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街頭流浪兒童的法律對策
——以南方A市為實證研究

2012-11-09 06:38:14文立彬黃晴郗超
關鍵詞:工讀學校流浪救助

文立彬,黃晴,郗超

(廣西大學法學院,南寧530004)

街頭流浪兒童的法律對策
——以南方A市為實證研究

文立彬,黃晴,郗超

(廣西大學法學院,南寧530004)

隨著兒童最佳利益理念的提出和廣泛實施以來,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紛紛對兒童最佳利益理念展開了研究和試點探索。面對日益令人擔憂的街頭流浪乞討兒童問題,呼吁更新理念、完善立法、重建救助街頭流浪兒童專門場所的聲音不絕于耳。改變現(xiàn)目前狀況首先應立足于國內外在本領域既有研究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經濟水平、民族文化等現(xiàn)實情況,將實證研究與統(tǒng)計學方法相結合,以分析探討街頭流浪乞討兒童的法律對策,努力探索適合本區(qū)域特色的預防、救助街頭流浪乞討兒童的模式及運行機制。

乞討兒童;法律對策;實證研究

研究流浪兒童現(xiàn)狀及救助等問題,必須首先明確流浪兒童的定義。顧名思義,流浪兒童概念由“流浪”與“兒童”組成。流浪指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碧朴阱选稇浬岬堋吩?“饑寒各流浪,感念傷我神?!睆纳鲜鑫亩慰蓺w納流浪行為的特征為:離開家庭住所流轉各地,行蹤無定。兒童的定義基本上都是以年齡作為劃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將18歲以下的所有人認定為“兒童”。經上述對“流浪”與“兒童”概念的梳理,流浪兒童的定義必須包含行為特征即離開家庭住所流轉各地與年齡特征即符合一定的年齡條件的兒童。根據《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謂流浪兒童,是指18歲以下離開家人或監(jiān)護人,在外游離超過24小時且無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終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國內流浪兒童研究,較為通行的定義是我國民政部頒布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guī)范》、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見》中對流浪兒童的定義,即:完全脫離家庭和監(jiān)護人,連續(xù)超過24小時生活在街頭,且無可靠生活保障的18周歲以下的少年和兒童。本文流浪兒童的定義采用上述我國對流浪兒童的定義。

一、我國街頭流浪乞討兒童狀況概述

(一)流浪乞討兒童規(guī)模狀況

我國流浪街頭乞討兒童的各項具體數(shù)據,在我國比較難以查閱得到,特別是近幾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據相關文章記載,自1994年到2003年,中國流浪兒童的數(shù)量大約在每年15萬~20萬人次上下波動。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至2004年11月30日,官方統(tǒng)計調查結果是,全國共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共計670 404人次,其中僅16歲以下(不含16至18歲兒童)流浪兒童是114 144人次,占全部流浪乞討人員的17.03%。而2005年全國共救助流浪兒童116 000人次,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加27.9%。

(二)流浪乞討兒童生活狀況

兒童在外流浪期間的生活狀況非常令人擔憂。流浪兒童脫離監(jiān)護人和法定扶養(yǎng)義務人的照顧,過早獨立撫養(yǎng)自己,進入復雜的社會生活。據調查資料顯示,很多流浪兒童流浪期間靠直接乞討、做零工(如賣花)等方式來維持基本生活。因為這些兒童不管是年齡還是生理上都不能參與穩(wěn)定安全的工作,所以只能選擇無須技術的乞討等方式生存。在流浪期間脫離了學校,教育學習基本荒廢,也沒有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正確引導,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及交友時,自我判斷能力差,最終導致相當一部分兒童性格扭曲、情緒不穩(wěn)定,大多數(shù)具有偏差行為等特點。

二、文獻回顧

(一)理論依據

1.社會鍵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約束是節(jié)制每個人心中欲望的重要力量。人之所以不犯罪原因在于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與社會建立起各種(法律、道德、環(huán)境影響、信仰等)強度大小不同的社會鍵,以防止犯罪。社會鍵理論的提出者赫胥黎認為具體的四種社會鍵是:附著、奉獻、參與及信仰。附著,可以理解為流浪兒童對家庭、學校、流浪團體的依附關系,當兒童與家庭關系融洽,親子關系良好時,就不會破壞家庭和諧關系、脫離父母選擇流浪。奉獻,一個愿意留在家中,保持原有學習狀態(tài)的兒童相較于親子關系不良、厭學的兒童更不容易流浪。參與,具體指個人參加活動的性質將對其產生流浪、出走想法產生影響,或者在流浪團體中接觸到的不良行為將是其自身產生違法犯罪想法的直接誘因。信仰,指一個人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可,如尊重他人、尊重法律等[1]。

2.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若未成年人長期暴露在大眾傳播媒介或向父母、師長、同儕學習而感染偏差行為或輟學賞罰控制不當?shù)惹榫诚?,可能會提高其刺激、增強認知與學習到偏差行為及輟學行為的效果。近年來,流浪兒童除了數(shù)量增多外,犯罪率上升跡象也逐漸凸顯。流浪兒童在流浪期間,脫離家庭學校教育,接觸到社會不良青年的機會增加,甚至組成集體共同進行乞討、不法行動,例如長年來較為知名的新疆籍流浪兒童集團式乞討、犯罪問題。在團體內部,不良的行為更為容易傳播,年齡小的兒童會模仿年紀較大的兒童的不良行徑,這樣強化了不良行為,并最終容易導致犯罪。

3.標簽理論。標簽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變得不正常,主要是因他人不當標簽所致,即當個人接受別人對其的偏差標簽后,開始改變自我印象,認為自己就是別人所說偏差者,并繼續(xù)從事偏差行為[2]。例如,社會對流浪兒童的各方面關注、媒體的重視報道都將“流浪兒童”、“弱勢群體”等標簽深入影響民眾以及流浪兒童自身。這些標簽隨之而來的連鎖印象是,流浪兒童又臟又亂、沒有教養(yǎng),甚至與扒竊、偷盜等不法行為綁定。久而久之,流浪兒童自己也因標簽產生相應的心理,認為自己就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甚至在周圍有色眼光看待下,特別是在乞討或者流浪過程中遭遇歧視與鄙視的經歷之后,逐步向標簽指定的方向靠攏,最終真的成為大家所認為的那樣的人。

(二)國內既往研究

近十年來,隨著對兒童權利的進一步重視,以流浪兒童作為研究的課題與論文也較前十幾年有大幅度增加??偨Y關于流浪兒童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流浪兒童的流浪態(tài)度;流浪兒童的個性研究;流浪兒童的社會研究;流浪兒童的干預研究[3]。目前而言,對于流浪兒童的研究大部分還是描述性、對策性的論著,或者是經驗型的總結文章,但是以實證研究方法進行分析論述的論文比較少。部分實證研究型論文僅以某些較大省份與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對于稍不發(fā)達地區(qū)流浪兒童的研究論述較少。本文研究著眼于實證理論分析,通過對南方A市救助站近三年救助流浪兒童的具體數(shù)據進行科學分析,實地調查,以期全方位掌握流浪兒童的信息,以期通過研究成果為相關研究與實務貢獻微薄之力。

三、現(xiàn)狀分析

1.歷年受救助的兒童比例。歷年受救助的人數(shù)保持平穩(wěn),男性兒童數(shù)量是女性兒童數(shù)量的2倍,但女性兒童的人數(shù)仍偏高,2009年至2011年,A市救助站共救助男性兒童共898人,救助女性兒童433人,受救助的男性兒童總數(shù)是女性兒童的2倍。但考慮到女性兒童在流浪過程中受到性虐待和性侵犯的概率較大,同時鑒于女性兒童受到性虐待和性侵害后,會產生較大的社會消極影響,故女性兒童在流浪兒童中所占的比例仍是偏高的。(見表1)

表1 A市救助站2009—2011年救助流浪兒童的人數(shù)

2.受救助兒童的文化層次普遍偏低。2009年至2011年接受A市救助站救助的流浪兒童中,初中以下學歷人員人數(shù)較多,共1 184人,占人口總數(shù)比例的88.96%,占較大比例。(見圖1)

圖1 受救助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比例分布

3.存在乞討行為的流浪兒童比例逐年上升;無乞討行為的流浪兒童比例雖逐年下降,但仍偏高。(見表2)

表2 有無乞討行為的比例

4.外來流浪兒童所占比例較高。本市轄區(qū)內的受救助兒童比例較低且逐年下降,占總數(shù)的18.56%,本省其他城市的受救助兒童的比例雖占總數(shù)的32.68%,卻呈現(xiàn)出逐年攀升的趨勢,而本省以外的受救助兒童的比例雖逐年下降,但仍占據總數(shù)的48.76%,是A市救助站開展救助流浪兒童工作的中心。外來流浪兒童的比例較高,這與A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首府,經濟條件,交通要素要好于區(qū)內其他縣市有關。(見表3)

表3 受救助兒童的籍貫分布

5.沒錢回家成為流浪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受救助的原因中,沒錢回家成為流浪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比例達53.34%,排第二位的是由其他救助站和單位護送,占總數(shù)的18.41%,接下來的分別是被拐被騙16.83%,與家人失散9.32%和需留宿2.17%。就流浪兒童沒錢回家這一原因,A市救助站的負責人認為這主要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即親子關系不彰,厭學和被人拐騙,而其中,親子關系不彰又是主要的原因。

6.向流浪兒童提供返鄉(xiāng)車票是最主要的救助方式。A市救助站向893名流浪兒童提供了返鄉(xiāng)的車票,這與外來流浪兒童的人數(shù)占受救助兒童總數(shù)的大部分相對應。2009至2011年,A市救助站共向539名流浪兒童提供了通訊聯(lián)系服務,向302名流浪兒童提供了醫(yī)療救助,向226名流浪兒童提供了食物和住宿。(見表4)

表4 提供救助的方式

四、原因分析

(一)流浪兒童多出于生理變化期,易出現(xiàn)偏差行為

流浪兒童多處于生理的變化期,基于逆反心理的作用,他們易受周邊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并出現(xiàn)偏差行為,如吸煙、逃學、夜不歸宿。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掌握到,流浪兒童身上多具有孤僻、冷漠、自卑、不信任、膽怯、自私、煩躁、不遵守集體規(guī)則等心理特點和行為特性,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的流浪兒童具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A市救助站的專家指出,之所以流浪未成年人會易出現(xiàn)上述的特點,主要是與其在成長階段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足夠關愛有關。

(二)親子關系不彰是導致未成年人流浪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首個同時也是最關鍵的生存環(huán)境,兒童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幾乎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形成的,父母的價值觀念、道德水準、生活習慣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流浪兒童的成長。就流浪兒童而言,一個讓他們失望的家庭是導致其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在受救助的流浪兒童中,有的是因為家庭解體和家庭暴力使其決定離家出走;有的是由于失去父母而寄人籬下,以致缺乏關愛、家庭環(huán)境冷漠,這會造成兒童不負重荷而選擇出走;還有的是屬于父母遺棄,如非婚生子女、父母無暇顧及、父母重組家庭、兒童先天患病等;還有的是農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導致孩子無人管教。以上的原因一是導致兒童邁出離家的步子,二是形成了該群體兒童的異常心理。

(三)乞討組織的壯大加劇了流浪未成年人的問題

面對日益壯大及完善的乞討組織,若是要解救這些被迫流浪乞討的兒童,就必須嚴厲打擊、徹底瓦解乞討組織,從而遏制組織乞討的現(xiàn)象。在2011年2月舉辦的“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議”上,與會專家也指出依法嚴厲打擊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是預防和控制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增長的有效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對拐賣兒童、組織兒童乞討牟利,以及組織、脅迫、教唆、引誘兒童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的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

(四)缺乏挽救、矯正未成年人的專門場所

就A市而言,面對日益增加的具有犯罪傾向和輕微犯罪行為的流浪兒童,工讀學校難以應對,可以說工讀教育和工讀學校到了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工讀學校的快速萎縮,其原因在于: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fā)展,使得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傳統(tǒng)觀念的崩塌和國際社會主流價值觀(比如人權理論)的興起,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對于那些違法和輕微刑事犯罪而又不必勞動教養(yǎng)和刑罰處罰的未成年人,采取強制性手段送入工讀學校進行教育改造,有些人以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為由,極力反對這種做法。隨著法治社會的建立,人們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主張廢除工讀學校的呼聲越來越高。

其次,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使工讀教育缺乏強有力的支撐。現(xiàn)行工讀教育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78年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辦好工讀學校的試行方案》以及國務院辦公廳1987年第38號文件《關于辦好工讀學校的幾點意見》,不僅立法層次較低,而且其中的某些內容已經不適應迅速發(fā)展的社會形勢。

再次,工讀學校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在招生政策上由原來的強制性政策轉為自愿性政策。而且這種自愿性需要同時要求家長和未成年人本人的自愿才行,這就使兩者之間難以協(xié)調,招生難度瞬間增大。事實證明只有保持一定的強制性才能保證工讀學校的生存。二是工讀學校的經費不足,導致了各地的工讀學校在辦學規(guī)模、辦學層次、辦學水平、教學設施、師資吸引力等方面的提高均有難度。

最后,工讀學校的名聲問題導致招生困難。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工讀學校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的誤區(qū),由于工讀學校收容的是社會上違法,輕微犯罪等不良未成年人,很多人認為工讀學校里的學生都是一群社會寄生蟲,是無可救藥的,有的人還把其與少管所、勞教所甚至監(jiān)獄混為一談。談到工讀學校色變,人們對于工讀學校一直保持警惕。

五、法律對策

要妥善解決流浪兒童的問題是一個龐大而又系統(tǒng)化的工程,需要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及行政、非政府組織等各方面統(tǒng)一協(xié)作?;谇拔膶市近年來流浪兒童現(xiàn)狀的數(shù)據分析,我們認為,首先必須轉變救助流浪兒童的理念,然后通過對流浪兒童的事前預防與事后控制兩條路徑完善立法。

上文數(shù)據分析提及:流浪兒童人數(shù)逐年增多、流浪兒童文化層次偏低、外來流浪兒童所占比例較大,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家庭因素,兒童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上都不能像成年人一般正確處理與認識自己的流浪行為,在此階段必須加強父母及其法定扶養(yǎng)義務人監(jiān)督保護的責任,通過法律明確監(jiān)護人不履行監(jiān)護義務、疏于監(jiān)督教導兒童要承擔的法律后果,賦予救助機構或相關機構對受救助流浪兒童的法定監(jiān)護人進行監(jiān)督甚至處罰的權力。

(一)建立流浪兒童監(jiān)護監(jiān)督制度

建立系統(tǒng)完善的監(jiān)護監(jiān)督制度。我國的《民法通則》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等相關法律都規(guī)定了兒童,即未成年人法定監(jiān)護人的范圍,上述法律規(guī)定明確,父母家庭在預防兒童流浪、積極主動尋找流浪兒童以及對回歸家庭的兒童加強監(jiān)護等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法律強調了監(jiān)護人的法定職責,但是對于沒有認真履行監(jiān)護職責,甚至因疏于監(jiān)護而導致兒童離家流浪的監(jiān)護人,除了規(guī)定其他有關近親屬或者社區(qū)等部門可以向相關單位或法院請求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以外,沒有其他相應的懲罰措施。因此使得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和其他法定扶養(yǎng)人可以規(guī)避法律。這也是流浪兒童不斷出現(xiàn):接受救助—返回家庭—再流浪如此反復惡性循環(huán)的主要原因。筆者建議《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民法》等相關法律將失職監(jiān)護未成年人的具體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以及監(jiān)督措施加以詳細規(guī)定,再通過建立失職監(jiān)護追究制度,依照我國國情,賦予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區(qū)組織等對救助流浪兒童,監(jiān)督家庭監(jiān)護責任第一線的相關機構一定監(jiān)督、處罰權力。由法院內部或由民政部單獨設立專門機構(如監(jiān)護法院、家庭監(jiān)護監(jiān)督辦公室),專職負責追究失職監(jiān)護兒童的監(jiān)護人的法律責任,對于屢教不改或已經出現(xiàn)送回流浪兒童但由于家庭原因兒童再次外出流浪的法定監(jiān)護人,兒童其他親屬或上述監(jiān)督機構可以向專門機構舉報。

(二)制定專門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條例》

已有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救助管理辦法》只是一般性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具體及特殊性的流浪兒童保護不周,保護責任劃分不明,直接制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開展。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流浪兒童專門性立法,通過專門性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明確救助管理的方式與體制,為救助保護工作提供專門的法律依據?!读骼藘和戎Wo條例》相較于以往的保護法規(guī),重點在于強調預防兒童流浪。將《民法通則》、《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關于監(jiān)護人的范圍、職責、權限加以整合,以期建立一套從家庭到學校,從社區(qū)到國家完整的干預機制,從根本上預防流浪兒童的產生。

(三)建立未成年人的專門學校

面對日益嚴峻的流浪兒童問題,倘若一直采用向流浪兒童提供返鄉(xiāng)車票為主的救助辦法,而不對已經具有偏差行為、表現(xiàn)出顯著犯罪傾向的流浪兒童進行有效教育,則是治標不治本,必然會加重流浪兒童的問題。就A市僅有的一所工讀學校而言,招生數(shù)量和教學質量遠不能應對目前的嚴峻情形。對此,我們建議應盡快在A市建立和恢復專門學校,挽救處于邊緣化的流浪兒童。專門學校的“專門性”在于針對具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犯罪的流浪兒童的教育和矯正,屬于普通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不是一種行政處罰措施,也不是刑事處罰,是本著保護、教育、挽救的目的進行矯治教育的保護性矯正機構。當然,專門學校的建立屬于公權力的介入,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專門學校的意義不僅在于國家挽救流浪兒童,更是在于將流浪兒童視為國家未來的財產,從兒童福利的角度入手治理流浪兒童的問題,而非將流浪兒童作為具有顯著犯罪傾向的團體進而從犯罪控制的角度入手治理流浪兒童的問題。

[1]曹立群,周愫嫻.犯罪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189.

[2]張鴻巍.少年司法通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65.

[3]賀文均,馮維.十年來我國流浪兒童研究評述[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1,(6):18.

Legal Countermeasures about Street Children——Empi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A City

WEN Li-bin,HUANG Qing,XI Chao

With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concept being widely implemented,street children have caught many theorists and substantive industry wide concern.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field,combined with local economiClevel and the reality.Researching the south A city relief by method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through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legal advice about street children.Explore appropriate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vention,rescue street children.

street children;legal advices;the empirical research

DF01

A

1008-7966(2012)06-0019-04

2012-09-11

2011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T32618)

文立彬(1987-),男,廣西南寧人,2010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黃晴(1986-),女,廣西柳州人,2010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郗超(1986-),男,山東泰安人,2010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杜娟]

猜你喜歡
工讀學校流浪救助
由“中華富強”輪失火救助引發(fā)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流浪
黃河之聲(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0
水下救助搶險
流浪的歌
金橋(2018年3期)2018-12-06 09:05:44
關于工讀學校學困生語文寫作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流浪貓鮑勃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0:16
水下救助搶險
虛擬工讀學校作用不“虛擬”
民主(2017年3期)2017-05-12 09:51:04
恢復工讀學校很有必要
師道(人文)(2017年2期)2017-04-13 18:32:03
遇見一只流浪貓
讀寫算(下)(2016年11期)2016-05-04 03:44:05
台江县| 凌源市| 碌曲县| 晋中市| 榆社县| 庆元县| 大丰市| 清涧县| 南昌县| 静宁县| 饶阳县| 建湖县| 漳平市| 成都市| 比如县| 巴楚县| 新平| 双鸭山市| 仁怀市| 阜康市| 伽师县| 彩票| 晴隆县| 英德市| 苍南县| 观塘区| 萨嘎县| 泗水县| 财经| 中方县| 泗洪县| 靖远县| 成都市| 芷江| 奉贤区| 广元市| 类乌齐县| 稷山县| 阿荣旗| 读书|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