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孤憤”之書,其中寄寓了作者比較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但由于他是一個僻處鄉(xiāng)間、在科舉道路上掙扎大半生、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的窮秀才,所以其中又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的一些庸俗思想和觀念,其中的《陸判》就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世俗理想。
關鍵詞:蒲松齡;陸判;世俗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聊齋志異》雖然是蒲松齡曲折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隱微地表達社會政治理想的“孤憤”之作,但他畢竟是一個長期生活于鄉(xiāng)間,在科舉道路上掙扎大半生的窮秀才,他曾為了生計,長期為人做塾師,靠舌耕掙得升斗,補貼家用。因此《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清苦、寂寞的書齋生活的一種補償和慰藉。所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方面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以及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趣,同時也反映了他的許多世俗觀念甚至庸俗思想和愿望,如其中的《陸判》就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世俗理想。
一、科舉功名
封建時代的讀書人把經由科舉求取功名作為人生的正途,一部《聊齋志異》反應得最多、最深刻的也就是科舉問題。蒲松齡天資聰穎,攻讀勤苦,十九歲就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按常理,以后的科舉之路應該比較順利,他自己也充滿自信,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在科舉道路上能否成功,取決于許多因素,有些是個人難以預料和應對的偶然因素,所以蒲松齡盡管聰明過人,學識淵博,文章寫得好,但最終沒能成功。《陸判》中的朱生,性情豪放真率,坦誠篤實,做事光明磊落,因為他天性遲鈍,盡管攻讀刻苦,仍“未知名”,幸而結識了十王殿鬼判官陸判,為他換了慧心,他才“文思大進,過眼不忘”,制藝水平驟然提高,“未幾,科試冠軍,秋闈果中經元”。前景似乎十分看好,但是,一個人能否成功,除了人的主觀努力以外,還有冥冥中上天的意志,這一點陸判在他考試前就已經指出:“但君福薄,不能大顯貴,鄉(xiāng)科而已?!焙髞碇焐叭攵Y闈,皆以場規(guī)被放”。朱生的科考經歷,與蒲松齡多有相似,蒲松齡也是初戰(zhàn)告捷,此后卻屢試不中,甚而有次是因為考場違規(guī)被黜。最令他刻骨銘心的是康熙二十六年的那一次考試,他因一時興發(fā),文章越幅,結果被黜出場。他懊惱、沮喪,近乎喪魂失魄。他在贈給他的好友畢盛鉅的《大圣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詞中敘寫了他當時的心情:
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絕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癡坐經時總是夢,念當局從來不諱輸。所堪恨者:鶯花漸去,燈火仍辜。
嗒然垂首歸去,何以見江東父老乎?問前身何孽,人已徹骨,天尚含糊。悶里傾罇,愁中對月,欲擊碎王家玉唾壺。無聊處,感關情良友,為我欷歔。[1] (P736)
蒲松齡屢試不售,他幻想著能借助各種方法,包括超自然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陸判》可以說就是他的這種心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但后人往往不能領會作者的用意。如馮鎮(zhèn)巒在“勿懼,我為君易慧心耳”句后評曰:“慧心易得,所難得者赤心耳,安得髯宗師取天下無義男子黑心,一一更換之?!?[2] (P141)迂腐之論,全無關題旨。但明倫在“適在冥間,于千萬心中,揀得佳者一枚”句下評曰:“只慧心耳,乃千萬中揀得其一;更不知忠孝節(jié)義之心,可于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中揀得幾許?!?[2] (P141)也遠未能領會作者之意。又但明倫在“但君福薄,不能大顯貴,鄉(xiāng)、科而已”句后評曰:“可見心無定而福有定,心可易而福不可易。今之不自揣其心而妄希厚福者,想肉塊上別有一毛竅。” [2] (P141)全不體作者之隱痛。
二、艷妻
才子配佳人,一直是過去讀書人的浪漫理想?!读凝S志異》中的許多聰慧、美麗的女性,都是蒲松齡欣賞、傾慕的對象,也是他在孤獨寂寞中用以自我撫慰的幻想人物。袁世碩先生在說到《聊齋志異》中《綠衣女》、《連瑣》、《香玉》等一類作品時,精辟地指出:“有理由認為這正是他長期處在孤獨落寞中的精神補償。他長期在縉紳人家坐館,受雇于人,一年中只在年節(jié)假日返家小住幾日,他曾在題為《家居》的詩里感慨說:‘久以鶴梅當妻子,且將家舍作郵亭。獨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自遣自慰,如他在獨居畢氏宅第外花園時曾有詩云:‘石丈猶堪文字友,薇花定結歡喜緣。(《逃暑石隱園》)《綠衣女》、《香玉》等篇,不過是將這等自遣寂寞的詩意轉化為幻想故事?!?[3] (P322)《陸判》中的朱生,覺得自己夫人的身段還不錯,只是面龐長得不太如人意,于是央求陸判給換一個頭面。陸判將被人逼奸不成而殺害的吳侍御之女的頭換給朱生之妻,于是朱生之妻在睡夢中變成了標準的美人:“長眉掩鬢,笑靨承顴,畫中人也?!敝焐惨虼硕噬狭艘粋€有錢有勢的岳家,真是一舉兩得。但明倫在“適得一美人首,敬報君命”句后評曰:“有心腸佳而面目惡者,有面目佳而心腸惡者。換面目易,換心腸難。乃夫既已伐胃湔腸,夫人自然改頭換面。” [2] (P142)似乎無關題旨。
三、孝子賢孫
朱生自己雖然命運不濟,沒能博得一第,但他的兒孫為他彌補了這個缺憾。朱生死時,兒子只有五歲,他的鬼魂親自教導兒子,“子亦惠,九歲能文,十五入邑庠,竟不知無父也”。后來朱生被天帝任命為太華卿,在分別的時候,囑咐兒子:“好為人,勿墮父業(yè)。十年后一相見耳。”后來他的兒子朱瑋二十五歲中進士,官行人,在奉命祭祀西岳的路上遇到了朱生,朱生不問其他,只對兒子說:“官聲好,我目瞑矣?!笔值湫偷胤从沉朔饨〞r代士人對子孫的心態(tài)和愿望。然后:
朱促輿行,火馳不顧。去數(shù)步,回望,解佩刀遣人持贈。遙語曰:“佩之當貴?!爆|欲追從,見輿馬人從,飄忽若風,瞬息不見。痛恨良久。抽刀視之,制極精工,鐫字一行,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2] (P145-146)
對后兩句,馮鎮(zhèn)巒評曰:“十四字一字一珠,齊家治國,不外乎是?!钡鱾愒u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功力全在四‘欲字,精神全在‘兩而字,心術、人品、學問、經濟,皆包括在內。” [2] (P146)這兩句話包含了封建時代父輩們對子孫多少擔憂和期望,相信這也是蒲松齡要對子孫們囑咐的話。可笑的是朱生自己沒有做到這一點,蒲松齡自己也沒做到這一點。據(jù)時人回憶,蒲松齡的個性是“性詼諧而剛直,不少假借”。
后來朱生之子朱瑋官至司馬,生有五子:曰沉、曰潛、曰沕、曰渾、曰深。這些名字,包含了謙退不爭、藏鋒避害的用意。再后來,朱瑋遵從父親的夢示,將佩刀贈給朱渾。朱渾后來果然仕至總憲,政績不凡。朱生雖然功名不顯,但兒孫總算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光大了朱氏門楣。相信這也是蒲松齡對兒孫的殷切期望。
四、長生不朽
朱生雖然五十多歲就死了,但他的鬼魂依然同生時一樣照顧著家庭,特別是精心地撫養(yǎng)、教導兒子。直到兒子學有所成,他被天帝任命為太華卿,才同妻子訣別,他臨別對妻子的一番話特別能揭示封建時代家長臨終時的心態(tài):“勿爾,兒已成立,家計尚可存活,豈有百歲不拆之鸞鳳耶!”朱生在冥冥之中看著兒孫們的一行一動,并不時地給予提醒、指點,讓他們學宦有成,光宗耀祖。中國封建時代的士人多能理性地看待生命,正如陸判所說:“且自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钡鱾愒u曰:“生原足樂,死誠可悲。自達人觀之,生而有愧于生也者,生固無可樂,死亦不暇悲也。死而無憾于死也者,生固有可樂,死亦無可悲也。既有生,即有死;既知生,即知死;可以生,即可以死。又何必樂生,又何必悲死。” [2] (P144)最讓封建時代士人放不下、扯不斷的還是這現(xiàn)實的人倫關系,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內心最多的大概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對家庭和子孫的牽掛,他們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在冥冥之中保佑家人平安幸福,子孫學宦有成,光大門楣。蒲松齡自然也具有這種封建士人所共有的心理。
關于《陸判》的主旨,前人多把它當做一般傳奇故事看待,實際上蒲松齡寫這篇小說的意指,從他的“異史氏曰”就可以推斷出來,其中說:“斷鶴續(xù)鳧,矯作者妄;移花接木,創(chuàng)始者奇。而況加鑿削于肝腸,施刀錐于頸項者哉?陸公者,可謂媸皮裹妍骨矣。明季至今,為歲不遠,陵陽陸公猶存乎?尚有靈焉否也?為之執(zhí)鞭,所欣慕焉?!?[2] (P146)他艷羨朱生的遭際,盼望自己也能遇上陸判那樣的靈鬼,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言以蔽之,這篇小說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蒲松齡的人生愿望和潛在意識。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蒲松齡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李漢舉)
收稿日期:2011-12-15
作者簡介:邢培順(1964-),男,山東濰坊人,文學博士,濱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