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朝鮮詩文中虎溪三笑與《三笑圖》的題詠

2012-12-22 08:48:32趙維國
東疆學刊 2012年2期
關鍵詞:慧遠叢刊文集

趙維國

論朝鮮詩文中虎溪三笑與《三笑圖》的題詠

趙維國

晉代高僧慧遠的故事自梁代之后被佛家神化,漸漸演繹出虎溪三笑的傳說,成為歷代詩人、畫家題詠、繪事的主要題材。由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具有特殊的文化淵源,慧遠“虎溪三笑”的傳說和《三笑圖》在高麗王朝時期流入朝鮮半島。由于虎溪三笑傳說所體現(xiàn)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與高麗后期的思想觀念相契合,高麗文人以此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很多詩文。所以到了朝鮮王朝時期,隨著政治斗爭激烈、宦途險惡,士子文人往往借虎溪三笑典故或《三笑圖》寄寓政治苦悶,抒發(fā)歸隱山林之思,表現(xiàn)了朝鮮文人復雜的文化心態(tài)。

虎溪三笑;《三笑圖》;題詠;文化心態(tài)

在中國佛教文化發(fā)展史上,關于高僧慧遠結緣廬山的記載較多,與慧遠交游的劉遺民、宗炳、謝靈運等都曾撰文敘述其廬山結社之事,如劉遺民《發(fā)愿文》、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誄》等,所述基本符合史實。至梁釋慧皎撰《釋慧遠傳》,慧遠已被神化:

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抽泉?!毖援?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1](211)

從這則資料來看,慧皎為了弘揚佛法而有意神化慧遠,把許多虛妄之言及傳說賦予歷史人物慧遠。隨著高僧慧遠在后世影響的擴大,有關慧遠的傳說越來越多,傳說漸漸與歷史事實融合為一體,對佛教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慧遠的各種傳說中,影響最大、文化意義最為深遠的莫過于“虎溪三笑”之說,晚唐及其后的歷代文人常以之作為題詠的對象,或寄寓隱逸思想,或弘揚佛法,或參禪悟玄等,使其成為后世文學藝術作品中重要的表現(xiàn)主題。北宋陳舜俞云:

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鳴號,故名焉。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合道,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2](7)

又晁補之《白蓮社圖記》云:

初,法師送客,常以虎溪為限,最厚陶潛、陸修靖,偶送兩客,不覺過溪。然陶忘懷得失,晉、宋間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兩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師?!蕡D中所繪陶、陸、謝(靈運)、殷(仲堪)在十八人之外。今龍眠公麟為此圖,筆最勝,然恨其略也,故余稍附益之。[3](10)

陳舜俞、晁無咎生活的北宋仁宗、神宗年間,有關慧遠虎溪三笑的傳說已廣為流傳,并有《三笑圖》、《白蓮社圖》傳世,成為文人題詠的重要題材?;⑾Φ膫髡f之所以在這一時期生成,恐怕和佛道思想趨向于世俗化有關。自唐代以來,佛道兩教積極參與朝廷政治,利用各種手段傳播佛道思想,因果報應、養(yǎng)生修道等宗教觀念已經深刻影響到士子文人的日常生活。隨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相互交融,虎溪三笑傳說成為三教合一的文化象征,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由于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具有特殊的地緣政治關系,文化淵源深厚,具有三教合一文化意象的虎溪三笑也東傳到朝鮮半島,成為朝鮮文人題詠的重要題材,對朝鮮文人的政治生活、價值觀念、文化意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虹《中韓詩文中的三笑題詠》、崔雄權《高麗文人筆下的虎溪三笑典故》等論文已注意到朝鮮詩文中的虎溪三笑題詠,對朝鮮詩文中的三笑題詠做了一些文獻資料的梳理,分析了朝鮮文人題詠虎溪三笑典故的文化現(xiàn)象。本文把虎溪三笑典故、《三笑圖》作為兩種不同的傳播方式和研究對象,對于虎溪三笑典故在朝鮮詩文中的化用、《三笑圖》的題詠進行分析,論述了朝鮮虎溪三笑題材詩歌的文化內涵。

一、“虎溪三笑”典故東傳及其在朝鮮詩文中的題詠

自唐代以來,很多朝鮮半島的士子文人、僧人曾在古代中國求學、做官、修佛,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詩文創(chuàng)作才能絲毫不遜色于古代中國的士子文人,唐宋之際廣泛流傳的“虎溪三笑”也自然傳播到朝鮮半島。虎溪三笑的傳說究竟何時介入朝鮮半島,已難以考證。生活在晚唐時期的新羅文人崔致遠在碑銘文中言及慧遠及其創(chuàng)建的東林寺?!墩姹O(jiān)和尚碑銘》云:“故廬峰慧遠著論,謂如來之與周孔,發(fā)致雖殊,所歸一揆,體極不能兼者,物不能兼受故也。”[4](175)碑銘中的真監(jiān)和尚年青時曾到唐朝滄州、嵩山少林寺等地,東歸后于智異山創(chuàng)建寺廟?!八鞖v銓奇境,得南嶺之麓,塏居最,經始禪廬。卻倚霞岑,俯壓云澗。清眼界者,隔江遠岳;爽耳根者,迸石飛湍。至如春溪花,夏徑松,秋壑月,冬嶠雪,四時變態(tài),萬象交光;百籟和吟,千巖競秀。嘗游西土者,至止咸愕視,謂遠公東林移歸海表?!盵4](175)崔致遠把真監(jiān)和尚的寺廟與東林寺相比,可知新羅人對于高僧慧遠創(chuàng)建的凈土宗佛教非常尊崇,但崔致遠文集中尚未談及虎溪三笑的傳說。至宋代,高麗文人開始在詩文中使用“虎溪三笑”的典故,如李奎報(1168:毅宗 22~ 1241:高宗 28)《又分韻得岳字》、《走筆贈威知識》、白賁華(1180:明宗 10~1224:高宗11)《次韻車同院題殷粟資福寺》,李承休(1224:高宗11~1300:忠烈王26)《次韻李柳兩公令公唱和詩》等,其中以李奎報文名最高,平生愛好琴、酒、詩,人稱“三酷先生”,他的《又分韻得岳字》云:

卜居城東蝸一殼,怯寒無奈縮頭角。

偶然乘興閑出郭,三尺雪深寒蘸腳。

來打禪扉聲剝剝,警咳一聲虛谷答。

入門?;幸娕_閣,似見小空隨善覺。

隔林吹火棲鳥落,渴漢求茶泉欲涸。

一夕忘懷這里樂,大勝三笑游廬岳。[5](336)

又,《謝應禪老雨中邀食》:

數(shù)年飄散各西東,今日樽前一笑同。乍把銅人相話舊,更憑石女苦談空。

篆畦終日清抽穗,燈芯侵宵巧綴蟲。濃翠滴窗垂柳雨,暗香撲地落花風。醉翁情興狂于白,禪老行裝懶似融。他日不辭參入社,遠公沽酒引陶公。[5](336)

由于李奎報歷經人生坎坷艱難,雖然身居高位,但他深受陶淵明隱逸思想的影響,常懷退隱之心。至元代末年的高麗后期,李齊賢(1287:忠烈王13~1367:恭愍王16)曾以《廬山三笑》為題詠懷:

釋道于儒理本齊,強將分別自相迷。三賢用意無人識,一笑非關過虎溪。[6](526)

李齊賢是高麗后期著名的詩人、學者,曾長期生活在元朝大都,與儒釋兩教中的學者均有交往。他對于虎溪三笑的傳說并不陌生,通過詩的方式,將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表述出來。

朝鮮王朝時期,虎溪三笑已成為士子文人熟知的典故,在朝鮮詩文中俯拾皆是。筆者選擇朝鮮前期三十部詩文集進行考察,對于其中的虎溪三笑典故的篇目略作統(tǒng)計如下:

序號 作 家 篇 名 文 集 卷 次1 李穡(1328~1396) 《葫蘆島次韻》、《答東庵禪師》、《遣興》、《奉謝法泉送新米》《牧隱詩稿》卷之三、卷之七、卷之十九2 元天錫(1330~?) 《題三笑圖》、《次 刺史寄道境詩韻》 《耘谷行錄》卷之二3 權近(1352~1409) 《中秋法王寺玩月》 《陽村先生文集》卷之三4 權遇(1363~1419) 《過神興寺》、《次韻送淮月軒長老還山》 《梅軒先生集》卷之四、卷之五5 徐居正(1420~1488)《再用前韻》、《次韻忍上人見寄》、《送一庵專上人辭,次姜晉山韻》、《再用前韻》、《一庵專上人房醉歸,明日,吟成數(shù)絕,錄奉》、《題一庵道人所藏山水圖》、《題省敏上人詩卷》、《題雙林心上人所藏十畫》、《題永川卿畫》《四佳詩集》卷之三、卷之三十一、卷之四十六6 李承召(1422~1484) 《次姜晉山邀津寬住持專上人詩》 《三灘先生集》卷之七7 金宗直(1431~1492) 《寄水鐘誼上人》 《占畢齋集》卷之十八8 金時習(1435~1493) 《龍門山》 《梅月堂詩集》卷之十9 洪貴達(1438~1504) 《題陽山寺僧文郁游妙香山詩軸》 《虛白亭文集》卷之一10 南孝溫(1454~1492) 《題文殊寺》、《贈表訓住持智熙》 《秋江先生文集》卷之三、卷之四11 李 (1458~1488) 《題高靜禪師詩卷》、《贈見上人》、《次徐達城,洪益城韻。送雪牛上人歸地異山》 《四雨亭集》卷之上12 樸祥(1474~1530) 《宿雙峰寺,贈山中老宿》 《訥齋先生集》卷第四13 金安國(1478~1543) 《和祖遇上人韻》、《次日東使易窗上人韻》 《慕齋先生集》卷之二14 金正國(1485~1541) 《答寄法云師》 《思齋集》卷之一15 蘇世讓(1486~1562)《有稱方丈山靈觀法師門徒學專者,袖柳村所贈詩軸,踵門求謁,諷詠數(shù)四,有懷其人,即和韻付還,寄觀法師韻》、《贈守真法師》、《次雙峰韻》《陽谷先生集》卷之五、卷之七、卷之八16 鄭士龍(1491~1570) 《書性峻詩卷》 《湖陰雜稿》卷之四17 趙宗敬(1495~1535) 《到京家,憶虎溪別墅》 《獨庵遺稿》18 李 (1501~1570) 《和陶集飲酒二十首》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一19 金麟厚(1510~1560) 《贈惠遠》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三20 鄭惟吉(1515~1588) 《題畫屏八首》、《贈一見上人》、《為春卿叔,題默師卷》 《林塘遺稿》上、下21 李后白(1520~1578) 《次林石川贈月出山僧彗遠韻》 《青蓮先生集》一22 樸淳(1523~1589) 《贈山人六韻》 《思庵先生文集》卷之三23 俞泓(1524~1594) 《寄休靜上人》 《松塘集卷之二》24 金孝元(1532~1590) 《贈僧》 《省庵先生遺稿》卷之一

序號 作 家 篇 名 文 集 卷 次25 劉希慶(1545~1636) 《寧國洞林莊圖題詠》 《村隱集》卷之三26 李安訥(1560~1635) 《寄崔時應申汝涉洪叔京,兼柬高善承全性之》 《蒼石先生文集》卷之二28 趙亨道(1567~1637) 《與玉山金游小有亭次韻》 《東溪文集》卷之三29 李安訥(1571~1637) 《安城倉館,喜沖徽上人袖詩來訪,走筆酬贈》《東岳先生集》卷之十30 樸世堂(1629~1703) 《游回龍寺。出山后寄謝豐悅上人》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

從筆者所統(tǒng)計的朝鮮三十家詩人的詩作來看,“虎溪三笑”已成為朝鮮朝文人最為熟知的典故。由于這一傳說所承載的文化精神與朝鮮文人的精神世界相互契合,朝鮮朝文人與高麗朝文人不同,或以陶淵明自比,或將方外得道僧人比作慧遠來襯托自身,其創(chuàng)作目的并非為了闡釋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觀念,而是借助于虎溪三笑的典故觀照“自我”,表述自己的內在情感。朝鮮王朝以儒家思想作為立國之本,其政治體制與明清王朝近同。朝鮮士子像中國士子一樣,尊崇儒學,加強道德修養(yǎng),當他們通過科舉途徑成為統(tǒng)治集團的一員時,往往以兼濟天下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終極追求,實現(xiàn)自我。而現(xiàn)實往往是殘酷的,朝廷政治的詭譎復雜、各個政治群體間的利益追逐,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官場的黑暗。利益至上的官場哲學要求每一個入世者做出選擇:躋身官場、隱逸田園、游離于二者之間。如燕山君四年的戊午士禍、明宗元年的己卯士禍等等,大多數(shù)的士子文人為了生存而選擇了“亦官亦隱”的“游離”生活方式,只有極少的一部分“高潔之士”選擇了隱逸。三十家“虎溪三笑”典故的題詠者多是寄身于官場的“游離”者,其詩作書寫了詩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種無奈情懷,把超越世俗的歸隱作為個體品德高潔的追求,體現(xiàn)了“虎溪三笑”典故化用的文化內涵。

首先,詩人借僧儒交游、贈別之作表現(xiàn)自我?;⑾︻}材的文本表現(xiàn)了僧俗之間的交往,以虎溪為界,佛家凈土與塵世兩重天地、兩種境界。朝鮮文人往往借此典故表現(xiàn)士子文人與方外之士的交往,以高僧慧遠式的佛家朋友襯托自己人格的獨立。南孝溫《贈表訓主持智熙》云:

廬山三笑后,此公好儒者。迎我虎溪外,坐我白蓮社。

南孝溫是朝鮮成宗年間的著名儒者,與李孟專、元昊、金時習、成聃壽、趙旅并稱“生六臣”,朝鮮端宗遜位之后,南孝溫不畏權勢,上疏朝廷恢復端宗王位。有感于朝廷政治混亂,“絕意斯世,每憤時事,或登山痛哭而返,危言激論,雖觸時忌而不諱也?!盵8](263)以節(jié)義操守為后人推重。南孝溫引用“虎溪三笑”典故,把僧人智熙比作慧遠高僧,迎接我于虎溪之外,招待我飯蔬藥果,贈我芒鞋,書寫了一段僧儒交往的佳話。又,徐居正《一庵專上人房醉歸,明日,吟成數(shù)絕錄奉》:“慧遠前身一庵老,淵明高調四佳翁。相逢不覺呵呵笑,身在廬山圖畫中。”[9](19)在朝鮮文集中,借慧遠與陶淵明交游的傳說,不僅推崇了佛家朋友,也以陶淵明自比,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品質、寧靜的心態(tài),使人更深刻地理解了兩者的文化品格。朝鮮文人出于這種文化心理,常常化用“虎溪三笑”的典故,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這樣的贈別之作。

遠師駐錫廬山寺,陶令投簪栗里村。

已出方中結蓮社,還從世外憶桃源。

紅塵渺渺浮官路,白雪蕭蕭閉洞門。

送過虎溪相顧笑,道情閑意向誰論。[12](428)

又如宣祖年間的俞泓《寄休靜上人》三首:

千溪過盡復千岑,卻恐幽居猶未深。

心遠地偏無俗想,晚窗唯有白云陰。

習靜山中不出山,山人心與白云閑。

禪窗向晚茶初罷,童子松門采藥還。

閑忙本一物,動靜亦皆禪。

倘許廬山下,云裾我欲牽。[13](394)

這些文人以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身居廟堂,心懷立功立德之志,孜孜于政務民生,但由于朝廷政治斗爭的險惡,常懷歸隱山林之念,憧憬世外桃源的閑適生活。

再次,化用原典,寄寓高潔之情操。由于“虎溪三笑”題材的文化原典涉及名山古剎、大隱高僧,朝鮮文人喜歡借三笑典故寄寓高雅之情。由于朝鮮文人具有較高深的文化修養(yǎng),可以直接閱讀中國文獻,他們所理解的“虎溪三笑”的文化意義與中國文人一脈相承。樸世堂《石林庵記》云:

又昔慧遠師住廬山東林,從其游者淵明。遠結社,而淵明不肯入社。遠持戒見客,未嘗設酒,而獨為淵明設酒,與其送之過虎溪而不覺。其跡亦已奇矣,非相與期于形骸之外者能若是乎?賢之清談雅韻雖不及遠,真實無偽,不染塵氣。抑有似者,若余之陋,則何敢妄擬古人,但所以與賢相期者,亦欲如陶之與遠耳。[14](136)

廬山聳九迭,高標凌蒼蒼。巖奇壑更幽,瀑布遙相望。香爐最圓秀,五老爭昂莊。

仙人酌玉杯,桂樹橫石梁。東林誰所住,一臥經十霜。高士時來過,荷制聯(lián)霓裳。

潛心問道時,已歷虎溪傍。相看笑相失,塵霧兩茫茫。何年來止茲,東海浩洋洋。

飛錫不辭遠,浮云無定方。[15](52)

惠公居處凈公歸,誰與熏修共析微。

架插華嚴經一部,庵聯(lián)寶相啟雙扉。

貪嗔癡去無人我,來去今生了是非。

《紅樓夢》里妙品無數(shù),但最讓我有感覺的吃食,是這樣的:元宵夜,老太太先說寒浸浸的,于是移進了暖閣,后來又說夜長,有些餓了,鳳姐說,有鴨子肉粥。老太太說不要,要吃清淡的,罷了。

臨上輿時猶致意,虎溪三笑兩依依。[16](404)

詩作中的惠公、凈公即詩人的方外好友普惠、采凈,三人經常游覽于山水之間。詩作敘述:采凈與普惠分別之后,誰來和普惠研討禪理呢?“貪嗔癡”三欲、“來去今”三生,是佛家修禪的必修課。結句采用虎溪三笑的典故,以惠遠、陶淵明比喻惠普與自己。從這些詩作中可以看到,朝鮮文人對這一傳說的文化內涵理解得較為準確,能夠巧妙地運用這一典故,脫胎換骨,化腐朽為神奇,從而增強了詩作的文化意蘊。

二、《三笑圖》東傳及其題詠

唐宋之際,隨著“虎溪三笑”傳說故事的傳播,這一時期的畫家也以“虎溪三笑”為題材進行繪事。據(jù)《宣和畫譜》卷六載,五代時丘文播初工道釋人物,所繪《三笑圖》藏于御府。丘文播所繪的《三笑圖》很少有人見到,未見文人題跋。在北宋時期流傳的《三笑圖》,應該是石恪繪制的《虎溪三笑圖》。石恪是五代宋初人,《宣和畫譜》卷七記載云:“石恪,字子專,成都人也。喜滑稽,尚談辯。工畫道釋人物,初師張南本,技進,益縱逸不守繩墨。氣韻思致,過南本遠甚。然好畫古僻人物,詭形殊狀,格雖高古,意務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譎怪。孟蜀平至闕下,被旨畫相國寺壁,授以畫院之職,不就。力請還蜀,詔許之。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一?!盵17](3)元人李公煥在《箋注陶淵明集》《雜詩》其六下按曰:“遠公居山,與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賓游履常以虎溪為界。他日偕靖節(jié)、簡寂禪觀主陸修靜語道,不覺過虎溪數(shù)百步?;⑤m驟鳴,因相與大笑而別。石恪遂作《三笑圖》,東坡贊之。李伯時《蓮社圖》,李元宗紀之,足標一時之風致云?!盵18](8)北宋末年,李唐曾繪《虎溪三笑圖》,元代仇遠《山村遺集》有《李待詔虎溪三笑圖》詩:“偶然行過溪橋,正自不值一笑。三人必有我?guī)?不笑不足為道。”[19](34~35)到了南宋嘉泰年間,梁楷曾繪《虎溪三笑圖》?!痘⑾D》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同時,也傳入到朝鮮半島,朝鮮文人也以此作為繪畫題材。

高麗王朝時期,李奎報雖然身居高位,但政途坎坷,憂時傷世,具有很深厚的陶淵明情結,在詩文中常常詠唱陶淵明以抒發(fā)情感。如:《游冰靖寺,示住老》:

一餉繁華夢已空,故鄉(xiāng)還與故人同。

煙巒遠似妝眉綠,霜葉濃于醉臉紅。

往日狂攜金谷妓,今朝始禮雪山童。

陶潛習氣猶依舊,尚恐攢眉對遠公。[20](358)

李奎報在詩文中未言及《三笑圖》,但“陶潛習氣”化用了陶潛因為飲酒不愿加入白蓮社的典故。高麗后期的李穡始在《答東庵禪師》中提及《三笑圖》:

今夕是何夕,白酒傾金壺。

蒲萄結層陰,清風生座隅。

游戲于斯文,迭璧聯(lián)雙珠。

愧我辱酬唱,芝蘭雜軒于。

張羅獵佳句,儼開左右盂。

疇昔先人在,契深三笑圖。

超然名教外,肯復論肥癯。

鶴去云獨留,傷心人世殊。

豚犬亦何幸,藤蔓纏葫蘆。

醉吟視萬古,擾擾同一途。[21](552)

李穡是朝鮮王朝著名的儒學大師,詩中所敘述的東奄禪師是朝鮮半島著名的高僧,與李穡交往過密。詩中敘述了李穡與東奄禪師月下飲酒、酬唱的情境,醉酒傷懷,超然忘憂。作者自然想到《三笑圖》所表現(xiàn)的醉酒忘我的情境,儒道佛三家契合,超然于名教之外。從詩文中所表述的內容來看,李穡所提及的《三笑圖》應該是宋代以來流傳的繪事作品。

李穡生活在高麗末年朝鮮初年,從詩文中可以判斷他曾欣賞過《三笑圖》,根據(jù)樸彭年的《三笑圖序》記載,當時大多數(shù)的文士是無法看到《三笑圖》的?!度D序》稱:

晉時,遠法師居廬山,送客過虎溪,輒鳴號。送陶淵明、陸修靜,與語道合,不覺過溪,因大笑。世傳其圖,吾欲見之而不得久矣。一日,匪懈堂謂吾曰:“余得《三笑圖》,乃龍眠居士筆也。本松雪公得于江左,愛惜之,手書以志。余今幸見,令崔思清模其畫,集賢修撰李錫類榻其書,而欲使后之人知此圖所自也。子宜敘其卷端。”[22](471)

朝鮮成宗十一年(成化十六年,1480),方外高僧一庵專上人請畫師繪制《三笑圖》,請姜希孟(1424—1483)題記。《三笑圖記》云:

昔吾薄游嶺南,攜師尋訪溪山,恣意探討,師因廢禪講者一兩月。其后昌寧成重卿昆弟將游楓岳,紿師他適。攜以入山,登陟昆盧;俯瞰東海,樂而忘返。揆此二事,師之愛伴俗士,時被牽引非一。其尚道義,忘形跡,當不下遠公涉虎溪犯戒律者矣。三笑之圖,復可作也,遂相與一噱。三人拍手笑呵呵,笑呵呵知奈何。老禪貢高按煙霞,一涉虎溪不重過。偶然談論相琢磨,不知竟墮陶陸窠。同風不必分南家,一庵千載真同科。因書以為記。[25](107)

根據(jù)姜希孟的題記,一奄專上人喜與俗士交往,文中所說的昌寧成重卿昆弟即當時的名士成任、成亻見,其他還有申叔舟、徐居正、李承宗等人。姜希孟為其《三笑圖》題記之后,徐居正、李承宗、成亻見等人均有詩題。徐居正《題一奄道人所藏山水圖》:

一庵道人山水癖,龍眠畫手三昧法。

霜縑一幅絕奇勝,楷眼森寒動高興。

青山鱗鱗群龍走,長江三面綠如酒。

遙看杰閣插層霄,天游一一皆仙曹。

林端隱映何處村,竹翠欲滴松濤喧。

野老杖屨復樽壺,豪談促膝掀長須。

桃花春浪漲幾篙,漁郎隨意飛蘭橈。

我亦平生巖壑姿,道人有約今幾時。

畫中虎溪在何所,白蓮卜社復何許。

香山居士柴桑翁,何不著此圖畫中。

道人道人更畫無,我思不見三笑圖。[26](18)

又,李承召《次姜晉山邀津寬住持專上人詩》:

過虎溪來負夙期,圖成三笑世傳奇。

上人身是遠公后,老我才微陶令詩。

方外論交多古意,食中聯(lián)句少塵姿。

相逢直到忘形處,簪紱袈娑兩不知。[27](440)

一奄上人是方外高僧,禪界領袖,與他交往的徐居正、姜希孟、成任等都是知識分子的精英,其中以徐居正名氣最大,是成宗年間儒學的領袖人物。他們之間相互交往,忘情于山水之間,與《三笑圖》中所要表達的意境相互契合,他們自己也以圖中的人物自比,并追慕慧遠、陶淵明等人的生活方式。難怪姜希孟《三笑圖記》說:“師之愛伴俗士,時被牽引非一。其尚道義,忘形跡,當不下遠公涉虎溪犯戒律者矣。三笑之圖,復可作也?!盵25](107)一奄上人、徐居正等在虎溪三笑傳說的影響下,自覺地追求晉宋間陶淵明等人的文化價值觀念及其生活態(tài)度。

從高麗末年至成宗年間,宋人創(chuàng)作的《三笑圖》傳入朝鮮半島,朝鮮文人不僅請朝鮮畫家臨摹《三笑圖》,而且留下了很多《三笑圖》題詠。考察這些題詠,其內容主要分為兩類。

一是闡述《三笑圖》的內容,具有不同思想、心境的朝鮮文人對于“虎溪三笑”內涵的理解也有很大差異。高麗末年的元天錫《題三笑圖》云:

同攜蒼石路,也任日將西。

一笑乾瀝窄,忘言過虎溪。[28](149)

李宗準(?~1499)《題三笑圖》:

遠公細而黠,破戒非不知。

暫寄虎溪興,欺謾措大癡。[29](640)

元天錫抒寫慧遠、陶淵明、陸修靜三人心靈契合,笑談中超然于物我之外,天地有限,忘言過溪。而李宗準以為慧遠高僧并非不知自己破戒,而是有意過虎溪,賞識他進退自如,而陶陸顯得有些懵懵懂懂。他的好友南孝溫看到之后反駁說:“小年昧大年,小知迷大知。題詩亦措大,安知陶陸癡?!盵30](52)以為他不知陶陸之高潔。

二是闡述《三笑圖》中所體現(xiàn)的佛儒文化相融及文人名士交往的千古佳話。朝鮮初年的成三問(1418—1456)《三笑圖》云:

神交那復有形骸,偶過溪橋一笑開。

千古風流如昨日,宛然相對首長回。[31](189)

又,徐居正《虎溪三笑》:

出廬山三十秋,如何來過虎溪頭。

相逢儒老成三笑,千古山門勝事留。[32](66)

又,鄭惟吉(1515~1588)《虎溪三笑圖》:

香爐峰入我家屏,半壁云煙迷遠眺。

芒鞋竹杖是何人,開口呀呀宛相肖。

山中遠公瘦鶴姿,久向風塵頭已掉。

飄然陶陸雙鵠志,忘形久已期同調。

尋真不憚道路遠,過歸豈知山蹊峭。

霏霏談屑落云間,歸來肝膽還相照。

行行且話不覺勞,十里歸程初未料。

從前不渡虎溪水,底事肯來如赴召。

翻然相顧一拍手,碧山秋日俄西曜。

微微余響散巖谷,林花莞爾山禽叫。

泠泠溪水本無情,山靈有知應添笑。

誰將好事落人間,龍眠老筆煩相要。

江中捉月至樂存,俗客紛紛空自吊。

臨流洗耳有高趣,自是洗心非洗竅。

凡人見外不見內,笑中深味知者少。

龍鐘樂山不歸山,泉石膏肓猶未療。

無緣喚我做四笑,俯仰宇宙成長嘯。[33](445)

在《三笑圖》題詩中,鄭惟吉的詩作敘述最為詳細,首先再現(xiàn)了慧遠送客的廬山場景,突出他“芒鞋竹杖”的裝束。三人超然于世俗之外,不知不覺過溪相送?!般鲢鱿彪m然無情,但李龍眠繪事寫真,以丹青圣手傳高妙之意,凡人見外而不知內,真正知道“虎溪三笑”真韻的人并不多?!度D》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成為朝鮮文人詠懷抒情的主要題材,留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詩作。

總之,自新羅王朝以來,朝鮮半島建立的歷代王朝均佛道并重,佛道思想對于朝鮮文人影響非常深遠?;圻h“虎溪三笑”的傳說和《三笑圖》流入朝鮮半島之后,歷史傳說所蘊含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與朝鮮半島的思想觀念相契合,很多朝鮮文人以此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詩文、臨摹《三笑圖》,涌現(xiàn)出了很多“虎溪三笑”題材的詩作,有的借助典故敘述三教合一,有的抒發(fā)政治苦悶,有的寄寓歸隱山林之思,表現(xiàn)了朝鮮文人復雜的文化心態(tài),在朝鮮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慧皎:《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2]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晁無咎:《雞肋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韓]崔致遠:《孤云集》卷二《真監(jiān)和尚》,《韓國文集叢刊》(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5][韓]李奎報:《東國李相國全集》卷七,《韓國文集叢刊》(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6][韓]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三《菊齋橫坡十二詠》,《朝鮮文集叢刊》(2),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7][韓]南孝溫:《秋江集》卷二,《韓國文集叢刊》(16),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8][韓]元昊:《觀瀾遺稿》卷四《丙子士禍錄》,《韓國文集叢刊》(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9][韓]徐居正:《四佳詩集》卷三一,《韓國文集叢刊》(1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12][韓]樸世堂:《西溪集》卷二,《韓國文集叢刊》(13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4年。

[13][韓]俞泓:《松塘集》卷二,《韓國文集叢刊》(續(xù)3),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5年。

[14][韓]樸世堂:《西溪集》卷八,《韓國文集叢刊》(134),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

[15][韓]金麟厚:《河西集》卷三,《韓國文集叢刊》(33),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

[16][韓]申緯:《警修堂全稿·養(yǎng)硯山房稿》,《韓國文集叢刊》(29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2年。

[17]佚名:《宣和畫譜》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陶淵明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仇遠:《山村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韓]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六,《韓國文集叢刊》(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21][韓]李穡:《牧隱稿·牧隱詩稿》卷之三,《韓國文集叢刊》(3)。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22][韓]樸彭年:《樸先生遺稿·文》,《韓國文集叢刊》(9),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23][韓]林椿:《與眉叟論東坡文書》,《朝鮮文集叢刊》(2)。

[24]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二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韓]姜希孟:《私淑齋集》卷之八,《韓國文集叢刊》(12),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26][韓]徐居正:《四佳集·四佳詩集》卷之八,《韓國文集叢刊》(1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27][韓]李承召:《三灘集》卷七,《韓國文集叢刊》(1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28][韓]元天錫:《耘谷行錄》卷二,《韓國文集叢刊》(6),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29][韓]李宗準:《慵齋遺稿》,《韓國文集叢刊》(16),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30][韓]南孝溫:《秋江文集》卷三,《韓國文集叢刊》(16),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31][韓]成三問:《成謹甫集》卷一,《韓國文集叢刊》(10),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32][韓]徐居正:《四佳詩集》卷四六《題永川卿畫》,《韓國文集叢刊》(11),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33][韓]鄭惟吉:《林塘遺稿》上,《韓國文集叢刊》(35),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1年。

I312:207.41

A

1002-2007(2012)01-0016-09

2012-01-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代朝鮮漢文小說與中國小說的文化因緣”,項目批準號:08BZ W019;上海市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項目批準號:S30403;上海市高校(第二期)創(chuàng)新團隊“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項目:A KS-2009-MB-2001。

趙維國,男,上海師范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東亞漢籍整理。(上海200234)

[責任編輯 全華民]

猜你喜歡
慧遠叢刊文集
《熊鐵基文集》出版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目錄考述——兼談《古本戲曲叢刊》的目錄學意義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20年14期)2020-06-28 07:30:56
《長江叢刊》雜志征稿啟事
長江叢刊(2019年27期)2019-11-02 08:26:36
傅抱石與《虎溪三笑圖》
《郭漢城文集》簡介
藝術評論(2019年11期)2019-01-26 02:50:42
西夏文《三代相照文集》述略
略談《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幾部碧蕖館舊藏傳奇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試析慧遠的因果報應說
哈密市| 金华市| 威信县| 临猗县| 苍山县| 肥城市| 明溪县| 岳普湖县| 平果县| 普洱| 德化县| 华宁县| 兰溪市| 广东省| 永登县| 德兴市| 曲水县| 靖远县| 青阳县| 丽水市| 马鞍山市| 延吉市| 吉林省| 巩留县| 平塘县| 邵阳市| 射阳县| 彭阳县| 垫江县| 克什克腾旗| 新巴尔虎左旗| 吕梁市| 榆中县| 衡东县| 沁水县| 耒阳市| 蒙山县| 隆子县| 博湖县| 山西省| 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