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潔
(淄博市桓臺縣地方稅務(wù)局,山東 淄博 256400)
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28歲的趙執(zhí)信因“《長生殿》案”被罷官,自此他“斷送功名到白頭”。在此后50余年的人生歷程中,趙執(zhí)信漫游南北,足跡所至,南達嶺南,北及天津,五赴蘇州。在晚年,他寫詩提到一位友人時說“出游必逢君,不限地近遠”,“五過吳閶三見君”。詩中說的這位友人,就是趙執(zhí)信的摯友、寶坻詩人王煐。
王煐(1651-1726),字子千,一字紫詮,號盤麓、南區(qū)、南村,直隸寶坻(今屬天津)人,貢生??滴跏拍?1680)授光祿寺丞,晉刑部郎??滴醵吣?1688)授廣東惠州知府,次年春赴任。康熙三十四年(1695)授四川川南道副使,因故未能赴任??滴跛氖哪?1705)補浙江溫處道副使,到任十日即被解職。后長期流寓江寧、蘇州等地。雍正四年(1726)九月卒于寶坻家中。
王煐愛游歷,嗜詩歌,平生創(chuàng)作詩歌頗豐,結(jié)集十馀種。計有:
《東華塵夢集》二卷,收少作300余首,系王煐康熙二十八年(1689)赴任惠州知府以前作品。王煐將此集攜至惠州后被友人借閱丟失,今僅存23首,集為《少作偶存》。
《憶雪樓詩》三卷,收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惠州知府期間詩作。鈔本為三卷,刻本作二卷。趙執(zhí)信《序》稱二卷。
《蜀裝集》二卷,收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卸任惠州知府后滯留廣東期間的作品。
《紀夢述哀詩》一卷,收康熙三十七年(1698)詩作。
《寫憂集》二卷,收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詩作。
《蕉鹿吟》一卷,收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六年(1707)詩作。
《后寫憂集》一卷,收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詩作。
《蘆中吟》一卷,收康熙五十年(1711)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詩作。
《澗上草》二卷,收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詩作。
《秋山吟》一卷,收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詩作。
《嵾衡游草》一卷,收康熙五十六年(1717)詩作。
《并鄉(xiāng)集》一卷,收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詩作。
《還庚集》一卷,收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詩作。
以上詩集,除已散佚的《東華塵夢集》(僅存《少作偶存》)外,其他均有鈔本傳世,今已悉數(shù)影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清代詩文集匯編》中。但《清代詩文集匯編》在影印時將順序顛倒,在《憶雪樓詩》后,依次印入了《嵾衡游草》《并鄉(xiāng)集》《還庚集》和《少作偶存》,致使原本嚴格系年的詩集出現(xiàn)顛倒錯亂。在王煐生前,他的詩集僅刊刻過《憶雪樓詩》,為康熙年間王氏貞文堂刻本。王煐在任惠州知府期間,與“嶺南三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等有交往及詩歌唱和。屈大均曾為其《憶雪樓詩》和《田盤紀游》作序,因屈大均曾參與反清活動,所以乾隆年間查禁屈大均的著述,致使王煐的詩集也受了牽連。據(jù)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兩江總督薩載奏繳37種書籍,其中就有王煐的這兩部詩集。是書云:“《憶雪樓詩集》,寶坻王煐著。內(nèi)有屈大均序,并與屈大均唱和詩甚多。應(yīng)行銷毀。”又云:“《田盤紀游》,寶坻王煐稿。內(nèi)有屈大均序。應(yīng)請抽毀。馀書仍行世?!盵1](p67-68)由于王煐僅有的刻本在清代也遭到禁毀,所以,他的詩集較為稀見,如不是有這些鈔本流傳,幾乎要埋沒了這位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的詩人。
王煐與趙執(zhí)信相識頗早。趙執(zhí)信康熙十八年(1679)中進士入翰林院,王煐康熙十九年(1680)以貢生授光祿寺丞。據(jù)趙執(zhí)信《憶雪樓詩序》云:“余與南區(qū)王君交十二年于茲矣,尤相習于館閣?!盵2] (p367)此序?qū)懹诳滴跞迥?1696)十一月一日,可知二人結(jié)交當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趙執(zhí)信《飴山詩集》收詩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典試太原始,此后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被罷官所作詩集為《閑齋集》,現(xiàn)存《閑齋集》中沒有與王煐交往的詩作。而王煐的《少作偶存》中有2題3首與趙執(zhí)信相關(guān)的詩。一為《小春種菊招賓及豫安玉伯秋谷飲》(二首),一為《秋谷檢討席間有贈戲和即效其體》。其中第二題寫趙執(zhí)信早年京城宴飲情態(tài)頗為生動,因錄于此:
華堂昨夜綺筵張,坐中有客何清狂。舉觴睥睨不旁顧,獨留青眼照新妝。繁弦急管聲嘈雜,涼雨瀟瀟風颯颯。主人沈醉已如泥,勉強呼童剪銀蠟。流連偏喜漏聲長,簾外霜華似月光。無人不醉鵝兒酒,更有誰聞雞舌香。[3] (p437)
趙執(zhí)信康熙二十五年(1686)授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因詩題中提及趙執(zhí)信的官職“檢討”,故此詩定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或以后。從詩中“涼雨瀟瀟風颯颯”“ 霜華”來看,諸人宴飲應(yīng)是深秋或初冬的一個夜晚。因王煐二十八年(1689)春即赴任惠州,故此詩應(yīng)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七年(1688)間。從詩題的敘述來看,趙執(zhí)信有詩贈給王煐,但這首詩未收入趙氏詩集,今已不得見。
趙執(zhí)信與王煐結(jié)識后,很快成為好友。朱彝尊和陶元淳所作《憶雪樓詩序》中均敘及趙執(zhí)信在友朋間揄揚王煐詩作。陶元淳《序》云:
益都趙伸符,少有神理,長益肆于學(xué),四方之士,愿及門下者,趾相錯也。伸符嫉世之不有其實而相競于名,有以詩文贄見者,略視一二行,輒揮手斥去,亦有竟不發(fā)視者?;虍斊湟?,則投分折節(jié),不復(fù)論其為人。至以其官狥,弗恤也。元淳嘗語伸符,愿交天下雄駿博雅之士,每省擇其尤者一二人,無則闕焉。伸符壯余意,首屈指畿內(nèi),亟稱寶坻王使君之才,誦其名章數(shù)篇。他日又置酒介元淳以交于使君。元淳顧已貧賤,而使君已掛朝籍,頗引跡自疏,然深以伸符之言為不妄。[4] (p363)
陶元淳是常熟人,康熙十七年(1678)與趙執(zhí)信在濟南結(jié)識,后在京城交往頗密。趙執(zhí)信初見馮班《鈍吟雜錄》就是陶元淳所贈,自此他棄家學(xué),宗奉馮班。陶元淳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任廣東昌化知縣。據(jù)上文所引,趙執(zhí)信介紹陶元淳認識王煐是在陶元淳中進士前。
朱彝尊《序》云:“寶坻王君煐紫詮耽詩,嗜山水。嘗游田盤之山,琳宮梵舍題句殆遍,顧不以示人,都下之言詩者多未之見。獨青州趙贊善秋谷稱之。秋谷于人少許可,其于詩尤不輕以譽人者也。”[5](p362)其中提及趙執(zhí)信稱贊王煐的田盤紀游之作,應(yīng)是指《田盤紀游三十二首》??滴醵吣?1688)四月、十一月,王煐曾兩度隨駕拜陵后游盤山,①四月有《游盤山記》一文,收入釋智樸輯《盤山志》卷六?!短锉P紀游三十二首》曾收入其《東華塵夢集》,今已佚。王煐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作《寄懷趙贊善秋谷》一詩有“憶君讀我《盤山記》,許贈長歌久未償”[6] (p385)之句。王煐寫《游盤山記》的次年秋,趙執(zhí)信因“《長生殿》案件”被罷官。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仲春王煐離京赴任惠州知府,在惠州任職期間,王煐也時常思念趙執(zhí)信等京城舊友。上引《寄懷趙贊善秋谷》外,他在長詩《至日書懷》中也曾敘及舊日京師來往密切的三位友人。詩云:
就中幾朋儔,契合稱同調(diào)。青州有豪客,矯矯云中鵠。腹笥富二酉,才雄年最少。(謂趙秋谷)浭陽曹舍人,豐神并清邵。經(jīng)術(shù)有淵源,文思入窈窕。(謂曹賓及)晨夕每過從,玉山相照耀。因來四方客,爵斝相酬釂。方干顧虎頭,狂飲常側(cè)帽。(謂方譽子顧小謝)[7](p390)
詩中寫了對趙執(zhí)信、曹晗(字賓及)、顧以安(字小謝)等三位好友的思念。
王煐任惠州知府期間曾致函趙執(zhí)信,邀他南游廣東。②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趙執(zhí)信赴廣東。但趙執(zhí)信此行顯然不是到廣東投奔王煐。因為早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王煐就知道了他調(diào)任川南道副使的消息,是年夏王煐卸任惠州知府,并把此消息函告趙執(zhí)信。趙執(zhí)信此次去廣東,主要是奔著他的門人田從典和同年張克嶷、王俊去的。田從典是山西陽城縣人,趙執(zhí)信康熙二十三年(1684)典試山西時取中的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時任英德縣知縣。王俊是山東齊河縣人,康熙十七年(1678)與趙執(zhí)信鄉(xiāng)試同榜,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時任博羅縣知縣。③張克嶷是山西聞喜縣人,康熙十八年(1679)與趙執(zhí)信同榜中進士,二人關(guān)系莫逆,時任潮州府知府。趙執(zhí)信在到達英德縣后,才知道王煐沒有去四川,還在廣州。他喜出望外,寫了首詩寄給王煐。④是年歲暮,趙執(zhí)信抵達廣州,下榻王煐寓所。王煐卸任惠州未能赴任川南,大概是有人從中作梗,使他仕途受阻。王煐在《留別嶺南諸同人》詩中寫道:“貝錦意外成,青蠅苦紛糾?!盵8] (p444)顯然是抱怨小人羅織罪名,讒言中傷。趙執(zhí)信在《下榻于南村氏》詩中也說:“共醉不須論往事,南溟清淺易生埃,”[9] (p151)感嘆王煐遭遇仕途風波。
趙執(zhí)信在廣州,通過王煐結(jié)識了陳恭尹、王隼、釋大汕等嶺南著名詩人。陳恭尹是王煐的西席,教授王煐的兒子王瓛讀書。趙執(zhí)信與陳恭尹論詩頗合,二人互序詩集。陳恭尹稱趙執(zhí)信“深心遠識,介然有不可拔之操”,稱其《觀海集》“氣則包括混茫,心則細若毫發(fā),片言只字,不茍下筆,其要歸于自寫性真,力去浮靡”。[10]( p86)趙執(zhí)信在給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所寫的序言中猛烈抨擊嚴羽詩論,認為“其言貌為精微,明人徐禎卿、王世貞從而附和之,惑亂人聰三百馀年?!壁w執(zhí)信還稱贊陳恭尹的詩“古體泛濫于元祐以還,近體侵尋乎大歷以上?!盵11]( p615-616)趙執(zhí)信也為王煐《憶雪樓詩》作序,因此序未收入《飴山文集》,今錄于此:
余與南區(qū)王君交十二年于茲矣,尤相習于館閣,其相規(guī)以善,相期以古,昔若兄弟然,蓋不第以詩酒也。而流俗之怪且忌者以為是酒徒耳。亦無有知君之能詩而稱之如余之早者。歲在戊辰,君出為惠州守。明年,余被斥歸田里,君連以書招余,余不能應(yīng)也。去年乙亥,君移官觀察川南。今年,余使蜀客寄書焉,而身乃游于南海。既至,則君猶未行,若故留以俟余。而余亦似逆知君之在此而遠來相赴也者。相見欣喜,出所為《憶雪樓詩》見示,凡二卷。其一則前以書招余時所曾寄,其一則多二年留滯中之所為作也。故人朱竹垞、陶子師序君之詩皆征諸余之言,其謂余持論過苛,不狥世之毀譽,坐是不能取容,故其言可信。勿亦謂余與君交獨久而知其詩獨早焉耳矣。夫余豈獨知君之詩?今世所奉為宗工享大名者,余皆從游焉。其有以自見矯然不為茍同者,余皆知之。若其競新異、夸富侈、飾衣冠以為古弄嚬笑以為佳者,千百相煽,指不勝屈。余往也憎之、拒絕之,今則聽之。彼故非其性之所好,吾何責乎爾?王君家世富盛,少躋通顯,強仕為兩千石,不以酒食聲色溺,不為美官厚利搖奪,而獨孳孳拳拳惟詩之是事。所至必尋游名山川,所見人士無賢與否,皆折節(jié)交歡,引與酬唱,以為其詩之助,是不謂之性所好焉不可也。此二卷詩者,格屢變而愈上,又過于余向在館閣中所稱。朱與陶之稱之,正不必征信于余言也。乃其根于性所好,不依阿于流俗,卓然可居于余所與游之列,則惟余相規(guī)、相期交好若兄弟者知之,而豈獨怪且忌者不之知呼為酒徒而已哉!君行且之蜀,余既喜今年相見之奇,又感此別之久與否未可知也,乃為敘其所知于君者如此以稱其詩。康熙丙子十一月朔日,青州同學(xué)弟趙執(zhí)信撰。[12]( p367-368)
趙執(zhí)信此序回憶京師以來與王煐的交往,稱述他的詩歌成績,其中抨擊當時詩壇弊端頗具鋒芒。趙執(zhí)信在廣州逗留一月,于是年冬至前離開廣州赴潮州。王煐因事未能送行,特作詩送別。詩云:
故人八載音書缺,意外重逢歡匝月。天涯暫別倍傷神,似送從前夢中客。風前延佇更登臺,寒云壓江吹不開。為約西湖橋畔月,春宵相待共徘徊。[13]( p459)
趙執(zhí)信有《別意答南村》:
十年萬里欣相見,相見知應(yīng)有別時。晨夕陰晴經(jīng)月酒,江山魚雁幾篇詩。只言渺渺他鄉(xiāng)路,動作迢迢隔歲期。試問云中望桑浦,何如天半倚峨眉。[14]( p155)
趙蔚芝、劉聿鑫《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在此詩的題解中說:“這首七言律詩,寫于康熙三十五年季冬在廣州時,為將赴潮州酬答王南村而作。王氏應(yīng)有贈詩,待查?!盵15]( p707)王南村的贈詩就是上引詩。
是年趙執(zhí)信在潮州度歲,次年春再返廣州,寓王煐新居。后離廣州赴英德縣,游覽英德名勝后北返。此次廣東之行,趙執(zhí)信將所得詩結(jié)集為《鼓枻集上》和《鼓枻集下》兩集,其中有12個詩題寫到王煐,而與趙執(zhí)信此行時間大致對應(yīng)的王煐詩集《蜀裝集》卷下僅有3個詩題寫到趙執(zhí)信。上引一首以外,另外兩首分別為:《讀秋谷閑齋集至斥鷃笑鵬黔驢踢虎二詩戲有此作》和《登滕王閣有懷秋谷》。前者詩題中所言《斥鷃笑鵬》《黔驢踢虎》二詩不是趙執(zhí)信《閑齋集》中的詩,而是他《還山集》中的詩,應(yīng)該是王煐誤記了。后一首《登滕王閣有懷秋谷》,是王煐在惠州事件平息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赴任川南途經(jīng)南昌時所作。是年四月,王煐的父親王鼎呂逝于江蘇宜興,王煐即停止入川,趕回宜興料理父喪。
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王煐入都補職未果。是年秋,王煐南下途經(jīng)山東,特至顏神鎮(zhèn)拜訪趙執(zhí)信。王煐有《仲秋訪趙贊善秋谷山園留別二首》,其第二首云:“坐來心境自無塵,不為長松覆四鄰。架有秘書還課子,甕馀醇酒偶留賓。嘯歌不廢詩傳正,造化能參易入神。只恐謝公容易起,東山魚鳥暫相親?!盵16](p468)末句用謝傅東山再起的典故,祝愿趙執(zhí)信盡快復(fù)官,而王煐自己卻遲遲不能復(fù)官。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王煐才補浙江溫處道副使,然到任才十天即被解職。⑤自此,王煐看淡了仕途,長期寓居江南,過上了退隱的生活。
趙執(zhí)信一生五次去蘇州。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三十六年(1697)南游廣東時往返經(jīng)過蘇州,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第三次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第四次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4)至四十五年(1705),第五次是從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二年(1724)冬在蘇州住了4年。就是在趙執(zhí)信第五次去蘇州時,他在《老友王南村攜酒暮至明日歲除也》一詩中說:“半生客況每平分,五過吳閶三見君”[17]( p237)由于趙蔚芝、劉聿鑫先生沒有見到王煐詩集,致使《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對此句作了這樣的注解:“三見君:從《葑溪集》、《浮家集》看,作者在蘇州見王南村只兩次。此言‘三見’,或包括第一次過蘇州而相見于廣州?!盵18]( p1225)其實,趙執(zhí)信所說的在蘇州三見王煐是確實的,并不“包括第一次過蘇州而相見于廣州”。趙執(zhí)信三次在蘇州見到王煐,分別是他第二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到蘇州時。第四次和第五次到蘇州,趙執(zhí)信都有詩作結(jié)集,其中也都有關(guān)于王煐的詩;但趙執(zhí)信第二次到蘇州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是他與王士禛初次交惡后“禁不作詩”的時候,所以此次蘇州之行趙執(zhí)信沒有詩作。但在王煐的《寫憂集》中卻有一首《送趙秋谷歸青州》的詩,詩云:“去年秋谷尋君日,正是名園秋半時。明月掛簷談往事,青燈照座詠新詩。虎丘載酒欣重見,邗水維舟訂后期。顧我萍蹤尚無定,暫須相對展雙眉。”[19]( p470)“去年秋谷尋君日”,即是指康熙三十八年(1699)王煐到顏神鎮(zhèn)拜訪趙執(zhí)信一事,前已述及??芍嗽娮饔诳滴跞拍?1700),正是趙執(zhí)信第二次去蘇州之年。“虎丘載酒欣重見”,正好說到二人在蘇州會面?!摆跛S舟訂后期”,點明此次送別趙執(zhí)信是在揚州。所以,趙執(zhí)信所說“五過吳閶三見君”一點不錯。
康熙四十年(1701)與四十三年(1704)趙執(zhí)信兩度北游天津,均住張霖家,教授張霖之子張?zhí)箷?。趙執(zhí)信第二次游天津時,王煐曾于重陽節(jié)至張霖的問津園,在此又見到了老友趙執(zhí)信。王煐有《重九后四日張魯庵方伯招同博問亭將軍趙秋谷贊善登篆水樓對月分賦時問亭返東皋秋谷亦將歸青州》,其四云:“得放山陰棹,寧辭溪路賒。新詩驚絕艷,故態(tài)較前加。我與周旋久,卿言亦復(fù)嘉。連宵拼狂醉,更向少年夸。(謂趙秋谷)”[20]( p481)詩中所說的“新詩驚絕艷”當指趙執(zhí)信是年在天津所作的艷詞《海鷗小譜》。王煐在此詩的第三首曾提及“思曼年方少”的張?zhí)埂?/p>
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來,山東災(zāi)荒,人相食??滴跛氖哪?1705)秋,趙執(zhí)信第四次去蘇州,在蘇州織造李煦別墅見到王煐。從趙執(zhí)信《小舟沿葑溪至李萊嵩煦使君別業(yè)對飲話舊知王南村亦客此二首》來看,趙執(zhí)信與王煐應(yīng)是入李煦幕。是年秋,趙執(zhí)信有《送南村北上將赴吏議》:“薊門秋色接江南,搖落心情只共諳。異地頻逢真偶爾,比年相送復(fù)何堪??这懦团R寒水,誰向秦累贈左驂。前路江河正奔注,沉吟短棹莫輕探。”[21]( p197)在詩中趙執(zhí)信對友人前途表示擔憂。這次王煐至京城接受審查,大概與是年夏他被解任浙江溫處道副使有關(guān)聯(lián),趙執(zhí)信在《中秋與王南村泛舟石湖望月》中說王氏“一官成贅疣”,顯然是王氏惹上了麻煩,但具體事因,王煐的詩集中也未透漏。
趙執(zhí)信第五次去蘇州,住了4年之久,此次與王煐交往頗多。在趙執(zhí)信此行所作的《浮家集》《金鵝館集》《回帆集》中有15個詩題提及王煐,王煐同期詩集《還庚集》中有4個詩題提及趙執(zhí)信。
此次趙執(zhí)信到蘇州時,已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歲暮。在是年除夕前一天,王煐攜酒至趙執(zhí)信葑溪寓所看望趙執(zhí)信。趙執(zhí)信有詩《老友王南村攜酒暮至明日歲除也》,王煐有詩《庚子歲除晤秋谷于吳門杯酒論心感念衰疾互有贈答用勵道心》。王煐詩中有“學(xué)道從茲須努力”之句,鼓勵趙執(zhí)信習道。在此期間,王煐的詩中寫到多位習道者,趙執(zhí)信的詩中也出現(xiàn)了汪叟和王煉師等習道者。二人之所以崇信道家,大約與二人仕途不順、人生失意有關(guān);當然,可能也有年老體衰、御疾養(yǎng)生的目的。趙執(zhí)信詩集中有4題5首提及一位習道者汪叟:《二日南村以小舟見邀冒雪至其寓齋晤汪叟共飲因談出世之事》《南村同舟至虎丘訪汪叟》《元日野行至虎丘訪汪叟山居》《簡南村余與汪叟絕久矣》(二首)。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汪叟是王煐介紹趙執(zhí)信認識的,趙執(zhí)信與王煐一度與汪叟交往,后來趙執(zhí)信與汪叟絕交。大約是趙執(zhí)信與汪叟的交往有始無終,所以在詩中也沒有提及汪叟的名字?!囤w執(zhí)信詩集箋注》在注解汪叟時說:“汪叟:名字生平未詳,時居虎丘。從‘談出世之事’看,是一隱士?!盵22]( p1229)在王煐的《還庚集》中有數(shù)首提及這位汪叟,如《庚子仲春喜晤淦樵山人汪先生深談道要敬志以詩》《壽淦樵先生》《淦樵先生讀司馬貞人坐忘論為詩七章括其大意書箋見識因和之以見敬信》《紀夢呈淦樵先生》《壽淦樵先生》《中秋奉陪淦樵先生赴飴山舫樓之約醉歸即事次韻》等??芍鯚柵c這位汪淦樵來往密切,并非常崇敬汪氏的道家學(xué)問。趙執(zhí)信的道家思想對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故在此著重指出他與王煐在習道上的這一交往。
顧小謝是趙執(zhí)信較為重要的友人。趙執(zhí)信在《懷舊集》中曾說:“余客吳門,必主其(小謝)家。”[23]( p324)并在詩中對他的早卒表示惋惜。在《談龍錄》中,趙執(zhí)信也提到顧小謝反對王士禛詩論事。⑥康熙六十年(1721),趙執(zhí)信在蘇州見到顧小謝的兒子,寫了《亡友顧小謝之子長成示以四韻》。詩云:“帝京詩接契,甫里客依棲。往事人俱盡,遺孤我獨攜。行年近《文賦》,學(xué)語避家雞。赤驥非凡種,無輕萬里蹄?!盵24]( p239)《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在注解此詩時說:“這首五言律詩,是作者為友人顧小謝之子寫的。時間大約在辛丑初春。顧小謝:名以安,長洲(明清指蘇州)人。中歲至北京,與作者訂交。作者客吳門,必主其家。卒年不可考。其生平詳見作者的《懷舊詩十首》第九首所附小傳。小謝之子,名字未詳?!笔菚鴮Α靶心杲段馁x》”句又注云:“近《文賦》:杜甫《醉歌行》:‘陸機二十作《文賦》,汝更少年能綴文?!司溲孕≈x之子年近二十歲,并指其才華可比陸機?!盵25]( p1238-1239)王煐有詩《挽顧小謝四首有序》,在此詩小序中提及顧小謝“歿在甲申”,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此詩的第二首云:“生前心許盟姻婭,身后寧容負此心。弱女字君遺腹子,知君鑒我意良深?!盵26]( p495)可知顧小謝之子為王煐的女婿。⑦顧小謝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其子為遺腹子,故其生年當在是年或次年。由此可推算,至康熙六十年(1721),顧小謝之子當17或18歲,故趙執(zhí)信在詩中說他“行年近《文賦》”。由此不難看出,參閱王煐詩集,對研究趙執(zhí)信的生平與詩作很有助益。⑧
康熙六十年(1721)十月二十一日是趙執(zhí)信60歲生日,王煐作《壽老友趙秋谷》:“十二年來老故人,重逢客里倍情親。朱顏悵我愁中改,白發(fā)憐君病后新。道力堅時魔自退,仙緣合處訣方真。地雷演卦陽生候,花甲初周正小春?!盵27](p427)首句所說的“十二年”是指此次蘇州會晤前最后一次會面時間,應(yīng)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對照趙執(zhí)信此期所作《紅葉山樓集上》,有《春日揚州贈別鮑生》一詩,故王煐當是是年春在揚州與趙執(zhí)信會面。
雍正元年(1723)歲暮,趙執(zhí)信赴江寧為其第六子趙慶完婚,王煐家室寄寓江寧,因此與趙執(zhí)信自蘇州聯(lián)舟赴江寧。次年春,王煐攜家自江寧返寶坻,行前邀趙執(zhí)信小飲話別,趙執(zhí)信為詩贈之。⑨同年冬,趙執(zhí)信自蘇州回歸故里,此后寓居因園,直至去世。故江寧之別,是趙執(zhí)信與王煐的最后一面。
關(guān)于王煐的卒年,《清代詩文集匯編》中王煐小傳云“卒年不詳,雍正元年(1723)尚在世”。趙執(zhí)信《磺庵集一》有《聞王南村于去年九月病亡》一詩,此詩作于雍正五年(1727),由此知王煐卒于雍正四年(1726)九月。趙執(zhí)信在詩中云:“昨日故人子,緘寄津門遙”,這位寫信告訴趙執(zhí)信王煐去世消息的故人子,很可能就是張霖之子張?zhí)?。⑩趙執(zhí)信寫這首詩時“題詩淚隨筆”,在詩中他回顧了與王煐的友誼:“含悲算歲月,相識五十年。應(yīng)緣夙生契,肺腑久益堅。出游必逢君,不限地近遠。平生綴篇章,憶贈他人罕。交情會有盡,從此隔泉扃。神理如可托,為君寫道書。”[28]( p300-301)
趙執(zhí)信有一首題王煐《風木圖》的詩歌未收入《飴山詩集》?!讹L木圖》是王煐懷念亡父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臘月請禹之鼎繪制,今存故宮博物院。王煐的這幅《風木圖》有趙執(zhí)信等18家題詩。趙執(zhí)信的題詩未署時間,故不知確切題寫年份,但此詩定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之后他與王煐的幾次會面時題寫。今將此詩錄于下:
競變軒冕相,只為山澤癯。終然方寸中,不屑猿鳥俱。況當兇憂時,蒿目祥與除。草土詎云佳,丹青寧足娛。吾黨王夫子,躬筑南村廬。蓼莪時一吟,淚盡長林枯。何人寫形容,神氣慘不舒。寒溪咽細流,悲風無時無。始為折臂營,既作聞雷呼。獨立向寥廓,青天照踟躕。由來至性子,舉動尋常殊。終身傍墳?zāi)?,此志非虛迂。山川或恐遷,竹帛兩難論。寄語好事者,無愁侈畫圖。秋谷友弟趙執(zhí)信題。(鈐?。簣?zhí)信、伸符)
趙執(zhí)信與王煐一生意氣相投,稱得上是莫逆之交。趙執(zhí)信與王煐在仕途上都是失意者,這使得他們晚年在思想上比較接近,喜好道家。王煐卸任惠州知府即仕途受挫,幾經(jīng)努力,才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補浙江溫處道副使,但旋即解任,這使他對仕途與人生產(chǎn)生了幻滅感。此期他把詩集命名為《蕉鹿集》,用《列子·周穆王》“蕉鹿之夢”的典故,也正是這種心情的體現(xiàn)。
趙執(zhí)信與王煐在文學(xué)觀念上也頗為一致,都主張詩歌要抒發(fā)真情實感,自然率真。王煐在《論詩質(zhì)言示徽孫》中說:“聚訟紛紜笑太癡,葩經(jīng)刪外豈無詩。齊梁漢魏人先后,唐宋元明代早遲。各寫性情非得已,遞相詆毀欲何為?天機忽動抒真意,自是千秋絕妙詞?!盵29]( p498)此詩表達的文學(xué)觀念非常通達,反對門戶之見,主張詩歌要抒寫真意,這與趙執(zhí)信的詩學(xué)主張是極其一致的。從王煐的詩歌來看,他的詩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幾乎不用晦澀典故,這一點與趙執(zhí)信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很相似。
當然,趙執(zhí)信與王煐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二人在思想上雖然都受道家影響,但體現(xiàn)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趙執(zhí)信的不少詩歌更多地體現(xiàn)了道家“無君派”思想,對社會現(xiàn)實批判不遺馀力;王煐的詩歌則幾乎沒有這種激烈抨擊現(xiàn)實的作品,最多只是人生失意的幽怨與哀嘆。
注釋:
①王煐《游盤山記》:“戊辰四月,扈從山陵事畢。十九日返轡薊門,宿疾委頓,因路近盤山,約同人一登覽焉?!币娽屩菢爿嫛侗P山志》卷六,康熙刻本。又,王煐《感舊四首》其一:“戊辰十一月,扈從山陵還。知己四五人,雪中經(jīng)田盤?!币姟肚宕娢募瘏R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19頁?!拔斐健睘榭滴醵吣?1688)。
②趙執(zhí)信《下榻于南村氏》題注:“(王煐)前守惠州,筑憶雪樓,以書招余。”見《趙執(zhí)信全集》,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51頁。
③上官有儀《(乾隆)齊河縣志》卷六《選舉》:“王俊,字用章,康熙戊辰進士,仕廣東博羅令?!壁w蔚芝、劉聿鑫《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第709頁注[1]將博羅縣知縣誤注為趙執(zhí)信會試同年王旦。
④趙執(zhí)信《讀故人王南村副使憶雪樓詩喜聞其尚在廣州遙寄》,見《趙執(zhí)信全集》,148-149頁。
⑤王煐《題二截句》之二注:“乙酉夏,余赴任永嘉,六月八日抵會城公座,旋奉文解任,赴京計,在官僅十日。”見《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94頁?!耙矣稀睘榭滴跛氖?1705)。
⑥趙執(zhí)信《談龍錄》:“小謝有《消夏錄》,其自序頗詆阮翁(漁洋),阮翁深恨之?!币姟囤w執(zhí)信全集》,第536頁。
⑦王煐《余自壬午仲春與伯玉中丞判別計十五年矣……》其七自注云:“亡友顧小謝遺腹子,余許以第五女字之?!币姟肚宕娢募瘏R編》第535頁。
⑧又如,趙執(zhí)信在《王南村重寓虎丘旋之西湖訪其表弟錢塘令》一詩中提及的王煐表弟,《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也未能注出,而王煐《還庚集》有《將游西溪寄錢塘令芮宗一表弟》,芮宗一即是趙執(zhí)信詩中所說的“錢塘令”。芮復(fù)傳(1682-1775),字宗一,號衣亭,寶坻人??滴跛氖四?1709)進士,以中書改授浙江錢塘知縣,擢溫州知府、溫處道。著有《衣亭詩草》一卷。事見《清史稿》卷四十七《循吏二》及朱筠《浙江提刑按巡司副使分巡溫處道芮君復(fù)傳墓碣銘》。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清代卷)》有其傳,可參看。
⑨據(jù)趙執(zhí)信《將之江寧與南村聯(lián)舟暮發(fā)(暮冬十二日)》《曉過惠山口號示兒慶(此行將為之婚)》《南村將攜家附漕艘北返見邀小飲話別贈之十六韻》,見《趙執(zhí)信全集》第268、272頁。
⑩趙執(zhí)信又有《得天津書知滄州同年劉師退健在》和《書又云王南村自知亡日沐浴具衣冠拜母無病而逝》,見《趙執(zhí)信全集》第307頁。這位天津寄書人大概也是張?zhí)埂?/p>
參考文獻:
[1]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
[2][3][4][5][6][7][8][12][13][16][19][20][26][27][29]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11][14][17][21][23][24][28]趙執(zhí)信.趙執(zhí)信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0]陳恭尹.觀海集序[A].趙執(zhí)信.趙執(zhí)信全集[C].濟南:齊魯書社,1993.
[15][18][22][25]趙蔚芝,劉聿鑫(箋注).趙執(zhí)信詩集箋注[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