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風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
中國小說、戲曲研究新視角
——簡評寧稼雨中國敘事文化學理論
張國風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
寧稼雨借鑒西方主題學研究方法,吸收國內主題學研究成果,結合中國文學的實際,首創(chuàng)中國敘事文化學。其理論動因一方面是出于對傳統(tǒng)模式的不滿,另一方面是力圖對小說和戲曲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一種新的解釋。隨著這一理論的漸趨豐富嚴謹以及實踐成果的積累,其對于中國小說戲曲研究的意義將會逐漸得到顯示。
中國敘事文化學;寧稼雨;主題學;方法論;小說研究;戲曲研究
近年來,南開大學文學院寧稼雨借鑒西方主題學研究方法,吸收國內主題學研究成果,結合中國文學的實際,首創(chuàng)中國敘事文化學,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框架,見于他的《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學術視角換代》等論著,引起學界普遍關注和濃厚興趣。寧稼雨的《先秦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及其弟子們的系列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不妨看作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基礎工程和運用實踐。
依我的理解,寧稼雨提出中國敘事文化學,就其動因來看,一方面是出于對傳統(tǒng)模式的不滿:“無論是作家作品研究還是文體史的研究,都無法全面揭示和解釋那種既超越單一作品又跨越單一文體的個案故事主題類型的發(fā)生過程及其動因?!盵1]另一方面是力圖對小說和戲曲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一種新的解釋。這種開拓之功,是不應該被忘記的。我知道,雖然人人高唱創(chuàng)新,但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者必須準備面對冷漠和寂寞。
寧稼雨提出的中國敘事文化學,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從主題學中繼承了一個基本的思路,那就是不再以作品為研究的單元,而是以情節(jié)、人物、意象作為研究的單元,著重探討其獨立的演變軌跡。其新意在于力圖對故事、人物、意象的演變作出文化的解釋,并且試圖借這種研究將小說、戲曲和詩文打通,將敘事文學的各種形式打通,將其統(tǒng)攝到文化的背景之中。寧稼雨認為:“多個作品中同一情節(jié)和人物的異同軌跡”,將為“該故事主題類型動態(tài)文化分析提供依據(jù)和素材”[1]。這種研究方法,顯然有別于傳統(tǒng)的以作品為單元的研究思路,當它擴展為宏觀的掃描以后,勢必動搖傳統(tǒng)的小說史模式。從寧稼雨的近期著作和弟子們的系列論文來看,這種方法論已經(jīng)進入了操作階段。
就小說創(chuàng)作的幾個要素來看,情節(jié)的提煉實乃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礎,內容決定形式,所以,我深信對故事類型的宏觀梳理必定會涉及小說自身發(fā)展的軌跡,有可能打破傳統(tǒng)的小說史研究模式。
中國敘事文化學目前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從理論的完善到其與相鄰學科的切割,從故事主題類型的分析到小說史的概括,從個案的分析到總體的描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墒?,隨著這一理論的漸趨豐富和嚴謹,隨著這一理論的實踐成果的積累,它對于小說史研究的意義將會逐漸顯示出來。
依我個人的一管之見,西方的敘事學、主題學很少去考慮小說的藝術性問題,中國敘事文化學應該避免走上這一條彎路。敘事學、主題學的理論如果不能解釋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的根本原因,就會將小說史變成單純的與美學無關的題材梳理。文化背景的研究,如果離開了小說的美的追求的內容與性質,也就顯示不出新的方法論的優(yōu)勢。
我對敘事學、主題學都沒有什么研究,對于中國敘事文化學也只是一知半解。我只是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提出一點粗淺的看法和建議,供寧稼雨和大家參考,希望有助于討論的深入進行。
[1] 寧稼雨.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學術視角換代——關于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術設想[J].山西大學學報,2012(3).
〔責任編輯 劉小兵〕
I206
A
1006?5261(2012)04?0022?01
2012-06-10
張國風(1945―),男,江蘇無錫人,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