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東京千載夢華雖銷盡,梁園盛世古風今猶存,禹王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跡、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和彪炳史冊的壯麗篇章,為古城開封平添了幾分絢麗和壯美。
樂圣師曠與古吹臺
春秋時期,開封屬于魏國的一個小鎮(zhèn),名叫儀邑。相傳晉國大音樂家?guī)煏缭莞哧枮閹?,在此學琴吹奏,故后人稱這個地方為“古吹臺”,漢代又名鼓吹臺,明代始稱禹王臺。
師曠本姓范,名曠,字子野,以其“諧二音也,正其六律而宮商調(diào)”的卓越貢獻,被后人譽為“樂圣”。流傳千古的《陽春》《白雪》等琴曲就出自他的創(chuàng)作。
師曠不僅是一位學養(yǎng)深厚的宮廷樂師,而且敢于為民請命,善于直言諷諫。據(jù)《左傳·襄公十四年》載,衛(wèi)獻公暴虐無道,又故意侮辱正卿孫文子與寧惠子,最終導致內(nèi)亂發(fā)生,衛(wèi)獻公也被逐出衛(wèi)國。晉悼公聽到消息,認為“衛(wèi)人出其君,不亦甚乎”。侍于一旁的師曠言道:
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yǎng)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之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
他借題發(fā)揮,倡導統(tǒng)治階級行德政以惠民眾,可謂開民本主義之先聲。
如今的禹王臺西配殿內(nèi),塑有師曠的泥質(zhì)金身坐像一尊。坐像中的師曠神態(tài)自若,危坐撫琴,雙手起落有致,加之園內(nèi)樓臺亭榭,鳥語花香,場景生動逼真。
唐代三賢聚梁園
“夷門自古帝王州”,自戰(zhàn)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之后,開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傳漢文帝封兒子劉武為梁王,初居大梁,據(jù)說在這里興建起規(guī)模宏大的梁園,亭臺樓閣相連,為一時著名的游覽勝地。后因大梁低洼潮濕,劉武把國都遷往睢陽(今商丘)。明代學者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八載:“梁園,在城東南三里許,相傳為漢梁孝王游賞之所。李白《梁園吟》云:‘平臺為客幽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綠水揚洪波。一名梁苑,孝王筑吹臺于苑中?!比欢对涂たh圖志》卷七《河南道·汴州》條下:“粱王吹臺,在縣東南六里,俗號繁臺?!焙芏喙袍E蕩然無存,唯有“城東南僅三里,有荒臺故基,巍然獨存,挺出風煙之外,高廣數(shù)丈,可登可眺,即古之吹臺也”。
唐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因不為朝廷權臣所容,被迫離開長安,來到洛陽,在那里結識了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兩人自洛陽一同來汴州,與原駐汴州的封丘尉高適相會。三位詩人乘興登吹臺,把酒賦詩,懷古論今。李白即席吟出“平臺為客幽思多,對酒遂作粱園歌”的名句。日后杜甫追憶此游,寫下了著名的《遣懷》詩。梁園內(nèi)吹臺之上,禹廟之后,舊有三龕,塑碧霞元君像。明正德丁丑年(1517年),巡按御史毛伯溫改塑三賢像,并撰(《三賢祠記》。文曰:
三賢祠者,祠唐高、李、杜三賢于吹臺之上也。按《唐史》,高適、李白、杜甫,天寶中,聚梁、宋間,共飲吹臺之上,酒酣擊歌,倪仰今古,旁若無人……三人者,固蓋世之豪也……適五十始詩,故敘年李、杜之上,其詩頏二子,故并賢之,而并祠之。
“梁園雪霽”后成為“汴京八景”之一,吹臺一帶也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到汴梁必游的勝地。劉昌《吹臺駐節(jié)詩序》中曾征引宋梅圣俞詩句“在昔梁惠王,筑臺聚歌吹”,對吹臺的歸屬地加以考證,并指出“唐杜甫從李白登吹臺,慷慨悲歌,為一時所慕。故后世騷人詩客,以不得至開封、登吹臺歌嘯為欠事”,就是明證。
如今,三賢祠內(nèi)重塑了李白、杜甫、高適三尊泥質(zhì)金身像。北壁上嵌著幾塊巨大的長方形石碑,其中有明正德九年(1514年)河南巡撫陳珂撰、房宣書的《時雨亭記碑》和《撫安亭記碑》;明嘉靖二年(1523年)李夢陽撰、左國璣書的《修禹王廟記碑》;明嘉靖四十一年李濂撰、李蓁書的《修五賢祠記碑》(增加了明人李夢陽和何景明,故稱五賢祠)等。
禹王殿內(nèi)岣嶁碑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先秦到民國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黃河水患吞沒了無數(shù)開封人的生命,毀滅了許多美麗富饒的田園村莊,淹沒了眾多的官府、民宅、倉庫、商行。人們面對河患的嚴重威脅束手無策,于是就根據(jù)大禹治水的傳說,于明正德年間在吹臺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希望通過尊祀禹王而阻擋住水患,從此吹臺又名“禹王臺”。《汴京遺跡志》卷八有言日:“吹臺,在城東南三里,相傳漢之鼓吹臺,一名梁臺,一名雪臺,俗呼為二姑臺。今改為禹王臺,祀禹于其上。兩廡祀古之善治水者,為河患也。詳見后禹廟下?!比欢漓氪笥淼戎嗡Τ疾⒉荒茏柚裹S河水患的發(fā)生。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開封城又兩次因黃河決口而被淹沒。清人李昌祚曾為被淹沒的開封城池而嘆息:“極目不堪回首處,何時重睹舊繁華?!庇硗鯊R的碑廊及各個大殿內(nèi)保存著數(shù)百件的書法碑刻,上自明代,下至民國,記載著禹王臺的歷史發(fā)展與變遷。其中禹王臺大殿內(nèi)的峋嶁碑尤為罕見。
峋嶁碑也稱禹王碑,現(xiàn)存于開封禹王臺公園的禹王廟內(nèi),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堂摹制的。此碑共有77字,原立存于湖南衡山的峋嶁峰峰頂,文字奇詭難辨。相傳唐代大文豪韓愈曾經(jīng)去衡山尋它未果,深感遺憾,遂賦詩一首:“峋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神薤倒披,鸞漂鳳泊拏虎螭……我來咨嗟涕漣瀝,千搜萬索何處有?”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個叫何致的人跋山涉水到南岳衡山尋碑,在樵夫的指引下,終于在峋嶁峰頂?shù)靡姶吮?,欣喜若狂,輕輕用手剝?nèi)ヌμ\,摹拓了兩份,并將其中一份獻給了當時的長沙轉運使曹彥約。后來何致將碑文鐫刻在了長沙岳麓書院后的巨石上,并把它用泥土深深埋于地下。多年后,明朝有人把它挖了出來,翻刻為碑,置于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清康熙初年,又有人把它翻刻于衡山岣嶁峰頂。
禹王大殿南有御書樓,專為保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為禹王廟所書“功存河洛”“崇高峻極”“昌河仁義”“靈瀆安瀾”四塊匾額而建。
現(xiàn)存禹王大殿重修于清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全身塑像就巍然屹立在廟中央。塑像高達五尺,雙手執(zhí)圭,身著龍袍,豐滿魁偉,凝重端莊,雙眉微挑,美髯飄動,目光充滿智慧和堅毅。塑像左右是兩副歌頌禹王的對聯(lián),一日“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一日“而耕而立去巢就廬萬代永頌王功德,斯世斯民飲水知源高臺重鑄禹金容”。殿內(nèi)東西墻壁上,各嵌有磚雕一幅:東邊是《治水圖》,取材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西邊是治水成功后的《行賞圖》和《樂耕圖》,生動地反映了大禹治水不辭艱辛和人民對他的深深愛戴。
水德祠上祀功臣
禹王臺西側有一座小院,命名為水德祠,配祀歷代治水功臣三十七人?!躲昃┻z跡志》卷十一載:“禹廟:在城東南三里許吹臺上,舊名二姑臺,宋都人建廟以祀二仙姑。弘治中,改為碧霞元君祠,好鬼者翕然趨之。觀風者毀其像,改祀神禹,稱禹廟焉。又增建兩廡,祀中古以來治水有功者,為河患也。余弱冠時,讀書臺上,猶見兩廡木主。比謝政歸里,偶一登覽,而木主無一存者。因識于此,以俟宦游君子興復之,庶弗沒前人崇祀之意云?!毕铝小皟蓮T分祀歷代治水有功者,共二十九人,有魏鄴令史起、秦水工鄭國、漢準陽太守汲黯、大司農(nóng)鄭當時”等。以后又增加到三十七人,有清代的林則徐、胡寶泉等人。在這些治水功臣群像中,元代賈魯、明代于謙、清代林則徐的事跡尤為生動。
其實,無論是古吹臺還是禹王廟,都寄托著人們追求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表達著人們對前哲先賢的傾慕與景仰。無獨有偶,中國近代思想家康有為1923年曾作《游古吹臺詩》,詩曰:“將軍勒馬出郊關,前驅(qū)百騎走材官。植幕都廬夾道濱,馬蹄沓沓揚飛塵。省長同乘度城閩,吏民環(huán)睹塞衢觀。遠上吹臺餞行人,灑掃檜柏陳花薰。將軍先候立于門,登高萬里來風云。芒碭云去不可聞,大野極目雁鶩群。桑柘欲雨陰靄紛,同游農(nóng)圃覽耕耘。短槐高柳綠皆新,長沼園亭澤似春。碑前拓影留后因,鸚鵡解語花馥芬。松下行廚洗玉盤,花邊班劍酌衢尊。酒酣揮毫感殷勤,歸時山河日未曛?!痹摫谧㈦`、行、草于一體,點畫峻厚,魄力雄強,筆法跳躍,結構天成,堪稱吹臺的千古余韻!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