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榮
(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
歷史究竟是什么?歷史到底有什么用?
有人曾經(jīng)講過“有一百個觀眾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睔v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著不同的形象。但是,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新《歷史課程標準》把歷史學科的性質(zhì)界定為人文學科,意即歷史教育要關(guān)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設(shè)。在涉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層面,提出使學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等課程目標。
解讀《歷史課程標準》,我將其具體理解為,歷史教學具有很多重角色,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角色是:第一層面,知識累積。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博聞強記,古今中外各個階段的歷史知識都能夠涉獵;第二層面,情感升華。是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起各種健全人格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國情感。
1.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時不時地聽到有人會對我的工作疑問:你是教歷史的,歷史還用教么?看看《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要不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歷史就會了,歷史用教么?嘖!!
2.還有不止一次有人這樣對我講:你是歷史老師,我跟你講我最喜歡歷史了,就是高中那會兒沒學好,索性就學了理科,但是我跟你講我最喜歡歷史了,特別喜歡跟了解歷史的人聊天了。
我詫異:歷史為什么學不好?
我跟你講,我當時的歷史老師如何如何,怎樣怎樣,一系列的不太美妙的形容詞就這樣噴薄而出。
我只能訕笑而已。
1.歷史是必須要教的
歷史用不用教,要不要教,不是我自說自話。還是用事實來來說話吧:中國式“碑劇”:2011年7月30日,一條關(guān)于“黑龍江省方正縣為吸引日商投資花了70萬為侵華日軍逝者立碑”的微博信息在網(wǎng)上迅速傳播。此條微博被廣泛評論與轉(zhuǎn)載,該事件被稱為“中國式碑劇”。
還有:沈陽某高新企業(yè)開發(fā)生產(chǎn)的激光射擊游戲機,遠銷各地,當中竟公然播放侵華日軍軍歌(九一八事件發(fā)生地);一些地方制作《南京大屠殺》旅游光盤,屏幕上不斷出現(xiàn)手無寸鐵的中國民眾被日軍緊緊追殺,最后一一死在槍彈之下的情景。更令人瞠目的是,游戲規(guī)則規(guī)定,如果你想免于一死,只要向日軍進貢,卑躬屈膝,便可保住生命;更有甚者在一些抗戰(zhàn)紀念景點,出租服裝讓游客裝扮“漢奸”“鬼子”的情形。
相信通過以上的事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真的是需要教的,而且還需要認真地,加大力度地進行教授。就如一位網(wǎng)民說的那樣:“正視歷史才能面向未來,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友好而歌功頌德、去立碑,那些默默犧牲的英雄給立碑了沒?這是討好,不是友好!”
2.歷史應(yīng)該如何教
我曾經(jīng)在一個政史文科班任教歷史專業(yè)課,講老實話,一直都對這個班的學生觀感很好。但是在去年的12月份,卻發(fā)生了一件事情,讓我對全班學生的印象陡轉(zhuǎn):那天上午,恰逢上課時間,正講到最重要的知識點的時候,警報拉響了——紀念南京大屠殺中遇難同胞紀念日,這是生者對亡靈的悼念,同時更是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的警醒。但是,班上的同學的表現(xiàn)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皺著眉頭,捂住耳朵,低聲抱怨“煩死了”“太吵了”之類的話,當我對他們解釋這是在對歷史的一種尊重和悼念之后,他們更多的表現(xiàn)還是很淡漠、無所謂,甚至是一種麻木。
列寧曾經(jīng)講過“遺忘歷史意味著背叛”。難道我們現(xiàn)在的某些政府、一些學生開始走上了背叛之路了么?
是什么原因縱容了或者是造成了這些現(xiàn)象的發(fā)生呢?
是的,這些必須回歸到我們的課堂中來尋找答案。
對每一位的課業(yè)繁重的高中學生而言,歷史對他們有什么作用?是高考中無足輕重的等第,還是在精神上的一點慰藉?是死記硬背以求高分通過,還是心存興致以積淀素養(yǎng)?
在各種各樣選擇天平上,作為唯一的砝碼就是歷史教師能否用個人魅力使得學生愿意追隨。而個人魅力的最佳體現(xiàn)就是“言之以史,動之以情”。
以我個人為例:當我在講述任何一段歷史時,我都要求自己投入情感。我的喜怒哀樂、愛與憎,完全是隨著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述而真實的流露,我相信只有這樣才容易使學生與老師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歷史課堂上,我從不吝于讓學生明了我對某種不公正、不合理現(xiàn)象的厭惡之情;我也從不放過任何讓學生知道我對某種做法、某種氣節(jié)的贊許之意。
如在講到《日本侵華和中國人民的抗日》的內(nèi)容時,我沒有完全按照常規(guī),僅僅利用教材上數(shù)字等來講,而是在屏幕上打出兩幅對比非常鮮明的圖片:一幅是日本兵在國內(nèi)時與妻女的天倫之樂,另一幅是在中國殺人之后手拎人頭的面目猙獰。我引用了西方評論日本的文字:“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面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其實,這段評論講的是在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zhàn)之際日本制造旅順大屠殺時的評論,如出一轍同樣可以適用于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然后,我又大量引用各式各樣的歷史文獻中的對日本軍隊的評價,強烈突出我對日本侵華的憎恨之情。
在情感教育的深層里就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這種拓展在更多時候比單純的死記硬背歷史史實更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當然這種拓展訓練不是一時一刻就可以完成的,必須堅持不懈,時刻注意。
再舉例:當講到必修三《新文化運動》時,當很多人對其大加贊譽的時候,我是從另一個側(cè)面來引導(dǎo)學生看問題:這場新文化運動對中國人在精神家園中曾經(jīng)起支柱作用的儒家文化進行了一場接近于毀滅性的打擊之后,中國人開始認識自己的一切不如人,開始徹底否定自己,崇拜西方。這是一種全盤否定,這種做法在當時的中國而言是好還是壞?時過境遷,這種迷信西方,鄙棄傳統(tǒng)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還在大多數(shù)人的頭腦中起主導(dǎo)作用,他們言必稱西方如何好,而對自己的母國則不屑一顧,認為事事不如人,樣樣不如人。這種迷思有沒有誤區(qū)?以此為切入點引導(dǎo)學生思考:如何面對當下社會上,網(wǎng)絡(luò)中的各種各樣的言論與現(xiàn)象,如何以正確的心態(tài)與價值觀去評判?
每當看到學生們?nèi)粲兴嫉某烈?,我都有一種滿足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融入情感與是非判斷的課堂教學,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認識到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得其一,還應(yīng)該了解其二,不做一個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傀儡,讓他們學會深思,學會判斷,學會以史為鑒。
情感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至關(guān)重要,也任重道遠。但是我相信對于社會人文學科的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唯如此,才能在思想上認同。只有學生認同了我們正確的觀點,才能夠?qū)λ麄冇兄浅I钸h的影響,才不會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中國式的卑劇”,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的“背叛者”。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曾經(jīng)有一句哲學名言“認識你自己?!蔽蚁嘈牛挥型ㄟ^老師們的努力,讓我們的學生都真正地“認識自己”了,才能夠真正撐起一片不傾斜不畸形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