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壹t
(池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安徽 池州 247000)
通常我們在宏觀上把道德分為意識形態(tài)化的道德和生活道德。生活道德是指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行為道德目標,這部分道德雖具有經(jīng)驗性、自發(fā)性和自然情感性等特點,但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道德教育要關注現(xiàn)實生活,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正如馬克思所言:“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就成為怎樣的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3]。高職德育,應該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因為只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實的倫理道德才能鮮活起來,學生才能加深對道德規(guī)則的理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從而一方面,學生能自主地在原有的道德體系上構建個性的道德價值觀,正確主動地審視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和身邊的道德現(xiàn)象,明辨善惡;另一方面學生能把外在的、他屬的、對社會普遍行為具有廣泛性指導意義的道德條款、道德標的內(nèi)化為自身自覺行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使之與自身的行為成為肉與血的關系,進而在人生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最終達到個體的自由、和諧而全面的發(fā)展,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和奉獻社會。
中國儒家認為,幸福是道德完善的結果。柏拉圖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盵4]。幸福作為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追求,必須與倫理生活的道德基礎和道德原則相結合,才能獲得合理的形態(tài),否則就是沒有根基的。生活德育正好實現(xiàn)這一點。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進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學生不僅感受到掌握、遵循某種道德規(guī)范對自身來說不僅是一種約束限制,更重要的他們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愉快、幸福、滿足,并認識到這是唯獨“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到自己在生活中是有價值的,自己享受快樂和幸福的同時,也能為他人帶去快樂和幸福。相反地,如果在生活中不遵守道德規(guī)范,沒有德行,他就會受到良心與社會輿論的譴責,很難為社會接納,這樣的人始終是孤獨和不幸的。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具體的學校德育的實踐中,德育與生活相分離,造成德育實效性的低下。道德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第一,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重說教灌輸,輕學生的道德需要。高職院校學生主體意識、自我意識大大增強,任何強求他們接受特定道德取向與道德規(guī)范的做法都有只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有時甚至故意違反社會中的生活倫理與公共規(guī)范。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中外文化的撞擊、各種思想價值觀的沖擊比任何時候都來得激烈和經(jīng)常,高職學生經(jīng)常面臨多樣的甚至矛盾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選擇,比如,德福一致是中國人的倫理信仰,但現(xiàn)實生活的可能會出現(xiàn)“有德未必有福,無德未必無?!钡默F(xiàn)象。針對此現(xiàn)象,我們的學生就面臨的道德抉擇的困惑和道德踐履的困惑:在關系到自身切身利益時,到底該不該堅守道德?針對學生的困惑,高職院校一些思政工作者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駕馭能力,就難以找到明確定位點來解釋這類問題,不懂裝懂或設法逃避,那么學生從此之后可能對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旁觀的態(tài)度。教不了學生以真“知”,“信”服不了學生,不可能引導學生以德“行”。
第二,注重社會實踐,輕視道德引導。社會實踐中的德育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比如企業(yè)實習、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等。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德育的實效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準備這些活動時,一些學校都打著德育的旗號,但在設計社會實踐的德育時,在指導思想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沒有突出學生的德育發(fā)展;社會實踐單位指導人員關注的只是學生的業(yè)務能力,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引導;有些學校領導雖然看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對如何使社會實踐中的德育取得實效等問題不作深入的探究,只做些表面工作,結果是社會實踐開展的如火如荼,德育的各項措施得不到落實,德育的各種問題得不到解決,德育的實效也就不能實現(xiàn)。
道德教育隱性課程將道德教育隱含在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課程中間。目前高職生的最關注的問題由就業(yè)、人際交往等具體問題引發(fā)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設置相關的課程,如《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大學生人際交往》等。在這些課程設置上,應從重知識灌輸轉(zhuǎn)向重學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轉(zhuǎn)變?!洞髮W生就業(yè)指導》課的教學中,特別要培養(yǎng)與高職學生就業(yè)密切相關的誠實守信、團結合作、敬業(yè)愛崗、吃苦耐勞等優(yōu)良品質(zhì),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能力。道德教育隱性課程堅持問題為導向,一方面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成為可能,為道德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
德育要具有時效性,必須實現(xiàn)與社會實踐的有機整合。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有較高的素質(zhì),他們不僅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要有較高、較全面的德育能力結構,包括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社會實踐活動應有組織地進行,盡可能吸引全體學生都投入到社會活動中去,要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所有的人都受到鍛煉。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明確活動所要達到的德育目標,真正做到寓德育于實踐中。社會實踐活動內(nèi)容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德育內(nèi)容,例如組織高職生進行勤工儉學時,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在這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勤儉自強、自力更生的優(yōu)良品格,這樣才能達到德育所起的作用。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應該及時做到總結與德育評價,我們可以從學生自評、實踐單位德育指導人評價、學校德育指導教師評價三個層面進行。通過德育評價,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內(nèi)省意識,道德認同感和道德向善意識。
德育要想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應緊扣生活世界中的焦點問題。教學焦點問題大多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研究和解答焦點問題,使德育貼近生活,增強德育的吸引力。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應以敏銳的職業(yè)觸角去捕捉高職生道德教育面臨的重大焦點問題和研究課題,學習和借鑒現(xiàn)代德育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從事道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們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道德知識,還需要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焦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在多元價值沖突的時代能做出自己健康的價值選擇,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
惡在生活中永遠不可能完全清除,因為沒有惡和不道德的反襯,善和道德也失去了比照和依據(jù),也就無所謂善或道德了。人的生物與社會遺傳為人奠定了為善的基礎,但也并沒有排除為惡的可能。道德教育不可能在一個無惡的“真空”中進行,試圖回避或?qū)⑸罾锏膼簞冸x的道德教育是不完善的,不真實的,它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現(xiàn)實的道德人格。高職德育應承認生活中惡存在的客觀性,惡可能存在于我們學生自己的言行中,也可能在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丑惡的事情。在教育實踐中,不能輕率地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道德評判,過分注重規(guī)則、紀律的限制和約束功能。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分析和了解學生自身和社會趨惡或成為惡之根源的內(nèi)外因由。對生活中惡的分析可以增強他們的善惡分辨力,從而正視惡,自覺地抵制和消除惡。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務館,196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