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向陽,路景菊,劉 煒
(河北經(jīng)貿大學 外語教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通常把用于一種事物的習慣或用法延伸到另一種事物。英語中的隱喻(Metaphor)來源于希臘語 Metapherein,即 meta(過來)和pherein(攜帶),它的意思是將一個物體運到另一個地方。20世紀初伴隨著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存在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人類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tǒng),從根本上來講是隱喻的(L ackoff,1980)。因而,隱喻不僅是語言的構成要素,也是人類全部文化的基本構成方式。正如隱喻總是超出自身領域而指向另外的領域一樣,它也使人類超出自身而趨于更高的抽象范疇,隱喻思維是人類在思維中能超越思維的存在。Mark Johnson(1987)指出:隱喻是構成客觀世界和人類思維過程的一個基本要素。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用一種概念的經(jīng)驗理解另一種概念的經(jīng)驗,也就是說,將源域的實體與目標域的實體建立對應關系。同時,將源域的實體經(jīng)驗與目標域的實體經(jīng)驗建立對應關系。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它使人類的思維擴展成為可能(Simawa,2001)。因此,人們從最初使用的表示具體事物的詞匯中獲取了抽象思維的能力,然后在認知領域對兩種看似無任何聯(lián)系的事物產(chǎn)生相似的聯(lián)想,利用兩種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感知客觀世界,從而奠定了隱喻的認知基礎。
英語里很多詞匯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認知思維,認知結構對物質世界客體進行挑選,加工,吸收,定型的建構過程,完全符合隱喻思維認知模式:即將人類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模式通過經(jīng)驗域映現(xiàn)理論,反映人類不熟悉的,無形的,抽象的概念模式。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隱喻就是用一種源域的經(jīng)驗域理解另一種目標域的經(jīng)驗域,是源域概念到目標域概念的映現(xiàn)。多數(shù)詞匯概念的產(chǎn)生都是以源域與目標域之間映現(xiàn)為基礎,體現(xiàn)了隱喻最基本的共性特征。本文擬運用隱喻認知理論,探討概念隱喻在英語詞匯中的運用,深入剖析認知性隱喻映現(xiàn)的特別語義理據(jù)以及隱喻與文化的相關性,研究隱喻認知理論對語言習得者的指導作用。
語言隱喻實際上是概念隱喻(L akoff,1980)在語言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通過一個概念域理解另一個概念域的方式,即喻體比喻本體,在隱喻層面下發(fā)生概念的替換。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親身經(jīng)歷而形成的。它的產(chǎn)生依賴于感知、假象、回憶、理解等心理活動(束定芳,2004)。所以,人類對世界的看法可以用不同義域的觀念表述,一個義域的概念可以被另一個義域的概念隱喻化(胡壯麟,2004)也就是說,將一個抽象范疇隱喻化為另一個物質范疇,然后才有語言中將一個詞語隱喻化為另一詞語的現(xiàn)象。根據(jù)原型理論,語言習得者認識周邊事物總是以“原型”為中心向外圍擴展。人類起先接觸、認識客觀世界的具體物質,隨著認知的進化,已經(jīng)不滿足于對于具體事物的認知,而更傾向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人類常常通過已認知的客觀世界的具體概念去解釋精神世界的抽象概念,運用概念隱喻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認知的“橋梁”,創(chuàng)造出被賦予隱喻意義的新詞匯。
1.人們通過借用某個熟悉物質范疇的詞、詞語來類比新的概念,這使詞、詞語的意義得以延伸、引申或拓展。例如:
A:My stomach feels upset-like it is full of knots.Knots原意指“結頭”,而在此句中指“心亂如麻”,作者運用客觀物質世界的概念,形象地進行了概念隱喻化。
B:On-line learning requires a lot of time,commitment and discipline to keep up with the flow of the course.Flow原意為“水流”,隱喻義為“進程”。學習的過程隱喻化為河水的水流,提醒學習者跟上學習的進程。
C:Tap into basic beliefs and values.人們把“輕叩”房門和對一些問題的“初探”聯(lián)系在一起,tap的隱喻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突出表現(xiàn)了輕叩房門時的小心、謹慎、新奇、刺激,與初探基本信念時的心情不謀而合。
2.詞匯隱喻現(xiàn)象大多參照人們熟知的具體概念,以相似性為基礎,對新的事物或行為進行圖式整合,進而生成新的概念。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實例:
A:Many ideas kept surging in his head.句中surge原意指“波濤”,句中隱喻義為“涌現(xiàn)”。
B:During our two years together we had experienced the usual ups and downs.句中 ups and downs原意指“上下”,句中隱喻義為“人生榮辱”。
C:Microsoft campus has mushroomed to nearly 18,000 employees.句中 mushroom 原意指“蘑菇”,句中隱喻義為“快速擴張”。
3.許多英語詞組的擴展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下”“內—外”“前—后”“來—去”“深—淺”“中心—邊緣”的空間走向的對應關系。由此衍生出有關空間走向的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例如:wolf down 狼吞虎咽,shrug off拒絕,frown upon不同意,shoot up蒸蒸日上。
4.隨著人類抽象思維的發(fā)展,人類會借助自己最熟悉的身體器官和部位來表達隱喻意義。例如:
A:Simply hand over$29.75,and the essay is yours.在句中hand over表示遞交。
B:He hands out AIDS information to all his clients.在句中hand out表示分發(fā)。
C:Other school managers are eyeing the program.在句中eye表示關注。
語義理據(jù)是指根據(jù)其原有意義推斷出其新的或衍生的意義,隱喻是語義理據(jù)的一個重要源泉(束定芳,2000)。英語詞匯認知隱喻研究對詞匯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幫助語言習得者理解詞匯的主體與喻體之間的聯(lián)系,將未知的抽象概念與已知的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點,其次運用物質世界的實體去解釋抽象世界的隱喻意義,這樣就形成了由源域到目標域的跨域映現(xiàn)(cross-mapping)。通常人類從具體的概念中逐漸獲得抽象思維,并借助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從而對兩種看上去沒有聯(lián)系的事物在認知中產(chǎn)生相似的聯(lián)想。Lakoff和Turner(1989)認為隱喻是通過一個概念域對另一個概念域的理解,把概念域A看做概念域B。Saeed(2000)指出:隱喻在兩異質的概念之間建立某種等價作用,這種等價意味著某種“內在相關的變形”。例如:
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they cannot be replaced.
圖1 人生是沙漏的實體隱喻
Hourglass原意指“沙漏”,句中隱喻義為“人生”;sands原意指“沙子”,句中隱喻義為“時間”。在上述的句子中sand is time;hourglass is life.這是源域(sand)(hourglass)與目標域(time)(life)兩個實體之間的對應,是用物體的概念來理解非物體的概念的認知思維方式,稱為實體性隱喻映現(xiàn)(ontological metaphor mapping)(L akoff,1993)。人類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jīng)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出來提供了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實體隱喻將抽象、模糊的思維及其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tài)等無形概念具體化為有形的實體,因而語言習得者能夠對其進行識別、認知、指稱與量化。句中“沙漏”如圖1所示,可以按刻度分成無數(shù)細小部分,而每一部分映現(xiàn)到“人生”上就構成人生從年輕到老年的隱喻認知,據(jù)此,人生域中的“時間”、“年齡段”、“人生的困難”、“人生末端”從隱喻的認知系統(tǒng)來講是與沙漏中的“沙?!薄翱潭取薄白璧K”“沙漏末端”相互對應,而通過映現(xiàn)沙粒從沙漏中流出的客觀經(jīng)驗于人生之上來說明認知性映現(xiàn),將源域中某個實體的特定經(jīng)驗和感受映射到目標域中的實體上就稱為認知性隱喻映現(xiàn)(epistemic metaphor mapping),如此映現(xiàn)可以讓語言習得者用沙粒從沙漏中流出的客觀經(jīng)驗去推理人生的經(jīng)驗。沙漏認知性隱喻認知:沙粒從沙漏中流出,每下降一個刻度,就越接近沙漏末端,碰到阻礙,如不解決,就會減慢,甚至中止流出進程;當此句用于人生時,它會引發(fā)對人生的隱喻認知:時間從人生中逝去,每過一個年齡段,就越接近人生的末端,碰到困難,如不解決,就會耽擱,甚至毀掉人的一生。同時,沙粒從沙漏中流出又是一種方位隱喻,即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概念隱喻。人們將“上—下”“前—后”等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緒、具體狀況、數(shù)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上,進而形成一系列方位隱喻:Happy is up.Sad is down.一個形象的概念“沙漏”被用來討論和詮釋抽象的“人生”。這表明一個根隱喻的存在,即用“沙漏”的概念建構“人生”的概念——“人生就是沙漏”。“沙漏”是個有形的容器,它可以容納“沙?!保叭松币彩莻€容器,它可以容納“時間”;由于“沙?!笔怯袃r值的,數(shù)量有限,流出沙漏后就無法返回。通過概念隱喻,“沙漏”“沙?!边@兩個概念被投射到“人生”“時間”上,這種投射不是隨意的,而是系統(tǒng)性的。最后在人類認知世界里有這樣一種隱喻認知:人生的流逝如同沙漏中的沙粒在流出一去不復返,圖2中的沙漏的方位隱喻也正是人生的方位隱喻。人生的流逝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大家要抓緊時間,時不我待。而這種認知正是實體隱喻映現(xiàn)的一種擴展與引申。人們將情緒、身體狀況、數(shù)量、社會地位等投射于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趙艷芳,2006)。然而,隱喻的意義不在于概念的替代而在于雙重經(jīng)驗域的跨域映現(xiàn),通過認知性跨域映現(xiàn),語言習得者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賞含有隱喻的句子。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建立起深層的隱喻認知系統(tǒng),在詞匯認知過程中,從認知的角度理解詞匯的構成,加深記憶,科學有效地習得詞匯,從而提高英語詞匯學習的效度并進一步擴展英語詞匯意義的邊緣義項。
圖2 沙漏的方位隱喻
概念隱喻依賴于人類隱喻思維的共性,但有時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民族文化特征,即民族性(nationality)(李國南,2002)。隱喻是一種文化行為,不考慮文化因素,便無法解釋事物在人們的思維中如何聯(lián)系起來,也無法解釋人們對隱喻中深層次意義的理解。所以,文化內涵是連接隱喻中的源域與目標域的紐帶。雖然隱喻是通過人們聯(lián)想與想象力來實現(xiàn)的,但聯(lián)想使用仍離不開主體所處的文化內涵。由于人類認知活動植根于人的日常經(jīng)驗及常識,而不同民族的身體體驗本質上是相似的,因此,不同語言間的隱喻有許多極其相似的地方。然而各種語言的隱喻化系統(tǒng)并不完全對等,隱喻作為認知的手段雖然具有兩個不同的主體,這兩個不同的主體又分屬于不同的經(jīng)驗領域,即兩個主體都承受了對方的經(jīng)驗世界,而把自己的固有的語意場和經(jīng)驗關聯(lián)通過跨域映現(xiàn)加于對方,而隱喻的最終結果還是要和文化內涵密不可分的,比如“紅玫瑰”一詞,代表著濃濃的愛戀,紅色是一種暖色,暴露在紅色中的人的感官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液上涌,興奮度提高,其他經(jīng)常碰到諸如 red-letter day,paint the town red,roll red carpet for somebody.在漢文化中,歷史上就有崇“紅”的民族心理,以紅色為貴,源于對日神的崇拜,有著諸如“紅繩系足”“紅雙喜”“紅包”的字眼,說明人類在不同文化中對色彩的隱喻有一定趨同和共性,因而形成了這樣的概念隱喻:Happy is up,sad is down.人類身體垂直向上、血壓升高總是與積極向上的情緒相隨,這里也就引出了另一對概念隱喻:health is up;death is down.同時,也看到分屬不同文化氛圍中的隱喻帶有本土文化的印記,體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的差異性。紅色在英美文化中大多帶有貶義,如 red tape(官樣文章),see red(發(fā)怒)。在英美文化中,紅色常會引起人們不安、憤怒。關于怒氣的認知性隱喻性:人憤怒時,體內的血液流動速度加快,內部壓力加大,器官包括皮膚充血而變紅,溫度也隨之迅速升高,這時體內猶如一個盛著沸騰液體的容器,隨時可能爆裂,液體如同人的怒氣隨時都有噴發(fā)出來的危險。所以see red(生氣)僅表示怒氣的一般程度,而see scarlet(暴怒)則表示怒氣如同沸騰的液體馬上就要從容器中噴發(fā)出來。上述隱喻認知引出了Anger is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Anger is fire這樣的概念隱喻,實例如下:
A:I can see red in your eyes.
B:You almost make your mother’s blood boil.
C:I try not to reach boiling point.
漢語文化推崇陰陽理論,強調“氣”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了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這樣的概念隱喻,例如:
A:他快氣死我了。
B:聽到這個消息,小伙子氣沖斗牛。
C:別氣壞了身體。
中英文化關于Anger的這些概念隱喻又都從屬于概念隱喻Anger is heat in a container。由此得知,不同的文化內涵形成的詞匯隱喻義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側重點不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搭載一定的文化內涵,不了解深層次文化內涵,正確理解詞匯隱喻就無從談起。
在英語詞匯習得中,語言習得者應時刻注意將詞匯的隱喻納入到詞匯學習中,利用隱喻思維跨域映現(xiàn),從認知角度記憶詞匯,在大腦中形成強化記憶的模塊,不斷提高實際應用能力,不僅從字面上詮釋詞匯的意義,而且從隱喻的層面上揭示詞匯深層次的隱喻意義,充分調動語言習得者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并借此更深入地開展跨文化交際,提高英語詞匯實際應用水平。
[1]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Wome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7.
[3]G.Lakoff& 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Lakoff,George.Metaphor and Thought (seco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Saeed,J,I.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SiMawe,S.Modernism&Metaphor in Contemporary Arabic Poetry[J].World Literature Today,2001(spring):275-284.
[7]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李國南.詞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9]劉海萍.英語教學中的隱喻詞匯教學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9):77-78.
[10]束定芳.隱喻學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1]束定芳.現(xiàn)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2]束定芳.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3]王麗麗.復合隱喻的認知心理圖式[J].外語學刊,2010,(6):45-48.
[1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5]左景麗.隱喻轉喻互動關系初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9):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