語教材,采用人教版(藏區(qū)使用)《漢語》一至六冊,除第六冊未選入古詩文外,其它五冊中第六單元都是古詩文單元。由于高考中藏文班高中漢語古詩文幾乎不曾涉及,由于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因此,在教學中,古詩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漢語學習以及學生發(fā)展極為不利。
輕視甚至放棄漢語古詩文教學,就其原因,源于教學中的功利觀念。一是“指揮棒”效應,理由是現(xiàn)行的漢語課程標準沒有將古詩文納入漢語高考范圍;二是從教學的客觀實踐來看,古詩文教學對民族學生來說確實存在一定難度。然而,民族地區(qū)的漢語古詩文教學確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全面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素養(yǎng)的教學功能和地位,決定了必須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教學,首先要體現(xiàn)其首要性質(zhì)即工具性,并兼顧人文性。漢語教學的宗旨是漢語課程致力于民族學生漢語基本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全面提高學生的漢語素質(zhì),是漢語教學的功能和終極目標。漢語基本素養(yǎng)指的是漢語言文字的基本素養(yǎng)。這其中重要一點是包括必要的漢語基本知識的掌了解古代文化常識,不僅是體現(xiàn)漢語工具性的要求,即民族學生實際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其終身發(fā)展,培養(yǎng)多元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主
義感情,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需要。
其次,學生漢語言文化常識過少是進行漢語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實要求。在短視教學行為的
影響下,學生對漢語文化內(nèi)涵、古代文化常識、甚至簡單的古漢語語法、名家名篇都缺乏大致的了解。一方面,這會影響學生對現(xiàn)當代文章的理解,《漢語》中很多現(xiàn)代文中涉及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識?!稙槿嗣穹铡分凶髡咭盟抉R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財富》中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安平樂道、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雨中登泰山》中悠久的泰山文化,《最后一次講演》文后關(guān)于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的闡述,都離不開對古代文化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文綜試卷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察題目中。2008對古代地理方位稱謂的考察,2009年對五行的考察,2011年對古代圖書的分類方法(經(jīng)史子集)的考察,以及散見于試卷中的文言文史料分析。2011年漢語高考試題中的選擇題第18題對古代名家名句的考察,據(jù)小范圍內(nèi)不完全統(tǒng)計,失分率在90%以上,考生們只能望題興嘆,很少能正確作答。
那么,針對民族學生,如何實施符合學生實際、有特色的古詩文教學呢?
首先是以生為本,靈活使用教材。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在使用教材時,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可以大膽地取舍,有選擇地增減課文。五省藏區(qū)通用的《漢語》課本共六冊,安排了五個單元的古詩文教學,計16課31篇。其中文16篇,詩詞15首。整體安排合理,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習文言文教學梯度性原則。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行為中,應使用教材,但不唯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一個體現(xiàn)和實施《漢語課程標準》的范本,具體的教學實踐還得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具體的學情,有針對性的實施有效教學。比如第一冊中《詩經(jīng)》兩首,因其涉及較強的藝術(shù)手法和較為復雜的背景知識,對民族學生來說,難于把握和理解,屬于較高層次的要求,所以可以略去不講或者放在后面講習。相反,老師可以把后面的較為簡單的文章提前學習,也可以補充講習如《捕蛇者說》、《三戒》等文章。在教學中還要區(qū)分難易梯度,堅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從敘事性,寫實性的詩文入手,逐漸過渡到學習要求較高的詩文,如議論文、哲理散文、賞析要求較高的詩歌。在剛進入高中時,可學習《賣炭翁》、《狼》、《木蘭詩》等稍經(jīng)老師點撥就能明白的淺易文言文,等到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后,再學習如先秦諸子散文、先秦寓言、唐宋八大家的說理散文、《詩經(jīng)》中的篇什。這樣,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才不會發(fā)憷。
其次,重視學生對古詩文基礎知識的了解,并適當滲透古漢語文化內(nèi)容的教學。民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必要進行詳盡的、系統(tǒng)的古詩文基礎知識理論的學習,但并不等于放棄這方面知識的了解和大致掌握。相反,教師在指導學生接觸和了解淺易的、難易適度的古詩文的同時,可以從實踐中進行古詩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認知。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常見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基本的文言句式,一詞多義的了解以及簡單的詞類活用。在指導學習古詩文基礎知識時,切忌貪多求快,脫離具體的文本來講述抽象的理論知識。這樣,通過這些基礎知識的貯備,再輔之以適當?shù)拈喿x,學生就能達到漢語新課標規(guī)定的古詩文教學“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了解大概內(nèi)容”的目的。語言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關(guān)系,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學習古詩文的同時,有必要滲透古漢語文化教學,因為它們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1)姓名和稱謂,包括人稱姓名,謙稱、敬稱、賤稱,人的名、字、號:(2)年齡的稱謂;(3)地理、官職以及簡單的宗法禮俗,可以重點突出尊卑和忌諱;(4)簡單的歷法知識,如紀年的方法,等等。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jù)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教師編寫適合本校的有自己特色的古詩文基礎和古代文化常識讀本,這也是民族地區(qū)學校校本研究的課題之一。
總之,民族地區(qū)高中漢語古詩文教學,不能因不進行考試而一棄了之,而應從培養(yǎng)學生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出發(fā),根據(jù)學生情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