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情深而不詭”出自《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宗經(jīng)》篇曰:“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①。學界對其中“情深而不詭”的解釋存在較大爭議。筆者綜合前人已有理論成果,結(jié)合其他古典文獻,采用文獻內(nèi)證的方法,試為之解。
上述“六義”中“‘情深’是首要的”②,對“情”的相關(guān)解釋有“感情”說、“思想”說以及“思想感情”說三類。持“感情”說者有詹瑛《文心雕龍義證》③、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④、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⑤、牟世金、陸侃如《文心雕龍譯注》⑥以及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范疇》⑦等⑧?!八枷搿闭f的持有者以李炳勛為代表⑨,而“思想感情”說以王元化⑩、王運熙?、陳書良?等人為代表。
對“情深而不詭”的“情”,要依《宗經(jīng)》篇中具體語境來探求其義?!蹲诮?jīng)》篇“首段總贊經(jīng)文,次段詳論五經(jīng)文體,名圣制深遠可則,末端明文必宗經(jīng)之理”?,“末端”之首句為“稟經(jīng)以制式”。有學者指出,“稟經(jīng)以制式”,就是“模經(jīng)為式者”,故能“自入典雅之懿(《定勢》)”,“凡‘典雅’的風格,都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取法經(jīng)書的”?,“自然具有雅正之美”?。
《宗經(jīng)》篇在“稟經(jīng)以制式”之后,接著提出“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傲x”,“善也”,有美好之意,故能與“懿”通?,“六義”即是“典雅之懿”、“雅正之美”的具體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主要體現(xiàn)在對經(jīng)書“修辭”、“文辭”、“筆彩”以及“語言”的模仿上。《宗經(jīng)》篇批評“建言修辭,鮮克宗經(jīng)”的現(xiàn)象,從反面申述“宗經(jīng)”的意義。由此可知,經(jīng)典的“修辭”是被模仿的對象。
《詔冊》篇稱“潘勖九錫,典雅逸群”,《風骨》篇曰“潘勖錫魏,思摹經(jīng)典”,《才略》篇有云“潘勖憑經(jīng)以騁才”,這些都是從宗經(jīng)的角度對潘文進行肯定。研究者指出,“潘文在文辭上摹仿經(jīng)書”,作品“剛健有力”,劉勰對此是極為推崇的?。所以,“文辭”也是被取法的對象。
《才略》篇稱“孫盛、干寶,文勝為史,準的所擬,志乎典訓,戶牖雖異,而筆彩略同”?!皽实乃鶖M,志乎典訓”即“文能宗經(jīng)”?,所以“筆彩略同”即表明要取法經(jīng)書的“筆彩”。綜上所述,“六義”主要體現(xiàn)在“宗經(jīng)”之文對經(jīng)書文意與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的模仿,以及相應(yīng)審美效果的追求方面。作為“六義”的下位詞,“情深而不詭”的“情”應(yīng)含文意表達之意。
必須指出,“古代理論家只是在極其粗糙的意義上”來解釋問題的?。前文所謂的“文意表達”同樣是一種比較含糊籠統(tǒng)的概念表述,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內(nèi)容”、“文意”之意;二是對“內(nèi)容”、“文意”作出的“表達”之意。這里的“表達”不是動詞,而以“修辭”、“文辭”以及“筆彩”為表現(xiàn)形式,遵循一定的表達原則,或借助某種表現(xiàn)手段,進而生成相應(yīng)的表達效果?。
在《文心雕龍》中,“情”字有時使用雙層意蘊,有時單用其中之一。由于《文心雕龍》中的術(shù)語被劉勰一以貫之的運用,適宜用同書自證。下面,筆者試列舉其它與文意表達相關(guān)的“情”,以為之證。
《征圣》篇稱“或博文以該情”,又稱“《邠詩》聯(lián)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就其操作層面而言,“博文以該情”無過于“章”、“句”、“說”、“辭”,屬于作品“修辭”、“文辭”以及“筆彩”的范疇?。在“表現(xiàn)形式合乎文章法則”的原則指導下?,創(chuàng)作者通過使用“繁贍”的“文辭”,“擴大篇幅”?,實現(xiàn)“該情”的目標,這樣的作品自然“不病其繁”?。因此,“博文以該情”的“情”含有表達之意。
《明詩》篇曰“情必極貌以寫物”。有論者指出,此句可呼應(yīng)《物色》篇的“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由此可見,“情必極貌以寫物”的“情”以“巧言”為表現(xiàn)形式,以“曲寫毫芥”為表現(xiàn)手法,而作品產(chǎn)生的效果是“如印之印泥”。所以,“情必極貌以寫物”是指作品的表達必須極盡摹寫刻畫景物全貌之能事。
《章表》篇稱“章式炳賁,志在典謨”。理想的“章”應(yīng)該以“文辭”、“筆彩”為“表現(xiàn)形式”?,合乎“修辭法則”,并“追求典謨的范式”,才能達到“要而非略,明而不淺”的審美效果?。因此,“志在典謨”的“志”能被理解成表達的意思。
《奏啟》篇曰“傅咸勁直,而按辭堅深;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各其志也”。有論者認為,這里的“志”是“修辭主張”的意思?。筆者大體上同意這一觀點,因文學作品以“修辭”為媒介,來反映作者的“主張”。然而,“志”還須呼應(yīng)前文的“辨析疏通為首”,同時概括“堅深”、“闊略”兩種不同的文風,而“修辭主張”之說顯然不足以涵蓋上述全部內(nèi)容。若釋之以文意表達,則豁然開朗。首先,作者的“主張”能夠被容納在文意的概念之中。然后,以文意為表達對象,以“文”、“辭”為表現(xiàn)形式,以“辨析疏通為首”要的表現(xiàn)原則?。最后,“堅深”、“闊略”是由此而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按《文心雕龍》中“情”、“志”混用的邏輯推理?,“情深而不詭”的“情”能被當作文意表達來理解。
《定勢》篇稱“繪事圖色,文辭盡情”。劉勰以“繪事圖色”比“文辭盡情”,喻體中的“色”以及“繪事”皆為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層面的表述,“繪事圖色”意為通過顏色來表現(xiàn)繪畫?。本體與喻體同構(gòu),“文辭”與“情”應(yīng)該屬于同一范疇。而且,“繪事”是顏色的最終目的,“情”當然是“文辭”的表達對象,所以“文辭盡情”的“情”是內(nèi)容的意思?!拔霓o盡情”意即用文辭來充分的反映文意,“情深而不詭”也是要通過“文辭”等形式來實現(xiàn),則兩“情”字可相互為證。
“情深而不詭”的“情”與“深”、“詭”相關(guān)聯(lián),正確解釋后面的這兩個字,將加深我們對“情”的理解。
如前所述,“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即闡述通過取法經(jīng)書的內(nèi)容與形式,來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情深而不詭”的“深”的意蘊必與經(jīng)書的內(nèi)容與形式之“深”相關(guān)聯(lián)。
《原道》篇稱“符采復(fù)隱,精義堅深”,是全書唯一涉及五經(jīng)內(nèi)容或形式之“深”的文獻內(nèi)證?!皥陨睢钡摹熬x”不但都與《易》相關(guān),而且本身就能呈現(xiàn)出“曲隱”的審美效果?。
“符采復(fù)隱”,“符”含玉石、寶玉之意,“采”是“文采”的意思??!峨[秀》篇稱“隱之為體”,譬“川瀆之韞珠玉”。有論者指出,隱美好像“溫潤的美玉”?,故有“符”的品質(zhì)。《隱秀》篇贊語稱“深文隱蔚”,一般釋“蔚”為“文采”,則“采”與“蔚”通?。同時,《文心雕龍義證·原道》篇在解釋“符采復(fù)隱”的“隱”時,引《隱秀》篇“隱以復(fù)意為工”為證?,則兩“隱”相通。綜上所述,“符采復(fù)隱”即是“隱蔚”。
正如“深文”與“隱蔚”一體,“精義堅深”與“符采復(fù)隱”也無須強分。無論“精義堅深”內(nèi)涵如何,《易》必然表現(xiàn)出“曲隱”?的一面。在《宗經(jīng)》篇中,劉勰表示,只有作品“宗經(jīng)”,才能使其具備相應(yīng)的審美效果。以此而論,“情深而不詭”的“深”確有“曲隱”之貌。
前文提到,“六義”主要是通過取法經(jīng)書“修辭”、“文辭”以及“筆彩”,來獲得審美效果,則“詭”的文獻內(nèi)證應(yīng)結(jié)合“言”、“辭”、“文”等字。
《宗經(jīng)》篇有云“《尚書》則覽文如詭”,下文為“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霸帯迸c“暢”,“曉”與“隱”,互為反正。由上述可知,這里的“詭”是“曉”、“暢”的對立面。
《封禪》篇稱“詭言遁辭”,“詭”、“遁”互訓?!岸蒉o”,則可參看《諧隱》篇的“遁辭以隱意”。有論者指出,“諧辭隱語都是人們對某事不滿,不得不說,又不便明言直說”??!肚椴伞菲弧安蔀E辭詭,則心理愈翳”。這里的“心理”指“內(nèi)心的思想”,而“翳”是“掩覆”的意思?,全句是說“辭詭”或“詭辭”會“掩覆”作者內(nèi)心思想的傳遞??梢?,“詭言”與“辭詭”的“詭”都是在表達上不能“昭明”、“曉暢”?的意思。
《總術(shù)》篇曰“詭者亦曲”。劉勰認為,“詭者”,“時似乎玉”,實為“碌碌之石”。此謂“詭”與曲隱相似,但是二者的文學價值相差甚遠。顯然,這一評價可與《隱秀》篇的“晦塞為深,雖奧非隱”相互印證?,而“晦塞”又與上段的“掩覆”之間有相通之處。據(jù)此判斷,這里的“詭”仍然是指文學表達上的不暢。
“深而不詭”,合而言之,是指文學的表達可以適度曲隱,但不宜過度曲隱,更不能晦澀難懂。同樣作為“六義”之一,“文麗而不淫”是要求文采的適度使用,追求“文不滅質(zhì)”、“彬彬君子(《情采》)”的審美效果,反對當時“離本彌甚,將遂訛濫(《序志》)”的文風。不難判斷,這兩義都是從適度而不過度的角度來闡述“六義”的。這種類型的表述方式在先秦時已然存在,如《論語·八佾》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皆為明證。因此,本段關(guān)于“深而不詭”的解釋是合乎邏輯的。
綜上所述,“曲隱”的“深”,“晦塞為深”的“詭”,以及“情深而不詭”的“情”都涉及了文意的表達問題。
劉勰撰寫《文心雕龍》時,曾廣泛汲取前代的理論成果。就本文而論,“情深而不詭”與《禮記·樂記》篇“情深而文明”,顯然就具有這種承接關(guān)系?!扒樯疃拿鳌保追f達謂“言之于外,情由言顯,是‘文明’也”?。以廣義言之,《禮記·樂記》篇的“情”含有內(nèi)容之意,如“知禮樂之情者能作”,“文”則能被理解為某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如“聲成文,謂之音”,“識禮樂之文者能述”,“明”自然是“文”表現(xiàn)“情”而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效果。
劉勰系統(tǒng)化了《禮記·樂記》中的音樂理論,并把它應(yīng)用于文學上。首先,作為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文”須具備用于表現(xiàn)內(nèi)容的形式,遵循藝術(shù)的表達原則,或者借助一些表現(xiàn)手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文”體現(xiàn)為對語言等載體合乎表達規(guī)則與表現(xiàn)手法的應(yīng)用。兼之《禮記·樂記》中的“情”能被當作內(nèi)容來理解,使“情深而文明”的“情”與“文”能分別對應(yīng)文意表達的雙層意蘊。
其次,《文心雕龍》中的“情”、“文”或者對舉,“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神思》)”,“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shù)(《定勢》)”,或者與之相關(guān)的概念表述相類,“文術(shù)多門(《神思》)”,“秉茲情術(shù)(《定勢》)”??梢?,二者在功能與意義方面有相通之處。因此,劉勰融合含有“內(nèi)容”之意的“情”與用于表現(xiàn)“情”的“文”,使其統(tǒng)一于《宗經(jīng)》篇“情深而不詭”的“情”上,是完全可行的。
最后,《文心雕龍》特別推崇“文明”的審美范疇,《原道》篇曰“言立而文明”,《風骨》篇稱“使文明以健”。就“情深而不詭”言之,“不詭”本身就有“明”的意思,“情”與“文”有相類之處,所以“情不詭”能與“文明”通。
由是觀之,“情深而文明”與“情深而不詭”不僅在句式以及語言表達方面相似,而且前者在內(nèi)部思維模式上對后者也是有所啟發(fā)的。
從全書的理解框架出發(fā),《文心雕龍》“是一部寫作指導或文章作法”的著作??!扒樯疃辉帯?,乃至于“六義”,其核心在于怎樣用最恰切的“修辭”、“文辭”、“筆彩”以及“語言”,把作者的所感所想轉(zhuǎn)化為文意,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在解決好這一問題的基礎(chǔ)上,作者使用具備“‘六義’之美”的文藝形式,承載想要表達的文意,傳遞給讀者,最好能達到“遙聞聲而相思(《知音》)”的共鳴,從而最終實現(xiàn)“君子處世,樹德建言”,“名逾金石之堅(《序志》)”的理想,這樣的解釋才合乎劉勰對“宗經(jīng)”之文的期待。
①②③?????????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2、40、41、84、85、86、541、1118、1169、1506-1507、1512-1513、1828-1829 頁。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引用的《文心雕龍》中的原文部分均出自此書。
④??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5、6、7 頁。
⑤?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 77、557頁。
⑥牟世金、陸侃如《文心雕龍譯注》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126頁
⑦?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范疇》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61、204 頁
⑧馬白《評劉勰的“六義”說》,《學術(shù)月刊》1980年第8期;劉建國《〈宗經(jīng)〉芻議》,《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趙盛德《從〈文心雕龍〉“六義”說看劉勰的審美原則》,《廣西師院學報》1986第 3期;李映山《“六觀”與“六義”辨——兼論〈文心雕龍〉的文學批評標準》,《郴州師范高等??瓶茖W院學報》1999年第3期;卓吾中《劉勰宗經(jīng)主張之長短》,《海南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莫恒全《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疏釋》,《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運麗君《〈文心雕龍·宗經(jīng)〉辨疑》,《語文學刊》2006年第5期。
⑨李炳勛《〈文心雕龍〉“六義”說辨析——與馬白同志商榷》,《中州學刊》1981年第3期。
⑩?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 214、215頁。
???王運熙《文心雕龍?zhí)剿鳎ㄔ鲅a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205、303-306 頁。
??陳書良《〈文心雕龍〉釋名》,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 35-36、96頁。
?“情深而不詭”以“內(nèi)容”、“文意”為表達對象,以“修辭”、“文辭”以及“筆彩”為表現(xiàn)形式,以“宗經(jīng)”為表達原則,以“深而不詭”為表達效果。
?《章句》篇謂“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論說》篇稱“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可知“章”、“句”、“說”要落實到“言”上。而且,“言立而文明”,“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原道》)”,“文采所以飾言(《情采》)”,“言”又與“文”緊密聯(lián)系。因此,后文論“情深而不詭”的“詭”,須結(jié)合“言”、“辭”、“文”等字。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明詩》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 91、272 頁。
?《章表》篇云“章以造闕……以文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贊語稱“辭令有斐”。這里的“文”即“辭令有斐”,而“辭令有斐”可通《才略》篇的“辭令華采”,也就是“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從而能呼應(yīng)前文的“文辭”、“筆彩”等。參看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45、1766頁。
?或以為本于《論語·先進》篇的“各言其志’”,本文不取此說。就“志在典謨”而言,它的主語顯然是“章”,因為“章式炳賁”、“要而非略,明而不淺”的主語都是“章”,所以這里的“志”與人的“情志”、“心志”無關(guān)。類似的表述參考《才略》篇“準的所擬,志乎典訓”。
?《奏啟》篇曰“辭亦通辨”,可知“辨析疏通”能限定“修辭”、“文辭”以及“筆彩”等表現(xiàn)形式。
?《聲律》篇稱“識疏闊略”,則“疏通”可呼應(yīng)“闊略”?!墩撜f》篇曰“鉆堅求通,鉤深取極”,可知“堅”與“深”通,又稱“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則知“辨”與“析”通。《銘箴》篇有云“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事”“核以辨”與“文”“簡而深”均為文之“大要”,可知“事辨”與“文深”實為體用不二,是以“辨”呼應(yīng)“深”,“辨析”可呼應(yīng)“堅深”。所以,“辨析疏通”能夠呼應(yīng)“堅深”、“闊略”。
?如《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辨騷》篇“《騷經(jīng)》、《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情采》篇“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知音》篇“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其“情”、“志”皆可通。
?或解釋為“圖畫用來描寫顏色的”,后文有云“色糅而犬馬殊形”,可知顏色是表現(xiàn)繪畫的。
?《征圣》篇曰“四象精義以曲隱”,“雖精義曲隱”。
?《宗經(jīng)》篇謂“夫《易》……言中事隱”,可呼應(yīng)“精義曲隱”。
?《文心雕龍》中“曉”、“明”、“昭”、“暢”可以互訓,如《宗經(jīng)》篇“文意曉然。故子夏嘆《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風骨》篇“洞曉情變,曲昭文體”,《镕裁》篇“綱領(lǐng)昭暢”,《序志》篇“軍國所以昭明”,等等。此外,《文心雕龍·章表》有云“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志在典謨”即是“宗經(jīng)”,則“志”可呼應(yīng)“情深而不詭”的“情”,“明而不淺”可呼應(yīng)“深而不詭”。
?《禮記正義·樂記》孔穎達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影印,第308頁。
?《禮記·樂記》篇曰“聲成文,謂之音……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又稱“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前者的“文”與“律”互訓,是一種遵循某種規(guī)則的客觀存在,而以“宮”、“商”、“角”“征”、“羽”是表現(xiàn)手段。后者論“文”以“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是討論“文”的表現(xiàn)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