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華
(杭州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宣傳輿論學大辭典》曾給“對外宣傳”做過如下定義:“對外宣傳即面向國際社會的宣傳。包括向外國宣傳本國的方針政策、國內(nèi)情況和本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對外宣傳是外交活動的有力補充,有助于擴大本國的影響,爭取更多的國際朋友。”①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第54 頁。對外宣傳翻譯包括政治經(jīng)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等發(fā)展狀況的對外介紹、各級政府的相關(guān)政策公告及對外交流活動的信息通告;或各地市政建設(shè)宣傳、招商引資與旅游宣傳、各種國際性活動及行業(yè)展覽活動宣傳;或公司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對外宣傳及產(chǎn)品介紹等。②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gòu)》,《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第7 期,第44-46 頁。優(yōu)秀的外宣譯品不僅能忠實服務(wù)于對外傳遞基本信息的職能,而且還能提升單位或產(chǎn)品的文化形象,同時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增長。城市旅游的對外宣傳,主要借鑒外宣翻譯向國際友人展示城市璀璨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地方文化或其迤邐的自然風光,所以譯品務(wù)必有效傳輸源語信息,集聚城市旅游文化的正能量才能達成文字信息傳遞的最佳社會效度。
效度廣泛應(yīng)用于語言測試體系,指所測量到的結(jié)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nèi)容的程度,測量結(jié)果與要考察的內(nèi)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芬蘭學者Andrew Chesterman③Andrew Chesterman,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Benjamins,1997:p.35.最早將效度概念用于翻譯領(lǐng)域,并將其作為評判翻譯成功與否的標準,而翻譯的成功取決于相同因素的趨同度:趨同度大,則趨異度小,翻譯的效度就高;反之,趨同度低,則趨異度大,翻譯的效度就低。我國翻譯學者趙彥春④趙彥春:《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現(xiàn)代外語》1999年第3 期,第273-295 頁。、司顯柱⑤司顯柱、劉莉瓊:《論譯文的效度和信度》,《中國翻譯》2009年第3 期,第60-63 頁。等認為交際翻譯中原文交際者交際意圖和受體期待為兩個重要的因素。譯文的效度取決于是否體現(xiàn)了交際者的意圖,是否滿足了受體的期待,這一原則可用來指導翻譯實踐。然而,形形色色的外宣翻譯中不乏不成功的譯文存在,即低效度的翻譯。究其因,主要表現(xiàn)為三方面:一是譯語語法結(jié)構(gòu)錯誤導致源語信息的錯誤傳達;二是概念、專名缺乏必要解釋,導致信息傳達失敗;三是忽略西方受眾接受心理,致使譯品不能滿足受眾的期待。
段連城早在1990年就呼吁譯界同仁都來關(guān)心對外宣傳翻譯,他將外宣翻譯的詬病分為兩類,一是“甲型病狀”,表現(xiàn)為白字連篇,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二是“乙型病狀”,主要表現(xiàn)為拼寫、語法無錯,但外國讀者感到難懂甚至不懂,更談不上喜聞樂見。①段連城:《呼吁:請譯界同仁都來關(guān)心對外宣傳(1990)》,《對外傳播學初探》,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 頁。1998年,王慶存和黃友義認為可用“進步不小,問題仍大”八個字來概括在外語工作或翻譯質(zhì)量方面的情況。其中“問題仍大”則指在外宣品的制作過程中,外文翻譯仍然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外宣品的外文差錯仍相當普遍。②愛潑斯坦、林戊蓀、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中國翻譯》2000年第6 期,第2-4 頁。2010年外國專家座談會披露,中國政府近年來投入巨資發(fā)起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翻譯質(zhì)量問題是文化交流的瓶頸性阻礙。③2010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外國專家座談會,2010-08-31,http://www.scio.gov.cn/xwfbh/qyxwfbh/201008/t748623.htm 。
低效劣質(zhì)的外宣翻譯嚴重影響我國文化和教育形象,而其背后的缺漏問題卻似根深蒂固,如何將其連根拔起勢必引起譯界所有人士的重視。西湖作為杭州的名片,被喻為杭州市的“根”和“魂”。2011年6月25日第35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將“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使西湖這個“文化名湖”享譽全球。為此,杭州市旅游委員會2011年印制了《杭州旅游指南》手冊,各種譯本廣為發(fā)行。其中英譯手冊中“甲型病狀”依然可見。究其因,或校對疏忽,或根本未經(jīng)認真校對,致使這張杭州的名片略現(xiàn)遜色。
例1:As the light becoming dim and the music gradually decrease ...(P.2)
此句摘自扉頁“感受杭州”的譯文,由and 連接兩個并列結(jié)構(gòu),前者動詞以分詞形式becoming 呈現(xiàn),后者動詞以原形decrease 出現(xiàn),造成兩方面問題:一為并列動詞形式不一致,二為動詞的邏輯主語均為不可數(shù)名詞,按照語法規(guī)則動詞要求使用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即改為:As the light becomes dim and the music gradually decreases ...也可統(tǒng)一采用進行體:As the light is becoming dim and the music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以強調(diào)動作的漸進性和表達的生動性。
例2:There is a bronze bell,produced by China and Japan,is 19 tons in weight.(P.11)
此句用于介紹南屏晚鐘,第二個is 造成語法結(jié)構(gòu)出錯,應(yīng)當刪除。
例3:The ornamental plants area is consisted of 8 special gardens ...(P.25)
該句用于介紹杭州植物園,其中語態(tài)用錯,詞組consist of 通常用于主動語態(tài)。
例4:The famous plays including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Butterfly Lovers),Legend of Lady Snakewhite,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A Dream of Red Mansions,and the Jade Hairpin,etc.(P.35)
此譯介紹杭州的地方戲——紹興越劇,句中缺少謂語動詞,including 屬詞性抑或詞形用錯。
鑒于篇幅,上列語法錯誤尚未窮盡,均為比較明顯的問題,倘若譯者稍加謹慎完全可以杜絕。此類漏洞不同程度上都會影響外國受眾對杭州的期待,且對作為世遺城市的杭州對外宣傳的形象極為不利,即語法錯誤對外宣翻譯的傷害是重大的,不僅會使外宣品的質(zhì)量大打折扣,讓外國人貽笑大方,同時還會使其對我國的文化教育水平產(chǎn)生懷疑。黃友義④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quán)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大會上的講話》,《中國翻譯》2005年第6 期,第31-33 頁。曾指出:“外宣翻譯是一種門面工作,其中的錯誤與缺陷會被放大來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外宣翻譯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huán)境建設(shè)的具體體現(xiàn)。”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譯者在實踐翻譯過程中,謹記“內(nèi)外有別”尤為關(guān)鍵?!皟?nèi)外有別”具體表現(xiàn)為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不同、語言風格不同、國情知曉度不同和宗教信仰不同。①張健:《英語新聞業(yè)務(wù)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版,第367-369 頁。換言之,“內(nèi)外有別”不僅指向顯性的語言符號有別,同時也指向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有別,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視,所以譯者應(yīng)有意識地更多觀照后者,否則無法有效地實現(xiàn)對外宣傳。根據(jù)翻譯“信、達、雅”三原則,“達”在外宣翻譯中最為重要,與效度極為貼近,因為外宣翻譯實為外語受眾提供信息服務(wù),旨在傳遞準確、明晰的各種信息。鑒于外宣翻譯的目的、特點和性質(zh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考慮兩個文本的受眾在文化環(huán)境和生存物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對有些概念和專名翻譯有必要提供注釋性譯文。
杭州作為文化景觀聞名世界,而自然景觀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故,手冊中關(guān)于西湖景點的介紹富含歷史文化知識。此類歷史文化知識對于外國受眾而言無疑是全新的信息,所以翻譯介紹中國文化特有的朝代、人物、節(jié)日等概念或?qū)C麜r需要加注,否則譯了等于白譯,根本沒有起到交際的目的,即沒有達到信息傳遞的應(yīng)有效度。
例5:It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1221 in memory of the general,Yue Fei,a patrio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P.8)
例6:On a cliff of the Peak Flying From Afar,there are over 340 fine and characteristic Buddhist statues in grottos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Yuan Dynasties.(P.13)
杭州西湖景觀處處深藏著歷史文化底蘊,指南手冊中不同的朝代名稱自然頻繁躍然紙上。諸如上面兩例分別介紹岳王廟和靈隱寺,譯文中出現(xiàn)的南宋、五代和元朝均為中國的朝代劃分,在外國游客眼里實乃完全陌生的信息,故應(yīng)在其后面加注起止年份。
例7:With a history of over 300 years and featured by even steel inlay,fine grinder and sharp blade,Zhang Xiaoquan Scissors enjoys high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P.29)
此例介紹杭州特產(chǎn)——張小泉剪刀,其在中國可謂眾所皆知,然對于外國友人來說他們所獲取的信息無非剪刀的品牌名而已,對張小泉初為人名還有與之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就莫名其妙了,即未能體現(xiàn)傳遞文化信息的交際意圖。專名既已出現(xiàn),而張小泉又是杭州的著名品牌,故譯文對其應(yīng)該適當加注,以期向外國游客更好地宣傳杭州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該產(chǎn)業(yè)的市場效益。黃志凌②黃志凌:《淺談對外宣傳中的編譯工作》,《中國翻譯》1999年第2 期,第55-57 頁。認為解釋性翻譯理論很適用于對外宣傳的編譯工作,要求譯者在編譯那些中國特有的事物,如人名、地名、歷史事件和政治術(shù)語時,盡可能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或解釋。以下分別是介紹錢塘潮和西湖龍井茶的部分英譯。
例8:During 2009 National Day Holiday,Hangzhou launched the fourth reconstruction of New Grand Canal.(P.17)
例9:Among them,the Lion is of the first grade,whose“Afore Tomb-Sweeping Day Tea”is the most precious.(P.28)
國慶節(jié)在中國人看來是再也熟悉不過的節(jié)日,然而外國人畢竟不是中國人,他們大多并不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國慶節(jié)也不例外,所以在其后面應(yīng)該加上日期補充必要信息。例9 向游客介紹推廣西湖龍井茶,而“明前茶”則為茶中上乘珍品?!懊鳌奔辞迕?,夏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中富含的文化信息單靠一個名稱遠遠不足以提供任何有效信息,所以此處有必要采用解釋性翻譯。
綜上譯例分析可見,缺乏必要解釋的譯文不但不能有效傳遞文化信息,還有可能造成信息被讀者誤解,即交際者的意圖沒有被成功傳遞,而受體的期待也沒有被滿足,譯文趨同度低,交際效度低。
翻譯被認為是雙重交際活動,一重為原文與譯者的交際,二重為譯文與讀者的交際。譯作的效度是譯文讀者通過閱讀譯文識別原作或原作者的交際意圖的程度。③司顯柱、劉莉瓊:《論譯文的效度和信度》,《中國翻譯》2009年第3 期,第60-63 頁。倘若原作或原作者的交際意圖沒被受眾識別,譯文效度則低,即造成外宣翻譯的失敗。陳小慰④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受眾意識》,《中國翻譯》2013年第2 期,第95-100 頁。對外宣翻譯的失誤問題提出如下建議:首先,譯者要清楚認識到,外宣翻譯的話語對象,是語言文化、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與我們迥異、對中國不甚了解甚至抱有懷疑、敵意的西方受眾。其次,要加強修辭差異方面的比較研究,以利于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英譯手冊,作為對外宣傳城市旅游文化的主要載體,服務(wù)對象主要是外國受眾,是故,在其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關(guān)注外國受眾的接受心理。
手冊對西湖美景的宣傳中包含諸多行文華美而又意義深遠的言辭,但對于英文讀者來說很可能會顯得索然無味、含糊不清,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文字。手冊扉頁部分有題為“感受杭州”的詩意文字:“水韻天堂,真真切切,穿梭在綠色的叢林中呼吸著清新的茶香,聽著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仿佛置身于天堂夢境,感動又欣喜?!敝袊x者從這絢麗文字的字里行間,不難享受到杭州天堂予人那種亦真亦幻的奇妙感覺。譯文為:
例10:In this earthly paradise,you'd better do nothing but take a walk in the scenic village path,breathe fresh tea aroma in green woods and listen to the moving love stories beside the West Lake.
此譯給讀者傳遞的信息是在人間天堂有三件事情要做,然而原文實指一件事,即漫步西湖,其后談及的呼吸茶香和聆聽故事均為漫步過程中伴生的美好感受而已。此外,英語讀者許會誤以為西湖邊真有專人講述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殊不知漢語表達使用的是漢語特有的通感修辭,因滿目美奐而致嗅覺和聽覺共生美妙感覺,此乃天堂之意境。所以譯者需要使用符合譯語文化觀念和譯語語言結(jié)構(gòu)的模式,對原文內(nèi)容作必要的增刪和改動,譯為:You may enjoy all the excitement and joy by taking a walk along the West Lake.此譯言簡意賅,充分考慮了譯語讀者的接受心理,符合外宣翻譯以讀者為中心,信息交流為目的的原則。
外宣翻譯中,我們應(yīng)從譯語文化角度考慮,因為外國人不是中國人,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他們不以為然。理想的譯文應(yīng)是信度和效度的高度統(tǒng)一,在兩者不能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先保證譯文的效度,在此前提下才能追求更高的信度。①司顯柱、劉莉瓊:《論譯文的效度和信度》,《中國翻譯》2009年第3 期,第60-63 頁。因為違背西方受眾習慣傳統(tǒng)的譯文,同樣在英語語境中格格不入,難以得到英語受眾的認同,從而無法取得譯文的預(yù)期效果。正如曾利沙②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gòu)》,《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第7 期,第44-46 頁。倡導旅游宣傳側(cè)重于傳遞以客觀事實為主的“信息”,注重對外宣傳的社會效應(yīng)/度,而文字符號所荷載的美學意義或個性特征則往往處于從屬地位。
外宣翻譯中存在的種種缺漏問題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翻譯效度,究其因,主要由于譯者忽視英漢語言的表達差異,忽視英漢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差異使然,還有則是譯者自身的素養(yǎng)缺失,尚未達到從業(yè)資格,工作態(tài)度不嚴謹。
翻譯理論家劉宓慶先生指出“漢語語法是隱性的,英語語法是顯性的”,即漢語較之英語更少使用形式或形態(tài)來表示語言成分間的關(guān)系,而是讓語義本身來體現(xiàn)這種關(guān)系,漢語的語法沒有顯露的外在形式,而是隱含在語言內(nèi)部的。③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 頁,第367 頁。基于漢英在語法特點方面的顯著差異,前者側(cè)重意合,后者側(cè)重形合;體現(xiàn)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松散,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緊致?!罢Z際轉(zhuǎn)換”不可理解為單純的、機械的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規(guī)律和法則。④愛潑斯坦、林戊蓀、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中國翻譯》2000年第6 期,第2-4 頁。進行漢英轉(zhuǎn)換的時候就該考慮這個差異,否則出現(xiàn)誤譯、套譯、死譯的現(xiàn)象。
手冊在介紹杭州的歷史沿革時使用如下文字:“1927年‘杭州市’正式設(shè)立;194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是浙江省省會?!边@兩句話含有三個分句,分號的使用隱含了杭州市在兩個不同歷史年代的變遷,第二句放在段尾感覺有點突兀,給人幾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感覺。暫先不去探討漢語表達妥當與否,但漢語講究平衡,追求對稱,用詞傾向于重復(fù)的特點比較顯著,冗余成分在漢語中顯得自然得體,讀來也和諧上口。其英譯為:
例11:“Hangzhou City”was formally founded in 1927.Hangzhou People's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49.Hangzhou now is the capital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p.3)
譯文使用三個簡單句,且均以主語+be 開頭,單調(diào)一致的結(jié)構(gòu)和重復(fù)使用的Hangzhou 給人以啰嗦、累贅之感,譯者幾乎是字字對譯,顯然沒有考慮英語表達善于使用連詞產(chǎn)生緊湊結(jié)構(gòu)的特征。該譯文屬比較典型的死譯,將漢語中的對稱結(jié)構(gòu)照搬到英語中使英語譯文信息冗余,甚至會妨礙英語讀者理解原文的意義。
陳小慰①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受眾意識》,《中國翻譯》2013年第2 期,第95-100 頁。提議在外宣翻譯實踐中,為了有效影響國外受眾,譯者必須努力使譯文話語具備令受眾信服和喜聞樂見的特性,即在譯語受眾認知結(jié)構(gòu)或思維定勢范疇內(nèi)具備足夠的真實性和或然性,在表達形式和訴求手段上讓受眾感覺自然親切,符合譯語表達規(guī)范,能夠激發(fā)其情感。他進而指出對可能引起受眾質(zhì)疑或感覺別扭的內(nèi)容、表達方式和訴求手段都必要調(diào)整。上例英譯顯然不符合受眾話語的表達方式,給人感覺出于英語初學者之筆,生硬、稚嫩,有損城市旅游的宣傳形象。
美國的中國媒體觀察者、原《漢語世界》網(wǎng)絡(luò)與多媒體部門主管查爾斯·卡斯特(Charles Custer)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有足夠的錢在海外建‘麥克風’,但如果中國不仔細探索出與國外觀眾最好的交流方式,效用只能事倍功半?!雹诿诽m、張哲:《“共產(chǎn)主義廣告牌”來了——新華社廣告進駐紐約時報廣場》,《南方周末》2011年10月20日版。在我國的外宣翻譯實踐中,很多翻譯工作者過于主觀,望文生譯,如前文中他們想當然地以為中國朝代、名人和節(jié)日等都是不言自明的概念,均沒有采取解釋性翻譯。殊不知這類語言文字對于外語受眾而言猶如堆砌的陌生符號而已,使他們感覺一頭霧水、不知所謂,以致傳達的信息效度為零。
從文字功能來看,漢語對外宣傳材料具有以下特點:(1)有追求詞藻華麗,濫用“壯語美辭”等賣弄文采傾向;(2)帶有套話、空洞口號、繁復(fù)的公文程式性語言特征;(3)漢語文化色彩濃厚,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講究工整對仗,結(jié)構(gòu)整齊劃一。③曾利沙:《論旅游手冊翻譯的主題信息突出策略原則》,《上海翻譯》2005年第1 期,第19-23 頁。漢語外宣材料的特點其實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潘文國如是總結(jié)中西方相異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善形象思維,西方人善邏輯思維;中國人更具詩人的氣質(zhì),西方人更具科學家的頭腦。④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 頁,第367 頁?!逗贾萋糜沃改稀酚h版本的對比某種程度上可以證實這些差異,因此,譯者必須在了解該類文本自身屬性特征的基礎(chǔ)上,確定相應(yīng)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實現(xiàn)預(yù)期的功能和目的。
譯者在翻譯中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譯者也就沒有譯文,沒有譯者就根本沒有翻譯活動。譯文質(zhì)量的高低完全取決于譯者自身素養(yǎng)的高低,具體來說,譯者自身素養(yǎng)涉及三方面:譯者是否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嫻熟的翻譯技巧;譯者是否與時俱進,不斷拓寬知識面進而提高本人的業(yè)務(wù)水平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譯者是否認真對待外宣翻譯,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等。
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是形成外宣翻譯中諸多問題和不足的客觀原因,但譯者的主觀因素所造成的錯譯或誤譯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拼寫和語法錯誤實為譯者主觀造成。雖說人無完人,錯誤紕漏在所難免,但是倘若態(tài)度極度認真,校對高度嚴謹,這種低級錯誤可以降至最低。理解與表達是翻譯中兩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前提,是正確翻譯的基礎(chǔ)。如果譯者理解首先出錯,表達勢必出錯,勢必阻礙譯文讀者的正確理解。如總體介紹杭州西湖景觀時出現(xiàn)以下文字: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評西湖十景”……單看“三評西湖十景”帶有歧義,可以理解為評選活動,也可以理解為評選出的結(jié)果,即它的別名“新新西湖十景”。因與“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并置,歧義排除,舍“活動”而取“結(jié)果”之義。查閱三者的歷史足跡,八百年前,皇家畫院的畫師們繪下了著名的“西湖十景”。1985年,“西湖新十景”的誕生再次驚艷全球。2007年,一場三評“西湖十景”的熱潮開始涌動。以此推知:“三評西湖十景”既是一場評選活動,又是指稱活動終結(jié)新出爐的西湖十景。英譯為:
例12:There are“Top Ten Scenes of West Lake”,“New Top Ten Scenes of West Lake”and“the Third Appraisal of the Top Ten Scenes of West Lake”.(P.6)
譯者因?qū)ζ渖舷挛牡目紤]不夠,將其誤譯為西湖十景的第三次評選活動。這種誤譯興許會誤導譯語受者,使其以為“the Third Appraisal”是西湖十景中的某一獨特景點。原文因與“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同時出現(xiàn),當指第三次評選結(jié)果。如此一來譯文與原文意思大相徑庭,源語交際意圖無法體現(xiàn),受眾期望無法滿足,譯文傳遞的信息效度降至零位??梢姡谕庑g中,生搬硬套的譯例往往源于譯者自身缺乏對源語的嚴密解讀和校對,因誤解原文而草率翻譯勢必造成誤譯,以致嚴重降低外宣翻譯的效度。
旅游對外宣傳旨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促進他們對我國自然美景、人文景觀、民族文化習俗的了解和喜愛,使受眾主體及時了解旅游地或旅游項目的相關(guān)信息,以便作出行為決定。①曾利沙:《從對外宣傳翻譯原則范疇化看語用翻譯系統(tǒng)理論建構(gòu)》,《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第7 期,第44-46 頁。外宣翻譯如果錯漏百出,不僅不能準確、及時地傳達旅游資訊,反而會使外國游客對我國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因此打消出游決定。譯品要正確有效地對外宣傳城市旅游文化,譯者勢必要考慮英漢語言之差異、英漢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差異,細致入微地考慮受眾意識,必須與時俱進地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所以,外宣翻譯界應(yīng)該制定嚴格的原則和標準,考核譯者的職業(yè)資格,認真把控翻譯產(chǎn)品質(zhì)量,維護我國形象,進而推動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旅游經(jīng)濟效益和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