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標
(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越絕書》史學思想初探
郭金標
(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越絕書》是一部歷史著作,它的史學思想內(nèi)涵極其豐富。其主要表現(xiàn)為:重人事,但始終沒有擺脫尊天命的禁錮;在發(fā)展觀上,全書持歷史循環(huán)論思想;堅持英雄史觀,把國家的興亡寄托于君主一人;在歷史哲學上,堅持由天人感應為支撐的正統(tǒng)觀的思想。
《越絕書》;史學思想;歷史循環(huán)論;英雄史觀;正統(tǒng)觀
“《越絕書》年代悠久,內(nèi)容豐富,是我國一部值得珍貴的歷史文獻。對于此書,歷來有不少學者花費過大量精力,獲得了許多成果?!保?]36-40作為一部史學著作,《越絕書》具有豐富的史學思想內(nèi)涵,然而,從它問世之時,鑒于它的特殊性,學者們對于這部書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它的作者、卷帙、體例等方面,很少有學者去關注它的史學思想,可以說,目前在史學思想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中,筆者從史學思想的角度對這本書作以分析。
成書較早的《越絕書》有那個時代并不多見的可貴精神,即在記述吳越歷史時體現(xiàn)其對人事的重視,在探討越興而吳敗的原因時,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保?]2而“與人同時而戰(zhàn),獨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將?!保?]29雖然這里的“人”、“將”仍然是國君大臣等國家的少數(shù)上層統(tǒng)治者和所謂的“圣人”而不是指一般民眾,然而,在科學不太發(fā)達的封建社會,能敢于對天命提出挑戰(zhàn),能認識到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由人事來決定的,這是很值得推崇和贊賞的,體現(xiàn)了春秋以來的社會發(fā)展和人們認知的提高。
不過,全書始終沒有擺脫天命的決定論思想,或者說,全書的人事觀是建立在天命論的基礎之上的?!白迂暸c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蜃釉唬骸凰酪??!焐讎赫?,欲以亡吳。吳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薄昂我匝灾??”曰:“種見蠡之時,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2]2“太宰嚭”的生死是由上天決定的。而這段話表明,國家的命運是由上天注定的,如此明顯的天命論思想,在《越絕請糴內(nèi)傳第六》中依然體現(xiàn)“天若棄之,吳必許諾”[2]35,請糴之事夫差必應,因為天亡有罪之人,夫差的言行也是由上天所決定的?!拔粽呱仙n以越賜吳,吳不受也?!保?]39當夫差被擒之時,吳王曰:“聞命矣?!保?]76所謂“知天命”,而公孫圣亦稱“命屬蒼天,不可逃亡?!保?]74后遭到“王乃使力士石番,以鐵杖擊圣,中斷之為兩頭?!钡慕Y局。
全書中所記載的無論是諸侯國的命運還是君主和大臣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可謂是“天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要亡君,君不得不亡”。《越絕書》雖然很強調(diào)成事在人的觀念,但始終沒有沖出其所處時代的樊籬,這是在所難免的。同時,也說明了史學思想的發(fā)展和自然科學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
“關于歷史的走向問題,古代哲學存在著嚴重的循環(huán)論傾向,習慣于把人類社會的歷史視為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保?]而歷史循環(huán)論就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是周而復始、簡單的重復輪回的歷史理論。它是循環(huán)論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是一種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歷史觀。循環(huán)論典型代表是齊人鄒衍,《越絕書》的很多地方提到五德終始說,如計倪對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穣,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日月、星辰、刑德,變?yōu)榧獌矗鹉舅鹜粮鼊?。”?]31
不僅是王位,還有自然界、社會的發(fā)展中的歷史循環(huán)論思想在全書都有充分體現(xiàn),越將稱霸,范蠡謂大夫種曰:“三王則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運歷紀,千歲一至。黃帝之元,執(zhí)辰破巳。霸王之氣,見于地戶?!保ā对浇^書·外傳記范伯傳》)堯舜禹是“三皇”的重復,而春秋五霸則是“五帝”的來世?!疤煜铝鶜q一穣,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2]30范子曰:“天道三千五百歲,一治一亂,終而復始,如環(huán)之無端,此天之常道也?!保?]93縱觀漢代的學術發(fā)展,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大一統(tǒng)思想,要到遙遠的吳越的影響,而董仲舒繼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在漢代產(chǎn)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全書多次提到此說也說明了這一點,這些在漢時期的學術文化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
《越絕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敘述吳越爭霸的歷史過程,涉及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著者以越國為中心,以越王勾踐為主角,敘述了越王稱霸的經(jīng)過和艱辛,突出越王的正面形象,而以吳王夫差作襯托。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來突出勾踐的越國英雄史。
全書共提到四個君王,作者稱頌的是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而以反面形象出現(xiàn)的是楚平王和吳王夫差。先說楚平王,人品極差,好色進而奪子之婦;聽信讒言,殺害無辜之臣——吳奢,如伍子胥所言“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以報子也!”最后淪落“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5]的下場。而吳王夫差也是一個性格暴戾、偏聽偏信的人,且好與人爭,《史記》卷三十一記載“七月辛丑,吳王輿晉定公爭長”的經(jīng)過。[6]在《吳王占夢第十二》一卷,因其所做之夢而“覺悟而起,其心惆悵,如有所悟。即召太宰而占之?!碧讎和镀渌茫f的都是吉言,因而“吳王大悅,而賜太宰嚭雜繒四十疋”。但是,夫差的內(nèi)心還是心存疑慮,于是,再召公孫圣占之,而公孫圣因說的是所占實情而被殺,這些充分體現(xiàn)了吳王闔閭剛愎自用的性格。在《左傳》中,子西評價夫差“今聞夫差次有臺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左傳》也充分說明了夫差貪圖享受,不重視人民的治國之道。
而越王勾踐之所以能成就霸業(yè),是因為他善于納諫,懂得用人之道,懂得讓臣下發(fā)揮其特長?!对浇^書》中以大量的語言講述了越王勾踐對于身邊人的請示和征諫。如《越絕計倪內(nèi)經(jīng)第五》《越絕請糴內(nèi)傳第六》《越絕外傳計倪第十一》《越絕內(nèi)徑九術第十四》《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都以大量的語言講述了越王勾踐對于身邊人的請示和征諫,無論是對于文種、范蠡、計倪甚至是對于遠道而來的子貢,勾踐都以最謙遜的態(tài)度,給予最熱忱的尊重,耐心聽取并把有利于國家治理,成就霸業(yè)的計策、建議予以采納。這些都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氣和度量。
《越絕書》的著者以吳越賢人的身份,站在吳越的立場對春秋時期的權謀之術做了細致入微的描述。歷史常以成敗而論英雄,而在中央集權的封建帝王社會,國家的命運卻和少數(shù)人的命運常連為一體,因為船再大,掌舵的只是少數(shù)人,因此,君主的決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起著興衰成敗的作用,而越王勾踐成就霸業(yè)的為君治國之道也會隨著《越絕書》的廣為流傳并大放異彩。
天人感應之說,源自《尚書·洪范》。《漢書·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保?]1316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引起的,《越絕書》師從春秋,自然傳承了這種觀點.在《吳內(nèi)傳》有“周公乃辭位……天暴風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樹木盡偃……周公反國,天應之福。五谷皆生,樹木皆起,天下皆實。此周公之盛德也。”[2]27而《寶劍篇》“闔廬無道……湛盧之劍,去之如水,行秦過楚,楚王臥而寤,得吳王湛盧之劍,將首魁漂而存焉。”[2]80-81與之相對的則是勾踐任用賢臣范蠡、計倪、文種所帶來的風調(diào)雨順。以此來說明君主的盛德與上天的感應是相通的,君王應引以為戒。
中國歷來是一個注重血統(tǒng)的民族,史學著作更是如此,“治史之務,原本《春秋》,以事系年,主賓臚分,而正閏之論遂起”,[8]1《越絕書》正統(tǒng)觀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王位正統(tǒng)。全書推崇的就是越王勾踐,而其王位的繼承就要有合法的來源,“越之先君無余,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2]57源于“三王”因此,“夫越王句踐,雖東僻,亦得系于天皇之位”[2]76因此,吳王夫差替父報仇而伐越 是違背了上天的意旨,因為越本為“天皇”正統(tǒng),稱霸也是必然的。二是民族正統(tǒng),中國歷代史學著作都“大力提倡《春秋》學中的‘尊王攘夷’,尤其是尊王,大一統(tǒng)的觀念,修史注重褒貶書法《春秋》義例[9]130,《越絕書》也不例外,和中邦相比,吳越均為夷狄之國,故 “吳師何以稱人?吳者,夷狄也,而救中邦,稱人,賤之也。[2]24以至于孔子欲攜弟子教化于越而終“孔子辭,弟子莫能從乎”,體現(xiàn)了華夷之別。
在史學界,《越絕書》一直被認為是來歷復雜的著作,“其文縱橫曼衍。與《吳越春秋》相類,而博麗奧衍則過之”,[10]不過它的記述有很多已得到實物的證實,而且還彌補了正史的一些不足,不過,它的史學思想的內(nèi)涵卻沒有引起重視,筆者才疏學淺,僅作此文,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對《越絕書》史學價值的關注。
[1]陳橋驛.關于《越絕書》及作者[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4).
[2]袁康,吳平,輯錄.越絕書[M].楽祖謀,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魏義霞.從循環(huán)論到進化論:近代與古代歷史哲學的比較研究[J].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1).
[4]班固.漢書·酈食其傳[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2018.
[5]徐中舒.左轉選[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班固.漢書·五行志上 [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8]饒宗頤,王元化.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9]余敏輝.歷史文獻學散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10]紀昀,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二):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K09
A
1671-8275(2012)01-0038-02
2011-12-15
郭金標(1980-),女,安徽泗縣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專業(yè)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學史。
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