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鎮(zhèn)賜,羅 義,楊 陽,鞏貴宏,黃文霞
2型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促進動脈粥樣硬化(artery atherosclerosis,AS)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大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血管壁粥樣斑塊作為反映AS的指標,與腦卒中和冠心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目前認為AS具有炎癥反應的參與,炎癥學說將AS視為血管內皮的炎癥反應,內皮功能障礙是AS的“啟動子”,而糖尿病是 AS的等危癥[2,3]。因此,炎性標志物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和糖尿病之間的關系受到廣泛關注,而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纖維蛋白原(Fg)是纖溶系統(tǒng)的重要調節(jié)因子。本文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病變患者的PAI-1、Fg的變化規(guī)律,為早期發(fā)現(xiàn)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人群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心內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42例,男性96例,女性104例,年齡26歲~89歲 (61.68歲±16.88歲)。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按1999年WHO診斷標準。按照有無糖尿病及頸動脈硬化分為3組:正常對照組、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組(CA)、2型糖尿病無頸動脈硬化組(NOCA)。
1.2 受試者臨床資料 所有受試者測定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在空腹狀態(tài)下測量腰圍(WC)和血壓。
1.3 生化炎癥指標測定 受檢者空腹抽血檢查空腹血糖(FPG)、胰島素(FINS)、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PAI-1、Fg。
1.4 頸動脈彩色超聲檢查 使用西門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10MHz,患者取平臥頭仰位,從頸總動脈起始部開始對頸總動脈全段及頸內、頸外動脈起始段進行縱向及橫切面掃查。測定部位在頸動脈球部近端1cm頸總動脈段處,頸動脈分叉部以及球部遠端1cm頸內動脈段后壁處,左右各3個點,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IMT。頸動脈超聲IMT≥0.9mm定義為頸動脈IMT增厚,IMT≥1.3mm定義為斑塊。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資料進行自然對數正態(tài)化后再進行分析。組間差異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頸動脈IMT與其他自變量的相關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數據用SPSS17.0軟件分析。
2.1 2型糖尿病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及相關指標比較 2型糖尿病組的PAI-1、Fg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糖尿病亞組的BMI、FPG、FINS、TC、TG、HDL、LDL-C、UA與對照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NOCA組與CA組PAI-1、Fg指標比較 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組的PAI-1、Fg、WC水平與無頸動脈硬化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NOCA組、CA組相關指標比較(x±s)
2.3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頸動脈IMT為因變量,PAI-1、Fg、SBP、DBP、FBG、UA、TC、TG、LDL-C、HDL-C、年齡、腹圍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AI-1、Fg、年齡、SBP、TC及 HDL-C進入回歸方程,表明 PAI-1、Fg、年齡、SBP、TC、LDL-C及HDL-C是頸動脈硬化的獨立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以頸動脈IMT為因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腦大血管并發(fā)癥,這與其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液流變學異常密切相關。纖溶系統(tǒng)是體內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保護機制,纖溶系統(tǒng)因血管內血栓形成而迅速激活。PAI-1是主要來源于內臟及皮下的脂肪組織、血管內皮和肝臟,是體內重要的纖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4]。生理情況下,纖溶和抗纖溶過程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一旦PAI-1作用增強或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tPA)作用減弱,則局部纖溶活性受抑,易于造成血管狹窄閉塞,血流灌注不足,誘發(fā)血栓形成;巨噬細胞激活,趨化性增加,使得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移行和增殖加強。糖尿病患者血漿PAI-1水平升高,纖溶活性降低,這是糖尿病高凝狀態(tài)的主要因素之一[5,6]。高水平的血漿PAI-1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被認為是加速發(fā)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標志物。Fg即凝血因子Ⅰ,在肝細胞內合成,參與凝血過程,是血栓的主要成分。其水平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具有獨立的預后意義[7]。一方面,F(xiàn)g的升高使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血漿黏度增加;另一方面,作為血漿中重要的凝血因子,F(xiàn)g可誘導紅細胞及血小板凝集并抑制纖溶。血漿Fg通過轉化為不溶性降解產物纖維連接蛋白(Fn)后沉積于主動脈平滑肌表面和周圍,刺激細胞增生,促進AS斑塊灶的形成和發(fā)展[8];大分子Fg及纖維蛋白的橋聯(lián)作用提高血液黏性,增加血栓發(fā)生的危險性[9]。Fg不僅參與了凝血、血小板聚集等過程,也是與AS形成有關的一種低度炎癥物質。
本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各亞組的PAI-1、Fg水平較正常對照人群明顯升高,并且在合并頸動脈硬化的糖尿病患者中,PAI-1、Fg水平升高更加明顯,提示PAI-1、Fg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本研究多元回歸分析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漿PAI-1、Fg水平與頸動脈IMT獨立相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動脈內皮細胞功能紊亂,PAI-1、Fg水平升高影響頸動脈AS的發(fā)生發(fā)展,可作為發(fā)生心腦大血管并發(fā)癥的預測因子。
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PAI-1、Fg水平明顯升高,而且這種升高趨勢在合并頸動脈硬化的糖尿病患者中尤為明顯,檢測PAI-1、Fg濃度測定,可以早期識別頸動脈硬化高危人群。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要確切闡述PAI-1、Fg與2型糖尿病及頸動脈硬化的內在聯(lián)系及機制,還需要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1] Touboul PJ,Labreuche J,Vicaut E,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s,and Framingham risk score as independent determinants of stroke risk[J].Stroke,2005,36(8):1741-1745.
[2] 張建,華琦.代謝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62-465.
[3] Giltay EJ,Elber JMH.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te of PAI-1levels in young,nonbase men and woman modulation by cross-sex hormone administration[J].Thromb Vasc Biol,1998,18(11):1716-1722.
[4] Juhan-Vague I,Alessi MC,Morange PE,et al.Hypofibrinolysis and increased PAI-1are linked to atherothrombosis via insulin resistance and obesity[J].Ann Med,2000,32(Suppl 1):78-84.
[5] Bastard JP,Pieroni L,Hainque B.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and insulin resistance[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3):192-201.
[6] Aso Y,Matsumoto S,F(xiàn)ujiwara Y,et al.Impaired fibrinolytic compensation for hypercoagulability in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Association with increase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J].Metabolism,2002,51(4):471-476.
[7] 張曉宏,鄧揚.纖維蛋白原、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斑塊與冠心病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0):3008-3009.
[8] Dunn EJ,Ariens RA.Fibrinogen and fibrin clot structure in diabetes[J].Herz,2004,29(5):470-479.
[9] Hamsten A.The hemostatic system and coronary heard disease[J].Thromb Res,1993,7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