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鑫,劉金林,朱衛(wèi)兵,劉建文,冮 強
(1.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十一所高超聲速沖壓發(fā)動機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74;2.哈爾濱工程大學航天與建筑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01)
超燃沖壓發(fā)動機作為未來高超聲速推進較為理想的動力裝置,目前受到各航空航天大國的高度重視[1-3]。超聲速入口氣流流動速度快,燃料在燃燒室停留時間極短。因此,超燃燃燒室中燃料的有效摻混、點火及穩(wěn)定燃燒問題成為燃燒室研究的難點。凹腔作為超聲速燃燒中簡單有效的穩(wěn)焰結構,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所重視。交錯尾部支板結構能產(chǎn)生流向渦和展向渦,可有效增強燃料與空氣的混合[4-6]。
凹腔和支板在超燃燃燒室的流動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同時存在支板和凹腔的超燃燃燒室流場中,涉及復雜的激波/膨脹波相互作用、激波點火作用、化學反應剪切層、大尺度分離流和旋渦流動、超聲速氣流的壓力傳播和燃燒的火焰?zhèn)鞑ブg的相互作用等多種相互耦合的復雜現(xiàn)象,蘊含其中的許多問題還未被人們所認知。
目前,國外文獻中尚未見到對支板/凹腔結構組合方式和位置的研究。國內中科院力學所張新宇等[7]對采用交錯支板和壁面并聯(lián)凹腔的一體化結構進行了實驗研究,實現(xiàn)了氫氣、煤油及氫氣-煤油雙燃料的點火與穩(wěn)定燃燒。陳立紅等[8]采用支板/多凹腔組合模型進行了實驗,研究燃料在不同位置噴入時,燃燒室?guī)缀谓Y構/氣動性能/燃料混合及燃燒特性的相互耦合,以及對發(fā)動機推力性能影響。結果表明,支板與凹腔一體化結構在合理配置燃料分布情況下,可獲得較好的發(fā)動機性能。
液體碳氫燃料是未來雙模態(tài)超燃沖壓發(fā)動機較為實用的燃料,但由于液體碳氫燃料(航空煤油)是由各類碳氫化合物組成,其化學反應機理十分復雜,簡化的基元反應還處于研究之中。碳氫燃料在高溫下會先裂解為低碳數(shù)的碳氫化合物,其裂解產(chǎn)物的成分主要為乙烯,而乙烯的簡化基元反應方程國外已有較多研究,雖然簡化過程不能精確分析點火或熄火狀態(tài),但能評估大尺度燃燒效應。因此,采用氣態(tài)乙烯作為燃料進行研究,可為液體碳氫燃料的研究提供參考。
由于進行超燃燃燒試驗研究需耗費大量成本,且測量手段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通過數(shù)值模擬來彌補實驗觀測手段的不足。本文首先通過大量算例驗證所采用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在此基礎上對乙烯超燃燃燒室支板/凹腔多種組合結構進行了研究,目的是為超燃沖壓發(fā)動機燃燒室設計提供參考。
采用有限體積法計算??刂品匠探M如下:
式中 i,j=1,2,3;Rs為組分的化學反應生成率;Qs為反應熱。
為了驗證本文計算方法的可靠性,對美國Wight-Patterson空軍基地空軍研究實驗室的凹腔模型和DLR支板超燃燃燒室模型進行了算例驗證,這兩個模型結構簡單、試驗結果可靠,被眾多學者作為驗證算例[9-10]。圖1給出了凹腔計算結果與文獻[9]結果對比。圖2給出了DLR支板燃燒室計算結果與實驗結果對比。由圖1和圖2可知,計算結果分別與文獻和實驗結果吻合較好,說明本文的計算方法能進行后續(xù)的超燃燃燒室流場計算。
為研究組合方式對超燃燃燒室性能的影響,本文首先構建了4種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坐標原點取在XZ平面內的支板頂點。為了便于說明,取Y軸為縱向(燃燒室高度方向),Z軸為橫向(燃燒室寬度方向),X軸為流向(燃燒室長度方向)。燃燒室入口高25.4 mm,寬30 mm,交錯尾部支板前緣角度 11.4°,尾部交錯角 36°,總長 100 mm;凹腔深 H=10 mm,長35 mm,長深比3.5,后緣角30°。乙烯噴孔中心位于距離支板尾部40 mm的側壁處,噴孔直徑1.5 mm。在距凹腔前壁面19H位置設置3°擴張角,擴張段長13H。
計算工況中縱向30表示凹腔在正Y方向的組合,凹腔前壁面與支板尾部距離30 mm;縱向60表示凹腔在正Y方向的組合,凹腔前壁面與支板尾部距離60 mm;橫向30表示凹腔在正Z方向的組合,凹腔前壁面與支板尾部距離30 mm;橫向60表示凹腔在正Z方向的組合,凹腔前壁面與支板尾部距離60 mm。
采用ANSYS ICEM-CFD網(wǎng)格生成軟件對計算模型進行結構化網(wǎng)格劃分。網(wǎng)格經(jīng)過無關性驗證,取第一層網(wǎng)格節(jié)點距離壁面1×10-4m,計算模型的網(wǎng)格總數(shù)在46萬左右??v向30計算模型的網(wǎng)格如圖4所示,其余計算模型的網(wǎng)格形式與此類似,不再重復給出。
燃燒室入口邊界條件:總壓 431.7 kPa,總溫1 800 K,馬赫數(shù)1.756,O2質量分數(shù)0.23,H2O 質量分數(shù)0.17。乙烯噴注當量比0.6,靜溫300 K,噴注Ma=1。燃燒室出口采用外推邊界。燃燒室壁面采用絕熱無滑移壁面[11]。
采用ANSYS Fluent軟件進行計算,基于密度隱式求解器求解,所有方程離散格式均采用二階迎風格式。湍流模型采用可壓縮的SST k-ε湍流模型。計算采用多重網(wǎng)格技術加速收斂。燃燒模型采用一步有限速率/渦耗散化學反應模型。各組分定壓比熱容cp由溫度的分段多項式擬合來確定。組分粘性系數(shù)、熱傳導系數(shù)通過分子動力學理論確定?;瘜W反應的方程式和反應的指前因子、活化能、溫度指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化學反應參數(shù)Table 1 The parameter of chemical reaction rate
圖5給出了無化學反應流場各計算工況Y=12.7 mm(噴孔中心)截面的壓力分布。
由圖5可見,4種計算工況在支板尾部前的波系結構無明顯差別,主要為支板前緣壓縮激波和壁面擴張引起的膨脹波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支板尾部后的波系結構受到凹腔的影響而變得差距很大,凹腔前緣和尾緣產(chǎn)生的激波會明顯地削弱支板產(chǎn)生的激波串結構,使得激波在凹腔后的燃燒室壁面反射明顯減弱,其中激波減弱最為明顯的是橫向60工況。
圖6給出了燃燒流場的靜溫分布圖。由圖6可見,橫向30和橫向60的凹腔內為高溫區(qū),結合圖7中凹腔中截面的CO2分布圖可知,橫向組合的凹腔內有較大量的產(chǎn)物存在,說明部分乙烯進入凹腔內燃燒,并產(chǎn)生了較強的駐留火焰,而縱向30和縱向60的凹腔內溫度偏低,CO2質量分數(shù)較少,說明縱向組合的凹腔穩(wěn)焰效果不如橫向組合。另外,縱向60和橫向60的高溫區(qū)域范圍相對縱向30和橫向30更大,說明凹腔遠離支板會使燃燒火焰范圍擴大,從而有利于乙烯的充分燃燒。
圖8給出了凹腔中間截面的流線,對比圖8(a)、(b)和圖8(c)、(d)發(fā)現(xiàn),橫向組合的凹腔內回流區(qū)明顯大于縱向組合,說明橫向組合的凹腔對火焰穩(wěn)定更加有利。對比圖8(c)和圖8(d)的后緣位置發(fā)現(xiàn),橫向60的凹腔回流對主流的卷吸作用更強,證明了凹腔遠離支板對燃燒流場的影響更大,且可卷吸更多的乙烯進入凹腔,形成較強的駐留火焰,從而穩(wěn)定燃燒。
表2為燃燒室的總壓恢復系數(shù)統(tǒng)計。由表2可見,縱向組合的dx增大時,引起的總壓恢復系數(shù)增大幅度較小,而橫向組合dx增大時,總壓恢復系數(shù)增大較為明顯,且橫向60的總壓損失為計算工況中最小的,與圖5的激波系結構分析結果一致。
圖9為支板后的燃燒室空間內燃燒效率,其計算采用Eklund等[12]的燃燒效率計算方法,即
由4條曲線對比可見,橫向60的燃燒效率最高,這也印證了橫向60的燃燒室構型為計算工況中性能最好的。通過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凹腔距支板較遠的橫向組合方式性能較好。
由于凹腔與支板之間的距離dx對燃燒室性能有較大影響,以下針對橫向組合討論了dx對燃燒室的性能影響,計算中改變dx時,凹腔以后的結構不變。圖10給出了總壓恢復系數(shù)y(%)隨dx的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計算結果擬合得出的多項式為式(7),式(7)與計算值的誤差不大于2.5%。
表2 總壓恢復系數(shù)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由圖10可見,總壓恢復系數(shù)隨dx的變化呈現(xiàn)拋物線的變化趨勢,說明存在最佳的dx使燃燒室的總壓損失最小,該值約為dx=0.15 m。
圖11給出了燃燒效率η(%)(燃燒室出口)隨dx的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計算結果擬合得出的多項式為式(8),式(8)與計算值的誤差不大于3%。
由圖11可見,初始時燃燒效率隨著dx的增加而迅速升高,當dx達到某值時,升高趨于平緩。理論上,燃燒室長度越長,氣流滯留時間越長,燃燒越充分,但實際設計中燃燒室長度受到限制。因此,需在盡可能高的燃燒效率下選擇燃燒室的長度。
綜合圖10和圖11可知,增加凹腔與支板尾部距離,對于提高燃燒室性能是有利的,但增加dx無疑會使燃燒室整體加長。當dx=0.15 m時,總壓恢復系數(shù)達到最大,同時燃燒效率也較高。
(1)橫向組合的凹腔內回流卷吸作用強于縱向組合。
(2)凹腔遠離交錯尾部支板,可卷吸更多的乙烯進入凹腔,形成較強的駐留火焰,從而穩(wěn)定燃燒,使得燃燒火焰擴散效果更好,燃料燃燒效率更高。
(3)凹腔與支板橫向組合,凹腔距支板尾緣距離為0.15 m時,總壓恢復系數(shù)達到最大,燃燒效率也較高。
[1]Curran E T,Murthy S N B.Scramjet propulsion[M].Progress in Astronautics and Aeronautics,2002.
[2]Heiser W H,Pratt D T.Hypersonic airbreathing propulsion[M].Washington D C,AIAA Education Series,1994.
[3]劉建文.雙模態(tài)超燃沖壓發(fā)動機流場數(shù)值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
[4]Gruber M R.Funda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an integrated fuel injector/flameholder concept for supersonic combustion[R].AFRL-PR-WP-TR-1998-2111.
[5]任春雷,蘇義,劉衛(wèi)東.超燃沖壓發(fā)動機支板混合特性研究[C]//第二屆高超聲速科技學術會議文集.2009.
[6]劉林峰,覃正,項林,等.待煤油在含波瓣支板高速氣流中噴射的實驗研究[C]//第十四屆全國激波與激波管學術會議文集.2010.
[7]張新宇,陳立紅,顧洪斌.超燃沖壓模型發(fā)動機中支板/凹腔一體化穩(wěn)焰結構[C]//全國流體力學青年研討會論文集.2003.
[8]陳立紅,顧洪斌,張新宇.支板凹腔一體化超燃沖壓發(fā)動機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7.
[9]Gruber M R,Baurle R A,Mathur T,et al.Fundamental studies of cavity-based flameholder concepts for supersonic combustors[R].AIAA 1999.
[10]Oevermann M.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urbulent hydrogen combustion in a scramjet using flamelet modeling[J].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
[11]Taha A A,Tiwari S N and Mohieldin T O.Effect of pilot energy on the flame holding in scramjet engines[R].AIAA 2003-5205.
[12]Eklund D R,Baurle R A and Gruber M R.Numerical study of a scramjet combustor fueled by an aerodynamic ramp injector in dual-mode combustion[J].AIAA 2001-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