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山西省農(nóng)科院材料資源研究所,太原 030031;2 山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太原 030006)
玉米種質(zhì)資源醇溶蛋白的遺傳多樣性分析
崔永霞1,張海萍1,任元1,張叢卓1,田懷東2,雷柴衛(wèi)2,張效梅1
(1 山西省農(nóng)科院材料資源研究所,太原 030031;2 山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太原 030006)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蛋白質(zhì)電泳圖譜技術已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材料鑒別的重要手段。本實驗對現(xiàn)有的150份特種玉米種質(zhì)資源,利用SDS-PAGE電泳技術,獲得玉米醇溶蛋白的不同電泳譜帶(γ、α1、α2、β醇溶谷蛋白組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分子量的高低不同,電泳條帶數(shù)目不同及相對表達量不同;(2)利用等電聚焦(IEF)電泳法分析了材料間分子量相近而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zhì)組分,共檢測到材料內(nèi)和材料間13條不同的差異帶和特殊帶;(3)對其電泳譜帶進行聚類分析,將全部供試材料分為6大類,獲得了多樣的玉米醇溶谷蛋白資源,解析了玉米種質(zhì)資源種子醇溶谷蛋白的表型特征,揭示了其生化性狀的多樣性。
玉米;種質(zhì)資源;醇溶蛋白;電泳圖譜;聚類分析
玉米籽粒中蛋白質(zhì)含量一般在10%左右,其中80%在胚乳中,而另外20%在胚中[1]。醇溶蛋白是玉米中主要的貯藏蛋白,約占所有蛋白的45%~50%[2]。玉米醇溶蛋白具有很強的韌性、疏水性、可降解性、抗菌性等特點,廣泛用于食品、醫(yī)藥、紡織、造紙等工業(yè)[5,6]。
美國、日本都在玉米醇溶蛋白的利用上加大研究、開發(fā)力度,并從玉米淀粉渣中提取了玉米醇溶蛋白[3]。我國對玉米種子蛋白質(zh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粗蛋白含量、總賴氨酸含量等不穩(wěn)定的數(shù)量性狀的測定工作上,在分子水平上還沒有系統(tǒng)展開。為此,在種子蛋白質(zhì)分子的多樣性研究中必須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玉米種質(zhì)資源,為我國走向多樣化優(yōu)質(zhì)蛋白玉米的育種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及遺傳資源支持。
本研究立足于玉米醇溶谷蛋白解析,并對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從分子水平上揭示我國玉米材料資源的多樣性,促進玉米營養(yǎng)品質(zhì)的育種研究,為特種玉米材料蛋白質(zhì)的遺傳育種學研究奠定基礎,以滿足玉米籽粒產(chǎn)業(yè)的多樣化社會需求。
1. 1 材料
所選150份玉米材料是保存在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種質(zhì)庫內(nèi)的育種高代品系或具有特殊農(nóng)藝性狀的育種資源品系。其中:早熟普通玉米1~47,共47份;晚熟普通玉米113~143,145~150,共37份;黑糯玉米48~68,共21份;白糯玉米69~73,77~83,100~112,共25份;爆裂玉米74~76,84~88,94~99,144,共15份;黑甜玉米89~93,共5份。
1.2 方法
(1) 表型鑒定。將150份玉米材料進行田間種植、室內(nèi)考種,鑒定其主要植物學特征、農(nóng)藝特點;對于種質(zhì)形態(tài)性狀(如株高、穗位高、粒形、粒色、軸色、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穗長、百粒重等)進行重復鑒定(重復數(shù)次),并對一些重要的農(nóng)藝性狀(如生育期、抗病性、抗逆性)進行鑒定,將這兩類鑒定結果進行初步分類整理[8]。
(2) 提取醇溶蛋白。參照Tian等的方法[9],提取醇溶谷蛋白。每份材料各取1粒種子,去胚后用研缽磨碎,然后稱取研磨后的粉末0.115 g,倒入1.5 mL離心管中,加入300 μL樣品提取液在12℃下振蕩2 h;14 000 rpm下離心15 min后,在650 μL的上清液中,加入等體積的4℃超純水,清洗醇溶谷蛋白沉淀,沉淀中加入400 μL的蛋白質(zhì)溶解緩沖液,所得蛋白質(zhì)溶液用于SDS-PAGE。
(3) 電泳、染色和照相。使用pH為8.3的電泳緩沖液、8℃的恒溫冷卻循環(huán)水,采用時間分段升壓法進行電泳。每個樣品上樣量為10 μL。在500 V恒壓條件下電泳6 h。電泳結束后,使用含有0.1%(w/v)考馬斯亮藍R-250、50%(v/v)甲醇、10%(v/v)乙酸的染色液進行凝膠染色12 h,用蒸餾水沖洗3~5次,使用含有25%甲醇和10%乙酸的脫色液進行凝膠背景脫色直至譜帶清晰,統(tǒng)計并拍照保存。
(4) 等電聚焦(IEF)電泳法測定蛋白質(zhì)的等電點。用IEF樣品緩沖液提取分析樣品,洗干凈兩塊IEF專用玻璃板,進行硅化和反硅化處理,放上夾條,夾好夾子。配膠、灌膠,待膠凝好后,將塑料墊片底部擦干,放于電泳槽上。在膠面兩邊各放一根浸透電極緩沖液的電極條。在膠面上任意位置放上擦鏡紙片,在紙片上加樣,蓋蓋子,橫功率25 W電泳,待電流達4 mA以下,停止電泳。取出塑料片,放入固定液中15 min,取出塑料片放入染色液中65℃染色,直至條帶出現(xiàn)即脫色保存。
(5)數(shù)據(jù)處理。按同一遷移率電泳條帶有的記為1,無則記為0來詳細記錄醇溶蛋白電泳譜帶。結果顯示,供試的150份材料,遷移率不同的譜帶類型13條。然后進行統(tǒng)計,按0∶1的方式將觀察到的實驗結果記錄到計算機上統(tǒng)計成Excel文件。計算材料間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GS)。
GS=2Nij/(Ni+Nj)
式中:Ni為材料i中出現(xiàn)的譜帶數(shù);Nj為材料j中出現(xiàn)的譜帶數(shù);Nij為材料i和材料j中共有的譜帶數(shù)。
根據(jù)遺傳相似系數(shù)計算出遺傳距離(GD)。
GD=1-GS
參考對照材料的標準電泳圖譜,形成醇溶蛋白原始數(shù)據(jù),用分析軟件NT-sys 2.10e進行統(tǒng)計和聚類分析[11,12]。
2.1 醇溶谷蛋白的SDS-PAGE結果
采用SDS-PAGE技術,根據(jù)蛋白的溶解度和分子量的不同,可將玉米醇溶谷蛋白分為三類:α,β,γ。α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為21 000~25 000和19 000(Hasting,1984;Wilson,1985b);β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為17 000和18 000(Esen,1987);γ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為27 000(Esen,1987)。從所選擇出的15個材料的醇溶谷蛋白的SDS-PAGE圖譜,可以看出γ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大約為27 000,α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在21 000~27 000,β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大約為17 000。使用凝膠成像系統(tǒng)與圖像分析軟件,分析150份玉米自交系種子醇溶谷蛋白的各組分的組成、分子量等生化性狀,發(fā)現(xiàn)在電泳凝膠上普通玉米“PC130”自交系的γ,α,β醇溶谷蛋白組分的生化性狀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其表型特征在所有自交系材料中的發(fā)生頻度最高(圖1)?;诖?,“PC130”被確定為對照、用于其它自交系醇溶蛋白各組分的性狀表征。
圖1 玉米種質(zhì)資源醇溶谷蛋白的SDS-PAGE1. 對照(PC130);2.運系98-3;M.分子量標準
圖2 γ醇溶谷蛋白帶型的多樣性1.對照;2.分子量偏低;3.分子量偏高;4.相對表達量高;5.相對表達量低;M.Mark
從電泳圖譜圖2可以看出,γ醇溶蛋白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分子量和相對表達量上。材料2的γ醇溶谷蛋白分子量偏低,材料3的γ醇溶谷蛋白分子量偏高;材料4的γ醇溶谷蛋白相對表達量高,材料5的γ醇溶谷蛋白相對表達量低。
從電泳圖譜圖3可以看出,β醇溶谷蛋白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分子量和相對表達量上。材料6的β醇溶谷蛋白的分子量偏高,材料7的β醇溶谷蛋白分子量偏低;材料8的β醇溶谷蛋白相對表達量少,材料9的β醇溶谷蛋白相對表達量多。
圖3 β醇溶谷蛋白帶型的多樣性1.對照;6.分子量偏低;7.分子量偏高;8.相對表達量高;9.相對表達量低;M.Mark
圖4 α1醇溶谷蛋白帶型的多樣性1.對照;10.一條帶;11.兩條帶;12.集中;13.相對表達量高;M.Mark
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α醇溶谷蛋白包括α1和α2。α1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蛋白條帶數(shù)的多少與相對表達量上,材料10的α1醇溶谷蛋白有一條帶;材料11的α1醇溶谷蛋白有兩條帶;材料12的α1醇溶谷蛋白集中,材料13的α1醇溶谷蛋白相對表達量高。α2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蛋白條帶數(shù)目上,材料14的α2醇溶谷蛋白有5條帶,材料15的α2醇溶谷蛋白有2條帶,材料16的α2醇溶谷蛋白有2條帶,材料17的α2醇溶谷蛋白有3條帶。
圖5 α2醇溶谷蛋白帶型的多樣性14. 5條帶;15.兩條帶;16.兩條帶;17. 3條帶;1.對照;M.Mark
從150份玉米材料的電泳圖譜上統(tǒng)計結果表明:玉米材料間醇溶谷蛋白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子量的高低不同,電泳條帶數(shù)目的不同以及相對表達量的不同。
2.2 等電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電泳分析結果
每個材料之間分子量相近,很難區(qū)分分子量相近而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zhì)組分。為了詳細解釋醇溶谷蛋白的變異,分離分子量相近而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zhì)組分,利用等電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電泳法測定了蛋白質(zhì)的等電點。等電聚焦(IEF)是一種利用有pH梯度的介質(zhì)分離等電點不同的蛋白質(zhì)的電泳技術,可以分辨等電點(pI)只差0.001 pH單位的生物分子,其分辨力高,重復性好,樣品容量大,操作簡便。如圖6所示,150份供試材料中共檢測到13條具有不同遷移率的譜帶,而且13條變異帶在每個材料中以不同的組合、表達量高低和缺失存在,顯示出供試玉米材料在醇溶蛋白位點變異豐富,在等位基因水平上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圖6 利用等電聚焦(IEF)電泳法篩選出的13條變異類型
2.3 150份參試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用非加權成對群算術平均法(UPGMA)對150份玉米材料進行聚類分析。將聚類結果與它們的農(nóng)藝性狀進行比較,對實驗材料按照形狀進行分類,分為:生育期在110 d以下的為早熟普通玉米、生育期在110 d以上的為晚熟普通玉米、白色糯玉米、爆裂玉米、黑色糯玉米和黑甜玉米共6類。同時對各類玉米材料進行分別聚類分析。
2.3.1 早熟普通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早熟普通玉米材料47份,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56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58時聚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42個材料,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包含21個材料,第二亞群只有39號材料。第二類只有29號材料。第三類含4個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7時分成兩個亞群,第一亞群包含13,14號材料,第二亞群包含42,43號材料。
2.3.2 晚熟普通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晚熟普通玉米材料37份,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48時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0時聚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34個材料,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包含33個材料,第二亞群只有134號材料。第二類包含42,43號2個材料。第三類只有148號材料。
2.3.3 白糯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白糯玉米材料25份,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49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2時聚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29號材料。第二類包括17個材料,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包含14個材料;第二亞群包含3個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4時分成兩個亞群,第一亞群只有78號材料,第二亞群包含77,79號材料。第三類含3個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4時分成兩個亞群,第一亞群只有71號材料,第二亞群包含101,104號材料。
2.3.4 爆裂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15份爆裂玉米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6時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2時聚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2個材料,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85時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是74號材料,第二亞群是76號材料。第二類含12個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5時分成兩個亞群,第一亞群包含11個材料,第二亞群只有98號材料。第三類是144號材料。
2.3.5 黑糯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21份黑糯玉米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58時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9時聚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17個材料,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9時,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包含14個材料,第二亞群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90時可劃分為2個亞類,第一亞類包含49,53號材料,第二亞類只有57號材料。第二類含3個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79時分成兩個亞群,第一亞群包含50,58號材料,第二亞群是66號材料。第三類是62號材料。
2.3.6 黑甜玉米材料醇溶蛋白聚類分析
5份黑甜玉米材料,在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42時全部聚為一類,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51時聚為兩大類。第一類是89號材料。第二類包括4個材料,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0.68時它們又可劃分為2個亞群,第1亞群包含3個材料,第二亞群只有92號材料。
(1)利用SDS-PAGE技術系統(tǒng)檢測了試供玉米材料的醇溶蛋白譜帶,結果表明,150份供試材料的分子量高低不同,電泳條帶數(shù)目的不同以及相對表達量的不同。
(2)利用等電聚焦(IEF)電泳法共檢測到13條具有不同遷移率的譜帶,顯示出供試玉米材料在醇溶蛋白位點變異豐富,在等位基因水平上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3)根據(jù)聚類分析可以將全部供試材料分為6大類。選擇遺傳距離較大的材料作為親本進行雜交,預期后代將獲得較大的超親分離現(xiàn)象。例如采用遺傳距離較遠的早熟普通玉米39號材料和13,14號材料雜交,其F1代的產(chǎn)量明顯高于13和14號材料雜交的產(chǎn)量。對玉米醇溶蛋白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也發(fā)現(xiàn)其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且與材料的來源地有關。對材料進行聚類分析,是研究材料間遺傳差異和種質(zhì)利用的基礎,也是雜交育種、親本選配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本試驗所選用的150份玉米材料基本上都為具有某些優(yōu)異特性的資源,可以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益基因,用于指導、輔助育種研究。研究它們之間的遺傳關系,明確玉米屬種質(zhì)親緣關系的遠近,對于進一步利用玉米優(yōu)異特性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聚類結果制定系統(tǒng)的育種計劃,可以避免推廣材料間的遺傳背景日趨單一的狀況,這也為玉米的高產(chǎn)育種奠定了選擇種質(zhì)資源的理論基礎。因此,在甜玉米、糯玉米、爆粒玉米等特種玉米雜交育種中,大規(guī)模地調(diào)查親本材料間的遺傳背景,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遺傳距離較遠的雙親材料,重視開發(fā)利用玉米農(nóng)家種和野生資源的優(yōu)良基因,生物技術與常規(guī)育種技術有機結合,對于科學組配雜交親本,加速玉米育種進程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1] Cox TS,Lookhart GL,Walker D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hard red winter wheat cultivars as evaluated by pedigree analysis and gliadin polyacrylamide gel eletrophoretic patterns[J].Crop Science,1985,25(6):1058-1062.
[2] Burr B,Burr FA. Zein synthesis in maize endosperm by polyribosomes attached to protein bodies[J].Cell Biology,1976,73(2):515-519.
[3] Metakovshy EV,Knezevic D,Javornik B. Gliadin allele composition of Yugoslav winter wheat cuhivars[J].Euphytica,1991,54(3):285-295.
[4] Kawaura K, Mochida K, Ogihara Y. Expression profile of two storage-protein gene families in hexaploid wheat revealed by large-scale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J].Plant Physiology,2005,139(4):1870-1880.
[5] Payne PL,Roca A. Genetic linkage between storage protein genes on each of t he short arms of chromosome 1A and 1B of wheat[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84,67(3):235-243.
[6] 趙 偉,邵景俠,張改生.玉米醇溶蛋白技術在雜交小麥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2):223-225.
[7] Nei M. Analysis of gene diversity in subdivided populations[J].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73,70(12): 3321-3323.
[8] 張誼寒,張改生,馬守才,等.普通玉米材料間醇溶蛋白遺傳多樣性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4):668-672.
[9] Tian HD,Satoh H,Takemoto Y. Inheritance of novel 57H mutations in rice and their effect on compartmentation of endosperm storage prote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4,165(4):537-544.
[10]Metakovsky EV,Branlard G. Genetic diversity of French common wheat germplasm based on gliadin allele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8,96(2):209-218.
[11]郎明林,盧少源,張榮芝.中國北方主要栽培玉米材料醇溶蛋白組成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J].作物學報,2001,27(6):959-966.
[12]顏啟傳,黃亞軍,徐 嬡.試用ISTA推薦的種子醇溶蛋白電泳方法鑒定玉米材料[J].作物學報,1992,18(1):61-68.
[13]高艾英,吳長艾,朱樹生,等.山東省普通玉米醇溶蛋白Gli21和Gli22位點等位基因的遺傳變異[J].作物學報,2005,31(11):1460-1465.
[14]朱利霞,牛吉山,王亞平.部分普通小麥醇溶蛋白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8
S513.01
A
1001-5280(2012)01--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