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潛麗
(浙江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能夠給人們帶來潛在的生理和心理健康(Crocker,Hausentilas,&Estabrooks[1])。遺憾的是,很多贊同身體鍛煉能夠帶來巨大益處的人,卻總因為不愿意經(jīng)歷社會性體格焦慮而寧愿選擇不運動(Landers&Petruzzello,1994[2])。在年輕女性中,社會性體格焦慮已經(jīng)被研究證明是一個影響鍛煉參與的障礙(Belling,1993[3])。Hart,Leary&Rejeski[4]將社會性體格焦慮(Social Physique Anxiety,SPA)定義為“當個體面臨他人對自己體格進行評價時所體驗到的焦慮程度”。我國學者徐霞[5]在社會性體格焦慮的測量及其與身體鍛煉之間系的研究中認為社會性體格焦慮是當個體在預計或者真實的社會情境下想給他人留下良好的體格印象但懷疑自己是否具備這一能力時所體驗到的焦慮感。因此,整體健康目標的實現(xiàn)就需要提高個體參與規(guī)律身體鍛煉的比例(Biddle,1995[6])。Spink(1992[7])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社會性體格焦慮的女性更愿意在私人場所(如家里)而不是公共場所(如俱樂部、社區(qū)活動中心等)進行身體鍛煉。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體重過重的女性不愿到體育館參加鍛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別人的消極評價(Bain,Wilson,&Chaikind,1989[8])。在針對愛爾蘭青少年健康行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由于青少年對他們的身體外表、力量及協(xié)調(diào)性十分關(guān)心,他們對別人評價的關(guān)注程度與鍛煉回避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Martin,Leary,& O Brien,2001[9])。Lantz等人[10]的研究表明,考慮了年齡、性別及抑郁因素,社會性體格焦慮與身體活動水平之間仍呈顯著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Treasure等人[11]也發(fā)現(xiàn),相比年老的肥胖女性而言,年輕的肥胖女性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對參加身體活動的頻率有著更明顯的決定作用?;诖?,本文對杭州市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研究,從而掌握大學生生社會性體格焦慮的實際情況,探討制約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各個維度的因素,為進一步開展大學生健身運動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所設(shè)計的具體施測對象分別為杭州市四大高教園在校生(三年級學生校外實習,所以本研究以一、二年級為研究樣本),分別是浙江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杭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浙江警官職業(yè)學院、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長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和浙江商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調(diào)查問卷來自這9所高職院校,共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992份,回收率99.2%。剔除無效問卷(對回收到的問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的檢查,問卷未答完全的或者作答有明顯反應傾向,如答案以某種規(guī)律出現(xiàn)的予以剔除),最后獲得有效問卷949份,有效率95.7%。
該問卷是由徐霞修訂的用以測量社會性體格焦慮的自陳問卷。社會性體格焦慮問卷由三個維度組成。分別為對他人消極評價的擔憂維度(WNE,Worry about other’s Negative Evaluation);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維度(DSP,Discomfort about physique Self-Presentation)和對社會比較的不安維度(ASC,Anxious about social Comparison)。通過因子方差分析,貢獻度為68.56%,說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
把調(diào)查問卷和評定量表所取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電腦,運用SPSS.17統(tǒng)計軟件對調(diào)查研究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單因素分析、方差分析、T檢驗等統(tǒng)計處理,結(jié)果以P<0.05為顯著性標準,P<0.001為高度顯著性標準。
在文獻資料研究、問卷調(diào)查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分析、比較,尋求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與有益的啟示。
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處于中等水平,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社會性體格焦慮的認識還是比較全面、深刻的,對自我體格的評價也比較高。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的下降使學生在對他人消極評價的擔憂和對社會比較的不安方面的評價都變得更為積極,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
為了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本研究對男大學生399人,女大學生550人的社會性體格焦慮進行了分析,見表1。
從表1的±SD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女大學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高于男大學生,而且在社會性體格焦慮上有顯著性差異,特別是在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上,男女生之間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這一結(jié)果也應證了女生對自己的體格與體型關(guān)注度高于男生,對自身體格自我表現(xiàn)是否滿意的意識更強些,反之男生追求的體型美沒有女生來的強烈,所以男生對體格在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水平更低,從而在社會性體格焦慮上表現(xiàn)的比較遲鈍,水平較低。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在“以瘦為美”和“強調(diào)肥胖弊端”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男女大學生對于體型的要求不盡一致。女性追求苗條,而男性卻越來越多的追求強壯健美的體型(Mishkindetal 1986[12])。多數(shù)報道都認為青春期女性在身體體型和體格相關(guān)方面的危險會高于男性(Cash and Pruzinsky,1990[13]),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有關(guān)體型和體格的影響因素,對于男性和女性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
表1 社會性體格焦慮的性別差異分析
現(xiàn)如今的高職院校專業(yè)劃分豐富多樣化,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基本上實施的是文科和理工科嚴格分類的教育模式,文科類的偏重于管理,理科類的偏重于動手能力。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是否存在專業(yè)差異,本研究對文科類學生662人,理科類學生287人的社會性體格焦慮進行分析,見表2
表2 社會性體格焦慮的專業(yè)差異分析
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理科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及三個維度均值都比文科生大,說明理科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水平高于文科生。筆者通過多方面的調(diào)查論證得出,理科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好,身體的能動性比較強,所以對自身的體格要求比較高,對社會比較的不安水平也會增強,比較看重他人的評價,自己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做得更好,這些往往使他們困惑,對他們產(chǎn)生壓力,從而使他們的社會性體格焦慮提高。本研究的文科生基本是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如企業(yè)管理,他們對自己的思維能力比較注重,很容易忽略自身體格和體型對自己能否造成壓力,所以整體的焦慮感較低。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是否存在年級差異,本研究對一年級大學生787人,二年級大學生162人的社會性體格焦慮進行了分析,見表3。
從表3的數(shù)據(jù)顯示可以看出,高職院校二年級學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及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和對社會比較的不安均值均高于一年級學生,特別是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與一年級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造成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有可能是二年級的學生隨著在校時間比較長,接觸到更高年級同學的影響,及社會輿論的影響,對自己的體型有著較高的要求,二年級學生對自身體格的關(guān)注程度也可以從學生的儀表和著裝上體現(xiàn)出來,往往隨著畢業(yè)的臨近,學生更加關(guān)注自身體型和體格是否能為自己更好地找到工作加分,同樣的,現(xiàn)代企業(yè)也需要更加注重自身儀表的職員,員工的形象就是企業(yè)的門面,所以在面試的時候,學生的體型也成為面試是否成功的砝碼之一。這一說明也應證了為什么在對他人消極評價的擔憂上二年級學生整體水平低于一年級學生。
表3 社會性體格焦慮的年級差異分析
3.1.1 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水平不容樂觀;
3.1.2 女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及三個維度得分均高于男生,不同性別的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SPA)存在顯著差異;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WNE)存在高度顯著差異;對社會比較的不安(ASC)存在顯著差異。
3.1.3 理科專業(yè)的學生在社會性體格焦慮及它的三個維度上得分均高于文科專業(yè)的學生;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在社會性體格焦慮及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DSP)的不舒適感上存在高度顯著性差異;在對他人消極評價的擔憂(WNE)及對社會比較的不安(ASC)上存在顯著差異;
3.1.4 大學二年級學生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及在DSP和ASC這兩個維度上均高于一年級學生,不同年級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只在對體格自我表現(xiàn)的不舒適感維度(DSP)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社會性體格焦慮、對他人消極評價的擔憂維度和對社會比較的不安維度上無顯著差異。
3.2.1 由于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方面上的獨特特點,建議高職院校在對女大學生進行管理時,應組織開展專題講座,著重介紹體育基礎(chǔ)理論知識及一些體育運動的基本規(guī)則和裁判法,讓學生能看得懂一些比賽,多組織適合女大學生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注重激發(fā)體育鍛煉興趣,消除某些女生以靜為美的觀念,使她們能真正地將體育鍛煉融入到生活中來,從而促進其健全人格和人格的發(fā)展。
3.2.2 廣泛宣傳和加強對體育鍛煉的指導是實現(xiàn)大學生科學健身的有效途徑。體育鍛煉要有規(guī)律性。健身鍛煉要持之以恒,從易到難,要掌握好運動量,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高等院校應引導大學生堅持積極的體育鍛煉,選擇適宜自己的體育鍛煉項目,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3.2.3 在目前身體鍛煉的心理效應日益得到重視的情況下,高校教師應積極開展其它項目的研究,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找到合適的運動項目,從而降低他們的社會性體格焦慮,增進心理健康。
[1]Crocker,P.,Sabiston,C.,F(xiàn)orrestor.S,Kowalski,N.,Kowalski,K,&MeDonough,M.Predieting change in Physical aetivity,dietary restraint,and Physique anxiety in adolescent girls.Canadian Joumal of Public Health,2003,94:332-337.
[2]LandersDM,PetrUzzelloSJ.Physieal activity,fituess,and anxiety[A].In:Bouchard C,Shephard R J,Ste-Phens T.Physical activity,fitness,and health.International Proe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Champai[C]:Human Kinetics 1994:868-882.
[3]Belling,L.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physical activity.Eugene,OR:Microform Publications,University of oregon.1993.
[4]Hart,E.H.,Leary,M.R.,&Rejeski,W.J.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physique anxiety.Joum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89,11:94-104.
[5]徐霞.社會性體格焦慮的測量及其與身體鍛煉之間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6]Biddle,S.Exercise motiv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In S.J.H.Biddie(Ed.),European Perspeetives on exercisee and sport psychology(PP.3-25).Leeds,UK:Human Kinetics,1995:3-5.
[7]Spink,K.S.Relation of anxiety about social physique to lo-c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J].Perceptual &Motor Skills,1992,74:1075-1078.
[8]Bain,L.L.,Wilsom,T.,Chaikind,E.Participant percep-tions of exercise programs for overweight women[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9,60:134-143.
[9]Martin,K.A.,Leary,M.R.,O Brien,J.Role of selfpresen-tation in the health practices of a sample of I-rish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1,28:259-262.
[10]Lantz,C.D.,Hardy,C.J.,Ainsworth,B.E.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perceived exercise behavior.Journal of Sport Be-h(huán)avior,1997,20:83-93.
[11]Treasure,D.C.,Lox,C.L.,Lawton,B.R.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sedentary,obese female popul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2):218-224.
[12]Mishkind.M.E.Rodin,J.Silberstein,L.Retal.The embodiment of masculini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6,29(5):545-562.
[13]Cash and T.Pruzinsky(Ed.),Body Images:Development,Deviance,and Change.New York:Guilford,1990: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