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蓮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云南宣威 655400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IU)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以病程持續(xù)或超過6周、反復出現風團伴瘙癢為特征。CIU的治療目前缺乏特異性藥物,治療十分棘手[1-2]。為探討更為有效安全的治療藥物,筆者于2008年6月~2010年9月采用咪唑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68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6月~2010年9月在本科門診就診的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13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皮膚性病學》中有關“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3]:以瘙癢和一過性風團為主要臨床癥狀,發(fā)作頻繁,風團持續(xù)時間在24 h以上,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病程在6周以上。②1個月內未用過糖皮質激素,2周內未用抗過敏藥物。③年齡≥18歲或≤65歲。④無治療藥物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肝腎功能異?;蛴形秆?、胃潰瘍或合并感染者。③正在服用或2周內有服用治療蕁麻疹的藥物者。④由于物理因素或其他已知原因引起的蕁麻疹。共有136例符合納入標準,采用隨機字母表法將納入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18~65 歲,平均(36.3 ±7.8)歲;病程 8 周~12年,平均(1.73 ±1.24)年。對照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20~64歲,平均(38.6 ±8.7)歲;病程 7 周~11 年,平均(2.02 ±1.36)年。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嚴重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予以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北京市亞華醫(yī)藥有效公司生產)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咪唑斯汀緩釋片口服(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 mg,1日1次。對照組予以依匹斯汀,每晚口服1 片,每片10 mg,睡前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日,進行療效評估。
參照文獻[4]擬定。①治愈:風團全部消退,無瘙癢、皮膚劃痕試驗陰性,臨床療效指數下降率≥90%。②顯效:風團大部分消退,輕度瘙癢,臨床療效指數下降率≥60%,且<90%。③進步:風團部分消退,中度瘙癢,臨床療效指數下降率≥20%,且<60%。④無效:風團無明顯消退,瘙癢明顯,臨床療效指數下降率<20%。臨床療效下降指數=(治療前總計分-治療后總計分)/治療前總計分×100%;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2.0 軟件完成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2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75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患者風團消失時間、療程后1個月復發(fā)頻次改善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風團消失時間、療程后1個月復發(fā)頻次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風團消失時間、療程后1個月復發(fā)頻次比較(±s)
組別例數 風團消失時間(h) 復發(fā)頻次(次/月)觀察組對照組68 68 t值 P值3.58 ±1.47 4.11 ±1.25 2.265<0.05 3.83 ±1.26 4.32 ±1.27 2.259<0.05
兩組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口干、困倦、乏力、嗜睡,其他頭痛、便秘、皮疹等嚴重不良反應均未出現。觀察組總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65%(12/68),對照組為13.24%(9/6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是一種由變態(tài)反應導致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其通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大多數的CIU患者難以找到明確的過敏原,相關的發(fā)病機制亦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IgE介導的體液免疫參與及輔助性T淋巴細胞亞群(TH1 和TH2)比例、功能失調的細胞免疫機制參與有關[5]。復方甘草苷注射液具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主要是通過誘導T淋巴細胞增殖活化、誘導淋巴細胞產生干擾素、促進胸腺外T淋巴細胞分化增強;此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炎、類固醇、免疫調節(jié)作用,能夠使皮膚、黏膜的組織腫脹減少。
咪唑斯汀是第二代抗組胺藥,能夠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受到抑制,并對肥大細胞內花生四烯酸代謝的5-脂氧合酶有抑制作用,能夠使白三烯等炎性介質的生成減少,從而使嗜堿性粒細胞表面CD63 的表達抑制,減輕花生四烯酸誘發(fā)的水腫癥狀。此外,咪唑斯汀尚能阻滯C蛋白激酶(PKC)介導的AKT信號傳導途徑,從而使肥大細胞對外來抗原的反應受抑制。觀察結果顯示,咪唑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后患者的風團消失時間等癥狀和體征均有顯著改善,其總有效率為88.2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5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停藥后1個月兩組均有復發(fā),咪唑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治療組的復發(fā)頻次改善情況明顯低于依匹斯?。≒<0.05)。有研究表明,咪唑斯汀口服能迅速吸收,服藥后1.5 h血藥濃度達峰值,具有起效快,且作用持久的特點。本組研究顯示,咪唑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治療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7.65%)與依匹斯?。?3.24%)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咪唑斯汀很難通過血腦屏障,幾乎沒有嗜睡不良反應,也沒有抗膽堿能作用。兩組在研究過程中均未見明顯嚴重不良反應,僅表現為口干、頭暈、惡心等一般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咪唑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應用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可以從抗組胺和調節(jié)機體免疫狀態(tài)方面協(xié)同發(fā)揮治療作用,臨床療效確切,治療期間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 張穎.依巴斯汀聯(lián)合甘草酸二銨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09,31(21):2930-2931.
[2] 陳華全.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的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9):27-28.
[3] 吳志華.皮膚性病學[M].5 版.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2006:208.
[4] 任春.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65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17-18.
[5] 張開顏.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lián)合左西替利嗪治療老年特發(fā)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