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幼兒面孔加工異族效應(yīng)的眼動研究*

2013-01-31 01:20,2,3
心理學(xué)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年齡組面孔種族

,2,3

(1浙江師范大學(xué)心理系, 金華 321004) (2多倫多大學(xué)人類發(fā)展與應(yīng)用心理學(xué)系, 多倫多 M5R 2X2, 加拿大)(3浙江師范大學(xué)杭州幼兒師范學(xué)院, 杭州 310012)

1 前言

在社會交際中, 識別他人并快速有效地提取出與交流相關(guān)的臉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人臉加工尤其是人們加工本族和異族面孔的異同是心理學(xué)和神經(jīng)科學(xué)經(jīng)久不衰的研究主題(Hugenberg,Young, Bernstein, & Sacco, 2010; Sporer, 2001)。相關(guān)研究不僅能使我們理解面孔加工是否具有普遍性, 也有助于闡明認知和社會心理學(xué)中的一系列問題, 如經(jīng)驗在塑造視覺加工中的作用和種族偏見、刻板印象的起源和建立(Hugenberg et al., 2010;Kinzler, Shutts, DeJesus, & Spelke, 2009; Shutts &Kinzler, 2007; Sporer, 2001)。

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 人們再認本族面孔的準確率顯著高于異族面孔, 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異族效應(yīng)(Other-race effect, ORE) (Meissner & Brigham,2001)。異族效應(yīng)是非常普遍的, 存在于不同的種族(Meissner & Brigham, 2001)和不同年齡的群體中,如兒童(Goodman et al., 2007; Sangrigoli & De Schonen, 2004), 甚至嬰兒中(Lee, Anzures, Quinn,Pascalis, & Slater, 2011)。近幾年來, 研究者使用事件相關(guān)電位和核磁共振來研究異族效應(yīng)的神經(jīng)機制。如當(dāng)人們看正立的本族面孔時, 相對于異族面孔, 腦后部的 N170波峰更低, 暗示著異族效應(yīng)可能在 170 ms時就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生(Caharel et al.,2011)。Golby, Gabrieli, Chiao 和 Eberhardt (2001)使用 fMRI發(fā)現(xiàn)雙側(cè)中間的梭狀區(qū)(bilateral middle fusiform areas)在看本族面孔時激活程度更大, 并且左側(cè)梭狀區(qū)的激活程度與本族面孔再認優(yōu)勢呈正相關(guān)。

雖然已有許多行為數(shù)據(jù)來闡明異族效應(yīng)的影響因素和發(fā)展過程, 也有不少的神經(jīng)成像研究來闡明異族效應(yīng)的認知過程和神經(jīng)機制, 但是從視覺加工角度探討異族效應(yīng)的研究還不多。一些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不管是看本族面孔還是看異族面孔, 東方被試和西方被試都采用了一致的視覺策略(visual strategies):西方被試都集中看面孔的眼睛和嘴巴部位, 而東方被試集中看面孔的鼻子部位(Blais, Jack,Scheepers, Fiset, & Caldara, 2008; Kelly, Miellet, &Caldara, 2010)。有研究(Miyamoto, Nisbett, &Masuda, 2006; Norenzayan, Smith, Kim, & Nisbett,2002)發(fā)現(xiàn)西方人是以分析式的策略加工信息而東方人是以整體的方式加工信息, 因此 Blais等人(2008)認為東西方民族觀察面孔的差異是由東西方知覺加工的策略不同引起的:西方人更偏重于分析式的知覺加工策略, 因此他們更偏好于看面孔的各部分特征; 而東方人更偏重于整體式的知覺加工策略, 因此鼻子這個面孔的中心位置更有利于他們進行整體加工。研究者也從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角度探討了兒童在加工本族和異族面孔時在視覺策略上的差異。Liu等人(2011)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加, 4~9個月的中國嬰兒看中國人面孔的鼻子沒有增加, 而看高加索白人的鼻子顯著減少。嬰兒的研究似乎表明中國嬰兒在看本族和異族面孔時會采用不同的視覺策略。最近, Fu, Hu, Wang, Quinn和Lee (2012)的研究證實了Liu等人(2011)的結(jié)果。在他們的研究中,要求成人被試記憶并再認異族(高加索白人)和本族(中國人)面孔,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記憶還是再認階段, 中國成人均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區(qū)域卻更多地看異族面孔的眼睛區(qū)域(Fu et al.,2012)。Fu等人(2012)的研究結(jié)果與專家—— 新手理論一致。有關(guān)專家和新手加工方式的研究表明,專家在進行編碼時傾向于使用整體化的加工方式,而新手則較多地使用分析性的特征加工方式(Diamond & Carey, 1986; Gauthier & Bukach,2007)。對本族面孔更多的視覺經(jīng)驗將人們塑造成自身物種或種族的面孔加工專家, 從而對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視覺加工策略。

在 Liu等人(2011)對嬰兒的研究中, 預(yù)示著面孔加工視覺策略的異族效應(yīng)會逐漸出現(xiàn), 而 Fu等人(2012)對成人的研究可能代表著面孔加工視覺策略異族效應(yīng)的發(fā)展終點, 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其它年齡段被試的研究成果。對不同年齡段的被試進行相關(guān)研究能使我們了解視覺加工上的異族效應(yīng)的發(fā)展過程以及經(jīng)驗在塑造視覺加工中的作用。此外, 以往相關(guān)研究只用單一眼動變量來探究視覺加工上的異族效應(yīng), 如Blais等人(2008)和Kelly等人(2010)的研究是以注視點個數(shù)作為眼動指標, 而Liu等人(2011)和 Fu等人(2012)是以注視時間作為眼動指標。本研究擬以幼兒為被試, 運用眼動技術(shù),以注視時間和注視點個數(shù)為指標, 探討幼兒在面孔加工時在視覺策略上的異族效應(yīng)。為探究幼兒的面孔加工視覺策略與成人的差異, 作為對照并進一步驗證Fu等人(2012)的實驗結(jié)果, 研究也同時取樣一組成人被試。所有被試之前沒有與異族個體有過直接接觸。首先給他們呈現(xiàn)一組隨機混在一起的中國人面孔和高加索人面孔照片, 告訴被試這些是實驗者的熟人, 要求被試記住。在之后的測驗階段, 這些熟人照片與另一些非熟人照片隨機混雜在一起呈現(xiàn)給被試, 要求被試一張一張地判斷是否熟人照片。我們使用了一臺眼動儀來記錄被試在面孔區(qū)域上的注視點, 并使用SPSS 18.0軟件分析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我們假設(shè), 相對于異族面孔, 中國人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區(qū)域而更少地看本族面孔的眼睛區(qū)域。此外, 我們預(yù)期隨著年齡的增加,接觸面孔數(shù)目的增加, 中國人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加工方式會得到發(fā)展。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幼兒實驗在浙江省某幼兒園實施, 取了大、中、小三個班級共64名幼兒(37名男孩, 27名女孩, 平均年齡 63.2月, 標準差 9.28月), 實驗征得了他們父母的同意。成人實驗在浙江省某大學(xué)實施, 共有30名在校本科生(14名男生, 16名女生, 平均年齡21歲, 標準差 1.25歲)參加。在實驗前, 他們了解了將要執(zhí)行的任務(wù)并且同意參與, 實驗結(jié)束后獲得一定的報酬。所有的被試都是浙江省本地居民, 他們沒有與高加索或其它非中國人種的異族個體有過直接接觸。他們的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成人均為右利手, 而且都正確理解了實驗任務(wù)。我們把幼兒被試分為兩個年齡組, 低年齡幼兒組(

N

=32,

M

=54.6月,

SD

=2.79月)和高年齡幼兒組(

N

=32,

M

=71.9月,

SD

=3.70月), 并把成人組作為幼兒組的對照。

2.2 實驗材料

共使用14張高加索人面孔照片(12張高加索女面孔照片, 2張高加索男面孔照片)和14張中國人面孔照片(12張中國女面孔照片, 2張中國男面孔照片)。其中 3張高加索女面孔照片和 3張中國女面孔照片是需要被試記憶的關(guān)鍵圖片, 另有9張高加索女面孔照片和9張中國女面孔照片與這些關(guān)鍵照片混合呈現(xiàn)在再認測試階段, 剩下的2張高加索男面孔照片和2張中國男面孔照片是在正式實驗開始前的練習(xí)階段讓被試了解、熟悉這個實驗的任務(wù)使用的。正式實驗中的照片是根據(jù)之前一個“配對實驗”的結(jié)果選取出來的。該實驗要求20名被試對40張中國女和 40張高加索女兩類面孔照片的吸引度從1 (非常難看) ~ 7 (非常有吸引力)進行評分, 取每類照片的平均分處在中間的 12張照片作為正式實驗用的照片(共24張照片, 中外各12張), 配對樣本

t

檢驗顯示這兩類照片的吸引力評分沒有顯著差異。這樣的選取標準控制了照片上面孔本身的魅力可能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

這些照片都由Photoshop CS3軟件標準化到相同的形狀和大小, 照片寬500像素、13.5 cm、12.7°視角, 高700像素, 18.9 cm、17.9°視角, 分辨率72像素每英寸。此外, 他們的眼睛、鼻子和嘴也調(diào)整到幾乎同一的位置。照片上所有的面孔都是正面前視。為了防止膚色對實驗結(jié)果的影響, 照片統(tǒng)一調(diào)整成灰色, 明度和亮度也經(jīng)過 Photoshop軟件進行統(tǒng)一調(diào)整。這些照片上的人面部無明顯標志(如胡須、眼鏡、皮膚黑痣、化妝等), 年齡為20~40歲之間。為了控制不同人頭發(fā)、耳朵、脖子等面孔外部特征的影響, 所有的臉部被統(tǒng)一的橢圓形框起來(如圖 1)。

圖1 本研究中使用的照片及AOI畫法示例

Tobii 1750眼動儀(0.5度精確性, 17英寸屏幕,50 Hz采樣率, 1280 × 1024像素分辨率)用來記錄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Tobii Studio程序用來控制刺激的呈現(xiàn)。

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2.3 實驗過程

每個被試單獨完成實驗, 他們距離眼動儀 60 cm。幼兒通過口頭回答來完成再認判斷, 實驗助手按鼠標記錄幼兒的判斷, 成人被試則由他們自己按鼠標左右鍵判斷照片是否是熟人。左鍵表示肯定,右鍵表示否定。被試在正式實驗前需要完成一個練習(xí)實驗, 讓被試熟悉實驗過程。

正式實驗包括一個記憶階段和三個測試階段。在記憶階段, 被試將在眼動儀屏幕上看到6張熟人照片(3張中國女面孔照片, 3張高加索女面孔照片),這些照片是從24張女面孔照片中隨機抽取出來的,它們僅僅是被實驗者指示為“熟人照片”, 與那些非熟人照片實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當(dāng)這些熟人照片呈現(xiàn)完后, 測試階段便開始, 總共有三輪測試。在每輪測試中, 這6張熟人照片與另外6張非熟人的照片混合在一起, 由被試來判斷它們是否是熟人, 總共有12次判斷。在這三次測試中, 熟人照片都是相同的,而非熟人的照片則沒有重復(fù)呈現(xiàn), 是由剩下的 18張女面孔照片中抽取出來的。此外, 三次測驗的順序在被試間采取拉丁方平衡設(shè)計, 記憶階段和每輪測試階段結(jié)束后被試都有30 s的休息時間。

在記憶階段, 主試首先告訴被試:“你會看到一些我的熟人照片, 請記住他們!”然后在眼動儀屏幕上依次給被試呈現(xiàn)6張照片, 每張呈現(xiàn)3 s, 呈現(xiàn)結(jié)束后立即有一個3 cm的卡通人物頭像在屏幕中央出現(xiàn), 并提示說:“看下一張!”

在每一測試階段, 熟人照片與另外6張新的陌生人照片混在一起, 一張一張地在眼動儀屏幕上呈現(xiàn), 要求被試依次判斷它們是否是熟人照片。一旦助手按鍵記錄下被試的反應(yīng)(幼兒被試)或被試自己按鍵反應(yīng)后(成人被試), 這張照片就切換成卡通人物頭像, 并有卡通人物的配音向被試反饋說這張照片是否是熟人。如果這張照片是熟人, 卡通人物就說:“是熟人, 再看一遍!”之后這張照片就再呈現(xiàn)給被試看3 s。被試復(fù)習(xí)完該照片后, 屏幕上又一次切換出卡通人物, 說:“看下一張!”, 于是下一個試次開始。如果呈現(xiàn)的不是熟人照片, 卡通人物就報告說:“不是熟人, 看下一張!”緊接著下一個面孔判斷開始。

在每次記憶或測試階段前, 需要對被試的眼動進行校準。校準程序要求被試用眼睛追蹤屏幕上跳躍的小紅球而保持頭部不動。小紅球的直徑會在0~1寸之間變化。如果被試的注視點落在距離小紅球中心一寸外, 則需要被試重新校正。

3 結(jié)果

3.1 行為結(jié)果

在不同種族面孔照片上, 各年齡組被試在測試階段的正確率與反應(yīng)時見表1。以年齡組作為被試間變量、面孔種族作為被試內(nèi)變量, 分別對反應(yīng)時、正確率進行3 (年齡組) × 2 (面孔種族)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年齡組在反應(yīng)時, 正確率上的主效應(yīng)都顯著,

F

(2, 91)=31.91,

p

<0.001,

η

=0.41;

F

(2, 91)=58.38,

p

<0.001,

η

=0.56。面孔種族的主效應(yīng)和它與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都不顯著, 所有

p

>0.05。LSD事后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成人組的再認正確率要顯著高于高、低年齡幼兒組, 所有的

p

<0.001, 高年齡組幼兒的正確率又高于低年齡組幼兒,

p

=0.049; 成人組的反應(yīng)時要顯著短于高、低年齡幼兒組, 所有的

p

<0.001; 高年齡幼兒組的反應(yīng)時要顯著短于低年齡組幼兒的反應(yīng)時,

p

=0.011。

3.2 眼動數(shù)據(jù)結(jié)果

由于被試在各個測驗階段都復(fù)習(xí)了熟人照片,而且熟人照片呈現(xiàn)的時間都是3s, 這與熟人照片在記憶階段的呈現(xiàn)時間一樣長, 而且被試所執(zhí)行的都是相同的面孔編碼任務(wù), 所以我們把這一階段的眼動數(shù)據(jù)合并為一類進行分析, 統(tǒng)一歸為“面孔編碼”階段的眼動數(shù)據(jù)。而將測驗階段要求被試判斷是否熟人照片時被試加工面孔的眼動數(shù)據(jù)統(tǒng)一歸入“面孔提取”階段。為了檢驗被試在注視面孔關(guān)鍵特征(眼睛、鼻子、嘴巴)上的差異, 我們?yōu)槊繌埫婵锥x了一系列的興趣區(qū)(AOIs):整臉(面孔輪廓里面的區(qū)域), 眼睛, 鼻子和嘴巴(見圖1)。

3.2.1 對注視時間的分析

(1)

對整臉注視時間的分析

各年齡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時看整臉的平均時間、標準差見表2。分別對編碼和提取面孔階段的整臉注視時間進行 2 (面孔種族:中國人和高加索白人) × 3 (年齡組:低年齡幼兒組, 高年齡幼兒組和成人組)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顯示在編碼階段面孔種族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4.50,

p

=0.037,

η

=0.05, 年齡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4.01,

p

=0.021,

η

=0.08, 種族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p

>0.05。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在編碼面孔階段看整臉的時間顯著高于高年齡幼兒組,

p

=0.007;配對樣本

t

檢驗顯示中國人在看高加索人整臉時的持續(xù)時間顯著高于本族面孔,

t

(93)=-2.15,

p

=0.034。在提取階段只有年齡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41.53,

p

<0.001,

η

=0.48。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在提取面孔階段看整臉的時間顯著低于高低年齡幼兒組,高年齡組幼兒又顯著低于低年齡組幼兒, 所有的

p

<0.001。(2)

對注視眼睛、鼻子、嘴巴興趣區(qū)時間比例的分析

對于每張照片, 我們均計算出落在眼睛、鼻子、嘴巴和整臉這些興趣區(qū)上注視點的時間。由于不同年齡組被試看整臉的持續(xù)時間不同, 并且為了控制眨眼或者眼睛瞬間脫移屏幕等導(dǎo)致被試總注視時間的不一致, 我們計算出注視眼睛、鼻子、嘴巴這些興趣區(qū)的持續(xù)時間各自占注視整臉時間的比例。

表2展示了各個年齡組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編碼和提取)時看整臉的平均時間、標準差以及看各個興趣區(qū)(眼睛、鼻子、嘴巴)時間比例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分別對編碼和提取面孔階段注視時間比例進行2 (面孔種族:中國人和高加索白人) × 3 (年齡組:低年齡幼兒組, 高年齡幼兒組和成人組) × 3 (特征區(qū):眼睛、鼻子和嘴巴)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顯示在編碼階段面孔的種族、特征區(qū)和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12.76,

p

=0.001,

η

=0.12;

F

(2,182)=25.41,

p

< 0.001,

η

=0.22;

F

(2,91)=7.24,

p

=0.001,

η

=0.14。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顯著,

F

(4,182)=3.36,

p

=0.011,

η

=0.07, 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也顯著,

F

(2,182)=96.33,

p

< 0.001,

η

=0.51, 沒有其他顯著的交互作用, 所有的

p

> 0.05。

表1 不同年齡組被試在不同種族照片上的再認成績(反應(yīng)時和正確率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對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把年齡組作為自變量,看眼睛、鼻子、嘴巴區(qū)域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作為因變量,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編碼階段只有在看鼻子區(qū)域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上, 年齡組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15.73,

p

<0.001。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看鼻子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高于兩組幼兒, 所有的

p

<0.001, 兩組幼兒間差異不顯著。

表2 各年齡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時看整臉的平均時間、標準差(單位:ms)以及看各個興趣區(qū)(眼、鼻、嘴)時間比例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對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配對樣本

t

檢驗比較看中外種族面孔時各興趣區(qū)持續(xù)時間比例的差異,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編碼階段看異族面孔的眼睛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高于看本族面孔的眼睛,

t

(93)=?11.77,

p

<0.001, 而看異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少于看本族面孔的這兩個區(qū)域,

t

(93)=5.33,

p

<0.001;

t

(93)=4.29,

p

<0.001。在提取階段面孔的種族、特征區(qū)和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12.37,

p

=0.001,

η

=0.12;

F

(2,182)=15.09,

p

< 0.001,

η

=0.14;

F

(2,91)=4.58,

p

=0.013,

η

=0.09。種族和年齡的交互作用顯著

F

(2,91)=3.10,

p

=0.050,

η

=0.06, 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顯著,

F

(4,182)=12.00,

p

<0.001,

η

=0.21, 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也顯著,

F

(2,182)=86.22,

p

< 0.001,

η

=0.49, 三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p

>0.05。對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把年齡組作為自變量,看眼睛、鼻子、嘴巴區(qū)域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作為因變量,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提取階段看眼睛和鼻子區(qū)域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上, 年齡組的主效應(yīng)均顯著,

F

(2,91)=7.53,

p

=0.001;

F

(2,91)=31.78,

p

<0.001。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看眼睛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低于兩組幼兒, 所有的

p

<0.013, 兩組幼兒間的差異不顯著; 成人看鼻子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高于兩組幼兒, 所有的

p

<0.001, 兩組幼兒間的差異也不顯著。對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配對樣本

t

檢驗比較看中外種族面孔時各興趣區(qū)持續(xù)時間比例的差異,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提取階段看異族面孔的眼睛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高于看本族面孔的眼睛,

t

(93)=?10.72,

p

<0.001, 而看異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的持續(xù)時間的比例顯著少于看本族面孔的這兩個區(qū)域,

t

(93)=4.73,

p

<0.001;

t

(93)=5.60,

p

<0.001。

3.2.2 對注視點個數(shù)的分析

(1)

對整臉注視點個數(shù)的分析

各年齡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時看整臉的平均注視點個數(shù)、標準差見表3。分別對編碼和提取面孔階段的整臉注視點個數(shù)進行 2 (面孔種族:中國人和高加索白人) × 3 (年齡組:低年齡幼兒組, 高年齡幼兒組和成人組)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 結(jié)果顯示在編碼階段只有年齡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40.88,

p

<0.001,

η

=0.47。LSD 事后檢驗顯示成人在編碼面孔階段看整臉的注視點個數(shù)顯著多于兩組幼兒組, 所有的

p

<0.001。在提取階段面孔種族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4.18,

p

=0.044,

η

=0.04,年齡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25.05,

p

<0.001,

η

=0.36, 種族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p

>0.05。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在提取面孔階段看整臉的注視點個數(shù)顯著少于高年齡幼兒組,

p

<0.001, 高年齡幼兒組又顯著少于低年齡幼兒組,

p

=0.027;配對樣本

t

檢驗顯示中國人在看高加索人整臉時的注視點個數(shù)顯著多于本族面孔,

t

(93)=?2.06,

p

=0.042。(2)

對注視眼睛、鼻子、嘴巴興趣區(qū)上的注視點個數(shù)的比例分析

對于每張照片, 我們均計算出落在眼睛、鼻子、嘴巴和整臉這些興趣區(qū)上的注視點個數(shù)。由于不同年齡組被試看整臉的平均注視點個數(shù)不同, 并且為了控制眨眼或者眼睛瞬間脫移屏幕等導(dǎo)致被試總注視點個數(shù)的不一致, 我們計算出注視眼睛、鼻子、嘴巴這些興趣區(qū)上的注視點個數(shù)各自占整臉注視點個數(shù)的比例。

表3展示了各個年齡組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時看整臉的平均注視點個數(shù)、標準差以及看各個興趣區(qū)(眼睛、鼻子、嘴巴)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分別對編碼和提取面孔階段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進行2 (面孔種族:中國人和高加索白人) × 3 (年齡組:低年齡幼兒組, 高年齡幼兒組和成人組) × 3(特征區(qū):眼睛、鼻子和嘴巴)的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編碼階段面孔的種族、特征區(qū)和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4.30,

p

=0.041,

η

=0.05;

F

(2,182)=147.80,

p

< 0.001,

η

=0.62;

F

(2,91)=7.38,

p

=0.001,

η

=0.14。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顯著,

F

(4,182)=4.59,

p

=0.001,

η

=0.09, 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也顯著,

F

(2,182)=25.74,

p

<0.001,

η

=0.22, 沒有其他顯著的交互作用, 所有的

p

> 0.05。對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把年齡組作為自變量,看眼睛、鼻子、嘴巴區(qū)域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作為因變量,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編碼階段只有在看鼻子區(qū)域上,年齡組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17.01,

p

<0.001。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看鼻子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兩組幼兒, 所有的

p

<0.001, 兩組幼兒間的差異不顯著。對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配對樣本

t

檢驗比較看中外種族面孔時各興趣區(qū)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的差異,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編碼階段看異族面孔眼睛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看本族面孔的眼睛,

t

(93)=-5.40,

p

<0.001, 而看異族面孔鼻子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低于看本族面孔的這個區(qū)域,

t

(93)=4.83,

p

<0.001。在提取階段面孔的種族、特征區(qū)和年齡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1,91)=8.28,

p

=0.005,

η

=0.08;

F

(2,182)=67.27,

p

< 0.001,

η

=0.43;

F

(2,91)=10.14,

p

<0.001,

η

=0.18。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邊緣顯著,

F

(4,182)=3.64,

p

=0.07,

η

=0.07, 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顯著,

F

(2,182)=26.87,

p

< 0.001,

η

=0.23, 沒有其他顯著的交互作用, 所有的

p

>0.05。

表3 各年齡組被試在加工面孔的不同階段時看整臉的平均注視點個數(shù)、標準差(單位:個)以及看各個興趣區(qū)(眼、鼻、嘴)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對特征區(qū)和年齡組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把年齡組作為自變量,看眼睛、鼻子、嘴巴區(qū)域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作為因變量,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提取階段只有看鼻子區(qū)域上,年齡組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91)=15.05,

p

<0.001。LSD事后檢驗顯示:成人看鼻子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兩組幼兒, 所有的

p

<0.001, 兩組幼兒間的差異不顯著。對特征區(qū)和種族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yīng)檢驗, 使用配對樣本

t

檢驗比較看中外種族面孔時各興趣區(qū)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的差異,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提取階段看異族面孔眼睛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高于看本族面孔的眼睛,

t

(93)=-6.28,

p

<0.001, 而看異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的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顯著低于看本族面孔的這兩個區(qū)域,

t

(93)=3.24,

p

=0.002;

t

(93)=2.64,

p

=0.010。

4 討論

4.1 行為結(jié)果

在行為指標(反應(yīng)時和正確率)上, 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異族效應(yīng)。對于成人被試, 可能是本研究中的任務(wù)難度較簡單, 導(dǎo)致未出現(xiàn)行為指標上的異族效應(yīng)。對于幼兒被試, 雖然有些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再認本族面孔的正確率比異族面孔高(Pezdek, Blandon-Gitlin, & Moore, 2003),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在幼兒中存在這種效應(yīng)(Chance, Turner, &Goldstein, 1982; Goodman et al., 2007)。Goodman等人(2007)認為再認本族面孔的優(yōu)勢可能在幼兒中更具可塑性。雖然幼兒接觸到的本族面孔已經(jīng)遠遠多于異族面孔, 但是受限于認知發(fā)展的不成熟, 這種再認本族面孔的優(yōu)勢可能還不穩(wěn)定。此外, 可能也與我們采用較少的需要記憶的面孔照片有關(guān)。前人研究中要求被試記憶的關(guān)鍵照片數(shù)量一般都超過 6張。在要求被試記憶少量面孔照片的范式中,被試可能對新異刺激—— 異族面孔更加感興趣,分配更多的認知資源, 從而削弱經(jīng)典的異族效應(yīng)。未來的研究可以考察在被試記憶不同數(shù)目的本族、異族面孔照片時, 被試再認成績的差異。最后, 我們沒有在行為結(jié)果上觀測到異族效應(yīng), 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實驗照片選取標準造成的, 我們選取照片時按照被試對這些面孔吸引力的評分做了匹配, 這一操作很可能導(dǎo)致中國被試再認這兩組照片的難度沒有顯著差異。

最后, 在本研究中, 成人再認面孔的正確率要顯著高于幼兒, 在反應(yīng)時上, 成人也更快, 這與隨著年齡增加, 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關(guān)。

4.2 中外面孔各興趣區(qū)的注視時間比例和注視點個數(shù)比例的差異及其年齡發(fā)展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生活的幼兒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時存在視覺策略上的異族效應(yīng), 即無論從注視時間的比例還是從注視點個數(shù)的比例上來研究, 中國被試在加工面孔時, 看本民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區(qū)域均顯著多于高加索人面孔, 而看本族面孔的眼睛區(qū)域卻顯著少于高加索人面孔。中國被試加工中國人面孔時更多地看鼻子區(qū)域可能反映了中國人對本族面孔相對于異族面孔更多地采用整體化的加工方式, 因為鼻子這個面孔中心區(qū)域有利于人們收集面孔各個部位的信息, 這與專家—— 新手理論一致:專家在進行編碼時傾向于使用整體化的加工方式, 而新手則較多的使用分析性的特征加工方式(Diamond & Carey, 1986; Gauthier & Bukach,2007)。由于個體一般只與同種族人有直接接觸, 對本族面孔的視覺經(jīng)驗占主導(dǎo)地位, 而與異族人交往較少, 對異族面孔的視覺經(jīng)驗也相應(yīng)更少, 甚至完全沒有, 從而導(dǎo)致出現(xiàn)異族效應(yīng), 即接觸經(jīng)驗將我們塑造成自身物種或種族的面孔加工專家, 因此對本族面孔更多地采用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加工策略, 這與Michel, Rossion, Han, Chung和Caldara(2006)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他們發(fā)現(xiàn)相對于加工異族面孔, 人們對本族面孔的加工更傾向于整體化加工。但是, 由于本研究中的被試很少接觸高加索人,在他們采用分析式的策略加工異族面孔時會傾向于更多地注視高加索面孔上最有特點的部位——眼睛, 因為有研究證明用來正確識別面孔的信息包括在面孔的眼睛區(qū)域(Caldara et al., 2005)。

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Blais等人(2008)和Kelly等人(2010)的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他們的研究均一致表明雖然東西方人在看面孔時采用了不同的視覺策略(東方人更多地看鼻子部位, 西方人更多地看眼睛部位), 但是他們在看本族和異族的面孔時并不存在差異。Blais等人(2008)和 Kelly等人(2010)的研究采用的東方被試均是在外的留學(xué)生, 他們在參加實驗時已經(jīng)有了許多異族經(jīng)驗。由于異族效應(yīng)具有可塑性, 對異族面孔的經(jīng)驗?zāi)芙档彤愖逍?yīng)(Goldstein & Chance, 1985; Sangrigoli, Pallier,Argenti, Ventureyra, & De Schonen, 2005), 能使被試對異族面孔的部分表征變?yōu)檎w表征(McKone,Brewer, MacPherson, Rhodes, & Hayward, 2007), 正如那些對幼兒經(jīng)驗更多的成人(幼兒園老師)比那些對幼兒沒有經(jīng)驗的成人對幼兒面孔更多地采用整體化加工(Pellicano & Rhodes, 2003)。因此, 有可能是Blais等人(2008)和Kelly等人(2010)的東方被試直接對高加索白人的接觸減弱了他們的異族效應(yīng)從而促使他們把文化特異的加工本族面孔的視覺策略(整體加工方式)應(yīng)用到了加工異族面孔上。這個推論也與Tanaka, Kiefer和Bukach (2004)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在北美的亞洲成人加工亞洲面孔和高加索面孔的整體化程度一致。

本研究以注視時間和注視點個數(shù)作為眼動指標進一步驗證了Fu等人(2012)的研究結(jié)果, 并把被試樣本擴展到了幼兒。對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加工視覺方式已早在4~7歲的幼兒身上存在, 對本族面孔更多的視覺經(jīng)驗已經(jīng)把幼兒塑造成了加工本族面孔的專家。此外, 在Liu等人(2011)對嬰兒的研究中, 預(yù)示著面孔加工視覺策略的異族效應(yīng)會逐漸出現(xiàn), 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4~7歲的幼兒已存在這一效應(yīng)。因此, 有必要取樣更小年齡段的兒童來進一步探究這一效應(yīng)產(chǎn)生的具體年齡段,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視覺加工上的異族效應(yīng)的發(fā)展過程以及經(jīng)驗在塑造視覺加工中的作用。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相對于幼兒組被試, 中國成人組被試在加工面孔時, 更傾向于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加工策略, 這也與專家—— 新手理論一致,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們經(jīng)驗了更多的面孔, 加工面孔也就更加專家化。在本研究中, 并未發(fā)現(xiàn)高年齡組幼兒比低年齡組幼兒表現(xiàn)出更多的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加工策略, 說明本研究中的兩年齡組幼兒對面孔的整體化加工并未表現(xiàn)出質(zhì)的差異。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使用更多的年齡組幼兒或兒童的樣本來探索發(fā)生這種質(zhì)的變化的具體年齡段。此外,在看鼻子的時間比例上, 本研究只發(fā)現(xiàn)了年齡組的主效應(yīng), 卻未發(fā)現(xiàn)年齡組和面孔種族的交互作用,這說明對于異族面孔, 中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趨向于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化加工方式。即使僅僅只對本族面孔的經(jīng)驗, 也能促進對異族面孔的整體化加工。

4.3 未來研究方向

在本研究中, 我們只使用了一類異族面孔——高加索白人面孔, 因此我們并不知道中國人在加工其他異族面孔(如南亞人面孔或美國黑人面孔等)時,相對于加工本族面孔, 是否還是主要注視眼睛區(qū)域。由于關(guān)于亞洲和高加索人面孔的形態(tài)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 這兩種種族間的面孔特征存在差異, 亞洲人面孔具有更長的雙眼距離, 更小的眼睛和更大的鼻子(Farkas, Forrest, & Litsas, 2000; Hajnis, Farkas,Ngim, Lee, & Venkatadri, 1994; Le, Farkas, Ngim,Levin, & Forrest, 2002)。很可能是這種不同的面孔結(jié)構(gòu)導(dǎo)致了中國人注視高加索人面孔和中國人面孔時存在差異, 而非加工本族面孔時更傾向于整體化加工。因此, 有必要增加其他異族面孔刺激來驗證上述的可能性。此外, 本研究為了降低幼兒做實驗時的任務(wù)難度和他們的疲勞度, 我們采用了較少的需要記憶的關(guān)鍵面孔照片并把考試階段分成三部分, 還在考試階段讓被試對關(guān)鍵面孔照片進行了復(fù)習(xí)(再看一遍)??赡苷沁@種較簡單的實驗任務(wù)導(dǎo)致本研究的成人被試在行為指標(反應(yīng)時和正確率)上, 并未發(fā)現(xiàn)異族效應(yīng)。未來的研究可以設(shè)置新的實驗范式(增加實驗任務(wù)的難度)以眼動數(shù)據(jù)為指標來進一步探究面孔加工異族效應(yīng)的相關(guān)研究。最后, 本研究認為中國被試在加工本族和異族面孔時存在視覺加工上的差異是由他們對本族和異族面孔的不同經(jīng)驗引起的, 為進一步驗證這個假設(shè), 未來的研究可以增加有豐富的異族經(jīng)驗的中國被試做相似的實驗。

5 結(jié)論

本研究證明國內(nèi)生活的幼兒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時存在視覺策略上的異族效應(yīng), 幼兒對本族面孔已經(jīng)采取了以鼻子為中心的整體加工方式, 但這種整體加工方式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進一步發(fā)展。

Blais, C., Jack, R.E., Scheepers, C., Fiset, D., & Caldara, R.(2008).Culture shapes how we look at faces.

PLoS One,3

(8), e3022–e3022.Caharel, S., Montalan, B., Fromager, E., Bernard, C., Lalonde,R., & Mohamed, R.(2011).Other-race and inversion effects during the structural encoding stage of face processing in a race categorization task: 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79

(2), 266–271.Caldara, R., Schyns, P., Mayer, E., Smith, M.L., Gosselin, F.,& Rossion, B.(2005).Does prosopagnosia take the eyes out of face representations? Evidence for a defect in representing diagnostic facial information following brain damag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7

(10),1652–1666.Chance, J.E., Turner, A.L., & Goldstein, A.G.(1982).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l recognition for own- and other-race fac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12

, 29–37.Diamond, R., & Carey, S.(1986).Why faces are and are not special: An effec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5

(2), 107–117.Farkas, L.G., Forrest, C.R., & Litsas, L.(2000).Revision of neoclassical facial canons in young adult Afro-Americans.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4

(3), 179–184.Fu, G.Y., Hu, C.S., Wang, Q.D., Quinn, P.C., & Lee, K.(2012).Adults scan own- and other-race faces differently.

PLoS One, 7

(6), e37688–e37688.Gauthier, I., & Bukach, C.(2007).Should we reject the expertise hypothesis?

Cognition, 103

(2), 322–330.Golby, A.J., Gabrieli, J.D.E., Chiao, J.Y., & Eberhardt, J.L.(2001).Differential responses in the fusiform region to same-race and other-race faces.

Nature Neuroscience, 4

(8),845–850.Goldstein, A.G., & Chance, J.E.(1985).Effects of training on Japanese face recognition: Reduction of the other-race effect.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

23

, 211–214.Goodman, G.S., Sayfan, L., Lee, J.S., Sandhei, M.,Walle-Olsen, A., Magnussen, S.,...Arredondo, P.(2007).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for own-and other-race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98

(4), 233–242.Hajnis, K., Farkas, L.G., Ngim, R.C.K., Lee, S.T., &Venkatadri, G.(1994).Racial and ethnic morphometric differences in the craniofacial complex.In L.G.Farkas(Ed.),

Anthropometry of the head and face

(pp.201–218)

.

New York, NY: Raven Press.Hugenberg, K., Young, S.G., Bernstein, M.J., & Sacco, D.F.(2010).The categorization-individuation model: An integrative account of the other-race recognition deficit.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

(4), 1168–1187.Kelly, D.J., Miellet, S., & Caldara, R.(2010).Culture shapes eye movements for visually homogeneous objects.

Frontiers in Perception Science, 1

, 6.Kinzler, K.D., Shutts, K., DeJesus, J., & Spelke, E.S.(2009).Accent trumps race in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preferences.

Social Cognition, 27

(4), 623–634.Le, T.T., Farkas, L.G., Ngim, R.C.K., Levin, L.S., & Forrest,C.R.(2002).Proportionality i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aucasian faces using neoclassical facial canons as criteria.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6

(1), 64–69.Lee, K., Anzures, G., Quinn, P.C., Pascalis, O., & Slater, A.M.(2011).Development of face processing expertise.In A.J.Calder, G.Rhodes, M.H.Johnson & J.V.Haxby (Eds.),

Handbook of face perception

(pp.753–778).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Liu, S.Y., Quinn, P.C., Wheeler, A., Xiao, N.Q., Ge, L.Z., &Lee, K.(2011).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ing of same-and other-race faces as revealed by eye tracking in 4-to 9-month-ol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8

(1), 180–189.McKone, E., Brewer, J.L., MacPherson, S., Rhodes, G., &Hayward, W.G.(2007).A holistic processing deficit for other-race faces: Can it be overcome with familiarity?

Perception

,

36

, 224–248.Meissner, C.A., & Brigham, J.C.(2001).Thirty years of investigating the own-race bias in memory for fac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7

(1), 3–35.Michel, C., Rossion, B., Han, J., Chung, C.S., & Caldara, R.(2006).Holistic processing is finely tuned for faces of one's own r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7), 608–615.Miyamoto, Y., Nisbett, R.E., & Masuda, T.(2006).Cul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perceptual affordanc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 113–119.Norenzayan, A., Smith, E.E., Kim, B.J., & Nisbett, R.E.(2002).Cultural preferences for form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Cognitive Science, 26

(5), 653–684.Pellicano, E., & Rhodes, G.(2003).Holistic processing of fa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6), 618–622.Pezdek, K., Blandon-Gitlin, I., & Moore, C.(2003).Children’s face recognition memory: More evidence for the cross-race effe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88

, 760–763.Sangrigoli, S., & De Schonen, S.(2004).Effect of visual experience on face processing: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inversion and non-native effects.

Developmental Science,7

(1), 74–87.Sangrigoli, S., Pallier, C., Argenti, A.M., Ventureyra, V.A.G.,& De Schonen, S.(2005).Reversibility of the other-race effect in face recognition during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6), 440–444.Shutts, K., & Kinzler, K.D.(2007).An ambiguous-race illusion in children's face memory.

Psychological Science,18

(9), 763-767.Sporer, S.L.(2001).Recognizing faces of other ethnic groups:An integration of theories.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7

(1), 36–97.Tanaka, J.W., Kiefer, M., & Bukach, C.M.(2004).A holistic account of the own-race effect in face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a cross-cultural study.

Cognition, 93

(1),B1–B9.

猜你喜歡
年齡組面孔種族
《第五和平書》的和聲:性別、種族與共同體意義的多維時空流變
本期面孔
巴西人種族認同“由白轉(zhuǎn)黑”?
多變的面孔
自然面孔
找出調(diào)皮鬼
跟蹤導(dǎo)練(一)3
高原地區(qū)736例消化性潰瘍臨床特點分析
關(guān)于組織中年齡多樣性與世代差異的研究
乳腺占位性病變彈性評分3分患者年齡與腫瘤良惡性相關(guān)性的探討
梅河口市| 苍溪县| 开阳县| 黄平县| 威海市| 青神县| 固始县| 修文县| 克拉玛依市| 梨树县| 江阴市| 哈密市| 金湖县| 广东省| 平昌县| 陵水| 彩票| 西藏| 木里| 仁寿县| 文山县| 泌阳县| 清水河县| 辽中县| 武邑县| 芷江| 宁强县| 忻城县| 七台河市| 太白县| 闽侯县| 略阳县| 姜堰市| 太保市| 锦州市| 德化县| 大新县| 郧西县| 大港区| 河池市|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