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稼雨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為何要“以中為體,以西為用”
——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叢談之一
寧稼雨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是在借鑒西方主題學研究方法、結合中國敘事文學文本現(xiàn)狀和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的,秉持的原則是“以中為體,以西為用”。以中為體的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還有中西文化對話的文化學意義。
中國敘事文化學;以中為體;以西為用
作為一種受到西方學術影響的學術研究方法,以故事主題類型研究為核心研究任務的中國敘事文化學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中西體用的抉擇問題。
主題學和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之間是師生關系,但不是替代關系。后者是在借鑒西方主題學研究方法、結合中國敘事文學文本現(xiàn)狀和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故事主題類型作為研究對象。其意義不僅僅是研究范圍的擴大,更有在轉換研究方法基礎之上創(chuàng)建中國敘事文化學這一新的學術增長點的作用。
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和學術在交流過程中都有一個移植生存的問題,其中生搬硬套者往往失敗。不但五四時期全盤西化的主張基本夭折,20世紀80年代學界西學大暢、新名詞狂轟濫炸的狂潮也大抵銷聲匿跡。見證了80年代之后學風的逆轉,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我一方面同樣不滿于當時所謂新潮的浮躁,同時卻堅信那些西方學說并非一無是處,如果能認真消化,它們應該能對我們的傳統(tǒng)學術產生顛覆式的影響。對此,陳文新認為:“中國古典小說領域的這種敘事文化學研究,有助于拓展中西會通之路。我曾經斷言,21世紀的學術主流必定是中西會通?!盵1]24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見到臺灣學者陳鵬翔主編的《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并由此線索了解了海外主題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我深受觸動,并感覺把主題學研究引入中國敘事文學研究應該大有文章可做。最基本的理由是主題學的研究對象——民間故事和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在故事形態(tài)的多變性方面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主題學比較關注的是俗文學故事中的題材類型和情節(jié)模式。最初的主題學研究比較側重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演變,后來逐漸擴大到友誼、時間、離別、自然、世外桃源和宿命觀念等神話題材以外的內容[2]。這種方法被海內外學者接受后,逐漸形成這樣一種定義:“主題學研究是比較文學的一個部門,它集中在對個別主題、母題,尤其是神話(廣義)人物主題做追溯探原的工作,并對不同時代作家(包括無名氏作者)如何利用同一個主題或母題來抒發(fā)積愫以及反映時代,做深入的探討?!盵2]5按照這種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雖然尚在起步階段,但已取得豐碩成果,如王立《中國文學主題學》、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以及數(shù)量可觀的論文等。但這些研究從總體上看,仍然處在以中國文學的素材證明迎合西方主題學的框架體系的西體中用的階段。我們有必要在借鑒西方主題學研究框架體系的基礎上,從中國文學的實際出發(fā),建構中國化的主題學研究。
按照我的理解,主題學研究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研究對象的范圍進行調查摸底和合理分類,二是對各種類型的故事進行特定方法和角度的分析。西方主題學在這兩個方面都為我們提供了堅實良好的基礎和實踐經驗,但也都有從西體過渡到中體的必要。
首先是研究對象的范圍問題。在這一方面,作為西方主題學研究奠基者的湯普森和阿爾奈,其“AT分類法”不僅為世界民間故事的類型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歸納,而且還由此引導出大量的世界民間故事主題學個案研究成果。但對于中國文學的類似研究來說,無論是主題學方法本身,還是“AT分類法”,局限都是顯而易見的。
“AT分類法”的范圍雖然是世界民間故事,但實際上主要范圍在歐洲和印度,中國民間故事的內容在其中的反映非常有限。這一缺陷盡管在丁乃通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和艾伯華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二書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彌補①,但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開發(fā)。尤其重要的是,此二書的索引所用的分類體系還是西方人的“AT分類法”。這個體系也許適宜反映西方民間故事的類型,但很難說它能全面概括中國的民間故事乃至敘事文學作品。而且,作為美籍華人和德國人,丁乃通和艾伯華所掌握的中國民間故事的材料是有限的,無論是書面材料,還是口頭流傳,很多沒有在他們的類型索引中得到反映,此其一。其二,作為敘事文學作品,本來就有口頭和書面之分,有時二者的界限很難劃清,這在古代的民間故事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因為時過境遷,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古代民間故事主要還是以書面的方式存留,如《搜神記》、《夷堅志》諸書中就保留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也就是說,不但很多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的民間故事沒有引起西方學者在主題學意義上的充分關注,而且這些文獻中的非民間文學作品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給人們提出了兩個尖銳的學術課題:一是作為民間故事重要材料來源的書面文獻,是否需要盡量使其全備,以致達到“竭澤而漁”的程度?二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浩如煙海的敘事文學作品,是否應該給予主題學的關注?
這兩方面的問題促使我們把目光投向中國敘事文學的文本文獻。中國敘事文學主要包括古代小說、戲曲以及相關的史傳文學和敘事詩文作品。盡管從橫向的角度看,將它們各自作為一種文體或單元作品的研究不乏深入,但從縱向的角度看,對同一主題單元的故事在各種文體形態(tài)中的流傳演變情況的總體整合研究,似乎尚未形成規(guī)模。尤其重要的是,以文本文獻為主的中國敘事文學,在整體上還缺少從故事主題類型——主題學意義上進行的反映其全貌的大型基礎工程。這就應該借助“AT分類法”,整理編撰出《中國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也就是說,應該在體系上另起爐灶,變西學為體而為中學為體。另外,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的基礎工程建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目錄學建設方面,出現(xiàn)了大量基礎性工程成果。但是,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目錄學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是以一部具體作品為單位。以具體作品為單位與以主題類型為單元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前者關注的焦點是一件文本自身,而后者關注的焦點則是不同文本中同一主題現(xiàn)象的分布流變狀況。目前,后者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基本上還是空白。
20多年前,以中學為體、以主題情節(jié)為單元的中國敘事文學主題類型索引的編制工作就有人做過,這就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金榮華于1984年完成的《六朝志怪小說情節(jié)單元分類索引》。這部索引第一次以中國敘事文學的文本文獻(而不是民間俗文學)的情節(jié)主題類型為主要對象,從而成為以中學為體的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編制的開山之作。但其在范圍上僅限于六朝志怪小說,在分類上沿用中國傳統(tǒng)類書以名詞為單元,而不是“AT分類法”中以動作狀態(tài)為單元。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的作用和價值。鑒于此,全面反映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基本狀況,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國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的編制也就勢在必行了。
其次是研究主題類型的方法和角度。既然在范圍對象方面以中為體的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目標既不是母題情節(jié)類型,也不是完整的一部作品,而是具體的單元故事,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方法和角度上的變化。按照西學為體的主題學研究方法,母題、主題這些情節(jié)事件的模式是研究的重點要點,這種方法和角度對于民間故事和敘事文學故事的一般性和共性研究是有效的。它可以集中研究同一類型故事的演變及作者在抒發(fā)情愫和反映時代方面的共同特征。但如果用這種方法來處理單元故事,就會有一定局限。作為以中為體的中國敘事文化學所關注的單元故事,在解讀分析的時候會涉及很多具體情節(jié)發(fā)生變化的文化意蘊的挖掘分析。這顯然不是能用一種較為籠統(tǒng)和一般性、模式性的分析所能勝任的。在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國,其敘事文學故事所蘊涵的文化意蘊非常深厚,絕非一般性的共性類型分析所能挖掘和展示。
其實,中國式的主題學研究不僅有范例,而且時間久遠。1924年顧頡剛寫作《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一文,這和德國人提出主題學方法的時間大致相同。《孟姜女故事的轉變》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中國特色,其中最為精彩之處就是作者幾乎能把孟姜女故事每一次變化的原因在其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比如對于最早出現(xiàn)孟姜女故事的《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記載的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外向其吊唁的故事,顧氏的解釋是周文化影響的禮法觀念使然。而對于《小戴禮記·檀弓》中出現(xiàn)的杞梁妻迎柩路哭的情節(jié),顧氏則從《淮南子》、《列子》諸書中找到戰(zhàn)國時期“齊人善唱哭調”的根據(jù)。用這種結合傳統(tǒng)歷史考據(jù)學和西方實證主義的方法來解讀中國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顯得十分清晰和明快,應當成為我們以中為體的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范本和楷模。
一種以民族文學藝術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活動,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具有文化學方面的作用。除了學術視角的換代之外,以中為體的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還有中西文化對話的文化學意義。正如郭英德所言:“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構建,更進而在與西方主題學進行對話的基礎上,倡導以中國本土的敘事文學故事作為堅實的學術基礎和豐富的研究對象。這不僅僅是理論體系立足點的簡單位移,而是鮮明地體現(xiàn)出學術研究者的一種文化使命感,即在世界文化‘眾聲喧嘩’之中,努力唱響中華民族獨具風貌的樂曲。正是這種‘中國化’的特色,賦予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建構以獨特的學術意義與文化意義?!盵3]23
注釋:
①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譯本1986年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2008年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中譯本199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 陳文新.敘事文化學有助于拓展中西會通之路[J].天中學刊,2012(3).
[2]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M].臺北: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
[3] 郭英德.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理依據(jù)[J].天中學刊,2012(3).
Why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Based on China and Apply to West”——A Talk on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Research
NING Jia-yu
(College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research keeps drawing lessons from western theme study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tex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foundation. Gu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Based on China and Apply to West”,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al studies have great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based on China; Apply to West
I206
A
1006?5261(2012)04?0019?03
2012-06-12
寧稼雨(1954―),男,遼寧大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