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聶 淼
(湖北醫(yī)藥學(xué)院 外語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0)
1971年Katharina Reiss在 《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即從原文、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guān)系評價原文。她認(rèn)為譯者應(yīng)該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Reiss的這一發(fā)現(xiàn)被認(rèn)為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目的論的發(fā)端和源頭。后來,HansVermeer以行為理論為基礎(chǔ)發(fā)展并創(chuàng)立了功能目的論,他提出了結(jié)果決定方法,即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基本原則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Justa HolzManttari進一步發(fā)展了目的論,她著重分析了整個翻譯過程參與者的行為、條件和作用等。
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引人入勝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而旅游宣傳資料及其譯文作為對外宣傳的媒介,在激發(fā)讀者的旅游興趣、吸引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旅游資源獨特的審美形態(tài)與文化意識要求旅游文本的翻譯盡量滿足潛在游客的審美心理,在順應(yīng)國際化、注意保
功能目的論包含三大法則,即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目的性法則是指翻譯行為取決于翻譯目的,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連貫性法則是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biāo)準(zhǔn),即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交際環(huán)境和文化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存在語際連貫,即譯文盡可能忠實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譯文的理解)。在三大法則之間,忠實性法則從屬于連貫性法則,同時,這兩大法則又最終取決于目的性法則。
從文本類型和功能方面來講,根據(jù)現(xiàn)代翻譯學(xué)理論,旅游資料屬于“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情文本(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召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的結(jié)合體”,同時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旅游資料的翻譯,其目的就是要向外國游客介紹景點情況,傳遞有關(guān)信息,讓國外普通旅游者讀懂、看懂、聽懂,并且喜聞樂見,實現(xiàn)譯文文本這種交際功能,從而推動國內(nèi)旅游業(yè)發(fā)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因而在翻譯旅游文本時,應(yīng)遵循“讀者第一”的原則,把讀者放在首要位置。譯者應(yīng)根據(jù)譯文預(yù)期要達到的目的或功能,使用符合譯語文化觀念和語言結(jié)構(gòu)模式的表達方式,使譯文語言對譯語讀者發(fā)揮良好的感召力。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一方面要盡量多的包含中國文化,以傳播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多為譯文的讀者考慮,要便于游客理解。譯文切忌忽略目標(biāo)語文化,拘泥于對原文的傳統(tǒng)的機械對應(yīng)。旅游資料的翻譯應(yīng)該有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能死摳原文,亦步亦趨,而是要在不影響原文思想表達的前提下,對原文做必要的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
下文選取中國道教圣地武當(dāng)山古建筑群景區(qū)的部分中文景點介紹及與之相對應(yīng)的英文翻譯作為實例,以翻譯目的論及其三大翻譯法則為依據(jù),分別詳細分析該英譯文中對文化因素翻譯的合理之處與有待改進之處。
例1:鐘樓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建,內(nèi)置飾龍紐八卦銅鐘一口,為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建,此鐘是全山現(xiàn)存最大最美的一口,擊之萬山回應(yīng),如滾驚雷。
BellTower
(ZhongLou)
It was built in 1416 with a big bronze bell engraved with the design of the Eight Diagrams with dragons.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beautiful bell in the mountain and has thunderingsounds to echo when being hit.
分析:在此英譯文中“明永樂十四年”直接用“1416年”代替,這一翻譯符合翻譯目的論的目的性法則,因為提到該年份是想說明此建筑歷史悠久,用1416年更為直觀。該翻譯同時也符合連貫性法則,且不說國人不一定清楚“明永樂十四年”是公元具體哪一年,更何況是外國讀者。該翻譯所體現(xiàn)的忠實性法則更是不容置疑,“明永樂十四年”即為“1416年”。
例2:鼓樓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建,內(nèi)置大鼓一面,“朝鐘暮鼓”為宮觀宗教生活的象征,古人有聯(lián)“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朱魚清朗,喚覺浮生追夢人”。
DrumTower
(GuLou)
It was built in 1416 with a big drum in it.“To ring the bell in the morning and beat the drum in the evening” symbolizes the nature of religious life.It is meant as a warning to those who seek fame and fortune.
分析:漢語偏好對仗工整,如:“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朱魚清朗,喚覺浮生追夢人。”前后兩句其實表達了同一個含義。而英文通常簡潔自然、句式構(gòu)架嚴(yán)謹(jǐn)。目的論要求以譯文讀者為主,行文風(fēng)格就應(yīng)符合讀者審美習(xí)慣。“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朱魚清朗,喚覺浮生追夢人?!痹摼涞淖g文未刻意追求句式對仗,只是按照英語常用句式進行翻譯,比較合適。而且鑒于漢語的這兩句表達了同一個含義,英譯文就簡潔明了地翻譯了前半句,以免累贅。 但是“名利客”被譯為“thosewhoseekfameandfortune”,并未完全遵循翻譯目的論的忠實性法則。原文當(dāng)中的“名利”側(cè)重指世俗的浮華,而英譯的“fame”和“fortune”都是較客觀的詞,擔(dān)當(dāng)不起“警醒”二字。若借用名著VanityFair(中譯名為“名利場”),此處可以“vanity”指代“名利”。
例3:太和宮
太和宮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內(nèi)供奉真武大帝,金童,玉女,鄧,關(guān),趙,溫,馬辛,天君等神像。
SupremeHarmonyPalace
It was built in the 14thyear of the Yong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A.D.) and in the Supreme Palace are enshrined Emperor Zhenwu,the Golden Boy,the Jade Maiden (attendants of the Taoist immortals) and other Divinesuch as Emperor Guanyu and Marshal Zhaogong,etc.
分析:此處“永樂十四年”被完全直譯,顯得冗繁復(fù)雜,對于不清楚中國明朝歷史的讀者而言,完全無法了解該宮殿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不如和上文提到的例1及例2中的譯法相統(tǒng)一,直接將“永樂十四年”替換為相對應(yīng)的具體年份,即1416年,則更符合翻譯目的論的各項法則。該英譯文對“金童,玉女”的翻譯有相關(guān)補充說明,能方便外國游客理解,遵守了翻譯目的論中的連貫性法則,充分體現(xiàn)了以目的語讀者為重的翻譯指導(dǎo)思想。而且,通過此解釋說明,很好地傳播了中國道教文化,達到了旅游文本的外宣目的。
例4:轉(zhuǎn)運殿
又名 “轉(zhuǎn)身殿”,內(nèi)置古銅殿,鑄造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為全國現(xiàn)存最早的銅殿,殿內(nèi)供奉真武大帝,旁侍執(zhí)旗,捧劍和關(guān)、趙、馬、溫四天君等神,又傳說繞殿一周可消災(zāi)賜福,轉(zhuǎn)身好運。
GoodLuckHall
(ZhuanyunDian)
It was built in 1307,and is the earliest bronze hall in China.Here are the statues of Zhenwu and other heavenly gods.It is said that people can get away with bad luck if they turn around it in the darkness.
分析:從上文對“轉(zhuǎn)運殿”的漢語介紹能看出該殿最大的特色最吸引游客之處便是“轉(zhuǎn)運”二字。因而其對應(yīng)的英譯文也應(yīng)該以翻譯“轉(zhuǎn)運”為主。而該景點介紹對殿內(nèi)供奉的神像只是一筆帶過,甚至連全名也沒有,只有姓氏。若要將此眾神都一一翻譯成英語,勢必需要增加很多注解來解釋說明,會有喧賓奪主之感。與其贅述,不如抓住核心,使得譯文簡潔明了,方便目的語讀者理解該景點的核心文化。因此,此處英譯文對眾神也只是用“Zhenwu and other heavenly gods”一筆帶過,體現(xiàn)了對原文的尊重,符合目的論的忠實性原則,同時充分對應(yīng)了目的論的核心準(zhǔn)則,即目的性法則,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
翻譯要靠語言去實現(xiàn)。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又是妨礙交際的障礙。文化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文化的翻譯也要經(jīng)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才能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翻譯中要處理的文化因素最好能求異存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時還需要在兩極之間做出適當(dāng)?shù)恼壑?。旅游文本譯文若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指導(dǎo),則一定能更完善,便能更好地宣傳旅游景點,吸引更多游客,發(fā)展旅游業(yè),同時也能有助于傳播中國文化。
[1]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Oxford&NewYork:PergamonPress,1982.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陳剛.跨文化意識——導(dǎo)游詞譯者之必備[J].中國翻譯,2002,(3).
[7]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dǎo)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8]洪明.論接受美學(xué)與旅游外宣廣告翻譯中的讀者關(guān)照[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6,(8).
[9]康寧.從語篇功能看漢語旅游語篇的翻譯[J].中國翻譯,2005,26(3).
[10]李長栓編著.非文學(xué)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