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騰
袁世凱執(zhí)政期間,一些文人拍他的馬屁,說袁世凱是明朝著名政治家袁崇煥之后,實是無稽之談,但項城袁氏源于汝南中原望族則是有充分根據(jù)的。
項城位于黃淮平原南端,河南省的東南部,淮河重要支流潁河上游,與安徽北部相接。這里遠離城市中心地區(qū),交通不便,東距沈丘縣城30公里,西距上蔡縣城60公里,南距新蔡縣城55公里,北距陳州府城60公里,東南距安徽阜陽縣城110公里,東北距安徽太和縣城75公里,距離河南開封200公里。項城土地廣闊,“東西廣70里,南北袤110里”。地勢低洼,土地貧瘠,旱澇災害頻繁,人民生活困苦,“戶繁地瘠,力耕者僅足自給”。民風樸實,“習性敦厚,喜勤尚農,婚不計財”,“不務蓄積,性剛任氣,恥下人”(民國《項城縣志》卷五《地理志》)。后來捻軍在這一地區(qū)興起后,淮軍也不斷從這里補充兵員,這里成為廝殺的戰(zhàn)場不是偶然的。
袁氏在項城的始遷祖名叫袁持衡,袁世凱是其第13世孫。明初袁氏從汝南郡汝陽(今商水縣西南)遷至項城年灣村(今屬老城鄉(xiāng)),這是項城袁氏家族最初的居地。后來袁氏在項城幾經遷徙,袁持衡的孫子袁步月率兒子袁學詩、袁學禮遷至秦波村(今屬永豐鄉(xiāng)秦波村),這是袁氏生活極為艱難的時期。袁學詩去世后,其子孫舉家由秦波遷至袁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袁持衡的第八代孫袁志恭時,袁家才發(fā)展到“殷實富戶”,有了自己的田產,《項城袁氏家譜》就源于袁志恭。到袁志恭的曾孫袁甲三發(fā)跡之后,又舉家遷至項城水寨南五里的騾馬張村,因袁家的遷入,騾馬張村遂更名為袁張營村。袁家的最后一次遷徙在道光年間,遷至袁張營村東二十余里的石腰莊。咸豐七年(1857年)為抵抗太平天國、捻軍而修寨,石腰莊于是更名為袁寨,袁寨后來成為袁氏家族居住的中心(《袁世凱和項城袁氏家族》,載((項城文史資料》總第十輯,第108~110頁)。
項城袁氏有文字記載清晰可考的,袁世凱以上有5代,據(jù)清末丁振鐸編纂的《項城袁氏家集》記述,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的“曾祖父志恭,祖父九芝,父耀東。三世以公貴,累遷至一品”(《項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家傳》)。關于袁志恭的事跡很少。袁九芝,“字瑞莖,別號湘浦,溫恭孝友,處鄰里謙和忍讓,雖以非禮犯之,不校(較)也。其厚德至今里黨猶稱道之。拓田三頃,余子四:長利振,次耀先。耀南字麗中,端厚有父風。耀東字海門,端敏公甲三之父也”(民國《項城縣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
袁耀東,袁世凱的曾祖父,庠生,“授徒里中”,年未四十,“勤學赍志而歿”。生子四:樹三、甲三、鳳三、重三(《項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家傳》)。
袁樹三,袁世凱祖父,庠生,與其弟甲三“教授鄉(xiāng)里,及門者率相厲以行”。他在諸弟心目中威望很高,二弟甲三曾說:“吾輩少孤,賴吾兄教養(yǎng)成立。”(《項城袁氏家集·袁氏家書》卷一)樹三亦不遐壽,年逾三十而逝。有子二:保中、保慶,由叔父甲三教導成人。
袁甲三(1805~1863年),袁世凱的叔祖,袁氏家族的輝煌與他有直接關系。甲三字新齋,號午橋,由一名儒生成長為咸同年間的督撫大臣。甲三為道光十五年進士,以主事分發(fā)禮部。道光二十年補官,道光二十三年充軍機章京,道光三十年擢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太平天國起義后,佐工部侍郎呂賢基赴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中屢立戰(zhàn)功,升任署理安徽布政使。1861年率軍全力剿殺捻軍,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漕運總督。1863年病死。(《項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國史本傳》)袁甲三是與曾國藩齊名的清室功臣,死后清廷給予他極高的評價,“袁甲三服官中外二十余年,平日剛正不阿,體用兼?zhèn)?,慮事精詳,馭軍嚴正……將士用命,屢戰(zhàn)皆捷”(《項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上,(《上諭》)。曾國藩在為他撰寫的墓表中,充分肯定了他在絞殺太平天國、捻軍起義中的功績,曾國藩說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平定太平天國的勝利,原因之一就是袁甲三鎮(zhèn)守臨淮,使他無北顧之憂。(《項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下,《墓表》)
袁甲三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中立功,成為清政府的大員,他的子侄輩跟隨他南征北戰(zhàn),同樣因功而步步高升。袁甲三長子袁保恒(1826~1878年),字筱塢,是“?!弊诌@一輩分中職務最高的,二十一歲舉人,二十五歲進士,翰林院編修。后來隨父袁甲三鎮(zhèn)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屢立軍功,官至頭品頂戴刑部左侍郎。還曾做過李鴻章淮軍翼長,助左宗棠西征辦理糧臺(《項城袁氏家集·文誠公集》卷一)。
袁甲三次子袁保齡(1841~1 889年),字子九,十四歲生員,十九歲舉人。后隨父軍中與捻軍作戰(zhàn)。官至二品頂戴內閣中書侍讀,光緒七年(1881年)以后,長期協(xié)助李鴻章辦理北洋海防(《項城袁氏家集·閣學公集》卷一)。
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凱的生父,袁耀東一支的長門長孫,秀才出身,捐過同知。他沒有隨叔父袁甲三征戰(zhàn),也沒有出仕為官,主要在家經營家業(yè),照顧老幼。地方不寧時,在本村筑寨堡、練鄉(xiāng)團,保護鄉(xiāng)里,恪守禮教。同治十三年,他在叔伯兄弟袁保恒的支持下,主持編修完成袁氏家族搬遷項城后的第一部《袁氏家譜》,并鑄于鐵牌,鑲嵌在袁閣村袁氏家祠中,這就是著名的袁氏“鐵牌家譜”,是研究項城袁氏的最早譜史資料。袁保中有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凱、世輔、世彤(《袁世凱和項城袁氏家族》,《項城文史資料》總第十輯,第136頁)。
袁保慶(1825~1872年),字篤臣,號延之,謚號中議公,袁世凱的叔叔和嗣父,咸豐八年舉人,隨叔父袁甲三征戰(zhàn),“督帶團練,歷著戰(zhàn)功”(民國(《項城縣志》卷三十三《人物志二》),官至江寧鹽法道。因常年在外,逾四十尚無子,于是將侄子世凱過繼過來。
以上袁氏大家族,袁耀東以下3代,有2個進士,2個舉人,4個廩、貢生,就科舉功名來說,袁氏家族已經很榮耀了,在當?shù)厥呛苌僖姷?。官職方面,既有總督,又有侍郎、道員。這個家庭,耕讀傳家,書香門第,官宦人家,這樣的家庭在項城乃至整個北方都是不多見的。
袁氏家族除了男性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女人,即袁世凱的曾祖母郭氏。郭氏是淮寧郭如挺之女,袁耀東之妻,后母以子貴,誥奉一品太夫人。她在丈夫袁耀東英年早逝后,不僅盡心操持家務,“耀東家貧,氏親操井臼,得堂上歡”,而且還全力督促兒孫讀書,頗有成效,“竭力撫孤,艱苦備嘗……典釵珥,延名師,晚自塾歸,燈火課讀,恒夜分不輟,如是者十余年”(民國《項城縣志》卷二十六《列女志一》),最終將這個家庭發(fā)展至輝煌時代。郭氏是個百歲壽星,其兒子乃至大部分孫子都先她而去。袁氏家族四世同堂,書香門第,家庭和睦,過著吃穿無憂的富裕生活。袁世凱就出生于這個聲勢顯赫的大家族。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