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國王的人馬》的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
史麗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國王的人馬》突破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模式,采用網(wǎng)狀敘事結構、破碎的時空設置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呈現(xiàn)出明顯的后現(xiàn)代敘事傾向。釋讀《國王的人馬》的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不僅能彰顯其后現(xiàn)代敘事傾向的文學價值,更有助于理解小說家沃倫對于人類和歷史的“蛛網(wǎng)理論”觀。
《國王的人馬》;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非線性;非連續(xù)性
1947年普利策小說獎得主《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已被納入美國文學經(jīng)典之列。埃德溫·哈里森·卡迪在《平日之光:美國小說中的現(xiàn)實主義》中稱《國王的人馬》為“第一個后現(xiàn)代小說”。[1]207這為該小說的闡釋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研究和闡釋其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杰姆遜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主要體現(xiàn)為:“深度模式削平導向的平面感、歷史意識消失產(chǎn)生的斷裂感、主體性的消失意味著的‘零散化’和‘復制’肇生的距離感消失?!盵2]376-378作為美國文學向后現(xiàn)代思維模式轉向時期的先行者,小說《國王的人馬》以其全新的敘事結構和敘事方式實現(xiàn)了由線性到非線性的后現(xiàn)代敘事轉型,并由此為美國文學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后現(xiàn)代主義征象的先河。
沃倫在《國王的人馬》中采用了網(wǎng)狀的敘事結構,用四個層層嵌入的故事形成了嵌套式敘事,將杰克·伯登的故事、威利·斯塔克的故事、歐文法官的故事以及凱斯·馬斯敦的故事這四個各自相對完整的部分交織起來,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國王的人馬》的表層敘事只為小說提供了一個框架結構,而其主要意圖卻被掩蓋于幾個錯落交織的敘事結構之中。表層敘事是杰克·伯登從敘事者的角度講述自己從一個逃避主義者成長為一個勇于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人的過程。雖然小說是圍繞杰克·伯登展開,但他卻并未像傳統(tǒng)小說中的主人公那樣占據(jù)絕對的核心位置,而是時而作為敘述者,時而作為故事中的人物交錯地出現(xiàn)。小說共十章,其中第三、七、八、十章是在大篇幅地講述杰克·伯登自己的故事,而其他章節(jié)中的杰克·伯登大都成了為情節(jié)展開而設置的“故事的鑒證者和敘述者”。但也恰恰是這種旁觀者的角色使得他在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得以快速地成長,并最終形成了對社會和人生完整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層敘事是杰克·伯登作為鑒證者所看到的威利·斯塔克的政壇浮沉經(jīng)歷。在小說的第一、二、六、九章,杰克·伯登回憶了威利·斯塔克從一個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人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而成為州長但又被迫隕落政壇的過程。杰克·伯登目睹威利·斯塔克從發(fā)跡到被槍殺致死是其成長的三個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兩個因素也都是在威利·斯塔克的直接或間接作用下生成的,即第三層敘事和第四層敘事。
第三層敘事是歐文法官貪污受賄多年之后,因被翻查而愧疚自殺的故事。杰克·伯登雖和歐文法官有著深厚的感情,可是身為州長秘書又不得不聽從州長威利·斯塔克的安排和命令,去調查州長對手麥克·墨菲的幕后支持者歐文法官。第五章一整章都是敘述者杰克·伯登在回憶“對正直法官的調查案”的大獲全勝過程,正是這次翻查歐文法官的歷史使得杰克又憶起了多年前的“第一次探索往昔美景的旅程”,由此引發(fā)了小說中的第四層敘事。
第四層敘事是杰克·伯登對自己的歷史學博士論文的回憶,即關于美國內戰(zhàn)時期的凱斯·馬斯敦和吉爾伯特·馬斯敦兩兄弟的故事。作家沃倫用了整個第四章來講述馬斯敦兩兄弟的原委,也正是這個與主題看似無直接關聯(lián)的故事道出了網(wǎng)狀敘事結構的內涵和意義,“倒不是因為第一次探索和威利·斯塔克的故事有什么直接的關系,而是因為它和杰克·伯登的故事有極大的關系,而威利·斯塔克的故事和杰克·伯登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是同一個故事”。[3]160-161這不僅使得杰克·伯登和威利·斯塔克的故事產(chǎn)生了關聯(lián),也把歐文法官的故事和馬斯敦兄弟的故事一同拉進織好的第二層敘事和第一層敘事的框架,使得各層敘事之間相互關聯(lián)又層層相疊。
嵌套式的敘事結構形成了一個蛛網(wǎng)的結構,實現(xiàn)了用小說的外在結構形象化地構建出其內在的抽象理論。四個層層嵌入的故事把三代美國人經(jīng)歷的一百多年的美國歷史織成了一個蛛網(wǎng),彰顯出沃倫在小說文本中就已道出的“蛛網(wǎng)理論”——“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蜘蛛網(wǎng),不管你碰到哪里,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地輕輕地碰一下,蜘蛛網(wǎng)的震動都會傳播到最遙遠的邊沿,而昏昏欲睡的蜘蛛不再打瞌睡了,它會馬上跳下來,拋出游絲纏繞碰過蜘蛛網(wǎng)的你,然后把黑色的令人麻木的毒素注入你的皮下。無論你是否有意碰蜘蛛網(wǎng),結果總是一樣”。[3]191小說正是利用四個各自成體而又彼此相連的故事形成了蛛網(wǎng)般的敘事結構,用小說的外在結構體現(xiàn)著沃倫的蛛網(wǎng)哲學觀,既消解了傳統(tǒng)文學中的線性敘事模式,又用新時代中的小人物杰克·伯登的現(xiàn)實生活感悟對已落入歷史的宏大敘事進行了新歷史的闡釋。
小說的時空安排也是展現(xiàn)小說情節(jié)描繪意義和認識意義的重要部分,正如巴赫金在《小說的時間形式與時空體形式》中所言:“在文學中的藝術時空體里,空間和時間標志融合在一個被認識了的具體的整體中。時間在這里濃縮、凝聚,變成藝術上可見的東西;空間則趨向緊張,被卷入時間、情節(jié)、歷史的運動之中。時間的標志展現(xiàn)在空間里,而空間則要通過時間來理解和衡量?!盵4]275在后現(xiàn)代敘事策略中,時間更是變成了空間化了的時間,空間也成了時間化了的空間,而且二者不是單一的、線性的排列,而是破碎地交錯、融合在一起,以呈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破碎感和真實感及處于其中的人們的內心的虛無感。
《國王的人馬》完美地詮釋了這一理論。小說以追憶的方式開始,敘述者杰克·伯登所立足的敘述時間是1939年,小說開篇卻描述了1936年州長威利·斯塔克回鄉(xiāng)探親的情景。接下來的兩章回憶他如何從1922年開始發(fā)跡進而登上政壇,直到1934年經(jīng)彈劾之險得以連任的經(jīng)過。第五章又回到1936年,作為威利·斯塔克的下屬的杰克·伯登為其調查政壇對手的幕后支持者歐文法官,為此,敘述者杰克·伯登又在第四章回憶了多年前親身經(jīng)歷的第一次調查經(jīng)歷。杰克·伯登對歐文法官的調查歷經(jīng)七個月,小說的第六章卻在敘寫這七個月中所發(fā)生的和此次調查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其中影響杰克·伯登最大,也最令他無法面對的是他的初戀安妮·斯坦頓變成了州長威利·斯塔克的情婦。杰克的思緒由此開始再次轉向。于是在第七章中,杰克·伯登開始回憶從1918年與安妮的戀愛到分手直至與前妻洛伊斯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安妮的存在象征著杰克·伯登美好的過去,而安妮的離去和墮落則使得杰克·伯登得以從過去中掙脫,而獲得了思想上的成長,由此能夠勇敢地面對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接下來的兩章結束了杰克·伯登對愛情的追憶,回到了他所準備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可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也開始了對杰克·伯登的考驗:先是親歷了自己間接地害生父歐文法官自殺,然后是老板威利·斯塔克和摯友亞當·斯坦頓的被槍殺。他開始明白,“他稱之為思想家的亞當·斯坦頓和他稱之為講究實際的威利·斯塔克都是注定要毀滅的,而他們還注定要互相利用對方”。[3]444最后的一章又回到小說開始時的1939年,此時的杰克·伯登盡管不能全面地感知完全的世界和自我,卻已經(jīng)成了一個非中心化了的主體,他已開始準備走入歷史的洪流,承擔起現(xiàn)實世界的重任。頻繁的時間變換使得小說跨越了百余年的美國歷史,碎片化、零散化的時間安排把物理時間概念中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混合地交織在一起。
時間的不斷切換使得場景也隨之變化,呈現(xiàn)出多變、不定的特點。因為杰克·伯登是在為威利·斯塔克效勞、調查歐文法官、翻查馬斯敦兄弟的歷史中而獲得的成長,因此其成長過程所必要的調查、翻閱資料使得故事不斷的在孟菲斯的貧民區(qū)、美國的西部、醫(yī)院的手術室、圖書館的閱覽室、精神病院等不同的空間中穿梭。除此,威利·斯塔克的汽車凱迪拉克在小說頻繁的空間切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帶著威利·斯塔克、杰克·伯登等小說中的眾多人物穿越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梅遜市中平民區(qū)的斯塔克農(nóng)場、斯雷德賭場和貴族區(qū)的伯登埠頭到州長府邸乃至美國國會大廈。
另外,敘述者杰克·伯登是個善于想象的新聞記者,但凡能觸動他想象神經(jīng)的時刻都會令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因此小說中的心理時空意識更是超越了物理時空的意義。強烈的歷史感和政治感使得小說實現(xiàn)了從1829年的佐治亞州北的鄉(xiāng)村小木屋到美國內戰(zhàn)前后的密西西比河畔,乃至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州長選舉現(xiàn)場的大跨度的物理意義上的時空穿越。而小說作為敘述者杰克·伯登立足于1939年的某一點上對過往的回憶性質更使得時空的頻繁切換成為可能。因而,小說中的杰克·伯登具有雙重角色:年輕時代的他是小說情節(jié)中的人物,而成長了的他又成了小說的敘述者,這又加重了故事時空和敘述時空又一層的滲透重疊,增強了小說中時空錯置的藝術效果。
一百多年間的美國歷史被納入到這部不足38萬字的小說,敘述的時間在現(xiàn)實與虛幻、夢境與回憶等錯位中自由地交織,傳統(tǒng)小說的時空順序和因果順序被打破,不同時間和空間背景跳躍性地穿插。歷史感和整體感在碎片化的時空設置中喪失,多重敘事在共時的空間環(huán)境中展開,使本已蛛網(wǎng)般結構的小說更加零散化、發(fā)散化,呈現(xiàn)出非線性的后現(xiàn)代敘事傾向,增強了在斷裂的歷史中的非連續(xù)性的時空哲學觀,使得讀者更能深刻地體會出處在后現(xiàn)代轉向時期的人們對碎片化的現(xiàn)實生活所產(chǎn)生的無奈感和迷茫感。
源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蒙太奇手法,被廣泛應用于碎片化敘事傾向的后現(xiàn)代文學中,以增強作品再現(xiàn)碎片化現(xiàn)實的真實感和削平深度的平面化效果。蒙太奇手法將“在內容和形式上并無聯(lián)系、處于不同時空層次的畫面和場景銜接起來,或將不同文體、不同風格特征的語句和內容重新排列組織,采取預述、追述、插入、疊化、特寫、靜景與動景對比等手段,來增強對讀者感官的刺激,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5]30也正如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所言,“上下鏡頭一經(jīng)連接,原來潛藏在各個鏡頭里異常豐富的含義便像火花似地發(fā)射出來”[6]103。所以,后現(xiàn)代小說中?,F(xiàn)的蒙太奇手法,并不是無意識的拼湊累加,而是對小說情節(jié)的有意識地分切與重組,目的是表現(xiàn)后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種非連續(xù)性的時空觀。
從更寬泛的角度來講,《國王的人馬》中的碎片化的時空設置即是敘事蒙太奇手法中的一種。它圍繞人物的意識所跨越物理時空的界限,把不同地域發(fā)生的數(shù)條情節(jié)線索交替地剪接在一起。《國王的人馬》完全從敘事者杰克·伯登的視角出發(fā),以杰克所觀所感為主要線索,同時兼顧多條線索的分頭敘述,展現(xiàn)人們的意識和行為變化及其之間的關系,但是人物復雜的心理畫面和紛繁的社會現(xiàn)實又被全然地統(tǒng)一在杰克·伯登的故事結構之中而最終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蒙太奇手法除了敘事功能外,還有表意的作用。表意蒙太奇把同一時間內不同事件或不同空間的相同場面進行剪輯和組合,多視角地表現(xiàn)在同一時刻的各種空間形象和生活場面中。在小說中,杰克·伯登為調查歐文法官而求助于博學的律師未果,離開時他也感覺自己開始離開了過去的世界,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此時采用三組“現(xiàn)實生活是——……”[3]206-207的情景實現(xiàn)了三種截然不相關的情景形成畫面的對列、相連,然而正如愛森斯坦所言,“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shù)之和,而是二數(shù)之積”。[7]265這組蒙太奇手法的應用在形式和內容上形成了強烈對照以沖擊讀者的思考,產(chǎn)生了單個情景本身所不具有的豐富涵義,同時又真實地書寫了杰克·伯登所處的碎片化的現(xiàn)實世界。
另外兩組“現(xiàn)實是:……”[3]216也是如此形式的表現(xiàn)蒙太奇的情景段落,用以呈現(xiàn)本身就零散化的真實生活,因為現(xiàn)實的生活就在于它是共時發(fā)生的、多樣的,而非歷時的、整體的。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人類生活被無數(shù)的“碎片”所充塞,時代失去了秩序和理性,毫無邏輯性和必然性可言,所以這種非線性敘事最能反映當時的生活和現(xiàn)實的本質。蒙太奇手法的參入重現(xiàn)了人們碎片化的生活現(xiàn)象,也給讀者的內心造就了一種空白,使其不得不加入自我想象來進行填補和擴充,以賦予碎片化的、不完整的小說中的生活現(xiàn)象以完整的生活的本質和意義。
小說家沃倫運用網(wǎng)狀的敘事結構形象化地展現(xiàn)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碎片化傾向和人們對其產(chǎn)生的無奈感和迷茫感,借助破碎的時空設置使蛛網(wǎng)般結構的敘事更加零散化、非線性,此外,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蒙太奇手法更使得小說凸顯出非連續(xù)性的后現(xiàn)代敘事傾向?!秶醯娜笋R》之所以摘取1947年的普利策小說獎桂冠,正是在于小說家沃倫對于時代思想的預見性。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多是頒發(fā)給對于“美國社會的新現(xiàn)象和新問題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作品。沃倫正是敏銳地洞悉到了當時美國文學后現(xiàn)代思潮的到來,將思想融入文學,用小說的方式呈現(xiàn)出后現(xiàn)代主義萌芽時期美國社會思維模式的碎片化和非線性轉向。
[1]Edwin Harrison Cady.The Light of Common Day:Realism in American Fiction[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1.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增補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羅伯特·潘·沃倫.國王的人馬[M].陶潔,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1-6卷.白春仁,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陳世丹.論后現(xiàn)代小說之存在[J].外國文學,2005(4).
[6](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何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
[7](俄)愛森斯坦.蒙太奇論[M].富瀾,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
Postmodern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All the King’s Men
SHI 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All the King’s Men,the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in 1947,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ve mode and reveals postmodern narrative tendency evidently with the employment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like spider web,the broken time and the fragmented space,and montage technique.To study the postmodern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All the King’s Men is to show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its postmodern narrative tendency on the one hand,and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Warren’s“theory of spider web”to human being and history on the other.
All the King’s Men;Postmodern narrative strategy;nonlinear;discontinuous
I712.16
A
1008—7974(2012)05—0029—04
2011—07—13
史麗(1982-),女,遼寧彰武人,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