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肖淑芳
隨筆是相對于大作文的一個概念。大作文寫作重在建立寫作規(guī)范,隨筆寫作則是自由的寫作。長期以來,大作文教學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對學生的個性心理漠然置之。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無怪乎有的同學把寫作文看成最令人厭倦的事了。新“課標”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聯(lián)想,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我想自由的隨筆寫作或許可以解放大作文教學的僵化體制。于是,我在高一進行了一年的隨筆習作教學嘗試。下面我就從隨筆的布置、評改、交流等幾個方面來談自己的探索和體會。
學生進入高中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在談“高中語文怎么學”時,就談到了日后學生每星期一次的常規(guī)作業(yè)——隨筆。我說:“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學好語文,首先要學會生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我們要珍愛每一天生活中那些偶爾擦肩而過的精靈。一朵花的開放,一個落葉的故事,一句平淡話語的領悟……這些點滴的生活感悟,我們把它付諸筆端,就叫隨筆。隨筆就是每位同學的自留地,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恣意開墾,可以說任何自己想說的話。心里有話,就寫;沒有,不妨先看別人的。要是被人家的東西打動了,聯(lián)想到了什么,亦可以借著這力,展開翅膀,做自己的飛翔。隨筆就是手寫我心,體現(xiàn)的是為文的隨意,輕松,快樂。在這里,你們的憂傷,我替你分擔;你們的快樂,請讓我分享;你們的秘密,我一定保守?!边@番話,我意在使學生明白,他們的寫作不是為了完成作業(yè),完成老師的要求,而是一種“自求”“自得”①。這種“自求”就是自己表達的需要,“自得”就是在感悟生活的點滴過程中,審視生活,反省自己,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生命品格得到升華。教師的作用是在學生“自求”的過程中,加以輔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
第一堂課的這番話確實讓很多學生放下了寫作的戒備心理。一些學生在他的第一篇隨筆里就向我袒露了心聲,有的同學向我傾訴了因中考失利而考到這所普通中學后的失落和沮喪,有的同學表達了對初中生活的懷念與不舍,還有的同學談到了對幾位任課教師的初印象等等。他們的喜悅、彷徨、憧憬,滴滴匯于紙上,讓我驚喜萬分。然而,還有很大一批同學的隨筆,記的是流水賬。更有甚者,把每天上了幾節(jié)課,一星期做了哪些事,事無巨細,一任鋪排而來,儼然一個記事本。這離我的初衷相差甚遠。于是,我想,自由寫作應該是思想的自由,而不是形式的自由,隨筆之“隨”,不是隨意涂抹,無序運動,更不是放任自流,無的放矢。學生能夠自舞,固然是好,可對于那些思維不發(fā)達,思想感情不豐富的學生,恐怕需要老師的“領舞”。
于是,除了和那些記流水賬的同學在評改時作溝通、交流之外,在以后的隨筆布置中,我又增加了選做的內(nèi)容。選做的內(nèi)容通常結合閱讀教學,如學《病梅館記》,我提供了《由病梅所想到的》、《真與美》、續(xù)寫《工之僑獻琴》等題讓學生參考,學《邂逅霍金》,我提供了“聯(lián)系霍金在劍橋,再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從中國人對待名人、對待殘疾人等方面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自選角度,自擬題目 ”以及《從袁隆平辭董事長一職說起》等題供學生參考。這些隨筆參考題目的提供,既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又為那些沒有寫作方向的同學指明了一條道路;既有充分的話語空間,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既切合課堂學習,又聯(lián)系生活實際。還有的學生在這種讀寫結合的啟發(fā)下,學會從生活中的熱門話題找寫作素材,寫出了諸如《世博會給上海帶來了什么?》《國家免檢等于可信度高嗎?》《我心目中的“達人”》等優(yōu)秀隨筆。
隨筆評改是隨筆習作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一篇學生習作的評價,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并不是說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更不是說可以隨便應付。教育家坎恩在《教書的學者》里談到“關于學習活動的評價往往對被評價者產(chǎn)生非常重大的影響,而對于評價人卻不會有什么影響。學生得到是否肯定的評價不僅決定著他是否優(yōu)秀,而且還可能影響著他以后的學習,并最終影響他對學習專業(yè)的選擇甚至事業(yè)的選擇?!雹谛隆罢n標”中也談到,評價要充分考慮到激勵功能,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特長,尤其是日常性評價,應以學生的起點為參照,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等。因此,我在隨筆評改中特別注重以下兩方面:
一、誠于嘉許,凸顯亮點。我想,這是學生寫的作文,而不是書上的經(jīng)典范文,站在我面前的是十五六歲的幼稚青少年,而不是行家里手。一篇習作,只要我們不是太過苛求,總會有一些或明或暗的亮點,充分挖掘學生習作的長處與優(yōu)點,并予以充分的甚至放大的肯定與贊許,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例如,龐超君同學的隨筆《從霍金到中國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結尾尤其出色,他說“或許霍金在中國,他有可能也愛上菊花,大隱于世,不會再有科學巨作了吧?”我在評改中寫到“超君,你冷靜地設想霍金在中國的遭遇,顯得那么睿智而深刻。全文不著‘諷刺’一字,但中國人的‘人來風’、‘扎鬧忙’等盲從心理全出。結尾可謂神來之筆,入木三分地剖析了中國人才流失古已有之。小子是塊可雕琢的璞玉??!”這個評語當時在班上競相傳看,語文成績落后的超君,從此振作起來,花費數(shù)倍于平常的心血投入到寫作中去。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③在隨筆的評改中,我十分珍惜學生的寫作個性。如2班的馬佳業(yè)喜歡不拘一格的文章體裁,經(jīng)常運用被某些老師視為洪水猛獸的流行歌曲語言、網(wǎng)絡語言;2班的顧紫薇多愁善感,善于抒發(fā)浪漫的情調(diào);2班的沈林赟長于表現(xiàn)理性的沉思;8班的沈雯珺字里行間流淌著盎然詩意,靈動、真誠而溫暖;8班的盛浩才氣奔放,睿智深刻……對此,我往往在隨筆中都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甚至極盡夸張之能事,充分肯定其個性中閃現(xiàn)的靈光,使之發(fā)展成為一種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
二、傾注情感,平等對話。隨筆的評改還應該是溝通師生感情、交流思想的一條重要途徑。為此,評語采用對話的形式會顯得自然而親切,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那種諸如“材料新穎、結構緊湊、句子通順、中心不突出”等評語,感覺教師像裁判和法官,板著臉在學生面前宣布判決書似的。心理學有一種效應叫“自己人”效應,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tài)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這樣雙方的心理距離就縮小了。因此,我在學生的隨筆本寫評語時,通常使用第二人稱,在字里行間寄予厚望,在一言一語中傳遞愛心,在語言形式上多用委婉、商量、探討的口吻。就好像面批作文,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坐著,在親切交談,我談著我的看法,學生呢,有時做些解釋和說明,無拘無束,是種坦誠的心靈對話。結果,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評語,最關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點,得失優(yōu)劣的評價,而是頗費心思地從評語的字里行間窺察老師對自己的態(tài)度。你的一句激勵、贊賞的語言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成就感,他們會馬上感奮起來,以更高的激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正所謂“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訴、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達成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發(fā)、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或意識。④
將近一個學期下來,我的兩個班學生所寫的70%左右的隨筆初具規(guī)模,有內(nèi)容,達到了寫作練筆的要求。20%左右的隨筆文情并茂,或主題深刻,或文學性強,或立意新穎,是習作中的佼佼者。7%左右的學生隨筆為不盡如人意的不合格之作,主要表現(xiàn)為:無中心主題或中心主題過于單一,“隨便寫一筆”,確確實實不會寫。3%左右的隨筆為抄襲之作,有的抄自報紙雜志,有的取材舊作,態(tài)度敷衍,應付了事。鑒于這種情況,我每隔一月在班級進行隨筆交流。隨筆交流,之于交流者來說,是展示,是發(fā)揚,是動力;之于傾聽者來說,是榜樣,是啟發(fā),是喚醒。
8班的白怡君同學,作業(yè)常有拖交、不交的現(xiàn)象。有一次隨筆,恰恰是在學完《邂逅霍金》一文后,她寫道“……有時候,崇拜不代表要一味追隨;有時候,仰慕不一定要一味跟從。如一個作家,因寂靜而文思如泉涌,但當他沉浸在世俗的快樂中時,思緒便斷了。所以,古代文人選擇歸隱。陶淵明,正是這般。霍金是如此幸運,他得到了真正的寧靜,沒有塵世的喧鬧,沒有他物的干擾,他可以潛心做學問,他從寧靜背后轉過身來,收獲的卻是一片繁華?!笨芍^靈氣畢現(xiàn)。我就抓住這一契機,在隨筆交流課上,我讓全班同學齊誦了她這篇佳作。沒想到,這個不經(jīng)意的舉動讓白怡君興奮了足足一個星期。從此,她在語文學習上積極性高漲,再也沒有拖交、不交語文作業(yè)的現(xiàn)象,月考中還躋身于班級的高分行列。同齡人的現(xiàn)身說法往往比老師的說教更具有說服力,更有效果,其他同學從白怡君身上感受到“其實我也可以”。
隨筆交流,也是一種資源再用。我常常以學生隨筆為“教學資源”,組織生生對話。如學完《病梅館記》,很多學生馬上聯(lián)系到自身,如孫思聰在他的隨筆中談到,“當今社會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病梅’,而罪魁禍首就是當今社會的教育體制。教育體制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人才的不同。每次諾貝爾獎得主沒有中國人,而美國人很多,就證明了這一點。在當前的教育體制影響下,許多人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平時死記題目,不存在自己的思維,不會質(zhì)疑,只知死讀書,這一點與受八股文毒害的考生又有什么兩樣呢?……”這些隨筆在班級進行交流后,王姿同學又反戈一擊,寫了一篇《我們不是病梅》(見后文)。發(fā)其思維,動其感情,使同學們在對話中興會淋漓,心靈與心靈碰撞,體會了寫作的愉悅,形成了濃烈的寫作氣氛。
限于篇幅,僅錄兩篇:
綻放在寒風中的夏花——《賣米》賞讀
飛花的文字樸實靈動,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v然如此,讀此文的時候,心情還是輕松不起來。明明還是夏末初秋之時,心中卻如臘月寒風般沉重。
飛花是個多么懂事樂觀的女子。
自己與母親挑米走了四里路來到賣場,首先擔心的卻是弟弟。而后來又似乎忘記了趕場的目的,第一關注的不是自家米能賣個好價錢,而是其他賣方競爭者的賣米動機。從此看出作者的善良。而在得知父親走三十多里山路為賣個好價錢時,顧不得自己,先心疼起父親。不為艱難的生活條件難過,卻為母親的含辛茹苦難過。我在文中處處看到作者的孝順與懂事。又如為母親遞水、扇風;又如放棄了吃自己最喜歡吃的冰棍。
文章在剛賣米時描寫了兩個沖突,一是母親和米販關于米價的沖突,二是“我”和母親關于3元錢的沖突。這兩個沖突,激化了賣米與買米的意義比較,寫出每一分一錢的不易。再而后母親與米販的幾次交涉中,賣和買的矛盾漸而彰顯出來。若細心體味,似乎能從母親在米價上無奈的退卻中,感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意外的倒米,仿佛是雪上加霜,屋漏添雨,使我的心又沉了沉。此段曲折,形成了一個小高潮,也引發(fā)了讀者進一步的思考。
全文是沉重的,可飛花的筆觸卻是樸實平緩的。直至文末,才看見欲哭的飛花。而更多的時候,飛花是微笑的樂觀的飛花。
飛花的生活本來苦惱很多,她卻不愿把自己的煩惱和憂傷嶄露出來,影響他人,也不愿將文章抹上更為沉重的感覺。她把悲傷留給自己,歡樂奉獻給別人??吹竭@樣一個溫暖的生命,我不知該如何比喻。
她就像綻放在寒風中的夏花。那么美好。
看到結尾,多么希望那個又甜又香的覺能夠一直睡下去。
可是明天,賣米的故事還要繼續(xù)……
高一(8)班 沈雯珺
教師評語:雯珺,你平日里平靜如水,原來內(nèi)心世界卻總有一處泛著漣漪的風景。我想,有著如此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你定是飽讀詩書的。你對飛花的認同和理解,讓我看到了另一個溫暖的生命。你是我難得一遇的可造之材,希望你能寫出更多的有靈性的文章來。
“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學完《病梅館記》,不禁想起了這句話。眾人自以為皆是病梅,我獨非然。
清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大興八股文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以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下,人才遭受摧殘和壓抑。龔自珍便借梅喻人,來喚醒天下的人才,呼吁解放人才。
有人認為,現(xiàn)如今的應試教育制度與當初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一樣,通過“斫直、刪密、鋤正”等手段扼殺了一些有個性、有想法的學生。但我卻不敢茍同?,F(xiàn)今的教育制度固然有束縛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地方,但那只是硬幣的一個面而已。大家想過沒有,病梅為何???難道僅僅只是因為政府嗎?不,我認為還緣于梅自身。它們甘于壓迫,不思反抗,這是他們的奴性在作怪。龔自珍也是梅,為何他就沒有“病”呢?
同學們讀了此文后,都覺得自己就是文中遭摧折的病梅,覺得自己的才華因為應試而被扼殺,泯滅殆盡了,并將罪魁禍首歸結為高考。我且不說中國的考試制度合不合理,可不可能取消。我只想說,若我們真是有思想、有抱負、有激情的“梅”,那么我們就可以主宰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韓寒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人物之一。他與我們一樣都是生于中國,長于中國,受的也是中國的教育。他文學方面的才華不也展現(xiàn)出來了嗎?如果我們有能力,又怎么不能發(fā)揮出自己的個性呢?
我們應該慶幸,慶幸我們生在現(xiàn)在的中國。與當初龔自珍那個時代不同了。我們不是病梅,我們也不該再抱怨或把自己看作病梅。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開出最美麗的花朵,讓最濃郁的清香留在屬于我們的時代。 高一(2)班 王 姿
教師評語:正所謂“巾幗不讓須眉”,佩服你的膽識,欣賞你的卓見。你就是一株健康美麗、凌寒開放的梅。更重要的是,你的振聾發(fā)聵之語,喚醒的將是90后的一代人。
注釋:
①“自求”與“自得”來源于教育家潘光旦的“自由教育”思想.
②轉引自掌握教學技巧.第二版.約瑟夫·羅曼著.洪明譯.浙江大學出版社,153頁.
③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轉引自中學語文資源網(wǎng).新課程的哲學思考.
④語文教學對話論.王尚文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