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關節(jié)翻修術中導致骨缺損的因素很多,包括松動假體的沉降、應力遮擋效應、假體周圍骨溶解、壞死及感染等。對于骨缺損處理方法的選擇,應綜合考慮缺損區(qū)的大小及位置,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參與術后康復訓練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骨缺損可分為包容性和非包容性骨缺損。包容性骨缺損周圍仍有完整的骨皮質(zhì)進行包繞,翻修時可通過顆粒骨植骨或骨水泥螺釘技術進行處理;而非包容性骨缺損周圍的骨皮質(zhì)部分會全部喪失,通常需要通過組培式墊塊、結構性植骨、干骺端金屬袖套或錐形套進行重建。
安德森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a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分型系統(tǒng)將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的骨缺損分為3型:(1)Ⅰ型,骨缺損區(qū)周圍皮質(zhì)骨完整,關節(jié)線位置接近正常,無或僅有輕度假體沉降。對此型骨缺損的處理,可根據(jù)情況選擇增加截骨量(消除骨缺損)、稍偏移假體位置(避開缺損)、顆粒骨植骨或骨水泥螺釘技術(填充骨缺損)等。(2)Ⅱ型,骨缺損區(qū)周圍皮質(zhì)骨完整或部分缺失,通常呈現(xiàn)為干骺端的中心性或周圍性骨結構缺失;而側副韌帶的股骨和脛骨止點均保持完整。大多數(shù)適用于Ⅰ型骨缺損的治療策略均可用于Ⅱ型中缺損程度較輕病例的治療。(3)Ⅲ型,骨缺損區(qū)周圍皮質(zhì)骨大量缺失,側副韌帶的止點消失,通常需要采用限制性假體進行翻修。處理此型骨缺損的策略包括同種異體結構性植骨、干骺端袖套或錐形網(wǎng)套重建、髁替代型鉸鏈式假體翻修或截肢等。
(1)增加截骨量或偏移假體:可在股骨側或脛骨側增加1~2 mm截骨量,將脛骨假體在冠狀面上進行偏移以避開缺損區(qū)并獲得更有效的骨性支持,通常將其控制在2mm以內(nèi)。(2)骨水泥和螺釘重建:可用于AORIⅠ型病例或涉及面積<50%、髁寬度和深度<10 mm的AORIⅡ型病例。(3)自體或同種異體顆粒骨填充:用于填充AORIⅠ型和Ⅱ型的包容性骨缺損,對于面積較大的AORIⅡ型包容性骨缺損,可通過打壓植骨技術進行填充,并使用帶延長桿的假體以進一步分散應力。對于缺損區(qū)周緣皮質(zhì)骨存在缺損的AORIⅡ型骨缺損病例,可在缺損處用金屬網(wǎng)進行覆蓋,將其變?yōu)榘菪怨侨睋p,然后按照前述方法進行處理。(4)假體墊塊:適用于中等尺寸的非包容性單髁或雙髁骨缺損。帶延長桿的假體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骨結構支撐能力的不足并提高假體固定強度。(5)結構性同種異體骨重建:對于缺損面積過大而無法使用假體墊塊填充的AORIⅡ型和AORIⅢ型骨缺損病例,可考慮進行結構性同種異體骨移植填充。(6)干骺端袖套或錐形補塊:適用于股骨和脛骨側的包容性腔隙性骨缺損和腔隙性-節(jié)段性干骺端骨缺損。(7)髁替代型鉸鏈式假體:適用于AORIⅢ型大量骨缺損病例。如果側副韌帶功能完全缺失,應考慮選用髁替代型鉸鏈式假體進行翻修,尤其針對那些功能要求不高的高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