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深,邱瑰華
加強古代文學教育,以抵制文化快餐對年輕一代的侵蝕,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據(jù)統(tǒng)計,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①《語文》一年級上、下冊,二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二年級下冊,2002年版;三年級上、下冊,2003年版;四年級上、下冊,2004年版;五年級上冊,2005年版;五年級下冊,2009年版;六年級上、下冊,2006年版。收入的古代文學作品共有古詩詞48首、故事改編18篇、文言文9篇。古詩詞48首,比重最大,這是合宜的。因為我國是詩的國度,古代優(yōu)秀詩詞浩如煙海,而詩是語言最精練、最優(yōu)美,感情最豐富、最深摯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教學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語言教育、知識教育、審美教育等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感染力量。背誦古代詩詞是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但就后兩類內(nèi)容來看,則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改編不當。涉及古文部分的總計才27篇,而故事改編就占了18篇。其中改編古代寓言8 則:《揠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亡羊補牢》(《戰(zhàn)國策·楚策四》)、《南轅北轍》(《韓非子·五蠹》)、《紀昌學射》(《列子·湯問》)、《扁鵲治病》(《韓非子·喻老》)、《驚弓之鳥》(《戰(zhàn)國策·楚策四》)、《坐井觀天》(《莊子·秋水》);改編古代散文或小說中故事10篇:《盤古開天地》(《三五歷紀》)、《女媧補天》(《淮南子》)、《夸父追日》(《山海經(jīng)》)、《司馬光》(《資治通鑒》)、《稱象》(《三國志》)、《西門豹》(《史記·滑稽列傳》)、《將相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草船借箭》(《三國演義》)、《除三害》(《搜神記》)、《晏子使楚》(《晏子春秋》)。以上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正是吸引兒童學習古文的最好契機,不應該改編成現(xiàn)代文。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古文,在老師講解后,對于故事內(nèi)容必定能理解,這是由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所決定的。將古文改編為現(xiàn)代文后,古文所傳達的古漢語的句式、語法、氣韻、風格盡都喪失,勞而無功。如編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扁鵲治病》一篇就是對《韓非子·喻老》篇中“扁鵲見蔡桓公”一段的改編。根據(jù)原文,由于桓侯的諱疾忌醫(yī),扁鵲實際上并未給桓侯治病,只是記載了扁鵲出于高超的醫(yī)術(shù)和高尚的醫(yī)德幾次主動進見蔡桓公的經(jīng)過。所以入選題目擬為“扁鵲治病”并不恰當,直接以“扁鵲見蔡桓公”為題即可。在原文中,作者以“扁鵲見蔡桓公”、“扁鵲出”、“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出”、“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出”[1]反復記載扁鵲懇切勸諫蔡桓公治病的經(jīng)過,與后面“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形成鮮明對比,在簡潔的敘述中這種對比顯得更為分明。但改編成現(xiàn)代文后,一次見面的經(jīng)過用一個自然段表現(xiàn),三次見面就用了三個自然段,這樣,對比就不明顯了。其次,原文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平實,并無難懂的句式和詞匯,不存在改編的需要。再次,古代文學是古代文化的載體,改編成現(xiàn)代漢語,往往受不同時代觀念的影響,人為地改變其文化蘊涵,這就不利于學生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觀念。如原文中“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一句,教材改為“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痹诠湃说挠^念中,生死大權(quán)最終掌握在“司命”的手里。去掉這一句,“司命之所屬”改為“只能等死”,直白得不合情理。對于“死”古今向來是忌諱的,總要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如此改編,有百害而無一益。
又如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一文,是根據(jù)《晏子春秋》原文改寫的。茲舉原文中兩段對話為例來分析改編之缺陷。原文中有兩處記敘晏子機智的應答。一是當楚王問:“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回答說:“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2]389另一處是正當楚王和晏子飲宴時,楚王使人押一個齊國的盜竊犯來,問晏子說:“齊人固善盜乎?”晏子回答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2]392晏子的回答風趣、機智,語言平實,故事情節(jié)簡單,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并非難懂,不存在改編的必要。特別是“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兩句,既精煉又形象,比喻新奇、恰當,且對偶工整,哲理深邃,實在是背誦之首選。改寫后則索然無味了。古文改編成現(xiàn)代文,一般都有上面所說的問題,得不償失。
二、缺少哲學經(jīng)典。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共有9篇,且皆著眼于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如:《楊氏之子》(《世說新語》)、《伯牙絕弦》(《列子·湯問》)、《學奕》(《孟子·告子》)、《兩小兒辯日》(《列子·湯問》)、《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儒林外史》)、《“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紅樓夢》)、《猴王出世》(《西游記》)、《景陽岡》(《水滸傳》)、《孔明智退司馬懿》(《三國演義》)。以闡發(fā)哲理為主的議論文一篇都沒有。如先秦說理散文《老子》、《墨子》、《論語》、《荀子》、《韓非子》等等絲毫沒有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之中,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先秦說理散文是先秦百家爭鳴的產(chǎn)物,觀點不同,勢如水火,然皆自圓其說,有獨到的造詣,哲理深邃、語言精粹,最適宜誦讀。這些先秦經(jīng)典,經(jīng)過歷代研究整理,版本的錯訛都得到了???,可以讓孩子們在記憶力最佳、接受能力最強的年齡段學習識記這些名篇。不用擔心小學生不懂,不是等他們明白了才去教,而是教后讓他們慢慢明白,這是古代語文教育最成功的經(jīng)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作。不僅詩歌誦讀如此,古文誦讀也是如此,多背多記古文名篇,自然會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由于缺乏對經(jīng)典的普及力度,學生就缺乏鑒賞經(jīng)典的能力,以至于文化快餐鋪天蓋地,影響了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
三、重智輕德傾向明顯。除詩歌外,小學語文古代文學部分內(nèi)容還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德育的內(nèi)容比重太輕,這也是一個明顯的不足。在27篇古代文學中,僅有《扁鵲治病》、《西門豹》、《除三害》、《將相和》4篇課文明顯具有德育因素。我們古代文學作品歷來不乏德育的內(nèi)容,如愛國愛民、謙虛好學、勤勞刻苦、團結(jié)互助、尊老愛幼、有錯就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一諾千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志》)等美德。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就必須充分挖掘古代文學中的德育要素,充分發(fā)揮其德育功能。當前社會日益開放,道德滑坡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對小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加上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寵愛,容易導致小學生好逸惡勞、不求進取、自私自利、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等不良品質(zhì)。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編選應加強德育的分量,以優(yōu)秀的作品教育、鼓舞、感染、熏陶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zhì)。
此外,小學語文教材古代文學部分體裁不夠多樣。從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文學部分篇目可以看出,入選的古代文學作品除詩歌外,多屬于敘事類作品,如神話故事、史傳散文中的故事、小說中的故事、說理散文中的故事,其他常見體裁如議論文、說明文、游記、書信、銘文、箴言等都沒有涉及。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體例、特色、風格,加上作家獨特的經(jīng)歷、思想、語言風格,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就會更加豐富多彩,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中國古代文學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勝,為語文教材編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文學研究的成果也是浩如煙海,為我們文學精品走進課堂提供了借鑒。順應小學生記憶力強、求知欲強、興趣廣泛的年齡特點,精選古代文學名篇,精心設計古代文學的教學內(nèi)容,這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應對時代挑戰(zhàn)的關鍵。
[1]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6.
[2]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