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畔⒓夹g(shù)進入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傳播的質(zhì)量和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優(yōu)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一、利用信息技術(shù)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筆者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臺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nèi)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周恩來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情境,讓人如臨其境,心靈受到難以言狀的震撼,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深深吸引與感動。
然后,再讓學生在用畫面、文字、背景音樂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圍中,一邊看錄像、一邊自讀課文。由于之前的鋪墊,氣氛的渲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無需老師多加講解,竟能把對周總理的無限哀思與敬佩之情讀得淋漓盡致。當讀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等句子時,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這堂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shù),把聲音、圖像、文字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圖文并茂,聲情兼?zhèn)?,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fā)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shù)化解教學難點、疑點
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來體現(xiàn)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或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課堂上,當教師向?qū)W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fā)”時;當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或關(guān)鍵處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在學生難以掌握時;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詹天佑》一文,在講到順著山勢設(shè)計“人”字形鐵路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點擊鼠標出示“人”字形鐵路的平面示意圖讓學生讀書,說說自己的理解;再點擊鼠標切換成三維動畫來演示: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鐵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看了形象逼真的動畫,學生一下子明白了,并且由衷地欽佩詹天佑那超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巧妙地化解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利用信息技術(shù)加大教學密度
例如,《秋天到了》是一篇畫面優(yōu)美、語言精煉活潑的短文,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訓練重點,筆者在處理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了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呢?首先就要使他們有內(nèi)容可說,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全面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才能激發(fā)想象力,使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下自主、積極地學習。
教學時,快速幫助學生弄懂短文的內(nèi)容,然后提出一個問題:“你知道秋天里還會有哪些景象嗎?”學生似乎有些茫然,這時出示課前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軟件:“高高的藍天上飄浮著幾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著整齊的隊形向南方飛去,幾只色彩艷麗的風箏在秋風中歡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樹、洋槐樹擺動著枝條,一片片黃葉從高處盤旋著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還殘留著幾片凋零的荷葉,岸邊毛茸茸的小草們也紛紛換上了嫩黃的衣裳……”優(yōu)美的畫面再配以悅耳的音樂,學生的積極性立刻被調(diào)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詩情畫意的情境里,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談秋風、談秋雨、豐收的果實、收獲的喜悅,思維被激活了,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還能對比其它季節(jié)來講述秋天的特色。
四、利用信息技術(shù)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如《小馬過河》一文的學習:利用課件幫助學生品詞析句;理解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教學結(jié)束似乎可以“一錘定音”:它們能否過河由它們的身體高矮來決定。事物是一成不變的嗎?該問題突破了思維定勢,引出新觀點。教師點擊光標顯示強刺激目標——河面;并啟發(fā)式提問:以后的日子里,老牛、小馬、松鼠再過這條河,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嗎?學生思維一下“聚焦”于“河面”,他們很快做出反應(yīng),得出新觀點:A.如果連日暴雨,河水會漫上來,也會流得更急,小馬就過不了河,恐怕連老牛也危險了,小松鼠就更不用說了。B.如果連續(xù)多天不下雨,那小河也許會淺得連小松鼠也過得了河。C.如果寒冬臘月,河面結(jié)冰,誰都能容易地過河。由此推翻了舊觀點,樹立了新觀點:老牛、小馬、松鼠過河,身高不是惟一的條件,還與特定的自然條件——河水的深淺有關(guān)。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綜合了氣候因素,河水變化因素、身高因素,從而構(gòu)成新的認識。
五、利用信息技術(shù)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反饋的及時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幫助教師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反饋教學。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檢測,反饋教學效果。利用電腦的交互功能,實行人機對話,電腦當場判斷正誤,打出分數(shù),給予形象的表揚或批評。甚至可以圍繞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一些簡單有趣的游戲,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努力達到目標,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學會隨機應(yīng)變,學會合作與競爭。一改往日呆板的作業(yè),尤其是那悅耳動聽的音樂、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活潑逼真的動畫,使學生保持了很高的學習興趣,使寓教于樂落到實處。這樣加強了教學反饋過節(jié),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帶著問題過夜,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以計算機和網(wǎng)絡(luò)為核心的現(xiàn)代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利用信息技術(shù)輔助語文教學,是信息的多元化和語文人文性的碰撞,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shù)保障。只要教師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搜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信息,合理運用信息技術(shù),就一定能夠取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