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寧
(宿遷高等師范學(xué)校 中文系,江蘇 宿遷 223800)
蘇軾吟詠黃州赤壁的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廣為傳誦的千古名篇,人們對它們的欣賞、解讀不外以下幾種:一是認為蘇軾在作品中抒寫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對比周瑜、曹操等,自己年華老大、一事無成,發(fā)出慨嘆;二是認為這些作品雖有豪放之意,但更多的是表露曠達之情,反映了蘇軾在經(jīng)歷政治挫折、矛盾掙扎之后寄情山水,達到自我解脫的目的;三是過分強調(diào)蘇軾悲觀、消沉的一面,等等。我認為要想真正理解蘇軾彼時彼境的心路歷程,應(yīng)該把這三篇名作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清楚地探尋到蘇軾在經(jīng)歷了政治風(fēng)雨后百般掙扎、反復(fù)曲折的復(fù)雜情感。
一
黃州對于蘇軾來說是個重要之地。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幾乎喪命,次年春被貶黃州,這對懷抱用世報國之心的蘇軾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打擊。在黃州,他的政治處境仍很險惡,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就流露出憂讒畏譏的心情;經(jīng)濟上也十分拮據(jù),每月要精打細算才能不至于挨餓。
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釋、道三家雜糅,但其思想的主體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崇尚人格氣節(jié),比較重視現(xiàn)實人生。儒家特別重視善處窮通之際的一種自持的修養(yǎng),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蘇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蘇軾被貶黃州后,雖形同囚犯,但其報國、濟民、建功立業(yè)之心并未減退,曾多次表示“雖廢棄,未忘為國慮也”。思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必然會導(dǎo)致精神上極大的痛苦,這時,佛道思想就成了他求得心理平衡的工具。他在政治上堅持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而在遭遇挫折時,佛老思想又成為他的主要處世哲學(xué)。這種逆境中的痛苦、不甘、自我掙扎、自我安慰,終至達觀自解但終究有些茫然若失的情感歷程,在他三詠赤壁的名作中有著或明或隱的體現(xiàn)。
蘇軾被貶黃州后,似乎對黃州赤壁情有獨鐘,據(jù)說蘇軾在黃州經(jīng)常來赤壁游覽。在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更是三詠赤壁,先后創(chuàng)作了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三篇傳誦千古的名作,在緬懷三國英雄、激賞山水美景中,披露自己復(fù)雜的情感,顯示在困境中艱難掙扎的心路歷程。
蘇軾為什么這么鐘情于黃州赤壁呢?一是因為赤壁在長江邊,自然界波濤洶涌、不停流逝的大江,峭拔高峻的江岸,不同時間、季節(jié)不斷變化的山水景物,更符合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也更適合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二是因為這處地名更易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三國時代是豪杰并起、亂世出英雄之際,來到黃州赤壁,就自然會聯(lián)想起那一場對鼎足三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zhàn);三是蘇軾自己的處境使然,在正是建功立業(yè)的壯年卻遭此沉重打擊、前途未卜,和歷史上在赤壁鏖戰(zhàn)過的豪杰相比,自然會生出無限感慨,個中滋味“剪不斷、理還亂”。
二
古典詩文中,詠史、懷古、寫景一類的作品,大都是借對史事、古跡、美景的評論、觀賞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情感,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也不例外。
綜觀蘇軾的 《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赤壁賦》,其抒發(fā)情感有著相近的模式軌跡。三詠中都有景物描寫,情景交融,想沉浸在自然山水中忘卻現(xiàn)實,結(jié)果卻勾起心事,經(jīng)自我寬慰調(diào)適、想法擺脫,以達到遺世獨立的境界而終究有著深藏心靈的孤獨迷茫。
《前赤壁賦》中,蘇軾采用賦家的“主客之辯、抑客伸主”的手法,借主客對話表達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作者先寫令人陶醉的美景:清風(fēng)、明月、江水,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快感,但如此美景卻勾起作者的聯(lián)想慨嘆。借客人之口,感嘆豐功偉業(yè)終歸虛幻,宣泄備受壓抑的苦悶和人生短促渺小的憂患;接著用莊子的齊物思想寬慰自己,在“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中忘懷現(xiàn)實,借主之口傳達出從江水、明月中感悟的對宇宙人生的思索,從而在回歸自然之樂中求得心靈的安寧與超脫;最后在杯盤狼藉中一覺到天明,“不知東方之既白”,超脫中有一絲落寞。
《念奴嬌·赤壁懷古》起頭就把江水、浪花、千古風(fēng)流人物融成一體,隱含的急迫和焦慮之情撲面而來,篇中壯闊的景物既是寫實更是作者內(nèi)心洶涌情感的體現(xiàn)。聯(lián)想到歷史長河中的“風(fēng)流人物”、“三國周郎”,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的無限向往與欽羨;對比自己有志報國卻壯志難酬。篇末“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此句有對人生短暫的悲哀和無奈,而更多的是慨嘆,是由周瑜聯(lián)想到自己年華老大卻壯志未酬的遭遇,感傷和悲憤油然而生。本詞情感起伏跌宕,多姿多彩。先是作者面對時間長河的焦慮、急迫,到對歷史人物的羨慕、神往,接著是對比歷史人物而感到的不甘、悲慨,再至神游后的自嘲、無奈,最后是寄情山水、邀月同醉的放達。情感起伏變化,由前面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后面俯察一切的清醒,在由熱到冷的情感變化中,作者內(nèi)心掙扎,以放達掩飾痛苦、矛盾的心路軌跡就伏隱在字里行間。
《后赤壁賦》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作者在江岸上的活動,情景交融。先寫“月白風(fēng)清”下,有良朋、佳肴、美酒,似乎是一個輕松愉快的夜晚;接下來的景物卻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岸上更是峭壁巉巖,奇異驚險,景物清幽、寒寂,令人產(chǎn)生憂懼、恐怖之情;最后以孤鶴、道士自比,三位一體,寄托了作者失意后的超脫、曠達;而篇尾卻寫夢醒后“不見其處”一筆雙關(guān),意味深長,表露出本想從山水自然中尋求超脫,結(jié)果卻反而給心靈帶來新的哀痛,不得不回到令人壓抑的現(xiàn)實。
三
前面已經(jīng)分析了蘇軾三詠黃州赤壁的情感軌跡,那么在這三篇名作中,作者又是通過哪些具體方法來披露自己內(nèi)心隱秘而復(fù)雜的思想情感的呢?
第一,對比的運用,表達作者內(nèi)心的焦慮、痛苦、無奈、悲哀等情感。三篇作品或明或暗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肚俺啾谫x》中含有幾個對比。第一處是古今對比而且比中有比:一是拿三國時的曹操和現(xiàn)在貶謫一隅的作者比較,想當(dāng)年曹操建功立業(yè)、叱咤風(fēng)云,而自己卻遭讒下獄、政治失意;二是就曹操本身,當(dāng)年的輝煌功業(yè)和如今的“灰飛煙滅”做對比,輕重如此懸殊,給人一種消極虛幻感;三是從結(jié)果做對比,曹操稱雄一時,結(jié)果是“而今安在”,那政治失意的自己未來又是何情形?不由油然而生心灰意冷的情緒。第二處用明月、長江的無窮無盡和自身的生命短促做對比,想共明月、長江長存卻只徒增無奈與悲哀。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運用了古今對比。首先用周郎和自己做對比,赤壁之戰(zhàn)時的周郎年輕有為、意氣風(fēng)發(fā),而自己卻失意遭貶“早生華發(fā)”。其次是風(fēng)流人物的生前身后對比,歷史上類似周瑜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但他們在時間的長河中,在自然的山水面前都是匆匆過客。前面的描寫越是豪壯,人物越是意氣風(fēng)發(fā),慨嘆越顯得深沉厚重,動人心魄。
《后赤壁賦》中首先暗含景物對比,即文中所寫之景與《前赤壁賦》所寫之景的對比。三個月前還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個月后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江山不可復(fù)識矣”,寄托了作者對世事轉(zhuǎn)瞬變遷、人生無常的感慨。其次是主客相歡的場景和只身登山的處境相比。在賦的開頭作者和朋友在明月下攜美酒、佳肴本自快樂,而來到江岸邊卻只有孤身一人登山,寫出了作者被貶黃州后孤立無援的處境和孤苦無告的精神狀態(tài)。
第二,時空的運用,表達作者悲慨、無奈、放曠的情緒。蘇軾在其作品里很擅長借助時空的描寫表現(xiàn)他復(fù)雜多變的情緒。在《前赤壁賦》中,蘇軾置小入大,描寫了蒼茫天地間的一個蜉蝣,遼闊浩渺的水域中的一葉小舟、一粒粟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薄榜{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薄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鼻罢哂貌町惡艽蟮目臻g對比,烘托一種超逸脫俗、出神入化的境界;后兩者以之喻指自己命運的孤獨、無奈,個人的渺小、茫然。
《念奴嬌·赤壁懷古》用無限的時空暗指自己洶涌起伏的情感。起頭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庇脻L滾東去的大江象征時間的一維不可逆性,這大江既是自然界奔流不息的大江,又是綿渺不停流逝的時間長河。境界闊大,情感急促而迫切?!肮蕢尽?、“周郎赤壁”、“一時多少豪杰”“公瑾當(dāng)年”思接千古,將無限時空納入胸中,正是心中變幻不定的情緒反映。
《后赤壁賦》則以動態(tài)的空間表現(xiàn)情感?!皵喟肚С撸礁咴滦 ?,體現(xiàn)人的壓迫感;“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以上下懸殊的空間對比寫出了景物的險惡,表現(xiàn)處境的險惡,內(nèi)心的驚懼;“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則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翻騰、掙扎、悲恐。
第三,借景抒情,以多變之景表現(xiàn)多變之情。古典詩文中的寫景大都是借景抒情,所寫景物都是作者情緒的投射?!肚俺啾谫x》中作者就是借景抒情、借景言理,借江水、明月、清風(fēng)這三個自然景物的描寫,描繪了如詩如畫、清新明麗、悠閑舒適的夜游環(huán)境,也寄寓了作者“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快樂;借洞簫聲音的描摹表現(xiàn)了悲哀、傷痛的情感;以水之流逝與月之盈虛闡述變和不變的哲理,并以此表明自己超脫世俗的牽累之情;最終的“杯盤狼藉”也透露出一絲不甘、落寞。
《念奴嬌·赤壁懷古》先以壯闊的“大江東去”形容內(nèi)心的波瀾;“穿空”的“亂石”、“拍岸”的“驚濤”、翻卷的“千堆雪”更是不斷翻涌、矛盾掙扎的內(nèi)心的寫照;被酹的“江月”也含有哀怨、消沉的況味。
《后赤壁賦》中,開始的“人影”、“明月”、“月白風(fēng)清”等景物表現(xiàn)了踏月之樂,輕松愉快;接下來的冬景描繪就給人清寒、驚懼之感,“危巢”、“幽宮”等陰森驚險的景物是作者現(xiàn)實處境的真實再現(xiàn),也是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的象征;而只身登山、風(fēng)起水涌更是自己被貶黃州之后的孤寂、險惡環(huán)境的再現(xiàn),情感也悲哀得無法抑制;至于孤鶴、道士是他孤獨苦悶、超凡脫俗、棄世幽情的象征。
總之,蘇軾三詠赤壁的名篇在寫景、敘事、抒情、說理中,潛隱著他心靈深處的焦慮、無奈、哀怨、悲慨、自嘲、放曠、憂懼等情感,真實地表現(xiàn)了蘇軾被貶黃州之后痛苦掙扎、自我寬慰、不斷調(diào)適自己的心路歷程。
[1]沈祖芬著.宋詞賞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張亞新著.文人的理想品格:從陶淵明到蘇軾.濟南出版社,2004.
[3]張三夕著.詩歌與經(jīng)驗——中國古典詩歌論稿.岳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