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萍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能文能武的古人對音樂的愛好絕對不亞于現(xiàn)在的追星族。文人墨客筆下隨處可見對音樂的描述,白居易的這首《古琴》就是典型代表。
一首古曲,一個故事,諸如《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之類的名曲故事早已婦孺皆知,而《虛鈴》《幽蘭》《海青拿鶴》等古曲背后的故事,你未必知曉。現(xiàn)在,就讓我們靜靜聽著這些曲子,去感受那份古人的情懷。
《虛鈴》:一音成佛
演繹樂器:尺八
普化尺八的古典本曲比較多,如今各尺八音樂流派的古典本曲也各有不同,可是究其淵源,所有的尺八古曲又都可以說是出自《虛鈴》?!短撯彙凡粌H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首唐代古曲,也是如今僅存的一首中國尺八曲。
關于這首尺八曲的來歷,有一個很神奇的傳說。
相傳唐朝有一位普化禪師,言語行為都很輕狂,喜歡大聲嚎叫,手舞足蹈。常往來于城市、墳墓之間,手執(zhí)一鐸,口中誦偈:“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方八面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碑敃r的人都覺得他有點“無厘頭”。
某日,他照例在街上化緣。
不管是給他衣服、食物,他都嘴里念念有詞,“要的不是這個”,拒絕了眾人的施舍。
這時臨濟禪師(中國禪宗流派臨濟宗的創(chuàng)始人)就買了一口棺材送給他。這下普化禪師便擎挾棺木在街上嚷嚷道:“臨濟替我做了衣物,我要去東門轉(zhuǎn)世去了?!苯稚系娜寺犅労蟾傁嘧冯S觀看。
不過當眾人來到東門之后,普化禪師卻說,今天心情不好,還沒有到轉(zhuǎn)世的日子,明天吧,去南門看看就知道了。第二日,充滿好奇的人們蜂擁至南門。結(jié)果,普化禪師又變了主意,如是三日,人皆不信。“狼來了”說多了,大家都不信了。到第四日,就再沒有人跟著去看熱鬧了。
于是,他獨自出城,躺入棺內(nèi),請路人幫忙釘好棺材。消息傳出后眾人又都跑來觀看,眾人圍著棺材盯了半天都不見動靜。于是,有膽大的直接去打開棺材,卻見棺材里空無一物,只聞空中有鐸音隱隱而去。
當時河南府有位奇人名叫張伯,因傾慕普化禪師的風范,就以竹管仿普化禪師隱隱而逝的鐸音作了一首叫“虛鐸”的曲子(后稱《虛鈴》)。
普化宗依著此曲作為“吹禪”之方便,“明暗雙打,虛無吹簫”,以期“一音成佛”,這首絕世之曲緣此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明暗心悟偈》道:“竹管本虛心,一曲會天真。高音表寬容,低音表謙遜。中音示平等,節(jié)奏話無常。吹奏前無始,吹奏后無盡。騰騰任達時,念念往一音。行到無聲處,恰恰是自心?!?/p>
《幽蘭》:深山幽谷,寵辱不驚
演繹樂器:古琴
國人好蘭,蘭文化流光溢彩。自孔子于幽谷中稱“夫蘭當為王者香”開始,歷代文人墨客風雅相隨,養(yǎng)蘭、賞蘭、愛蘭、頌蘭之風日濃,入詩、入詞、入文、入畫者絡繹不絕。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幽蘭》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琴譜,也是唯一用文字譜的記寫方式保存下來的琴曲,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此曲收錄在《神奇秘譜》中,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原來的譜曲并沒有作者的名字,曲名前冠調(diào)名“碣石調(diào)”,故又名《碣石調(diào)·幽蘭》。
“碣石調(diào)”的曲調(diào)來源很早,從譜前的小序可以看出,現(xiàn)存《碣石調(diào)·幽蘭》是南朝梁會稽人丘明臨終前傳授給王叔明的。關于這首琴曲的內(nèi)容,原卷子譜序并沒有敘述具體的情況。
而在《琴操》中有這樣的記載:春秋時期,圣人孔子周游列國求職時,得不到各國諸侯的賞識和重用,在他從衛(wèi)國前往晉國的途中,見幽谷中茂盛的芳蘭與雜草為伍,觸動了內(nèi)心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自傷情感,而創(chuàng)作了這首名為《幽蘭》的琴曲。但此曲是否真是孔子所作,學術界尚存疑問。
蘭花清雅、高貴,生長在深山幽谷,識者謂之為曠世奇珍,不識者目之為野處雜草。雖然如此,蘭花卻能夠?qū)櫲璨惑@,依然故我?!队奶m》所表現(xiàn)出的正是這種雅潔高貴、不同凡俗的氣質(zhì)。
此曲短小精悍,曲調(diào)清麗委婉,節(jié)奏緩慢悠揚。譜序中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小注說“此弄宜緩,消息彈之”。琴曲開端深沉憂傷,二、三段音色變化對比較大,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無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達,透過蘭花性格,象征光明將臨。雖然作者有著生不逢時的抑郁傷感,但哀而不傷,如入寧靜致遠無人之境,歸于內(nèi)心無限的平和與安詳。
古琴作為人類音樂史上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樂器,它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是返歸內(nèi)心,求得內(nèi)心的寄托。幽遠靜謐的音樂意境與空谷幽蘭的自然環(huán)境相和,流露出深藏于內(nèi)心的感傷、抑郁、寂寞之情。而這種生不逢時、寄情蘭芳的君子操守,深得后世文人的共鳴。
《海青拿鶴》:天鵝歷險記
演繹樂器:琵琶
這首琵琶古曲是目前能確定創(chuàng)作時間的最古老的琵琶譜,它取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獵生活。
海青又名海東青,是北方狩獵民族飼養(yǎng)的一種專門幫助捕獵的猛禽,當時的契丹王室常攜海青外出圍獵?!逗G嗄铭Q》描寫的是海青追捕天鵝的情景,海青矯健勇猛的形象反映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剽悍、摯誠的性格。
在演奏上,此曲要求輪子弦?guī)衾p弦,在品上擺動,表現(xiàn)天鵝鳴唳之聲,并多處運用拼弦、掃弦技法,以描繪海青獵捕天鵝的激烈場面。
音樂開始時,天鵝展翅翱翔天空。音樂舒展起伏,天鵝自在逍遙,在3/4拍的旋律中,仿佛天鵝在空中劃著優(yōu)美的圓舞弧線。之后,舒緩的音樂還來不及有半刻的停頓,就急轉(zhuǎn)直下,速度加快。這是兇猛的海青出現(xiàn)了,它虎視眈眈地盯著獵物,音樂的氣氛也變得兇險起來。海青和天鵝之間開始了一場追逐和逃脫。海青迅速擒拿,天鵝撲騰閃躲,琵琶彈撥的速度越來越快,搏斗的場面越來越緊急,正所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表現(xiàn)兇猛的海青和柔弱天鵝的這兩段音樂交替著出現(xiàn),音樂變幻中,突然迅速收尾—搏斗似乎結(jié)束,聽者無法分辨出最終的結(jié)果。音樂在結(jié)束前變回了抒情,天地歸于寧靜,生命又呈現(xiàn)出暫時的和諧。
或許很多聽者都期待那只天鵝能夠從海青的利爪之下逃脫出來。元代的楊允孚在《灤驚雜詠》中詠嘆:“為愛琵琶調(diào)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海青追著天鵝,天鵝躲避海青。古曲帶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想象,而且這種想象是無窮無盡的。
《梅花三弄》:引三弄,不覺魂飛
演繹樂器:笛子
《梅花三弄》最早是笛曲,后又改編為琴曲?!叭笔侵竿欢吻{(diào)反復演奏三次,這種反復的處理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和不屈不撓的個性。
《梅花三弄》中的梅花與湖南衡陽有關。
在衡陽有座云錦峰。云錦峰山巒深處有一古寺伊山寺。寺內(nèi)寺外,梅樹蔥蘢,梅影綽綽,有“云錦梅香”之稱。有個10歲的小男孩,跟隨父親從譙國铚縣(今安徽宿縣西)宦游蒸湘途中,便寓居在伊山寺,讀書習武,觀梅吹笛。
這個男孩就是桓伊,長大后成為東晉名將,《晉書》稱贊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太元八年(383年),桓伊同謝石、謝玄等率8萬晉兵迎戰(zhàn)前秦大軍于淝水,以一當十,打得前秦兵一敗涂地。戰(zhàn)后,桓伊功成身退,帶著心愛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陽伊山寺。
一個冬夜,下起了大雪,桓伊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他靈感突發(fā),立即展素箋,走狼毫,譜就梅花一調(diào)。接著他照譜吹奏,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敢链底嚅g似乎聽到禪房有古箏和之,于是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問起寺僧,寺僧說寺院本無會彈箏之人,更無此聲。
不久后的一個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見梅花已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敢良淳吧椋汕槿肷?,遂譜成梅花二調(diào),與梅花一調(diào)“合頭”,緊密銜接。他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又如北方草原異軍突起、鐵馬奔馳。夜里,禪房里又飄出梅花二調(diào)的古箏聲。他循聲尋至窗下,箏聲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再度綻放,舞玉翻銀,暗香浮動?;敢燎椴蛔越僮V成梅花三調(diào),與二調(diào)“合頭”,自此梅花三調(diào)遂成。他握笛吹起,泛音曲調(diào)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三次,并在一調(diào)、二調(diào)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一調(diào),三調(diào)渾然一體。桓伊自覺十分滿意,安然就寢。
他剛要入睡,有一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老僧道:“聞將軍笛曲《梅花三調(diào)》,老衲剽學已成,故冒昧前來,欲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意,請老禪師賜教?!庇谑牵说压~合奏《梅花三調(diào)》,珠聯(lián)璧合,其音渾厚質(zhì)樸,韻味雋永,更加優(yōu)美動人。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住持,箏技出神入化。從此,二人都認為找到了知音。
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調(diào)》廣為流傳,唐代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diào)》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diào)》改名為《梅花三弄》。到了明清時期,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儼然已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瀟湘水云》:悲憤之音
演繹樂器:古琴
宋代是古琴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琴曲、琴人、琴派,三者齊頭并舉,把傳統(tǒng)琴學推進到新的水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瀟湘水云》。
《瀟湘水云》相傳由南宋琴家郭沔作曲。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戰(zhàn)亂比較多的一個王朝,面對北方外族的入侵,朝廷不積極抵抗,一味求和,一再南遷。浙派琴家郭沔創(chuàng)作的這首古琴曲是他一生悲憤的寫照,他彈奏的不僅僅是琴聲,更多的是“國破山河在”的悲壯。
當時蒙古兵南侵到浙江,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玩。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于是創(chuàng)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分子,生活十分清貧。蒙古入侵,大宋王朝即將滅亡,而他又是一個反對茍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為“瀟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對現(xiàn)實昏暗與賢者不遇的義憤和對美好山河的摯愛。
《瀟湘水云》原為10段,據(jù)《神奇秘譜》刊印的標題為: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飛、風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其后的傳譜有50余種,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樂曲飄逸的泛音帶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綽、注的技法,展現(xiàn)古琴藝術的清、微、淡、遠的含蓄之美,被歷代琴家公認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