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黨建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004)
意識形態(tài)作為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是系統(tǒng)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意識形態(tài)大廈的根基,對當時的社會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構筑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叭蕫邸笔强酌霞叭寮宜枷胛幕A和精髓,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文化的走向?,F(xiàn)代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和市場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們精神家園的分裂和失衡,如何幫助更多的人們找尋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是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們對孔孟仁愛思想的揚棄繼承和大力弘揚,是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創(chuàng)生,也是建構當代人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人文資源。
“仁”在孔子之前的諸多典籍中就有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論述,孔子對仁作了理論的概括和升華,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與精髓??鬃拥娜蕦W具有愛人、敬、寬、信、敏、惠等諸多內涵,但仁愛思想則是孔子仁學之最基本含義。“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莫大于愛人”(《論語·雍也》)、“君子學道則愛人”“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篇》)。由于孔子提倡“仁禮并重”,所以他強調的“愛”是有等級貴賤、親疏遠近的差別之愛,但他也強調“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節(jié)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寬則得眾”(《論語·堯曰》),可以說時代的局限性并沒有掩蓋孔子愛“人”的廣泛性中蘊含的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光輝。
孔子注重仁愛思想的理論建構,他的仁愛思想立足于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完善主體的“仁愛之心”;“愛人之舉”集中體現(xiàn)在血緣親情之中——“親親”、“愛親”,推衍到親情之外——“愛人”、“泛愛眾”(《論語·學而》)。他用“克己修身”的君子人格、血親之內的“家族之愛”、血親之外推衍出的“天下大愛”,共同構筑了“身、家、國和天下”多維一體的價值系統(tǒng),揭示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奠定了家國一體的德性主義理想的追求傳統(tǒng)。
孔子仁愛思想的踐行主要通過“忠恕之道”實現(xiàn)的?!罢\心以為人謀謂之忠”(《論語正義·學而》),也就是說“忠”要誠心誠意主動地與人為善、愛人以德?!巴萍盒囊约叭耍缂盒闹?,便是恕”(陳淳《北溪字義》),也就是說“恕”要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及量人,設身處地”[1]p67?!凹河⒘⑷耍河_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忠恕之道”的高度概括,并作為內在精神原則指引和規(guī)束著無數(shù)人們進行著愛的秉懷與布施。
孔子在仁愛思想系統(tǒng)的奠基之初,便提出“克己修身”是為了更好地去愛他人、愛天下,愛人也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達到仁愛的完美境界,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經過后繼儒士的豐富完善,“修身愛人”的思想體系既為人們提供了“人倫日用”的現(xiàn)實此岸效用,又具有了“安身立命”的終極彼岸價值,進而共同構筑了傳統(tǒng)社會無數(shù)人們的精神家園。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在肯定“仁者愛人”的基礎上,對仁愛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和哲學層面上的闡釋。也就是說,在承認“人應該仁愛”的前提下,對“人為什么能夠仁愛、仁愛實施的現(xiàn)實可能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叭剩诵囊病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與孔子相比,孟子更“重內輕外”、 專注“心性”,傾力探求存心養(yǎng)性之道。孟子的仁愛思想是把“性善論”作為邏輯起點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先天具有道德善性,它蘊藏在人的“四心”中(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皭烹[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仁愛”之心歸于人之天性,為人們自覺踐行“仁愛”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基礎。
孟子的仁愛思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情感修身”,另一部分是“踐行愛人”?!扒楦行奚怼本褪菍ψ约哼M行道德情感的自我修養(yǎng)、磨練和完善,使之具有踐行仁愛的情感基礎和能力;“踐行愛人”就是在實踐中用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真正把仁愛施于他人,普愛天下。
在修身上,孟子首先注重開發(fā)和培植人的自然情感——“惻隱之心”,也就是人作為類存在對他人不幸和痛苦所具有的悲憫、體恤、不忍、憐愛情感?!皭烹[之心”的存在是“仁愛”產生的本原和根據,人們要善于守護和充分擴展并篤實踐行這種愛的情感,這才能使仁愛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經由孟子的闡釋,“惻隱之心”不僅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能情感的表達,而且成為人存在的精神需要和價值確證之一。在培養(yǎng)“惻隱之心”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修身的高層次要求——“與人為善的愛人情懷”,“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除了同情憐憫別人的不幸外,也要有伸手援助的愛的情懷,這是道德情感表達和人性提升所不可缺少的情感積淀。如果把心懷“惻隱之心”歸于人的情感本能的話,“與人為善的愛人情懷”則是出于人們理性的思考和道德的自覺。此外,孟子也把“修、齊、治、平”作為人生價值的理想追求。由于把人生目標出發(fā)點建構在仁愛基礎上,所以終極的“平天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愛天下”,即“愛親人、愛他人、愛天下”大同理想的實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仁愛的人生遠大理想,孟子又提出了應具備“浩然之氣”的“大丈夫”品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些人格修養(yǎng)和優(yōu)秀品質是仁愛終極理想得以實現(xiàn)的必備條件和有效保證。
在仁愛的踐行上,要求把同情、不忍、憐愛等情感積淀施于他人,把主體的仁愛精神外化和對象化。孟子把仁愛的推行寄于三大環(huán)節(jié)——“愛親”、“愛人”、“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親親”是仁愛的基礎和出發(fā)點,由于父母與子女間的生育、撫養(yǎng)與敬順、贍養(yǎng)關系,兄弟姐妹間的一母同胞、朝夕共處的關系等,血緣紐帶和血親認同使“愛親”成為人的自然本能之一,也是培植仁愛情感的搖籃;“愛人”是仁愛的中心和主體,是仁愛情感在紛繁社會關系中對“血緣圍欄”的突破。孟子的仁愛思想并沒有停留于“親親”的起點上,而是超越了血親向外推衍開來?!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繼承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孟子的仁愛思想中具有了更濃厚的“推衍意識”;“愛物”是仁愛的升華與超越,它標志著人的仁愛之心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境界?!熬又谇莴F,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人們的同情、憐愛之情不僅要愛親人、愛人類,也應該尊重、保護、憐愛禽獸草木等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之物。仁愛思想在物上的推衍不僅表明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愈加領悟和尊重,而且表明人的主體性與道德自覺性的進一步增強和提高。
孟子正是在仁愛基本精神基礎上“愛親”、“愛人”、“愛物”,通過“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實現(xiàn)了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依次遞進和相輔相成,進而也奠定了傳統(tǒng)人性認同的“向內反求”的基調和天人合一的德性提升模式??梢哉f孟子是在仁愛思想基礎上和仁愛大同理想的引導之下建構了其一系列偉大思想,也初步建構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精神的雛形,影響了其后幾千年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走向以及國民性格的形成。
人類通過對客觀環(huán)境的改造和自身生存狀況的改善,逐步構建了人類的“物質家園”,與之相對,人類追求“真善美”以滿足自身精神需要、改善精神存在狀況的過程就是人類建構精神家園的過程。靈魂上的終極皈依、精神上的撫慰與庇護、快樂欲望適度滿足后的愉悅、生存價值實現(xiàn)后的幸福感等都是人們建構精神家園必不可少的“木料瓦石”。
從人的個體層面看,人的精神完滿實現(xiàn)主要有三個構筑來源:一是虛幻中“神靈”給予的——終極信仰的精神皈依,它來源于人們對超自然、超現(xiàn)實力量的向往和崇拜。二是交往中他人給予的——人際關系中的快樂、幸福感受,它來自于人際關系的和諧與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世界的完滿。三是反思中自己給予的——道德情感的體悟和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通過“內省慎獨”對自己的德性善舉給與肯定、贊揚,并由此產生對自我價值的認同與愉悅的心理反應。三個來源充實與否決定著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完滿與否,無數(shù)個體的精神追尋便決定了整個人類精神家園的和諧與否。
工業(yè)革命以來,現(xiàn)代化過程中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同時,也導致了傳統(tǒng)道德和正統(tǒng)文化被解構、人們精神家園迷失的消極后果。鮑曼在《后現(xiàn)代倫理學》提到“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強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時代,這個時代提供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選擇的自由,同時也把我們拋入了一種以前從未令人煩惱的不確定狀態(tài)”[2]p24。西方各國后現(xiàn)代文化的興起和諸多現(xiàn)狀昭示了“現(xiàn)代性”帶來的精神陣痛,這種陣痛也開始困擾現(xiàn)代社會中無數(shù)人的心靈。
素養(yǎng)考查分析:這是一道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考查了組合學、概率論、導函數(shù)、函數(shù)的單調性、函數(shù)的最值、數(shù)學期望等基本知識,以及運用組合公式、求函數(shù)的導函數(shù),判斷函數(shù)單調性、計算數(shù)學期望等基本技能.
在描述精神家園分裂與失衡現(xiàn)象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兩個前提:第一,精神家園的分裂失衡現(xiàn)象不具有普遍性,不是當前人們精神狀況的主流。第二,精神家園的分裂失衡現(xiàn)象雖然是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其現(xiàn)實和潛在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傳統(tǒng)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也是人們觀念思想的轉型時期,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逐漸失去了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力和約束力,而新的、“現(xiàn)代性”的價值觀念和體系尚未得到共識和形成,從而使一些人產生了存在意義的危機,精神世界也出現(xiàn)了一些價值和道德的“真空”。
從人生終極價值和信仰的視角看:終極追求是人對現(xiàn)實和人本能性的超越,是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的終極追問。近現(xiàn)代以來,科學主義的興起和對人性自由的急迫向往使“上帝死了”,宗教作為很多人精神皈依的家園漸漸被放逐;政治運動的挫折和自我價值意識的覺醒,使政治信仰成為“烏托邦”而漸漸被冷落;個性的自由解放和民主主義的瘋狂吶喊,使道德的崇高被消解而不再被信奉和遵從。擺脫了種種“束縛”的人們賦予金錢、權力、美色以至高無上的價值,放縱地享受著“自由”。生物欲望滿足后的快感、物質財富獲得后的榮耀感、利益博弈得勝后的成就感,成為其價值實現(xiàn)的精神寄托。宗教信仰的喪失意味著人終極天國的失落,政治信仰的失去意味著崇高奮斗理想的消逝,道德信仰的虛無意味著人欲望墮落的狂歡。因為缺乏了信仰和終極價值的思索,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終不能證明自己,只有通過外部刺激(金錢、權力、生理欲望)才能使自身意義和價值得以被自己意識到,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就必須不斷地尋求外部刺激,主體存在的主動性漸漸喪失,而異化為膨脹欲望和外在客體的奴仆?!吧裥浴钡南?,德性的喪失,“獸性”的本能放縱,誘發(fā)了人們精神家園的全面失落。
從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視角看:市場經濟講究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學的弱肉強食原則被很多人片面夸大成“人對人之間就像狼一樣”、“他人即地獄”。面對彼此之間頻繁的利益博弈,很多人在交往言行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慎設防,更有甚者為了獲利不惜違背良知、損人利己。人與人之間經?;ハ嗖录稍购?,彼此間缺少了最基本的真誠、信任和同情,多了幾分冷漠與殘忍。親情、友情、愛情是一個人精神上的避風港和快樂的源泉,也是一個人精神家園的三根“擎梁之柱”,然而這些溫馨港灣卻被金錢物欲、功名利祿沖擊得傷痕累累,很多人甚至發(fā)出疾呼:“這個社會真情到底還有多少?”高水平的物質條件被享受之后,并沒有給人帶來所期望的精神上的充裕與幸福,反而感到了更大的壓力、空虛、甚至是痛苦。
從自我價值衡量標準的視角看:市場經濟追求效益原則,“金錢至上”自然成為了很多人的不懈追求,這也逐步導致了人們價值衡量和評價標準的改變。在以往的自我價值評價時,人們往往注重“盡心知性”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感,“修身養(yǎng)德”追求心靈的安寧無紛擾,其尊嚴感、榮譽感、成就感、愉悅感的實現(xiàn)被賦予了濃厚的道德內涵。但當前很多人的價值衡量標準被逐步扭曲,往往單一傾向于“錢掙多少、官有多大、房有多豪華、車有多高級”等直觀物化的尺度評價,由于道德帶給人的愉悅感受性大大降低,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衡量標準被逐步淡化或剝離于人的價值評判系統(tǒng)。價值衡量標準的被扭曲帶來兩種后果:由于直觀物質利益的價值地位的至高確立,一部分人成為被動的“道德失落者”,即為了經濟利益和“自我價值”而表現(xiàn)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昧心行事,往往是行為過后承受著良心的拷問與譴責。他們不敢或不愿面對自己良知的審視,如愿以償?shù)目鞓繁砻嫱陲椫活w不快樂的心;另一部分人則成為了主動的“道德自我流放者”,即為了金錢財富、功名利祿不惜悖德?lián)p人,甘愿讓自己的精神家園墮落沉淪——摒棄道德觀念、拒絕道德評價和反思。但由于人的存在畢竟不是單一動物性的簡單滿足,也具有人性完善的高級精神需要——心靈需要呵護,精神需要寄托。拋棄了道德支撐的精神家園是空曠和搖搖欲墜的,食欲、性欲、權欲等直觀地被滿足之后仍會感到莫名的空虛,只有重新把自己暫時性地推入物欲橫流中才能找到自我、確證自己活著的價值,實質上這是人精神家園喪失的最直接表現(xiàn)。
綜上所述,雖然這些精神上分裂失衡現(xiàn)象不是普遍的,但其客觀上大量的存在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彌合和消除這種“精神裂痕”,除了現(xiàn)實的體制完善等努力之外,應注重到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找妙藥良方。
當代人精神家園的分裂與失衡實質上可以歸因于“愛的殞落”,因為愛的終極追求的喪失和愛的情感的淡薄,縱容了欲望的放縱、消解了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破壞了個體心理世界的平衡與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要彌合人們精神家園的“裂痕”必須從“呼喚愛的回歸”入手,重塑當代人的精神家園。挖掘和豐富孔孟仁愛思想便是當代人建構家園不可或缺的人文資源:
西方文化中終極價值問題往往歸結于宗教信仰,而中國文化中的終極關心問題,是如何成德、如何成就人品的問題,無論貧富貴賤都是如此。這個成德的依據就是中國文化之動原,也可以說,中國文化中終極價值問題往往歸結于道德信仰。
在孔孟“成德成圣”思想體系中,以“仁愛”為基礎和紐帶設立了一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錯落有致而嚴密的精神系統(tǒng)。無論孔子的“仁者莫大于愛人”、“修己安人”、“泛愛眾”,還是孟子的“仁者愛人”、“親親、仁民、愛物”都是對人的生命價值意義的追尋與內在超越,而不在于追求外物??酌先蕫鬯枷氚褌€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完美地結合起來,個人“成德或成圣”的修為是出發(fā)點,造福社會“愛天下”是終極?!靶奚?、齊家、平天下”可以轉化成“愛己、愛親、愛天下”,三者之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是奮斗目標的終點,也可以是邁向下一目標的起點,無論走到哪一步回首反思都可以心有所得、心有所安:“修身愛己”則問心無愧,“齊家愛親”則心安理得,“博愛天下”則心滿意足??酌系娜蕫鬯枷胝峭ㄟ^主體道德修養(yǎng)的內在超越,比較完美地解決了人生終極托付的問題。
關于“和諧”,《左傳·襄公十一年》中載:“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此處的“和”與“諧”是指協(xié)調和關系融洽的狀態(tài),這也蘊含了我們常說的“和諧”之主要含義:“和諧”是指在一個系統(tǒng)之中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使彼此關系協(xié)調,進而使整個系統(tǒng)運行達到相對穩(wěn)定和平衡的良性狀態(tài)?!叭穗H和諧”、“人物和諧”是在人類社會大系統(tǒng)中,處理人類彼此關系、人類與非人類關系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但其實現(xiàn),本質上卻可具體歸結于各個人類個體“自我和諧”的實現(xiàn),個體的精神世界內部的相對穩(wěn)定和良性平衡便是“自我和諧”。大眾消費時代和物化思潮的到來,使當代人的“自我和諧”面臨了兩個主要挑戰(zhàn)——“欲望失控”和“心理失衡”。對孔孟仁愛思想弘揚完善,正有利于彌合“自我和諧”中的兩道“裂痕”。
市場經濟“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和利益導向使人們的心理平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叭剩酥舱病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仁愛”情懷對人格完善和平衡心態(tài)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愛的基礎上催發(fā)的“浩然之氣”,使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具有良心上安全感;對自己“仁愛之心”的體會和肯定是對自我的精神鼓勵和價值認同。同時講仁愛的人往往是寬容的,面對失意、暫時的不公和沖突往往能坦然處之;講仁愛的人往往又是理智的,能較好地調節(jié)好生活和工作中壓力,很少一味攀比、牢騷滿腹。所以這樣的人能夠經常保持心情舒暢和身體健康,心理平衡中是自我的和諧。
迷茫、彷徨、躁動的當代人所缺少和需要培植的正是這種“仁愛的情懷”,因為這是實現(xiàn)自我和諧的最主要途徑,也是實現(xiàn)“人際和諧”、“人物和諧”的必要基礎和前提。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此不再贅述。重在審視探討孔孟仁愛思想對當代人 “人際和諧”“人物和諧”的實現(xiàn)有何現(xiàn)實意義。
“不忍之心”和“惻隱情懷”——處理“己他(它)關系”的情感基礎。孟子強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憐憫同情之心是對他人(它物)的痛苦和不幸遭遇,在自己感情上發(fā)生共鳴而產生的悲憐、不忍和體恤的情感,是道德行為產生的情感基礎和源頭,也是維系人們精神世界的情感紐帶?,F(xiàn)代社會的利益導向和殘酷競爭已不可避免,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不是單純的“弱肉強食”,也不是單純的“經濟交易”,而是超越利益的“愛的傳遞”;人與自然萬物之間也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協(xié)同進化、和諧共生的關系。當代人在內心深處擁有了濃厚的惻隱和慈悲情懷,才能真正鋪就“人際和諧”、“人物和諧”的情感基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處理“己他(它)關系”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原則?!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孔孟仁愛思想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提出了“愛的要求”,更在于其推延的思維方式,也可稱之為“換位思考”。“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護,自己首先要去尊重和愛護他人;拓展到人與自然物的范疇便是:人要想得到自然的恩澤使自己受益,人就必須尊重自然的固有規(guī)律、愛護保護自然。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也包含了“不傷害”和“雙贏”的意蘊。在日常交往之中,自己不希望被傷害所以就不要去傷害別人,自己要獲利收益也要讓別人獲利收益,以實現(xiàn)利益的雙贏;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人類不想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就要尊重自然、愛護萬物。自然萬物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和欣欣向榮,人類也會從自然中獲得更多的收益,也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雙贏共生。這種思維方式和基本準則是當代人達到“人際和諧”、“人物和諧”的前提和重要保證。
“修己以安人”和“與人為善”——處理“己他(它)關系”的價值升華?!靶藜阂园踩恕保熬幽蠛跖c人為善”,孔孟仁愛思想價值取向立足于“自己”,卻追求“愛他人”?!鞍踩恕本鸵P心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通過自己的德行善舉使他人的生計得以“安頓”撫慰,使人際關系得以“安寧”和諧;“與人為善”則要求寬容善待、伸手撫恤他人,給深處痛苦和不幸中的人以真切的關懷和撫慰,使之擺脫痛苦與困境、得到溫暖和看到希望。當代人面對殘酷的利益博弈和個人享樂思潮的考驗,應該有超越欲望本能的勇氣和毅力,懷有“安人”、“善人”,甚至是“善物”的價值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僅存在利益交易關系,更應該是道德情感的共融。這不僅有利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完善,更有利于緩解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促進“人際和諧”與“人物和諧”狀態(tài)的實現(xiàn)。
“愛的殞落”使當代人的精神家園出現(xiàn)了分裂失衡,所以發(fā)掘和豐富仁愛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是彌合人們精神裂痕、重塑精神家園的明智選擇。
[1]肖群忠.道德與人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xiàn)代倫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