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lián)詞:奧數(shù)、吊瓶班、戶籍
當2700萬隨遷子女的就學之路成為不可回避的民生之“問”,當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均裹挾著教育不公的權力之“爭”,“異地”成為“高考”的前綴,引爆了從今年3月全國兩會到年終政策大限的熱議。“異地高考”也注定成為2012年的十大民生熱詞之一。
3月1日,201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9萬多名隨遷子女家長發(fā)布《致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公開信》。其中直指,“異地高考”問題一日不得到解決,就會有數(shù)千萬孩子面臨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會有數(shù)千萬個家庭遭遇分隔兩地的痛楚。
3月3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列席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時表示,異地高考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用不了10個月就會出 臺相關政策。
民意與頂層聲音的契合,仿佛將理想照進了現(xiàn)實。9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的一紙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使社會關注度持續(xù)加溫。
梳理一年來各方的頻頻表態(tài),具體實施辦法的步履,遠非“教育公平”理念來得統(tǒng)一。剔除技術障礙不論,異地高考進程在不同省市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差異性。
2月29日,“高考高地”山東,發(fā)布《山東省普通高??荚囌猩贫雀母飳嵤┮庖姟?,率先突破高考戶籍限制;10月29日,邊遠省份黑龍江,成為全國第一個明確異地高考報名條件的省份;江西、云南、浙江等10余個省市均表態(tài)將于年底出臺方案……
然而,在最后的倒計時階段,北上廣的實施細則還未見端倪,這似乎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異地高考改革勢在必行,但審慎對待也無可置疑。
“既想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shù)乜忌臋嘁妗?,早?012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的相關表態(tài),也許正預示著異地高考改革的“兩難”境地。
目前,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約有50萬人,廣東省更多達339萬,并平均每年以25萬人左右的速度遞增。對于如此龐大的基數(shù)和戶籍制度的壁壘,異地高考的改革早已超出教育領域。
同時,門檻究竟要多高?錄取方法要如何?高考移民怎么防范……這些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各地制定政策繞不開的難點。它不能淪為少數(shù)人“拼爹”的游戲,也不能沖破流入地教育格局的承載能力。
對于這場還未完結的改革,樂觀者稱之為高考制度的“二次革命”,保守者喚作原有體系的修修補補。慢不得,急不得,沒有北上廣的破冰身影,異地高考的謎底仍存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