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謀貝 劉景然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在美國19世紀的超驗主義思想家中,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集神秘主義者、超驗主義者和自然哲學家于一身。1845年7月4日,他搬進了瓦爾登湖邊自己建造的小屋里,開始了為期兩年零兩個月的湖邊生活,并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在康科德演講廳作了“我的經(jīng)歷”的演講,后集結(jié)成書,這就是《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中,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動植物已趨向一致,這同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發(fā)展時期人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的奴役關系迥然不同。梭羅的所有生活所需均取自于自然,因此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自然對他來說,是一個確實的存在,是宇宙萬物所有的細節(jié)的綜合;它不僅以健康的形象對立于病態(tài)的社會,也是人認識宇宙的完美細節(jié),最終達到精神升華,融于超驗真理,展示自己心靈中最美好東西的場所。[1]那么人類才是自然的終極目標。因此,生態(tài)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形成了表面上的碰撞沖突,但這一矛盾絕不是不可調(diào)和的。這看似矛盾的自然觀卻終能歸于統(tǒng)一。自然和人的界限已經(jīng)模糊,或者可以說兩者就像兩個焦點共存于宇宙這個橢圓之中,其中心并不由人與自然中的任何一方占據(jù),而是存在于兩者的均衡關系中。
生態(tài)中心主義把人類倫理關懷和權利主體的范圍從人擴展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過程以及其他存在物。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共處于宇宙這個統(tǒng)一體中,兩者獲得了同等的地位和價值。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提出基于生態(tài)危機進一步惡化這一事實。當代生態(tài)哲學認為:生態(tài)危機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主導下人類文化的危機,人類主宰地位的危機,人類發(fā)展模式、生活方式的危機,要從根源上消除生態(tài)危機,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主導下的生存范式,向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生存范式轉(zhuǎn)變。[2]可見,生態(tài)中心主義矛頭直指人類中心主義,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強調(diào)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性。生態(tài)中心主義要求人類相信并尊重自然界的價值。當然,這種價值不同于自然界對人類的“有用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體現(xiàn)個體自身以及在“自我實現(xiàn)”中實現(xiàn)自我的權利。即是說,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切生命體都具有內(nèi)在目的性,都具有內(nèi)在價值,都處于平等的地位,沒有等級差別,人類不過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既不比其他物種高貴,也不比其他物種低賤。因此,自然界的價值并不體現(xiàn)在與人類的關系之中,而是在其內(nèi)在品質(zhì)中表現(xiàn)出來。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作者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整個自然界,人退居到次要地位,或者僅僅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
生態(tài)中心主義在《瓦爾登湖》中還表現(xiàn)為對生物多樣性的描摹上。對生態(tài)的解讀可以體現(xiàn)出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基本思想。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視角寫一年的春夏秋冬,雨雪陰晴,寫各種飛鳥,小貓小狗,寫湖中的野鴨,林間的松鼠,寫屋邊的老鼠,地上的螞蟻;他寫樹葉飄零的沙沙聲,寫過路大雁的陣陣驚寒,寫冰面在初春開裂時的咔嚓聲。至于那一潭蔚藍平靜的瓦爾登湖水,更是他熱切關注的對象??梢哉f大自然中的種種物象均逃不過他的眼睛,我們也不得不感喟于這部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生物多樣性。作品中對瓦爾登湖周邊景色的描寫堪稱美國散文的經(jīng)典,試舉一例如下:
這是一個清澈的綠湖,長半英里,周長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占地約 61英畝半;這是一個四季不斷的源泉,周圍長滿了松樹和橡樹,除了白云和蒸發(fā),看不出任何來龍去脈。周圍,一座座山峰從水
中陡然升起,有40到80英尺高,但在東南角,它
們達到了100英尺,而到了東邊,它們則達到了150
英尺,離湖分別有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英里。[3]
這里沒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抒發(fā),讀者讀到的僅僅是對瓦爾登湖以及周邊景色的客觀描寫。一系列精確的數(shù)字使之幾乎成為介紹瓦爾登湖的導游手冊。字里行間沒有留下一絲人的主觀印記,向讀者說明他并不是想把瓦爾登湖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來加以描寫,而是給沒有來過瓦爾登湖游歷的讀者提供一個間接體驗的契機。這也是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一個表現(xiàn)。自然從背景推向前臺,是一個具有自身價值和意義的自足實體。這段描寫勾勒出的是一幅幅瓦爾登湖的動態(tài)畫面,而瓦爾登湖在外觀上的種種變化均是大自然作用的結(jié)果,不需要依賴人力的人為施加。它的源頭是四季不斷的泉水,湖水的蒸發(fā)也是一個自發(fā)的自然過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湖水是有生命的,其生命的維系依賴于源泉的注入和蒸發(fā)。這一切都是獨立于人之外大自然自發(fā)自為的結(jié)果。
整體聯(lián)系在這部作品中處處可見,人與自然萬物的聯(lián)系是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重點。梭羅認為地球是一個偉大的生命中心,萬物寄存于此,當然人類也不例外。人類從來就不是萬物的主宰,反而是自然的孩子。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應該情同手足,或者用梭羅的話來說是“溫柔的關系”(tender relation),這尤其表現(xiàn)在人和小動物的關系。老鼠通常是惹人討厭的動物,然而在梭羅的筆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人和老鼠地位平等基礎上的朝夕相處。人和動物的關系似乎已經(jīng)超越了生物學上的界限,兩者的隔膜已被打破。梭羅在這里選擇老鼠作為描寫的對象是有用意的。老鼠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干擾作用毋庸置疑,鼠害泛濫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將會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這段文字描寫完全看不出老鼠可厭的一面,在看似客觀描寫的表象下,是作者對老鼠的善待和珍愛,因此和人地位平等的動物指的是大自然中存在著的所有動物,不以其對人類的有用性來判斷該動物地位的尊卑貴賤,即完全脫離人類的價值判斷,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和人類形成并置的局面。人不再高高在上,以萬物靈長的身份要求其他生物向他頂禮膜拜。動物也不再被視為異己,而和人地位平等。這段文字的意義遠不止是一段有趣的文學描寫,它讓我們看到了生態(tài)中心主義當中一個重要方面即生物圈一切存在物平等的倫理。這段文字實際上是利奧波德(A.Leopold)提出的“大地倫理”(land ethic)學說的一個例證。文中類似的描寫還有很多,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似乎進入了一種特殊的關系。人不僅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是自然忠實的聆聽者和觀察者,更重要的是,人還是自然的參與者,漸漸和自然融為一體,成為整個生態(tài)圈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雖然與其他部分各不相同,但是各部分地位卻完全平等。
20世紀法國人道主義者、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敬畏生命”理論,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生態(tài)中心主義是把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放在中心地位的自然觀和倫理觀,要求所有生命均要得到尊重和珍惜?!熬次飞崩碚摽梢哉f在本質(zhì)上與生態(tài)中心主義保持了一致,或者說是對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充實?!熬次飞崩碚摵诵氖?“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4]“生命”一詞不僅僅包括人類,也涵蓋了自然界中的所有動植物。阿爾貝特·施韋澤認為敬畏生命不僅要求敬畏人的生命,也要求敬畏動植物的生命?!熬次飞崩碚撘部梢栽凇锻郀柕呛分姓业胶芎玫睦C。一位鄰居砍了康科德唯一的一棵樸樹,梭羅聲稱:“如果有人因為虐待孩子而被控告,那么,其他人也應該因為虐待交給他們照看的自然的面孔而被控告。”[3]梭羅曾自責為了得到栗子而用石頭擊打栗子樹,他說:“使供給我們食物、為我們遮陽的樹不必要的遭受痛苦真是罪過。古老的樹木是我們的父母,可能還是我們的父母的父母?!盵3]他反對以科學研究的名義殺死其他生物,他說任何生物跟人一樣有生存的權利。
人類中心主義是和生態(tài)中心主義相對立的倫理觀,是生態(tài)中心主義批判的對象。人類中心主義即是“以人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它的本質(zhì)內(nèi)容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5]它相信只有人類才具有價值,是宇宙的中心和終極目標,人類之外的天然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場所,更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源泉。人類可以無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自然界當中包括動植物和自然資源在內(nèi)的所有存在物價值只體現(xiàn)在對人類的有用性上。在“天人關系”中,人類起著主導作用。人以外的世界無論就外形還是本質(zhì),均是在人的視角中形成的,離不開人的意識的作用。在梭羅的文學生涯中,其導師及朋友愛默生對他的影響很大。愛默生是美國超驗主義的杰出代表。
作品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褪去了個人主觀情感判斷的純客觀描寫,另一類對自然景色的描寫是在人的視角下進行的,并滲透了個人情感。這兩類描寫實際上就形成了生態(tài)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對立的一個方面。這部作品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我”的大量出現(xiàn)在文中深深地打下了“個人主義”的烙印。擬人手法就是外在景物在人的意識中留下了主觀印象并表現(xiàn)在文字上的手段。比如對霧和露水的描寫是這樣的:“這時的霧,像幽靈偷偷地從每一個方向,退隱入森林中,又好像是一個夜間的秘密宗教集會散會了一樣。露水后來要懸掛在樹梢,懸掛在山側(cè),到第二天還一直不肯消失。”[3]梭羅用“偷偷”這個擬人化了的詞語來形容運動中的“霧”輕盈的情狀,“不肯”一詞賦予了露水孩子般調(diào)皮的性格。梭羅對自然界的觀察尤其是對動物行為的觀察,會將其類比到人類世界中去,以人類的經(jīng)驗來對動物的行為進行重新定義。比如對兩只大螞蟻,一只紅螞蟻,一只黑螞蟻的打斗場面描寫得尤為精彩,并把螞蟻間的戰(zhàn)爭聯(lián)系到人類戰(zhàn)爭史中,甚至看到了螞蟻們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這本該屬于人類世界的名詞。這部書不是簡簡單單的對瓦爾登湖的風景描摹,而是梭羅自己把對自然的觀察上升為精神層面,從哲理的高度表達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體現(xiàn),因為自然界成為了人思考的對象,并為人精神的升華提供支撐和保證,人成為終極目的,自然下降為手段或者媒介,“人類中心主義”可見一斑。
《瓦爾登湖》中有些部分表現(xiàn)出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傾向,有些部分則更多地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色彩,它們共處于同一部作品中。兩者在書中并不是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而具有內(nèi)在的同一性。生態(tài)中心主義在這部作品中主要表現(xiàn)在自然物身份的獲得并不是人類賦予的,而是自身具備的特性,自然物的存在先于人類社會。對自然物的觀察也沒有滲透人的主觀色彩,而是純客觀的描寫。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退居到次要的地位。梭羅在作品中還主張要尊重和珍愛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痛斥任何破壞自然完整性的行為。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自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處于支配地位,在生物圈中占據(jù)中心位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梭羅在貶抑人的正當需要,人在自然面前完全處于被動的局面,即“以天滅人”。這是生態(tài)中心主義一個極端的表現(xiàn)。當然,梭羅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理論,只是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如實地描繪出他對自然觀察的結(jié)果,并不時地發(fā)表自己對人生的看法。筆者用“生態(tài)中心主義”這樣的術語只是想以凝練的形式對他的自然觀加以高度抽象地概括。為了防止誤讀,似乎“溫和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更能準確地傳達出梭羅生態(tài)觀的精髓。的確,《瓦爾登湖》很多段落的描寫符合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在前面引用的對瓦爾登湖周邊景色的描寫不著一個“我”字,以一個近似科學家的視角對瓦爾登湖進行著細致的科學觀察。自然不再是人類活動的背景,也不是人類把玩的對象,或者說經(jīng)過人的意識加工改造后的自然。在筆者引用的這段描寫的后幾句話,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人的意識在自然觀察中開始扮演著獨到的作用:
所有我們康科德地方的水波,至少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站在遠處望見的,另一種,更接近本來的顏色,是站在近處看見的。第一種更多地靠的是光,根據(jù)天色變化。在天氣好的夏季里,從稍遠的地方望去,它呈現(xiàn)了蔚藍顏色,特別在水波蕩漾的時候,但從很遠的地方望去,卻是一片深藍。在風暴的天氣下,有時它呈現(xiàn)出深石板色……甚至從同一個觀察點,看瓦爾登是這會兒藍,那忽兒綠。置身于天地之間,它分擔了這兩者的色素。從山頂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顏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橙橙的,然后是淡綠色的了,然后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xiàn)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3]
這一段是關于水波顏色的描寫。顏色是一種視覺或知覺現(xiàn)象。對顏色的感知需要依賴于人的感覺器官,在人的意識中投射下來的主觀印象。有顏色感知障礙的人對顏色的認知就會出現(xiàn)偏差,從這一點就可以間接證明對顏色的認識須通過人的意識。這一段給我們的大致印象是康科德地方的水波的顏色變化多端。一個起因是人觀察的位置與水面距離的不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水波呈現(xiàn)出何種顏色取決于人。沒有人的意識的作用,顏色這一概念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在生態(tài)和人中心地位的爭奪戰(zhàn)中,人似乎又占了上風。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水波的顏色主要是藍色、綠色以及近似的顏色,這是由水固有的物理性質(zhì)所決定的。正是由于受光線照射后,產(chǎn)生光的分解現(xiàn)象,一部分光線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和投射出來,才成為我們可見的物體色彩。僅從這一現(xiàn)象來說,就需要自然和人的共同作用,兩者不可偏廢,無所謂何者處于中心地位。
《瓦爾登湖》吸引讀者的地方除了能夠獲得審美享受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梭羅能夠從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上升到哲理層面,從而給予讀者人生觀方面的啟迪。崇尚物質(zhì)簡樸和精神自由是梭羅生活觀中最為重要的特質(zhì)。[6]在瓦爾登湖畔獨居為梭羅實踐這樣的生活觀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并且能夠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梭羅本人對“我為何生活”這樣的問題的哲學思考。對于梭羅而言,個人的生活、個人的追求、個人的價值占有更為重要的位置。也許正是這種對個人自由的刻意追求使梭羅選擇了獨居。那么,梭羅生活方式的選擇本身就帶有了很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在獨居的這段時間,梭羅的思想境界進一步提升和超越,這主要是因為梭羅從自然中汲取著源源不斷的精神營養(yǎng)。梭羅以自然為跳板,不斷攀登思想的高峰。此時的自然似乎成了他利用的工具。“人類中心主義”好像漸漸浮出水面。其實不然,這里所表現(xiàn)的“人類中心主義”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定勝天”性質(zhì)的消極生態(tài)觀,而恰恰是對自然的尊重和珍愛,是對自然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梭羅把自然看作和人類具有同等的地位,這才為他從自然界獲取精神養(yǎng)料提供前提。試想如果自然低人一等,自然就只能成為人把玩的對象,而不可能進入人的精神層面,更不可能成為人的精神導師。人的正當需求應該得到尊重,不能因為對自然價值的肯定就忽視人的利益。精神追求本身就是人的正當利益之一。凡此種種,認為梭羅選擇獨居的生活方式以及利用自然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就是對梭羅的誤讀。這種表面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暗藏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首要條件是人與自然地位的平等,實現(xiàn)的途徑便是兩者情感上的共鳴。人類應該熱愛自然,對自然的熱愛源于自然界充滿生機,能凈化人的心靈,就像梭羅對瓦爾登湖的贊美:“它無比純潔,……比起我們的生活不知要美麗多少,比起我們的性格來不知要透明多少。”[3]大自然也對人類息息相通,對人類充滿同情心。梭羅寫道:“要是任何人由于正當?shù)脑蚨鴤谋?,大自然也會為之感動。”[3]在作品中的其他地方,我們也看到梭羅和小動物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關系本來應存于人與人之間,但是在梭羅的筆下,也一樣顯得自然。
自然和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我們反對為了滿足人類自身欲望而不惜破壞整個生態(tài)平衡的人類中心主義。但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要從自然界中獲取一定的生產(chǎn)生活資料。所以我們也反對為了保持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而犧牲人類正當利益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世界是無所謂中心的,應當用整體性的眼光和態(tài)度去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锻郀柕呛穼ι鷳B(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今天有著一定的警示意義,也為我們思考如何生活提供了思想動力。
[1]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志紅.西方生態(tài)批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梭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4]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5]余謀昌.走出人類中心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7).
[6]浦立昕.梭羅生活觀的意義及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