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孜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舟山 316000)
論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和引導策略
熊 孜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舟山 316000)
當前,互聯(lián)網已成為高校重要的輿論發(fā)源地。面對錯綜復雜的高校網絡輿情,校方應根據(jù)其特點采取不同的引導策略,如對建議類輿情多采納、早落實;對宣泄類輿情多關注、早干預;對訴求類輿情多疏導、早反饋。通過有的放矢、多管齊下的應對措施,將高校網絡輿論可能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轉化、消除于萌芽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和諧校園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群體通過互聯(lián)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xiàn)象、社會問題所表達的態(tài)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保?]86-87高校網絡輿情在活躍校園文化、加強學術交流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的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綜觀近年來的高校突發(fā)事件,其中有很多就是由網絡上的言論所引發(fā)的。網絡輿情不僅形成迅速、傳播迅疾,而且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已然成為當前各高校建設和諧校園的一大重要陣地。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網民總數(shù)達到4.57億。在職業(yè)結構分布方面,學生占總數(shù)的30.6%,在各職業(yè)群中排第一。而2008年北京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滾動調查資料也顯示,有69.6%的學生把網絡作為獲取社會信息最主要的渠道[2]。
可以說,大學生作為當代網民中一支重要的主力軍,對網絡的運用日趨嫻熟,依賴性愈加嚴重,網絡已成為高校學生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和主要交流場所,網絡輿情也正以強勁的勢頭橫掃校園,對高校的校園管理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但由于網絡傳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任何人只要進入網絡便可暢所欲言,這一方面使得學生的個人表達和言論自由得到了空前展現(xiàn),另一方面又使得高校網絡輿情中同時混雜著非常明顯的非理性成分。一些學生在網上語言偏激,個別人甚至散播謠言、披露隱私、進行謾罵與人身攻擊,對于這些負面的網絡輿論,如果引導不善,不僅會使學校工作陷入被動,嚴重的甚至還會對社會公共安全構成較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工作者應當更加關注網絡輿情的動態(tài)與特點,堅持正確的校園網絡輿論導向,適時適情地加強對校園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牢牢把握輿論控制權,以更好地維護校園穩(wěn)定運行和持續(xù)有序發(fā)展。
目前,高校網絡輿情內容復雜多元,筆者根據(jù)它們的不同特點和規(guī)律,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建議類、宣泄類和訴求類,以便有針對性地探討不同類型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更加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及時搶占網絡輿論先機,為學校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保障。
1.建議類輿情多采納、早落實
建議類輿情主要是指高校學生對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乃至社會問題所提出的較為具體可行的改進意見、方案等,該類型的輿情一般情緒化特征不太明顯、比較客觀、建設性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是,在所有的高校網絡輿情中,它所占據(jù)的比例是相當少的,所以筆者建議對這類積極正面的輿情,應該“多采納、早落實”。
所謂“多采納”,是指校方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接收校園網絡輿情中出現(xiàn)的建設性意見、建議信息。這有利于引導其他較為消極的輿情向這類相對積極正面的建議類輿情轉變。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采納”并不是說一定要將意見、建議不加分析地貫徹落實下去,它的重點在于將“校方已經接收到這一信息并且正在認真考慮”這一信號傳遞到校園網絡。例如:可以嘗試在校園網中開辟專門的意見采納版塊,或是在熱門的校園論壇區(qū)域開設置頂帖,甚至可以以類似“校方意見采納組”這樣的ID身份在論壇中傳遞信息。
所謂“早落實”,是指校方對于實施條件已經成熟的意見建議應盡快地貫徹執(zhí)行,因為雷厲風行的行動既能有效樹立校方在學生心目中務實高效的形象,又能極大地鼓舞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姿態(tài)參與到學校的建設發(fā)展之中。例如,某高校學生曾在校園網論壇上向學校建議在教學樓設置通宵自習教室,校方認為此建議可行,便立刻予以采納,第一時間落實,并在校報???、校園網以及布告欄等校園媒體上將這一舉措公之于眾,通過這種學校與學生間的互動,既體現(xiàn)了高校的責任感,也贏得了學生們的信任與好評。事后,學生們還就學校的其他方面工作提出了諸多可資借鑒的建議,有力促進了學校發(fā)展。
2.宣泄類輿情多關注、早干預
宣泄類輿情是指高校學生通過刻薄的言辭甚至是謾罵攻擊等來發(fā)泄個人的不滿情緒,這類言論中充斥著大量沒有依據(jù)的質疑、推測和道聽途說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情緒化。當前高校日益開放,與社會的融合更加緊密,校園網絡的熱議話題已經不再局限于校園本身,而高校學生也比以往更加熱衷于參與到社會熱點、不公現(xiàn)象的關注和議論中。特別是在當前移動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手機上網、微博在大學生中十分流行,由于其對熱點事件的高速轉發(fā)能力,很容易就成為負面輿論的能量擴散器和聚集地。正因如此,高校對于宣泄類輿情應多加關注、及早干預,這不僅有利于實現(xiàn)校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社會和諧同樣將發(fā)揮重大作用。如江西中醫(yī)學院破除“留學生強奸女學生”謠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1年5月8日晚,有網友爆料:“江西中醫(yī)學院有個女生在實驗樓被留學生強奸,他的男友當時也在場,學校為息事寧人對其公費保研,現(xiàn)在全校在封鎖消息”。此信息最初是通過百度貼吧傳播,但沒有得到校方的足夠重視,后經微博轉發(fā)放大,輿情迅疾鼎沸,引起了公眾對該校的負面圍觀。盡管校方較為及時地向媒體通報情況,并于5月9日晚上在官方網站上發(fā)布《鄭重聲明》,聲明稱帖子“純屬造謠、捏造事實”,并稱已報警,在一定程度上對謠言進行了有力反擊。但由于校方沒有開拓其它傳播渠道全方位、不間斷設置議程,官方聲明也沒有對事件做細節(jié)解釋,因此并未能完全消除公眾的爭論和懷疑。網絡論壇里,各種帖子相互碰撞,謠言滾雪球般地發(fā)展。5月13日,網絡上流傳該校出現(xiàn)學生打砸事件,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個別論壇甚至出現(xiàn)了號召游行的帖子。危機事件隨時可能爆發(fā),校方處境開始被動。5月17日,在校方積極配合下,《人民日報》介入,刊發(fā)《“老外強暴女生”屬虛構》,直指關鍵性問題:“老外強暴女生”、“公費保研”是否屬實?網帖究竟如何產生?并爆出謠言制造者。用調查回應質疑,用真相反擊謠言,該新聞被轉載百余次,謠言這才不攻自破,輿論風暴逐漸平息,但已不可避免地對江西中醫(yī)學院的形象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損害。[3]
從這一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中信息發(fā)布渠道的多元化和分散性以及個人傳播消息門檻的降低,使得當前高校網絡輿情更加復雜、防不勝防,網上輿論的可控性難度加大。因此,制定有效的輿情監(jiān)測和響應機制,就成了高校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發(fā)展、避免事件向消極方向發(fā)展的必要手段。校方可以建立一支由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團學干部為主的、政治可靠、知識豐富、數(shù)量充足并熟悉網絡語言特點和規(guī)律的網絡輿情監(jiān)測隊伍,密切關注校內重點網站論壇、貼吧、QQ群、微博以及開心網等社交網站中的言論,對這些開放的網上交流平臺進行監(jiān)控和定期排查,科學梳理并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以便決策部門能掌握輿情的內容和走向。如湖南大學就制定了《關于加強網絡輿情引導與監(jiān)控的暫行規(guī)定》,專門就高校網絡輿論問題立章建制,形成了一套可具體操作實施的詳細規(guī)則;在技術方面,高??梢酝ㄟ^開發(fā)網絡輿情信息實時監(jiān)測與跟蹤軟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網絡安全防護、信息過濾等系統(tǒng),構建校園網絡安全技術防控體系;同時,校方也可以著力培養(yǎng)一批活躍在校園網絡中的學生“輿論領袖”(注:著名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理論表明,在傳播過程中,常有少數(shù)人是消息和影響的重要來源,這部分人頻繁接觸媒體,比一般人更留心媒體信息,對有關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們所發(fā)表的一些信息和表達的看法,能更好地影響普通受眾,這些人就是“輿論領袖”。)利用這些“輿論領袖”、“網絡紅客”等在學生網民中所具有的較強號召力和感染力,來影響輿論走向,并輔以“紅色信息占領、黑色信息封堵、黃色信息刪除、灰色信息疏導”等手段來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倡導符合主流價值觀念的輿論導向;而在面對網絡重大突發(fā)事件時,公開、快速、暢通的信息渠道則是引導網絡輿論的必要法寶。高校除了要在第一時間做出輿情預警、成立突發(fā)事件指揮中心外,還可以按照信息透明公開原則,設置新聞發(fā)言人,建立公開透明、及時有效的信息發(fā)布制度,多渠道全面披露事件真相和細節(jié),讓事件更加透明化,從而使“謠言止于智者、謠言止于公開”。
3.訴求類輿情多疏導、早反饋
訴求類輿情是指高校學生比較客觀地反映學校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自己遇到的困難困惑,或是表達自己對學校教職員工的某些不滿情緒,并且迫切希望學校相關部門能夠針對所反映的問題或現(xiàn)象進行有效整改。
在所有的高校網絡輿情中,訴求類輿情是最應該重視并加以引導的,因為它既不像建議類輿情那樣以溫和的言論來促進校園工作,又不像發(fā)泄類輿情那樣只求一時的情緒紓解,言辭激烈但持續(xù)性不強,也難以引發(fā)共鳴。訴求類輿情提出的一些問題往往是高校本身客觀存在的一些“軟肋”,在學生中可能存在廣泛的共識,很容易引發(fā)相同利益群體的共鳴,繼而形成“一邊倒”的態(tài)勢,然而問題的解決往往不是校方在一朝一夕之間可以實現(xiàn)的,所以這類輿情很可能從個體傳染到群體,演變?yōu)槿后w的不滿情緒,“家事”可能迅速蔓延為“國事”、“天下事”,激化矛盾。
例如金融危機以來,在高校網絡上也曾出現(xiàn)過大量的“就業(yè)難”輿論,事實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但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并非高校本身可以解決。如果對于這類言論校方因為無法解決而聽之任之的話,就很有可能從校園擴展到社會,如果有媒體扣住這些高校輿情熱點,就“就業(yè)難”問題抓典型進行報道的話,對于該高校今后的招生和就業(yè)都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筆者認為,對待這類輿情,校方首先應當轉變觀念,從漠然視之到真誠面對,哪怕不是校方本身可以解決的,也應當積極回應、多做引導,幫學生分析其中的一些關鍵點、難點,并給出一些建議。比如針對就業(yè)難的輿論,曾有高校在校園網上開辟專欄進行引導,通過設置“身邊人物”“創(chuàng)業(yè)天地”版塊,選取身邊人、身邊事、畢業(yè)校友等的典型事例進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輿論引導,很快學生在網上發(fā)帖有了體現(xiàn),網絡輿論開始轉向。同時學校在新聞網上大力宣傳對畢業(yè)生工作實施的“三個百萬工程”等,使畢業(yè)生信心大增。
除了與社會交集的綜合類問題,訴求類輿情中還有不少是與學生利益休戚相關的事情,如學校的收費、入黨、評獎評優(yōu)、師資、后勤、宿管、網絡、教學服務設施等,這些通常是網上投訴、批評、民意聚焦的熱點內容,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而這些問題通常又涉及到高校的多個部門,如果沒有及時反饋的意識,就有可能因為工作的脫節(jié)導致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因此,需要高校黨委統(tǒng)一指揮相關部門,防止問題和矛盾堆積,錯過最佳的解決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校園網絡不良輿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對稱,故此高校應當注意暢通網絡溝通疏導渠道,可通過建設校務網絡公開制度,設立校長信箱、后勤信箱、新聞中心信箱、學生處長信箱等,實現(xiàn)學校管理者與學生的直接對話,消除級別限制,坦誠溝通,更有利于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而在做一些事關學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之前,也應注意收集網絡輿論意見,及時了解思想動態(tài),未雨綢繆,將可能產生的矛盾沖突思慮周全,早做工作,轉化和消除矛盾。此外,高校還可以另辟“戰(zhàn)場”,將校園網絡中所反映的重點輿情事件引入到學校日常開設的思想政治課以及班會、黨課中,將其作為典型案例,結合思政理論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有效地將網絡輿論可能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轉化、消除于萌芽狀態(tài)。
[1]李新萌.淺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與引導[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06).
[2]劉燕,劉穎.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推薦榜[EB/OL].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15064961.html.
[4] 齊勇.高校網絡輿情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現(xiàn)象[J].管理教育,2008(20).
[5] 朱敏.高校校園媒體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對策[J].青年記者,2011(08).
G647
A
1671-8275(2012)01-0013-2.5
2011-12-20
熊孜(1983-),女,湖南醴陵人,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辦公室機要秘書。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