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四大領域”之“空間與圖形”的名稱改為“圖形與幾何”。2011年版課標中第一學段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數學活動也做了一些相應的修改。此次數學課程標準的修改,更強化了我對“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具體如下。
一、感知實物,善觀察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持久的視覺活動,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是小學生獲得初步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觀察中,學生通過感知實物,逐步獲得有關幾何形體的表象,建立相對正確的幾何概念,從而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
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我出示機器人叮叮圖片(機器人叮叮是由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問:“它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并指導學生先觀察機器人叮叮。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獲得有關幾何圖形的初步表象。再設計“摸一摸、猜一猜”游戲,指導學生動手摸出一個圖形,猜一猜它是什么圖形?學生在猜的時候,有自己心目中判斷圖形的標準。這時,再讓學生說說:你為什么猜是長方形?有的學生說:上下兩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說:左右兩條邊一樣長……這些只是學生通過感知,初步的判斷標準。這時,教師及時出示一張大的長方形彩色紙片,再指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得出結論:假如有一張長方形紙片這樣放(傾斜放),這樣用上下邊或左右邊的說法就不準確,所以要換種說法。因為它們的位置是相對的,我們就稱為對邊,對邊一樣長,也就稱為對邊相等。通過讓學生觀察斜放的長方形彩色紙片,再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指導,學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對邊”。
二、自主探索,重操作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特別將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提到“四基”的高度上來。其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操作、實驗及實踐是最有效果的,加上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思維等協同參與,這樣,學生更能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思想。
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讓學生猜測圖形的特征后,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這時,不僅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就能生產多種驗證的方法。
實踐出真知。只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自主探索,學生才能在操作中發(fā)現,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驗證,在操作中理解,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三、思想方法,巧滲透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版課程標準不僅將數學結果作為課程內容,而且將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列為課程內容,這是傳統(tǒng)課程內容觀的又一次發(fā)展。
因此,教學《認識物體》時,課前讓學生去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體:茶葉罐、牙膏盒、藥盒、魔方、積木等,再讓學生對自己小組同學收集到的物體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在教學《認識圖形》時,設計“請”面,再讓學生對“請”下的面進行分類,學習四種基本圖形。教學時,適時地滲透分類的思想方法,很快,學生就能將“請”下的圖形分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時,再讓學生給分好的圖形取名字。在板書時,我有意識地在分好的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外面各加個圓圈。雖然只是簡單的一筆,但是正是這簡單的一筆,滲透著集合的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精髓,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新視角,能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其終身受益。因此,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也應該成為數學學科教學的不懈追求。
四、數學知識,會應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皥D形與幾何”的教學,也不例外。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切條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激發(fā)學生在頭腦中已知的“再加工”,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后,我設計找圖形,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邊找圖形,由于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就能找到空調的面是長方形,鐘面是正方形,紅領巾是三角形,水杯的面是圓形……再提供老師找到一些圖形(交通標志牌)。這樣,讓學生既對這四種圖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又能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最后,我設計圖片(由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所組成的各種美麗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在欣賞的同時,學生既能感受到數學的美,又能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努力創(chuàng)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情境,從生活中來,回生活中去。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知識,從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數學,更有效地學習數學,使學到的數學知識也更好地應用于現實生活。
?。ㄘ熅帯〗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