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雪 劉懷杰 田 謐
1.吉林省遼源市中醫(yī)院,136200 2.吉 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肝病。據(jù)報道,我國目前有1.2億慢乙肝患者,且每年約30萬人死亡[1]。2012年10月~2013年4月,我們以宣發(fā)膜原法治療了15例慢乙肝患者,效果較滿意,現(xiàn)將臨床和護理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全部15例均為肝病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25~63歲,平均44.7歲;病程1~14年,平均6.3年。15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病毒感染,且未合并其他肝病。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2]:①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陽性超過6個月。②癥狀:倦怠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大及肝功能損害,部分患者可有黃疸和發(fā)熱。③理化檢查:肝功能顯示ALT持續(xù)或反復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炎病變。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邪伏膜原證:主癥: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脅肋疼痛,煩熱;次癥:口干苦,倦怠乏力,或有寒熱往來,食少納呆,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或稀溏;舌脈: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而數(shù)。
自擬抗乙達原飲治療。處方:檳榔、草豆蔻、藿香、黃芩、五味子各15g,厚樸、知母、柴胡、黃柏、荷葉各10g,白芍、丹參各20g,梔子5g,甘草9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每日分2次口服。連續(xù)服用6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癥狀完全消失,肝脾無腫大或回縮,肝功能正常,HBeAg、HBsAg、HBV-DNA均轉(zhuǎn)陰;有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肝功能恢復正常或較治療前下降50%以上;無效:癥狀、體征、肝功能、病毒標志物等未達到上述指標者。
結(jié)果:本組15例患者,顯效6例(40.00%),有效7例(46.67%),無效2例(13.33%),總有效率86.67%。
一般護理:本病患者多有倦怠乏力癥狀,若過度勞累或得不到充分休息,則不利于病情的恢復,因此要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huán)境;告知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臥床時可增加肝臟的血流量,使肝臟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和供氧,有利于肝組織和器官功能的恢復;同時要保證患者有足夠的睡眠,每日睡眠時間不應少于8h;最后,應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節(jié)制性生活,預防外感,適當運動。
飲食護理:本病患者均存在明顯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如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因此要合理安排慢乙肝患者的飲食,有助于促進肝細胞再生、肝功能的恢復,改善癥狀。指導患者以清淡、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為主,可多食水果、蔬菜、牛奶、魚肉、玉米等,切忌暴飲暴食,忌食辛辣、刺激、過冷或過熱、油炸食物,戒煙戒酒。
心理護理: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慢乙肝患者多存在肝氣不疏或肝陽上亢等,進而引起情緒波動、異常。據(jù)學者報道,慢乙肝患者的不良心理主要包括緊張、焦慮、猜疑、消極等[4],因此要針對患者的具體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幫助其消除心理刺激因素、疏導不良情緒,逐步建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輕松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
用藥指導:正確的服藥方式是提高臨床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告知患者應將中藥湯劑適度加溫后再服,每日服用1劑,早飯前、晚飯后各服用1次,服中藥時避免同時服用西藥。另外,應告知患者嚴格遵照醫(yī)囑服用藥物,切忌私自用藥,以避免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慢乙肝患者病毒不易祛除,與中醫(yī)學“邪伏膜原”學說類似,故筆者采用著名方劑達原飲加味治療慢乙肝,本方以達原飲為主方,用以清里解表、透達膜原,使在膜原之濕熱邪氣得以祛除;配伍梔子、柴胡、黃柏以增強清熱利濕的作用,同時又可和解少陽;藿香、荷葉和中化濕;丹參活血化瘀;五味子滋陰、生津,以防清熱藥傷陰之弊。全方共奏宣發(fā)膜原、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另外,由于本病患者多存在心理障礙、生活起居及飲食習慣不正確的情況,故在治療的同時配合積極、有效的中西醫(yī)護理措施,有利于疾病的向愈。
綜上所述,在以宣發(fā)膜原法治療慢乙肝的過程中,配合有效的中西醫(yī)護理措施,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1]高水波,彭勃,黨中勤,等.乙肝清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膽濕熱證的近期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12):3234.
[2]董春艷.循證護理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藥,2010,32(22):3250.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0.
[4]齊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觀察與護理淺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9):1641-1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