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留
為探討熊去氧膽酸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治療效果,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月應用熊去氧膽酸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26例,并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2月至2009年1月就診于我院的符合入選條件的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52例,按入院先后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3例,女23例,年齡19~65歲,平均(41.3±9.5)歲,病程7 d~8年;對照組:男2例,女24例,年齡23~68歲,平均(44.3±10.7)歲,病程13 d~7.5年。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相關標準 所有患者符合如下標準:入選標準:①ALP升高伴γ-GGT升高。②有明確的TBil、ALT等肝功能指標明顯異常。③AMA陽性和/或肝組織檢查有PBC的特異性病變。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升高。⑤影像學檢查無肝外膽管梗阻征象。⑥試驗前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⑦排除酒精性、病毒性、藥物性肝炎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肝功損害。排除標準:①有終末期肝病并發(fā)癥。②合并有其他臟器嚴重并發(fā)癥者。
1.3 方法 對照組:均給予復方甘草酸苷120 mg/d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針1800 mg/d靜脈滴注保肝并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給予補充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利尿劑利尿及支持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熊去氧膽酸,開始250 mg/d,每4 d加一次量,直至達到目標劑13~15 mg/(kg·d),12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表現(xiàn):乏力、納差、肝區(qū)不適、皮膚黃染等。②ALP、γ-GGT、ALT、AST、TBIL、DBIL 等相關肝功指標的變化。③用藥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ALP、γ-GGT、ALT、TBIL 等肝功指標較治療前下降≥50%,或低于正常上限值2倍以下;無效:臨床癥狀與肝功指標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本組總觀察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46%;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 65.38%,χ2=3.900,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間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間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為見明顯不良反應,該藥相對安全。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種被認為病因不明的慢性膽汁淤積性疾病,多見于中年女性,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9。美國婦女的患病率可達40/10萬,該病主要累積肝內膽管系統(tǒng),病理上主要表現(xiàn)為肝內膽管進行性破壞,伴匯管區(qū)炎癥和纖維化,進一步可發(fā)展為肝纖維化,最終可發(fā)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1]。PBC患者體內具有高度特異的抗體,其中抗線粒體抗體(AMA)多見(95%陽性),尤其是AMA-M2高度陽性為 PBC的血清學診斷標志。治療上,目前以對癥和支持治療為主,延緩或阻止病程進展至肝硬化,延長患者的生存期[2]。
熊去氧膽酸(UDCA)是一種對肝臟有益的親水性膽汁酸,為目前唯一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用于治療該病的藥物,也是唯一經(jīng)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藥物。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開始治療劑量給予250 mg/d,每3~4 d增加一次劑量,直至達到13~15 mg/(kg·d),可以有效的減少不良反應。其作用機制主要以下幾點[3,4]:①它可以促進膽汁酸向膽小管排泌,并且競爭性抑制膽汁酸在回腸的重吸收,從而降低了疏水性膽汁酸的濃度,保護肝細胞及膽管細胞。②它可以通過抑制外周血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抗體的產(chǎn)生,抑制膽管上皮細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過度表達,抑制損害性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提升有益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等多種途徑調節(jié)免疫。③通過抑制肝細胞和膽管細胞線粒體膜的通透性增加以及激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而起到抑制膽管細胞凋亡的作用。本研究資料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8.4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38%,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表現(xiàn)。
熊去氧膽酸為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有效藥物,可以在臨床上繼續(xù)推廣應用。
[1] Concepcion AR,Medina JF.Approach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rough animal models.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2;36(1):21-28.
[2] Poupon R.Treatment of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with ursodeoxycholic acid,budesonide and fibrates.Dig Dis,2011;29(1):85-88.
[3] Kim KA,Jeong SH.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Korean J Hepatol,2011;17(3):173-179.
[4] Tanaka A,Harada K,Ebinuma H,et al.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utoimmune hepatitis overlap syndrome:A rationale for corticosteroids use based on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Hepatol Res,2011,41(9):87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