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小葉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探究性學習理念已被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并實踐著,但如何選題卻大有文章。而精確度,應該成為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選題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選題;精確
近來,筆者觀摩了兩節(jié)公開課,巧合的是執(zhí)教者展示的都是《抗日戰(zhàn)爭》(人教版新版必修一)一課,有意思的是執(zhí)教者都將課本76頁的“學思之窗”所提問題:“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從人性變?yōu)榉慈祟惖墨F性”作為課堂教學中的探究(研究)主題(之一)。但從施教情況看,筆者認為都不太理想,甚至有點不得要領。
從教學流程看,兩位執(zhí)教者都是在讓學生了解了日軍的滔天罪行之后提出了這一問題。所不同的是執(zhí)教者甲采取的是“合作探究”式,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研究成果,學生情緒高昂,答案是多種多樣:“日本的島國環(huán)境對國民心理的影響”等等,教者最后作了小結:歷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輕生重死,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會去珍愛別人的生命;現(xiàn)實原因——日軍意在滅亡中國,因而意在用屠殺泯滅中國人的抵抗意志等。前后用時約15分鐘。執(zhí)教者乙沒有讓學生討論,而是先讓學生思考,然后請學生作答,學生回答不佳,教者改為自己闡述,答案與甲無異,用時大概5分鐘。
當執(zhí)教者提出該題時,筆者挺有興趣的。因為筆者執(zhí)教高一,該課已經和學生“探究”過。該題筆者也想過,但只是請學生課后思考,盡管也思考過答案,但因本校教參沒有到位,故沒有參考答案可看,甚至想當然地認為教參還沒出呢。但聽了二位大同小異的答案,筆者估計教參應該是有的。不久,筆者終于找到了教參,急急翻開,果然如此!不過“日本進攻南京時后勤物質極其不足”,執(zhí)教者都沒說,看來對答案還是推敲了的。——把此點作為原因實在是站不住腳,因為日本軍隊的獸性并不是在進攻南京時才表露出來的,早在甲午戰(zhàn)爭的旅順大屠殺中就有表現(xiàn)。但對歷史原因,筆者覺得還缺少點什么。因為武士道精神,日本有輕生重死的傳統(tǒng),但左邊的“日本軍人在入侵中國前與家人在一起”的圖片,所顯示的其樂融融的情景至少表明日軍對家人是很珍惜的。就教參的答案而言,筆者以為“意在通過屠殺來泯滅中國人的抵抗意志”最具參考的價值。對該題的答案,筆者與其他老師也曾經討論過,概括起來有:戰(zhàn)爭扭曲了人性,消磨中國人的抵抗意志等。
既然本題的答案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那么在沒有向學生提供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就讓學生探究,就難怪學生要么似是而非,要么無話可說,甚至出現(xiàn)錯誤了。應該承認,執(zhí)教者甲所面對的學生知識面要寬廣一些,答案中也不乏說在點子上的。但對那些似是而非甚至錯誤的答案怎么辦?要不要澄清?到了這個時候讓執(zhí)教者作出抉擇該是多么的困難!盡管從理論上說教者不應拘泥于既定的教學設計,應根據課堂上出現(xiàn)的新情況加以判斷、調整。因此,筆者認為,從本題的答案有如此大的分歧角度考慮,把該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題(之一)是沒有必要的,可讓學生在課后拓展研究。
其實,從本課的主旨看,把本題作為探究主題亦值得商榷。本課屬于“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專題”,對內容要求《課程標準》是這樣表述的:“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探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中的歷史地位?!憋@然,本課的重點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團結抗戰(zhàn)及抗戰(zhàn)勝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非探究“獸性的原因”,其中“團結抗戰(zhàn)”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正是有了團結才有了勝利!如果考慮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該部分的素材以及值得追問的東西太多了。事實上,圍繞“團結抗戰(zhàn)”這一主旨,可以提出很多問題,比如:九一八事變發(fā)生時國共為什么就不能停止紛爭?國共十年對峙是不是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概括起來,這些疑問指向一個目標:讓我們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智慧以便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對我們和學生而言,這比起思考“日本軍人為什么會由人性變成獸性”更有現(xiàn)實意義。
作為公開課,執(zhí)教者肯定是費了一番工夫的,執(zhí)教者力圖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來努力體現(xiàn)課程理念。但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失誤,根子恰恰在于對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達成課程目標,讓探究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很有必要。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堂課中只要談到學習就言必稱“探究”,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明明是“了解”日本侵華活動和滔天罪行,卻要冠之“探究”。
筆者認為探究主題的選擇與確立至少把握兩個字:精確。精,指的是探究主題寧缺毋濫,寧少勿多。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在論及打殲滅戰(zhàn)的攻敵謀略時曾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對我們確定課堂教學中探究主題應該具有啟發(fā)意義。因為學時、課堂時間及資料等的限制,一堂課的探究主題并非多多益善,而是以一個為宜。這樣,我們才可能在有限的時空內有效地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確,指的是主題內容、活動形式符合課標,貼近學情,彰顯教學重點。如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根據課標,如前所述,確定團結抗戰(zhàn)為本課的重點。了解到學生對抗戰(zhàn)的史實知道得比較多,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探究問題:“抗戰(zhàn)勝利以后,重慶一家報紙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謎面,要求打一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當時的謎底有兩個:屈原(原子彈)、蘇(蘇聯(lián))武。請回答:①除這兩個謎底之外,你還能提供謎底嗎?說出你的謎底及理由。②在眾多的謎底當中你認為哪一個更符合歷史的真實?為什么?③對當時的人只猜出這兩個謎底,你有何感想?比較起來,精與確,前者是量,后者指質。因此,“確”是關鍵。
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并非吹毛求疵或者要否定執(zhí)教者的課。筆者只是希望通過反思,讓我們在新課程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健些。
(常州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