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菁
日前,我國首個針對洗手現(xiàn)狀的全國性專項調(diào)查表明,居民的正確洗手率僅為4%。
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尤其是洗手習慣,能成為很多疾病的“防火墻”。除了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飯前便后要洗手外,還有哪些時候,是應該洗手,卻被忽略了的呢?
1看完報紙要洗手。印刷油墨中常使用乙醇、異丙醇、甲苯等有機溶劑,這些物質(zhì)即使是殘留部分,也對人體有害。
2早上取完牛奶或報紙后也要洗手。因為牛奶箱、報紙箱都很容易滋生細菌。
3外出回來要洗手。外出期間,雙手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公共場所的東西,比如門把手、電梯扶手、電梯按鈕等,這些地方都是細菌、病毒聚集的地方。所以,外出回來一定要先洗手。
4接觸過鈔票,用過存取款機之后要洗手。
5在外就餐,看完菜單點完菜之后不要忘了洗手。因為很少有餐廳會對菜單定期消毒。
6使用電話、鼠標、手機后要洗手。這是容易被人忽視,卻又非常臟的幾種常用物品。
7晾完衣服要洗手。臟衣服和洗衣機里面有細菌,洗滌后衣服上還沾有一些細菌。晾衣服的過程中,雙手很可能沾上這些細菌,衣物經(jīng)過紫外線照射最終能達到消毒目的,手卻常常被忽視。
8接觸身體分泌物后要洗手。比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噴嚏、咳嗽或擤鼻涕后。
9接觸寵物或者家禽之后要洗手,預防與動物相關(guān)的傳染病。
10為小寶寶或患者更換尿片后,或者處理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一般人洗手只是簡單沖洗,常常忽視對指尖、指縫、拇指的搓洗,這只能讓細菌污染率下降18%。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了標準的洗手方法,叫六步搓洗法,洗手40秒或更長時間,可以將手部衛(wèi)生的合格率提高30%~40%,其步驟如下:
第一步,掌心相對,手指并攏,互相摩擦;第二步,手心對手背,沿指縫互相搓洗;第三步,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互相摩擦;第四步,兩手互握,互相摩擦;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拇指,在掌心旋轉(zhuǎn)摩擦;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魚的什么部位營養(yǎng)好
楊菲
眾所周知,魚肉富含優(yōu)質(zhì)的蛋白,脂肪含量低,還含有鈣、磷、鉀等無機鹽,是難得的營養(yǎng)食物。但是,你是否想過,在這樣一個“營養(yǎng)倉庫”里,它的哪個部位營養(yǎng)最為豐富呢?下面我們來依次盤點一下魚身上各部位的營養(yǎng)。
魚腦富含俗稱“腦黃金”的多不飽和脂肪酸DHA,還有磷脂類物質(zhì),有助于嬰兒大腦發(fā)育,對輔助治療老年性癡呆也有一定的作用。但魚腦膽固醇含量較高,應控制食量。
魚鰾古代有“海洋人參”之稱,與燕窩、魚翅齊名。魚鰾含有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zhì),有改善組織營養(yǎng)狀況、促進生長發(fā)育、延緩皮膚衰老等功能,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海水魚的魚鰾壁較厚,通常被制成干品,稱為魚肚。魚肚制成的菜肴口感滑潤、細膩。
魚鱗含有膽堿,可增強記憶力。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對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心臟病都有一定作用,可做成魚鱗凍食用。此外,鰣魚和鰳魚的魚鱗含有一定的脂質(zhì)和鮮味成分,烹飪時可不去鱗直接蒸制。帶魚魚鱗含有可抗癌的6-硫代鳥嘌呤,吃時也不必刮掉。
魚尾和魚骨魚尾的營養(yǎng)和魚身的肉差不多。魚骨確實有補鈣的效果,但是一般人們吃得很少。鯊魚的魚骨可做成魚骨粉。
魚唇多指鱘魚、鯊魚、鰩魚等上唇部的皮及連帶組織部分,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雖屬海味八珍之一,其實沒多少營養(yǎng)。
魚眼維生素B1和DHA的含量略高,但由于魚眼小,營養(yǎng)價值不大。
此外,魚肉有暗色肉、白色肉之分。暗色肉含有較多的脂質(zhì)、糖原、維生素、酶類等,味道較腥,如金槍魚、沙丁魚等。白色肉腥味較輕,如大黃魚、比目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