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康紹喜
(1.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昆明 650500)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意識,也就有了對自身心理生活的樸素、直觀理解和解釋[1]。普米族是中國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2]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普米族人口為33600人。他們在“萬物有靈”的信仰的基礎之上建立了人與萬物生靈之間平等博愛的和諧生態(tài)文化。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這表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3]普米族居住的三江并流地區(qū)(見圖1)周圍地勢險峻、江水湍急、交通閉塞。造成他們與外界交流甚少。長期生活在該區(qū)的普米族形成了勇于探索、好勝、敏銳、團結、勤勞、樸實、直率的性格特征。
圖1 中國普米族居住區(qū)分布圖
民族風俗是該民族日常社會生活中長期流傳和普遍具有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模式。風俗是一個民族思想觀念的外化。民俗是民族心理素質(zhì)的物化現(xiàn)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具有時代性、穩(wěn)定性和積累性。[4]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部落都有其婚戀的方式,它以規(guī)律性的活動約束人們的婚戀行為與意識。普米族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作為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隱含著普米人對婚戀的理解和態(tài)度。
心理活動有著文化限域,民族文化是心理學傳承和流傳的土壤和根基。只有在特定文化傳統(tǒng)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認識特定的心理傳統(tǒng)。[5]普米族作為一個有包容傳統(tǒng)的民族,在長期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其形成的婚姻和戀愛方式得以比較鮮活地保存下來。并以強有力的生命力代代相傳,滲透在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使他們的價值觀、倫理觀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絢麗多姿的審美觀念。這是值得我們探索和挖掘的。
本文根據(jù)筆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觀察,從社會學的視角,通過文獻查閱,對世居的普米族進行深度訪談,對普米族的婚姻習俗進行深入了解,從中透析其婚戀心理。
普米族婚姻多以一夫一妻制為主。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選擇婚配由父母做主,盛行姑舅表優(yōu)行婚配。當筆者在訪談中問及為什么親戚之間通婚時,胡繼新老人說“這是普米人的老規(guī)矩,舅舅家養(yǎng)女,姑媽家有份,找舅家的姑娘,親上加親,是一樁美事,我們家認為這是天福,后輩不得違背。”當然他也說明了由于當前國家法律明文規(guī)定三代內(nèi)的直系或者旁系親屬不允許通婚,所以現(xiàn)在這樣的姑舅兩家結親的事實往往在三代以外進行。普米族進行姑舅表結婚是為了加進親緣關系,鞏固本家族的親密團結。而更深層次的動機是為了本民族人丁興旺、興盛繁榮。這也是表達了他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
作為智慧的普米族,他們對世代堅持“舅霸姑婚”的習俗有著他們的解釋。普米族認為在保持氏族組織的社會里,交互從表(指兄弟們的孩子與姐妹們的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僅可以通婚,而且還常常是指定婚姻。因為在氏族社會中,如果是父系氏族,則兄弟們的兒女就屬于同一氏族而不能通婚;如果是母系氏族,則姐妹們的兒女就屬于同一氏族也不能通婚。但是,兄弟們的兒女和姐妹們的兒女卻始終屬于不同的氏族,所以完全可以通婚??梢赃@樣說,如果兩個氏族構成一個通婚的兩合組織的話,這種婚姻就是世世代代的兄妹相婚,而且通婚的世代越久親緣關系就越近。[6]
根據(jù)普米族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在十三歲以前不分性別,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長衫。十三歲成丁禮以后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轉(zhuǎn)為成年人裝束,所以在普米族中有“過完大年就成人”的說法。舉行“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的成丁禮后,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chǎn)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7]定過親的普米族在“穿裙子”和“穿褲子”后開始陸續(xù)的進行結第一次婚。請親戚朋友到男方家,做豬膘肉招待,主要目的在于認男女雙方的親戚。同時男方會給女方準備一份定親信物,一般是由瑪瑙做成的項鏈。送了定親信物之后就意味著再不可反悔。結婚后男女雙方各自在自己家里生活。結婚三年后,進行第二次結婚,又叫結大婚。大婚時,新郎將新娘接到新郎家,但三日后新娘便回家居住。在普米地區(qū)流行有“三回九轉(zhuǎn)接新娘”式的婚禮,成年女子長期過著不落夫家的生活。按照舊的習慣,姑娘在一迎二迎之后就住夫家,被認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8]多數(shù)普米族女性一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后,娘家才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定居男家,雙方一起進行田間活動,出雙入對,進行比較自由的交往。普米族婚后對自己的配偶忠貞不渝,無論是疾病還是貧窮,都是從一而終。近年來雖然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但普米族的離婚率依然很低,對離了婚的人評價也很低。這體現(xiàn)了他們對配偶的忠貞和對婚姻穩(wěn)定的捍衛(wèi)精神。
普米族中對女性禁令很多。普米族自從進行穿裙子后,就意味著他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男性的普米族可以參與到更多的社交場合去,而對于普米族的女性來說恰恰相反。如在每年祭祀山神的時候,“穿裙子”后的女性就不得參與。如果不按照該規(guī)定行事會被認為是對神的不敬,受到家人和本村族長的懲罰?!按┤棺印焙蟮哪贻p女性只能在火塘的下方蹲著,到其他家去也一樣只能在火塘的下方活動。若不小心走到了火塘上方祭神處,也會受到強烈的指責。一般男性坐火塘右邊,火塘左邊是老年婦女入座的地方。在家女人不可以在長輩和男人的床上去坐。有的人家還在房屋上設置了兩扇門,男人從右門進,而女人只能從左門進。在家女人不可以上樓,在外女人不可以爬樹等。
男女分工很明確。丈夫多進行外出農(nóng)業(yè)勞作和技術性強的工作,參加各種社交禮儀活動;妻子則往往不參加。妻子閑時一般在家?guī)『?、做家務、紡織縫補,農(nóng)忙時節(jié)也會在田間勞作。普米族女性在教育普及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上學,只在家里學習縫補紡織。在深入訪談后了解到,這些規(guī)則的存在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女性進入青春期之后,出現(xiàn)的月經(jīng)被認為是一種很不干凈的東西,如果不限制她們的活動范圍將會冒犯神,整個村民都可能會受到神的懲罰。而并不是認為女人的地位比男人的低下才對女性進行各種活動限制的。
普米族的禮俗很多,每個程序都不可輕易忽略。而且各種儀式上幾乎都有民歌相伴,結婚整個過程都要以民歌來表現(xiàn)。普米族認為結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橐霾粌H僅是結婚雙方兩個人的事,婚姻的好壞還直接涉及到雙方家庭、家族、整個村落、甚至整個民族的興衰成敗。普米族的婚姻禮俗用歌聲來裝扮,表達了他們對婚姻的重視及其對美好婚姻的向往和祈禱。在豐富的結婚歌曲中有《認門調(diào)》、《接親調(diào)》、《關門開門歌》、《迎親歌》、《祝福歌》等等。在婚禮歌中,《關門開門歌》很具特色。當接親人來到新娘家時,主人家關上大門和客人對唱《關門開門歌》,待賓主對答完畢,接親方可進屋休息?!蛾P門開門歌》的曲調(diào)優(yōu)美,歌詞生動有趣。歌這樣唱道:
主人:東方有只白綿羊,綿羊嘴巴像海螺;姑娘們手拿海螺鎖關了海螺門,三天早上接親的人們走不成。
媒人:東方有只白綿羊,綿羊嘴巴像海螺;小伙們手拿海螺鑰匙開了海螺門,三天早上接親客人高高興興走得成。
這類歌曲在婚禮上有重要地位,情感真摯,氣氛活躍熱烈,音調(diào)優(yōu)雅甜美。歌詞多用鮮花、玉石、海螺、仙境等形容姑娘的美麗、勤勞,用大山、松柏、金剛等形容小伙子的勇敢、善良,既形象生動,又富于哲理。
自古以來,普米族就有傳統(tǒng)的載歌載舞的活動。普米族將這種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活動稱之為跳鍋莊舞,又叫“打跳”。他們用這種獨特的歌舞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喜悅。通常在結婚的日子里,跳鍋莊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跳鍋莊的場面往往熱鬧非凡、通宵達旦。在跳鍋莊舞的過程中,新郎新娘雙方及其家人會按照笛音的旋律進行單個對歌,也有集體對歌,又叫“對調(diào)子”。對歌內(nèi)容主要描述男女雙方從認識到結為夫妻的細節(jié)故事和對新人的祝福。整個跳鍋莊的場景充滿熱烈歡快的氣氛。隨著大家的歌聲響起來,載歌載舞,一片歡樂景象。這既表現(xiàn)出普米族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也表現(xiàn)出普米族對濃厚浪漫氣息的追求。
云南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其中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的戀愛是比較自由的。由于普米族和其他民族如傈僳族、彝族等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特點,使得他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交往也比較密切。有的普米族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族外婚也逐漸開始普遍出現(xiàn)。其婚俗雜糅了幾種民族特征,各區(qū)域之間的風俗存在差異。但是縱觀普米族的各種不同婚俗,他們擇偶標準單一。僅憑一兩次的見面就約定終生,多為父母包辦或者上門說媒的方式,普遍缺乏婚戀的自主性。
永勝一代的普米族仍然延續(xù)著指腹為婚的獨特婚姻方式。這種婚姻完全由雙方父母意志來決定,兒女沒有反抗的余地。指腹為婚是指雙方家長,在孩子尚未出生之時,即約定婚約。如果出生以后兩個孩子都是男孩,那么他們就結為弟兄;如果雙方都是女孩,那么就結為姊妹,又稱作“打老庚”;同時又找到年紀相當,門當戶對的人家定親,即稱“娃娃親”。指腹為婚或者定了“娃娃親”之后就不得反悔,定親的普米族婚姻也極少離異。在訪談中了解到定過親的普米族也經(jīng)常存在長大以后雙方并不中意的情況,但大多數(shù)人依然本著尊敬父母,遵守民族信仰的傳統(tǒng),也會按照風俗要求進行結婚。20世紀80年以后,隨著教育的普及,對定過親而不中意的婚事開始采取一定的反抗,進行和解退親。提出退親的一方一般要根據(jù)具體經(jīng)濟條件進行一定的物質(zhì)賠償。指腹為婚的習俗延續(xù)表現(xiàn)了普米族擇偶方式的保守性,也表現(xiàn)了他們對婚姻穩(wěn)定的要求。
寧蒗地區(qū)保留著古老的“搶婚”習俗,這和寧蒗瀘沽湖居住的摩梭人的婚俗很相似。“搶婚”是男女雙方通常相互喜歡,但是婚姻受阻,因而采取的一種“生米做成熟飯”的結婚方式。男女雙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結婚那天,姑娘仍若無其事的外出勞動。男方則派生辰屬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蹤,看準時機后突然搶奪。姑娘佯裝反抗,早有準備的親友們聞訊后也迅速出擊,與迎親的人展開激烈爭奪。由于人多勢眾,終將姑娘奪回,然后簇擁她回家,舉行隆重的出嫁儀式。備豐盛的食物,為女兒出嫁進行慶祝。這在體現(xiàn)普米族對自由婚姻追求的同時也暗示了普米族青年男女對婚戀對象選擇缺乏自主性。
裝箱儀式極其嚴肅,它意味著骨與肉的分離。姑娘出嫁的前一天,家中就大辦酒席宴請鄉(xiāng)鄰親友。到了深夜,男方家托媒人給女方家送去一套供新娘出嫁當天穿的衣服和一份數(shù)目成雙的煙、酒、糖、茶,以及給新娘母親的一件“奶母衣”。媒人走后,女方家開始舉行裝箱儀式。在裝箱儀式上,女方所有的長輩都要到場。箱子共有兩只,一只裝蘋果、梨、板栗、核桃之類作為新娘到婆家認親時的見面禮和給扛箱者的酬勞。另一只箱里裝八升或十六升的米,作為到了婆家后未下地做活期間的口糧。在箱子的四角和中間分別放上成雙數(shù)的意為財茂糧豐的錢與象征生活甜蜜的紅糖一盒。接親以后,姑娘將成為男方家人,從此骨肉分離,在場的人都激動的失聲痛哭,猶如生離死別。這樣的儀式強調(diào)在結婚以后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將親情一直延續(xù)下去。
在普米族成婚中媒人的角色十分的重要,各種結婚儀式媒人都必不可少。媒人一般是男方專門邀請村里比較有威信的長者擔當。普米族婚禮十分隆重,儀式頗繁。一旦選定了媒人,那么大小事情都必須由媒人主持,做婚姻的見證人。其中接親時的“關媒人”儀式嚴肅而活躍,充滿情趣。當接親的人歡歡喜喜來到姑娘家時,主人家便把大門關上。這時,媒人要放開歌喉和主人家對唱《關門開門歌》。待幾經(jīng)對答,主人家則把大門打開,讓接親的人們進屋休息。媒人卻被推入單獨的屋子隨后關門上鎖,至此“對歌”便開始了。對歌的內(nèi)容很豐富,主人家會隨意提出一些道德禮節(jié),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難題,叫媒人回答。對唱時,來客在堂屋里紛紛坐下,目睹“對歌”的結果。如是媒人對輸了,無話可答,那么媒人要在小屋里呆著。這期間媒人就在小屋內(nèi)不得自由,直到想出法子來讓女方滿意為止才讓媒人和接親人一同上路;如果媒人把主人家所提問題都答對了,那么主人家便立即很有禮貌地打開門,把媒人請出來。說一番道歉的好話,并讓媒人坐在最上席把新釀的“蘇理瑪”(一種普米族自己釀制的水酒)先敬給媒人品嘗。之后,男女雙方親戚互敬用牛角盛的酒,以此來祝福一對新人幸福。
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nóng)閑時節(jié)結婚,還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擇好良日。結婚當日,必須等待天上的星星閃爍的時候才能將新娘接進男方家門。這象征著普米族人丁興旺,結婚后的夫婦能生很多的孩子,就如滿天繁星一般多,孩子如同天空閃爍的星星一樣有靈性、聰慧。同時,天上閃爍的星星也如同滿山遍野的花朵,遍地的金銀財寶,這也象征著夫妻結婚后能過上幸福而富裕的生活。普米族人口少,所以特別重視繁衍后代的能力。在普米族的婚姻中很多習俗禮節(jié)都強調(diào)了希望在結婚之后兒孫滿堂。其中普米族在男女結婚后,要等到女方生了孩子以后才到男方家居住,這也是一種及其重視女性生殖能力的表現(xiàn)。漫天星辰里將新娘接進新郎家的習俗雖然沒有特別的科學依據(jù)。但是,從中卻不難發(fā)現(xiàn)普米族對婚姻的美好向往和對幸福的追求。
男女方結婚時按照雙方的具體經(jīng)濟條件來舉辦婚禮,每個婚俗的程序都必不可少。但是在排場上卻不攀比,男方在婚姻中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情況在“敬鍋莊”時給女方準備些分給女方親戚禮物的食物和錢,而女方從不會主動要求。同樣,在女方的裝箱儀式中,裝的東西多少也是按女方的具體經(jīng)濟條件,男方也不會對此做出要求。結婚以后,夫妻對待雙方的親戚都一樣,稱呼也完全一致。孝敬雙方父母是夫妻的天職,任何一方都不會偏袒自己的父母。
婚戀習俗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在長期的生活、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正是普米族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使得他們的種族更加完整的得以保留,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三江并流地區(qū)的生態(tài)居民。在信息化和交通便利的今天,在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的同時,也吸收了外來的先進的文化。這些使普米族的婚戀習俗呈現(xiàn)出多元形態(tài),但其主流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生活的共性: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促進當?shù)厣鐣暮椭C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普米族指腹為婚習俗,姑舅開親及男尊女卑等現(xiàn)象已經(jīng)有很大的改變。同時,富有浪漫氣息的結婚儀式,夫妻雙方忠貞不愈,堅持以感情紐帶為基礎的婚姻價值觀;渴望安穩(wěn)幸福生活的婚姻動機;推崇知恩圖報、維護親情延續(xù)等婚戀觀是值得借鑒和延續(xù)的。這也體現(xiàn)著他們追求安定、繁榮、幸福、美好生活的內(nèi)在愿望。
[1]葛魯嘉.心理文化論要—中西文化心理學傳統(tǒng)夸文化解析[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217.
[2]楊照輝.普米族文化大觀 [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464.
[4]楊昌儒.民族理論概要[M].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111.
[5]孟維杰.心理學文化品性[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111.
[6]張銘遠.洪水神話新考—兄妹婚與生殖信仰[J].多角度研究,1999:51.
[7]云南少數(shù)民族年節(jié)習俗.中國民俗文化[EB/OL].http://www.zgwhw.com/news/msly/.
[8]嚴汝嫻.中國少數(shù)民族婚姻家庭[M].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