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fā)祥,韓興儒
(甘肅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政史系,甘肅定西743000)
教材是學生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影響源,“由于教材的權威性以及為考試而進行的重復學習,使得教材成為學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文本”[1],學生對于世界、社會以及人的認識往往始于教材。教材中的人物作為學生的參照群體,其職業(yè)身份、性別角色、情感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都對學生接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形成人格特征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社會角色的形成。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人物選取總體體現(xiàn)了教材編寫規(guī)律和要求,但在人物的職業(yè)身份、性別、民族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偏向,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人物選取存在“去農化”傾向。一是教材選取的農民身份(職業(yè))人物數(shù)量偏少。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選取的人物中,農民身份(職業(yè))的人物很少,所選取的個別農民形象也帶有農民落后等社會刻板印象。二是教材中人物活動的農村場所偏少。在教材中,絕大部分人物具有明確而具體的活動場所指向,但這些場所基本沒有農村。
社會公眾人物選取存在性別失衡傾向。“社會公眾人物就是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或社會知名度的人物,包括公共官員和非政治性領域各行業(yè)的知名人士(如歌星、影星、院士、勞動模范)等?!保?]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社會公眾人物,但存在著性別失衡傾向。一是教材選取的社會公眾人物男性多于女性。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的整個五冊教材中共涉及社會公眾人物152人,211人次,其中男性145人,201人次,僅僅有居里夫人、鄧穎超、張海迪、任長霞、鄧亞萍、趙雪芳、韓素云7位女性出現(xiàn)10次,在七年級(上)和八年級(上)兩冊教材中沒有一位社會公眾女性。二是教材選取的男性社會公眾人物的職業(yè)范圍寬于女性。維基百科將人物按職業(yè)可分為政治軍事、宗教信仰、經(jīng)濟實業(y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技術、文化創(chuàng)意、運動休閑和特殊人物等一級類[3]。初中思想品德選取的男性社會公眾人物涉及所有一級類,但由于女性數(shù)量所限,明顯難以涉及所有一級類別。
少數(shù)民族人物偏少且沒有標示民族成份。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中共有中國籍社會公眾人物99名,其中少數(shù)民族只有向警予(土家族)和鄧恩銘(水族)兩位,但都沒有明確標明其民族。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而人物選取中存在的偏失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真正和諧而充滿生機的社會應該是平等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不同個體的發(fā)展不會因為身份(職業(yè))的緣故而受到阻礙。教材人物選取方面的“去農化”傾向,會導致學生對農民和農村產生認識上的偏差,不利于學生平等職業(yè)觀的養(yǎng)成。一方面,城市學生形成農村落后及農民愚昧的認識,產生對農民的歧視,忽視甚至漠視農村及農民的現(xiàn)狀,不利于其平等職業(yè)觀的確立,從而使其最終也成為職業(yè)不平等的受害者。另一方面,農村學生會形成一種自我排斥農村、渴望過上城市生活的心理需求、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榜樣對學生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在學校情境中,學生獲得榜樣的途徑主要來自教材,但由于教材中農民出現(xiàn)的頻度低于其他職業(yè),使得農村學生很難從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找到榜樣來效仿并激勵自己,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道路上步履遲疑,不愿生活在農村并為農村服務?!案鶕?jù)零點調查公司對遼寧、河南等十一個省市的農村進行的農民生活形態(tài)研究,60.7%的被調查農民希望下輩子是個城里人?!保?]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愿意回農村定居的農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回農村定居,而老一代農民工的比例為13.3%?!保?]這種現(xiàn)狀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批評舊教育時所說的:“中國向來所辦的教育,完全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xiāng)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蓋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繁華,看不起務農?!保?]
性別平等的觀念并非天生,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思想性較強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學生形成性別特征認識的重要渠道,彌漫在教材中的社會性別觀念無時不在塑造著受教育者的性別文化和性別特征。中學時期又是青少年性別特征認識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期所接受的性別文化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刻影響。教材中社會公眾人物選取存在的性別失衡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平等性別觀的養(yǎng)成。
首先,對女生產生不良影響。一方面,導致女生缺乏可資效仿的偶像性榜樣。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榜樣對學生的發(fā)展有重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的許多態(tài)度都是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產生替代性強化而獲得的。由于教材所選取的社會公眾人物中女性出場頻度低于男性,致使女生很難找到偶像性榜樣來激勵自己。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女生產生性別自卑感。如果單獨審視某一篇課文,似乎沒有哪一篇的性別傾向嚴重到足以導致女生的低自尊,但整套教材內容作為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元素,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長期耳濡目染于性別失衡的教材體系里,會導致女生產生內化的性別自卑感。
其次,對男生產生不良影響。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男性地位,男生一味接受男性優(yōu)越觀,往往會給男生造成心理壓力,并造成一些心理問題,以致通過某些非正常途徑去排解壓力。另一方面,教材過多地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進行性別劃分,潛在地影響了男生參與家庭生活的積極性。
第三,強化了傳統(tǒng)的性別偏見。性別偏見作為社會偏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同政治、經(jīng)濟、歷史和心理等各種因素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并深深地扎根于社會生活之中,進而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人們心理帶來許多消極影響。教材中存在的性別偏見不但鞏固和加深了學生的性別偏見,并對青少年學生性別文化觀念的形成會產生不良影響,使學生無形中形成關注男性的思維定勢,它不但使女生在成就動機等方面受到自我期待因素的限制,而且使所有學生在男女兩性關系的看法上停滯于傳統(tǒng)觀念,忽視女性在歷史上的客觀存在,無形中藐視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強化了社會對兩性的定型看法,引起社會意識不平衡,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和支配下,男女之間的原有不平等不斷加劇,由此進而強化社會的性別偏見。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中國文化,是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指出:“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chuàng)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庇纱艘部梢钥闯?,中華文化不僅包括中原漢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由于教材中少數(shù)民族人物數(shù)量偏少,一方面,無法滿足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本民族人物及歷史知識的渴求?!爱斢行┥贁?shù)民族學生在通過社會其他途徑接觸到本族的歷史文化信息時,有時會產生‘教科書歪曲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和信仰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等想法。”[7]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漢族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形成正確認識。這樣,不利于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意識的建立,也不利于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構建。
首先,加強中小學教材理論研究,為教材人物選取提供理論指導
近些年,中小學教材研究逐漸成為理論界關注的范疇之一,且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教材研究存在著不平衡現(xiàn)象,主要側重于宏觀層面研究,微觀層面的探討比較缺乏;中小學教材研究大多偏向于語文、數(shù)學等大科目,其它小學科的研究比較缺乏?!保?]特別是《思想品德》教材研究更加微乎其微。因此,理論工作者要積極開展中小學教材研究,特別要加強對各學科教材的全方位研究,為教材人物選取等工作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其次,完善中小學教材的編、審、選制度,通過制度規(guī)范教材人物選取
目前,我國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中小學教材的編審選制度,但為了更好地解決教材選取人物職業(yè)身份、性別角色、民族構成方面不平等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具體來看,出版社在制訂教材編寫方案時,應該把人物選取原則明確地規(guī)定為選文標準之一,并列出人物職業(yè)、性別、民族及出現(xiàn)場所等方面的量化清單,還應邀請相關專家參加統(tǒng)稿,以保證編寫方案得以完全落實。在教材審查過程中,既要有意識地審查每本教材選取人物的職業(yè)身份、性別、民族等方面的傾向,更要從整套教材的高度審查,以防止整套教材中可能產生的“累積效應?!保?]還應建立特約審稿制度,邀請出版社外的相關專家審稿。從教材選用方面看,教材的最終使用者是學生,但中小學生沒有能力來評判教材的優(yōu)劣,在教材選用方面應盡可能傾聽家長的意見。
第三,教材編寫者應樹立平等的職業(yè)、民族、性別觀,保持教材選取人物的均衡
在我國,教材編寫者以具有城市生活背景的男性和漢族居多,在他們的觀念中自覺不自覺地積淀了城市文化、男性中心及漢族中心的“陳見”,編寫教材時會有意無意地受其影響。因此,教材編寫者要力圖摒棄陳見,樹立平等的職業(yè)、性別及民族觀念,將優(yōu)秀的農民、女性及少數(shù)民族人物選入教材。只要認真而理性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國,可選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農民、女性及少數(shù)民族形象是豐富的。如創(chuàng)立“海選”這種基層民主形式的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鄉(xiāng)北老壕村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率先搞起生產責任制的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等等,以及三次跳入海中搶救與自己素不相識的落水者而不幸遇難的農民工魏青剛、面對輕生女孩第一個跳入水中救援卻再也沒有上來的農民工朱柱等等,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了改革創(chuàng)新和舍生取義等崇高精神。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等11個部委聯(lián)合組織開展評選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就有李四光(蒙古族)、向警予(土家族)、關向應(滿族)等16位少數(shù)民族人物和劉胡蘭、江姐、張海迪等34位女杰。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于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堅持理想,艱苦奮斗、敢于勝利,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厚精神資源。這些農民、女性及少數(shù)民族群體或個體完全有資格入選《思想品德》教材,讓他們成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和成長道路上的路標。因此,教材編寫者要樹立平等的職業(yè)觀、性別觀及民族觀,拋棄“陳見”,有意識地去觀照農民、女性及少數(shù)民族人物,把他們中的優(yōu)秀代表選入教材。
[1] 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2] 蔡恒.網(wǎng)絡信息隱私權保護中的利益平衡問題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3] 維基百科.人物分類方法[EB/OL].2009-08-09.
[4] 肖萬春.農民“去農村化”現(xiàn)象的正面意義[EB/OL].農網(wǎng)快訊,2004-02-03.
[5] 郭少峰.數(shù)據(jù)顯示9成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鄉(xiāng)[N].新京報(北京),2011-10-31.
[6] 陶行知.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C].陶行知全集(第二卷)[A].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 馬戎.如何開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鄉(xiāng)土教材的建設[N].中國民族報,2010-09-17.
[8] 張三花.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研究述評[J].教育科學研究,2005(5).
[9] 陳雨亭.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