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林
(大連大學 語言文學研究所,遼寧 大連 116622)
武則天故事中唐太宗形象的文本演變及文化內(nèi)涵
韓 林
(大連大學 語言文學研究所,遼寧 大連 116622)
武則天情感故事中的唐太宗形象從唐代到清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唐代他是一個忙于國事,不近美色的英明帝王形象;明代變成一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好色之徒;清代成為一個聽信讒言,縱欲而亡的昏君。唐太宗形象從正面到反面的轉(zhuǎn)變,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密切相關,同時也是士人與市民兩個階層對帝王態(tài)度的差異造成的。從文本流傳情況來看,唐太宗此類故事是武則天故事的副產(chǎn)品。當人們從正面評價武則天時,她與唐太宗的情感故事被淡化,甚至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tài);當人們從反面評價武則天時,為了迎合人們貶低武則天的需要,唐太宗被重新挖掘出來加以丑化。
武則天;唐太宗;演變;文化內(nèi)涵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英明的君主。關于他的故事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種:一是治國故事,主要描寫他善于納諫,精于治國的事跡,如《大唐新語》、《朝野僉載》、《隋唐嘉話》、《尚書故實》、《續(xù)世說》,元雜劇《唐太宗哭魏征》等;二是玄怪故事,包括魂游地府和涇河龍索命等內(nèi)容,如《唐太宗入冥記》、《西游記》,元明時期關于《西游記》的戲曲等;三是英雄傳奇,集中于統(tǒng)領將帥,安邦定國的故事,如唐傳奇《虬髯客傳》、小說《大唐秦王詞話》、《說唐演義前傳》、《隋唐演義》、《說唐后傳》、《大唐秦王詞話》、《說唐演義前傳》、《隋唐演義》、《說唐后傳》等,元雜劇《介休縣敬德降唐》,明傳奇《紅拂記》;四是情感故事,涉及長孫皇后、楊氏、武則天等,如雜劇《長孫皇后鼎鑊諫》,本文僅從與武則天相關的故事中梳理唐太宗形象的流變軌跡。
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也曾是他的兒媳。對于武則天而言,在歷史與文學中,唐太宗的重要性差異很大。
在武則天的生命中,唐太宗是一個重要人物。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把她召入宮中。太宗駕崩以后,武則天與其他妃嬪一起到感業(yè)寺出家為尼。對于武則天來說,被納入后宮,使她一步跨進了封建社會最高權利中心的所在——皇宮,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但唐太宗似乎跟她開了個大玩笑,死的時候又把她推了出來。在這段后宮生活中,她以后妃的身份侍奉唐太宗的機會很少,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作為一個宮女遙望太宗。但這卻是她人生不可缺少的歷練,她在后宮不僅學會了很多知識,也對唐太宗處理政事的方式方法有所了解,更學會了在后宮這個斗爭尖銳的地方的生存法則。她后來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坐上皇后的寶座,進而登基為帝,都與她這個時候的學識積累分不開。
在武則天的故事中,唐太宗卻是一個小角色,是明清時期后起的人物。二人在對方的情感生活中,都是無足輕重的。對于唐太宗而言,武則天并不重要。武則天從14歲入宮,到唐太宗駕崩的10余年間,一直是才人,沒有晉升,也沒有子嗣,并不得寵,只是后宮眾佳麗中很普通的一位。如果沒有李治的再度垂青,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對于武則天而言,他的輝煌人生是從李治的時代開始的,唐太宗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翻了過去。她要確認“武昭儀”、“武皇后”的身份,就必須淡化甚至掩蓋“武才人”的經(jīng)歷,唐太宗在武則天的情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在武則天的故事中,他的形象卻在明清時期突然崛起,成為一個附加內(nèi)容逐漸壯大,伴隨著武則天故事的發(fā)展呈現(xiàn)了不同的面貌。
人們常常把“唐宗宋祖”并列,唐太宗在人們心中應該是一個英明神武,安邦定國的一代明君。實際上,文化典籍所記錄的唐太宗形象并非完全如此。
(一)唐代:英明的帝王
唐代的武則天故事,大多是客觀事實的描述,故事性不強,唐太宗形象出現(xiàn)的頻率很低,甚至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tài)。唐太宗雖然把武則天召入宮中,但并沒有對她表現(xiàn)出過多的興趣,主要精力用于治國上,是一個英明的君主。
唐代故事主要集中于四個內(nèi)容:則天入宮、降伏獅子驄、武氏亂唐的預言和出宮修行。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越來越差。唐太宗對武則天興趣最高的時候便是聽說她“美容止”,進而召入宮中,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從唐太宗賜名來看,他與武則天的初識應該是比較美好的。但獅子驄事件表明武則天并不受寵。這件事是武則天在晚年時自己憶述的。當年西域進貢了一匹良駒名曰獅子驄,此馬性情暴烈,無人能馴服。武則天自告奮勇要馴馬,揚言需要三樣東西:鐵鞭、鐵錘和匕首。如果用鐵鞭擊之而不能降服就用鐵錘,還不服的話就用匕首。武則天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引起太宗的眷顧,但這位馳騁沙場的君主似乎更喜歡像徐賢妃那樣知書達禮,性情溫婉的女子。從現(xiàn)有記載來看,唐太宗并沒有因此加深對武則天的寵愛,反而似乎一直讓她坐“冷板凳”。武則天的大膽和鐵腕并沒有打動唐太宗,她的地位沒有改變,努力歸于失敗。第三個故事是關于武則天的預言。唐太宗時的《秘記》載,唐三代之后,會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找來李淳風詢其事,李淳風肯定了《秘記》中的說法,“帝(唐太宗)曰:‘求而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不可廢也。王者不死,雖求恐不可得。且據(jù)占已長成,復在宮內(nèi),已是陛下眷屬。更四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其于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壯嚴毒,殺之為血仇,即陛下子孫無遺類矣。’”[1]179從唐太宗與李淳風的對話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武則天并沒有感情,當他得知武則天可能威脅到李唐天下時,殺機頓起,毫無憐香惜玉之意。從這幾則故事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武則天的態(tài)度每況愈下,直到送她出宮。這時的唐太宗以江山社稷為重,美色在他的生命中毫無地位。處于唐太宗這樣一個強勢君王之下,武則天的命運無法自己掌握,完全由唐太宗操縱。江山與美人之間,唐太宗沒有絲毫含糊。
(二)明代:好色的君主
明代出現(xiàn)了艷情化武則天的傾向,產(chǎn)生了一大批關于武則天的艷情小說,唐太宗也因此沾了光。艷情小說重點是描繪武則天與男寵的生活。此前的小說為了維護武則天的正面形象,故意回避了她與唐太宗之間的故事,即使出現(xiàn)也是簡要的客觀陳述,對于二人的情感生活,很少涉筆。明代艷情小說的目的是摧毀武則天的正面形象,所以她所有的陰暗面都被挖掘出來,尤其是與男寵生活。唐太宗也被拉入了男寵的行列,成為寫作對象。這類故事突破了以往人們的認知框架,把唐太宗從一個高蹈的明君變成了一個淫逸無度的昏君。他一見到武則天就被迷得暈頭轉(zhuǎn)向,神魂顛倒,“從此君王不早朝”。
餐花主人的《濃情快史》中,寫武則天在入宮之前就與武三思、張采、張玉等人淫亂,積累了媚惑人的經(jīng)驗,一入宮就得到了唐太宗的寵幸;唐太宗被她完全迷住了,時時刻刻想著她,一刻也離不開他,以至于起了廢掉皇后改立武則天的念頭;唐太宗由于縱欲過度而重病不起,迫于眾人的壓力,最后忍痛割愛,讓她遁入空門;但他卻對武媚娘戀戀不忘,病重之余,因思念她而經(jīng)常淚流滿面,總是白日見鬼,不久就駕崩了。
唐代故事中,當唐太宗得知武氏亂唐的預言后,主張殺掉武則天,因李淳風勸阻才作罷,而明代則正好顛倒過來?!稘馇榭焓贰分挟斃畲撅L預言宮中武氏將會擾亂李唐天下,堅決主張殺掉時,唐太宗卻舍不得武則天,冤殺了許多無辜的人。小說塑造了唐太宗沉湎于聲色難以自拔的形象。
《混唐后傳》中,武則天的母親張氏夢見玉面狐貍后生下武媚娘。她入宮后被選為才人,因為她敢做敢為,毫無忌憚,一下子就抓住了唐太宗的心。當唐太宗得知武才人可能會對李唐天下不利,雖然心里不踏實,但只要見了媚娘便回嗔作喜,難以割舍。經(jīng)過一系列事件之后,李世民終于相信了李淳風的話,“因思:‘今已大病如此,何苦留此余孽,為禍后人?!銓ξ洳湃说溃骸馔⑽镒h,說你姓武,應圖讖你將何以自處?’武才人跪下泣道:‘妾事皇上有年,未嘗有過。今皇上無故置妾于死,使妾含恨九泉,何以瞑目。望皇上以好生為心,使妾披剃入空門,長齋拜佛,以祝圣躬,以修來世,垂恩不朽。’說罷大慟。太宗心上原不想殺她,今見她肯削發(fā)為尼,不勝大喜道:‘你肯為尼,亦是萬幸的事,宮中所有,快即收拾回家,見父母一面,隨即來京,賜于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盵2]6明代的這兩部小說中,唐太宗最后都不得不忍痛割愛,把武則天送出宮。
(三)清代:昏庸的君主
清代的武則天故事把唐太宗塑造成一個昏庸的君主。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他寵信奸佞,亂殺功臣。清代佚名的章回小說《忠孝勇烈奇女傳》中的唐太宗就是這樣一個形象?!吨倚⒂铝移媾畟鳌酚置赌咎m奇女傳》、《忠孝勇烈木蘭傳》,一共4卷32回。此書以花木蘭故事為原型,把木蘭從南北朝搬到了唐朝,花木蘭改為朱木蘭。木蘭女扮男裝從軍12載,縱橫沙場,因戰(zhàn)功顯赫而被封為將軍。木蘭凱旋還朝后,不受封賞,解甲歸田。唐太宗數(shù)次征召入朝,木蘭皆辭而不受。李淳風預言武氏女將亂國,請求唐太宗驅(qū)逐入宮新妃。太宗貪戀武則天美色而遲遲下不了決心。他在張昌宗建議下枉殺功臣武登,又懷疑木蘭的忠心,加害于她。朱木蘭被迫剜胸掏心,以明心跡。這里的唐太宗不再是一個明君,而是一個“聞鼙鼓而思良將,金甲歇而烹功臣”的昏君。他聽信小人讒言,一手制造了朱木蘭的冤案。
另一方面,失去理智,縱欲而亡。歷史上的唐太宗之死大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征高麗時受傷體弱而死,另一種是誤服金石長生之藥而死,以武則天為主角的小說卻給他安排了另一種死法——縱欲過度而死。這種寫法在明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清代小說繼承了這一思路?!段鋭t天外史》中唐太宗與新入宮的武則天淫亂后,“晚上頓惡熱怕寒,痢瀉之病復犯。當召太醫(yī)診視,太醫(yī)曉得原委,大約人的精液有限。此刻太宗算已虧虛狠了。果然病入膏肓,服藥無效,因此,臥病不起?!盵3]26如果剝離唐太宗作為帝王的光環(huán),小說中對他的描寫與男寵的區(qū)別并不大。
從武則天出家事件上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從英明到昏庸的變化。唐代故事中,唐太宗對武則天沒有絲毫感情,開始是想殺掉武則天,被李淳風勸阻之后,退而求其次,把她送到宮外?!稘馇榭焓贰贰ⅰ痘焯坪髠鳌?、《忠孝勇烈奇女傳》中,唐太宗與武則天在后宮淫亂,但他還保留了最后一絲理智,為了李唐的社稷江山,最后把武則天送出宮。但《武則天外史》中唐太宗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理智,因貪戀美色,把武則天亂國的預言當成耳邊風,到死都執(zhí)迷不誤,最后落下一個縱欲而死的結(jié)局,由長孫皇后把武則天送出宮。
唐太宗從唐代一個非常英明的帝王,到明代變成一個好色之徒,清代發(fā)展成為一個失去理智的昏君,這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狀況密切相關。
唐代的唐太宗形象比較客觀,接近歷史。從時間上看,當時距離武則天生活的時代比較近,文字記錄多是人們的所見所聞,接近當時的真實狀況。由于歷史上的武則天在后宮中被唐太宗冷落,故唐太宗幾乎被踢出了武則天故事領域。
從記錄者的角度看,“實錄”的寫作宗旨使人們?nèi)鐚嵉赜涗洑v史上發(fā)生過的事。唐代關于這方面的記載主要集中于正史及野史筆記。即使是小說,也以能夠“補史之闕”為榮,故“黜虛妄”“近史實”是他們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武則天與唐太宗在情感方面并沒有太多糾葛。另一方面,武則天最名正言順的身份是李治的皇后,要確定這種身份就必須淡化她與唐太宗的關系。武則天在重新入宮后,必然會采取一系列措施,掩蓋這一段經(jīng)歷。李治在冊封武則天為皇后的赦文中把武則天說成是父皇賜給他的,來遮蔽這段內(nèi)容。故這一時期很少有關于兩人情感生活的描寫。
從統(tǒng)治階層的角度看,“為尊者諱”的原則使武則天與李世民的故事成了需要避諱的對象??追蜃釉趧h定《春秋》時本著“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原則和態(tài)度,這在后世成為一種傳統(tǒng)。武則天觸犯了亂倫的禁忌,她先后有兩個丈夫,第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個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這兩個丈夫是父子關系,從倫理關系來看,武則天應該是李治的庶母。當時武則天被封為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間,身為太子的李治入宮侍奉,與隨侍左右的武則天互通款曲。唐太宗死后,武則天隨其他沒有子嗣的妃嬪一起到感業(yè)寺出家為尼。第二年唐太宗忌日時,李治到感業(yè)寺上香,見到了武則天,二人舊情復燃,武則天二度入宮。李治與武則天的關系不符合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被指責為亂倫。唐太宗與武則天都曾經(jīng)是統(tǒng)治者,可以說都是“尊者”。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必須維持他們在普通民眾中的權威,帝王的“至尊”地位是不允許侵犯的。如果敗壞他們的名聲,就會損害到李唐皇室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維護他們的正面形象,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也有一層“家丑不可外揚”的意味。
明清兩代把武則天及唐太宗艷情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艷情化封建帝王的文學傳統(tǒng)。中國古代文學中,普遍存在艷情化帝王的傾向。對于成功的帝王,紅袖添香使金戈鐵馬變得更加蕩氣回腸?!坝⑿邸北仨氂小懊琅钡挠骋r,有“陰柔”的對比,才更能顯示出“陽剛”,形象才會變得更高大。對于昏庸的帝王,美女禍國是他們的罪行之一。無論是哪一種,風流韻事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往往成為文人熱衷的題材,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明皇、宋徽宗等。
其次,明代商品經(jīng)濟的影響。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認為文學的四要素是作家、作品、生活和讀者。經(jīng)濟通過改變文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yè)觀等改變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內(nèi)容,改變讀者的群體及閱讀方式。都市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新興市民階層的產(chǎn)生。市民階層是大眾文化消費的主體,他們是艷情小說的主要消費者。文學作品只有滿足了大眾讀者群的需要,才會有市場,有銷路,書商、出版商等群體才會趨之若鶩。這一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能夠刺激消費,促進商業(yè)繁榮。商業(yè)利潤的刺激,又會反過來促進這種小說的發(fā)展。另外,印刷術的普及也為這類小說的盛行提供了技術支持。
再次,武則天的個人經(jīng)歷及相關記載使她比較容易成為艷情小說的主角。明清時期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女子的貞節(jié)受到極度重視,夫死終身守寡也成為一種社會普遍認可的不成文的規(guī)定。守貞女子可以免除賦稅,成了家族榮耀的資本和女子揚名的最佳捷徑。在這種社會氛圍中,“蕩婦”形象顯得更加引人注目。武則天的面首在典籍中有很多記載,她自己又是集美貌、權勢于一身,這些因素非常符合艷情小說的需要,于是武則天便成為此類小說家的寫作對象。
唐太宗正、反面兩種形象的塑造與士人和市民對帝王的不同態(tài)度密不可分。寧稼雨先生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一書中把中國文化大體上劃分為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三種。文學作品對于士大夫而言,只是一個工具。他們掌握話語權,帝王將相是關注的焦點。樹立帝王將相的正面形象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需要。文人士大夫通過文藝作品一方面起到宣傳統(tǒng)治者文治武功的作用,另一方面達到教育籠絡廣大民眾的目的。明清時期商品經(jīng)濟興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消費的語境。市民階層的崛起,使文學作品從一種宣傳工具變成了一種娛樂消遣,從宏大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敘事轉(zhuǎn)向滿足人們世俗感官享樂的言說。明清時期的小說用揶揄的口吻,調(diào)侃的態(tài)度,通過生活瑣事、感官欲望解構歷史,消解唐太宗英明神武、至神至圣的權威形象,將人們的崇拜敬畏化為烏有。這種游戲化的手法,狂歡化的表達,成為市民宣泄?jié)撛谟姆绞街?。唐太宗從正面到反面形象的轉(zhuǎn)變恰是當時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轉(zhuǎn)變的表現(xiàn)之一。
明清時期,唐太宗形象的墮落是隨著武則天故事的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在封建士大夫的眼中,武則天作為一個女性不守本分,謀朝篡位,君臨天下,嚴重侵犯了男性的尊嚴,所以便不遺余力地丑化她。而丑化女性最容易做文章的地方便是私生活,于是,封建士大夫把所有的臟水一股腦地潑向了武則天。從明代開始,人們用大量的筆墨渲染武則天與男寵之間的生活。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男寵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寫作的需要,便虛構出子虛烏有的男寵如薛敖曹等。文人們在虛構的男寵身上做足了文章之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唐太宗,把這樣一位備受贊揚的明君拉進男寵的行列,把他寫成武則天淫亂的對象,加大了丑化武則天的力度。小說把唐太宗描寫成色魔還不夠,又把唐高宗拉了進來。《混唐后傳》中武則天的魅力使膽小的李治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父親的才人私通。甚至違背父親遺命,把出家感業(yè)寺的武則天再度接回宮,立為皇后。武則天再度回宮后,懷著禍心,一心要高宗早死,百般獻媚,把高宗弄得病入膏肓,而她自己卻喜不自勝。最后導致高宗縱欲駕崩。
如此描寫,目的是為了突出武則天迷惑人的本領之高。武則天與男寵的生活放蕩,并不能完全說明武則天的性情,因為她的身份、地位和權勢都高于男寵,處于強勢地位,男寵或許只是屈從于權力。但把唐太宗和唐高宗也納入這個范圍中時,就改變了這種強弱對比。這個時候武則天處于弱勢地位,起作用的是她個人迷惑人的本領。就連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都逃不過武則天的手掌心,何況別人呢。由于受到武則天的引誘,唐太宗從一個英明的帝王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庸君主,更顯示出武則天“狐媚偏能惑主”的反面形象。
唐太宗此類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武則天故事的副產(chǎn)品。當統(tǒng)治階級及整個社會輿論從正面塑造武則天的形象時,與唐太宗相關的故事被淡化;當從反面塑造武則天形象時,與唐太宗相關的故事才被重新挖掘,進行再創(chuàng)作,成為丑化武則天的素材。
[1] [唐]劉餗,張鷟.隋唐嘉話·朝野簽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明]鐘惺.混唐后傳[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3] [清]不奇生.武則天外史[M].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劉小兵〕
I206
A
1006?5261(2012)04?0027?04
2012-06-12
韓林(1978―),女,遼寧大連人,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