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麗
在中國文化史上,辜鴻銘一向以“狂儒”、“怪儒”著稱。當同時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致力于引薦西學時,他卻拋出“儒家學說救西論”,維護滿清政府統(tǒng)治。甚至“五四”以后,他依然長袍馬褂、拖著一根不合時宜的長辮。這些舉措為他招來“冥頑不靈”、“滿清遺老”、“愚忠”的罵名。然而,考察辜氏著述,我們發(fā)現(xiàn)正如辜鴻銘自己所說,他真正盡忠的不是滿清王朝,而是這一王朝所代表的政教文明。這一政教文明正是辜氏著書立說的宗旨——要在世界范圍內重建以君王為權威核心的道德秩序,以此消除中西文明的沖突,即西方物質實利主義文明與中國古老道德文明之間的沖突,最后恢復世界和平。從這個角度講,辜鴻銘這位“滿清遺老”卻有著世界主義的胸襟,他把儒家學說作為療救西方物質文明痼疾的藥方推向西方。
可以說,辜氏之追求與今天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謀求世界范圍內倫理道德秩序的共建實有一致之處。因此,我們理應站在時代的角度重新整理借鑒辜氏學說,不應將其視為冥頑不化的保守主義一概加以否定。而要系統(tǒng)、清晰地把握辜氏思想,不能不從辜鴻銘的西學背景切入。辜鴻銘與西方浪漫主義淵源極深,尤其深受卡萊爾、阿諾德、愛默生等人的影響。
卡萊爾是辜鴻銘在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導師,他更稱卡萊爾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智者”。辜氏思想也的確從卡萊爾處獲益良多??ㄈR爾的英雄崇拜論、宗教心理的運用以及信仰之于秩序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構成辜氏思想學說的主要資源,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卡萊爾的“英雄崇拜說”
卡萊爾預言,西方物欲泛濫的現(xiàn)代文明最終不可避免地要被宇宙的法則所淘汰。所謂“宇宙的法則”也就是道德律。物欲泛濫,是拜物教、拜金主義盛行的結果,而拜物教、拜金主義之所以盛行又是因為笛卡爾的無神論、懷疑論導致的信仰危機。無神論否定了上帝的權威和萬能,取而代之以人類所具有的天賦理性,人類在失去了對上帝的敬畏之情后,上帝對人類的行為也就不再具有約束力,從而欲望掙脫了道德的束縛,泛濫成災。所謂的“信仰拜物教、拜金主義”,實際上也就是無信仰,即不再有道德之善的追求。既然西方的危機是無神論導致的信仰危機,那么,其對治之法也就是重建信仰。在卡萊爾看來,沒有信仰,所有革命、所有戰(zhàn)爭只是白白流血犧牲。法國大革命就是現(xiàn)成的例子。那么,何為信仰?信仰又如何重建?在卡萊爾那里,信仰的實質就是對神秘宇宙即上帝的一種敬畏、崇拜之情。具體落實到人類社會,就是英雄崇拜。因為英雄最基本的素質就是——道德,即“對上帝創(chuàng)造的地球上萬物的實質,有最透徹的洞察力”。英雄成了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英雄言說的、履行的正是“上帝的永恒法則”,即道德律。所有的宗教,其實質都是一種英雄崇拜。通過對教主(英雄)虔誠的崇拜之情,心甘情愿地服從教主(英雄)所制定的道德戒律,秩序得以形成,人們才能過上一種高貴、高尚的生活。所以,信仰的基石就是英雄崇拜,英雄崇拜是衡量一個時代人們生活好壞的測量儀。這樣,卡萊爾就開出了對治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救世良方”——通過英雄崇拜重建道德秩序。
卡萊爾呼喚英雄,更宜稱世界的歷史就是一部偉人的傳記。在卡萊爾那里,英雄和偉人是同一個概念,因此盡管卡萊爾在《論英雄與英雄崇拜》一書里,區(qū)分了六類英雄,這種區(qū)分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本質上,英雄都有共同的特征?!啊粋€英雄具有的第一個特性,即我們所說的他的整個英雄主義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特性、始點和終點,就是他通過萬物的表現(xiàn)而洞察萬物?!彼^的洞察萬物,也就是洞見事物的真理性,認識“永恒的正義的法則”,這種“永恒的正義的法則”就是道德規(guī)律,卡萊爾、愛默生,包括受他們影響的辜鴻銘又常稱之為“宇宙之根本規(guī)律”(即MORAL NATURE)。在這些浪漫主義者看來,作為規(guī)律之規(guī)律的MORAL NATURE在終極意義上是指道德意義上的規(guī)律,是既操縱人又操縱自然的法律。因此,英雄的首要特性就是能通過萬物的表面而洞察其中的道德規(guī)律。那么,英雄是怎樣認識或洞察道德規(guī)律的呢?卡萊爾說,認識靠的不是邏輯。認識某物,首先必須愛這一事物,同情它,也就是說,善良地同它相關聯(lián)。同情與愛是屬于道德與情感的范疇,認識相當于知識,屬于智慧的范疇,而智慧的獲得,必須通過道德(必須通過愛與同情,善良地與之關聯(lián))。因此,沒有道德,也就沒有智慧,“一個徹底的無道德的人根本不會知道任何東西”。按照卡萊爾的邏輯,我們不難推斷,所謂洞察或認識了宇宙之神圣秘密的英雄或偉人,其實就是道德的精英。他所謂的智慧頗類似于儒家的“德性之知”。
那么,洞察了道德律的英雄又如何引領人們走向道德之善呢?——靠喚醒人們心中的崇拜之情。在卡萊爾看來,崇拜是人類心靈中最為崇高最為神圣的感情,這種感情起源于人類誕生的最初。遠古時代的人,對自身以外存在的萬物,都視為“神一般的東西”或“神的標志”。這種超驗的驚奇就是崇拜。當某一個人把其他人對這個世界模模糊糊的感覺說出來,把其他人的潛能喚醒為思想,這個人也就被其他人當做了神靈,對英雄的崇拜之情產生了。由于崇拜,人們自然履行英雄制定的戒律,于是信仰得以形成,而英雄崇拜正是信仰的基石。至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卡萊爾會說整個世界就是一部英雄或偉人的傳記。一個美好的時代,必然是和諧有秩序的時代,而卡萊爾所謂的秩序便是建基于英雄崇拜之上的道德秩序。
在卡萊爾關于英雄的分類中,神靈英雄是英雄崇拜的第一個階段,起源于遠古時期,君王英雄則是各種英雄主義人物的總和。君王英雄既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是心靈最真實、最正義、最高貴的人,即德與智的統(tǒng)一。在人類彼此能形成的關系中,最為道德的關系則是統(tǒng)治與服從。服從君王英雄的統(tǒng)治即忠誠的美德。在這種忠誠的基礎上才能產生信仰,只有信仰才能形成秩序。而“這個世界上的人的一切工作難道不是產生秩序嗎?”秩序是每一個人的使命。這樣一來,君主就成了秩序的核心,維護與服從君王的權威也就成了每個人應盡的使命與義務??ㄈR爾更以古代中國為例。中國的君主,就是他理想中的英雄,不僅是德與智的化身,并成功地喚醒了人們的崇拜之情。歐洲式的宗教,那種面對上帝的極度謙卑以及對原罪的懺悔意識,中國都沒有。中國的君主只是對天道有一種宗教式的信仰而己。那么,他是如何喚起人們崇拜之情的呢?通過祭祀。這種祭祀包括祭祀山川大地、祭祀祖先神廟。中國的皇帝既是人間的君主,也是教父,因為他達到了一切宗教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即現(xiàn)實中的英雄崇拜。皇帝再從他的臣民中選拔聰明者,協(xié)助他一起治理國家,三億臣民在皇帝的統(tǒng)治下種植了茶葉,制造了瓷器,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而又很少出現(xiàn)像歐洲那樣長達三十幾年的戰(zhàn)爭、混亂的局面。中國之所以能維持上千年的秩序,是因為它以皇帝為權威核心,實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
從卡萊爾的這些論述來看,所謂英雄,實際上就是道德精英,類似于儒家的圣人,也類似于宗教的教主。英雄的使命就是向人們宣揚道德律,引領人們走向道德之善。而君王
英雄作為德與智的統(tǒng)一,是英雄崇拜的最后階段,實際上就是英雄崇拜的最高形式??ㄈR爾欲重新確立的時代正是以君王英雄為權威核心,以道德信仰為基石的和諧、有序的時代。
辜鴻銘對卡萊爾思想的繼承
辜鴻銘一生致力于向西方傳播儒家學說,在《吶喊》一書里,他發(fā)表了五篇《孔教研究》系列文章,把孔子學說包裝成一種“良民宗教”推向西方世界,并英譯了《論語》、《中庸》兩部儒經。追本溯源,辜鴻銘推行“良民宗教”,對君主制的欣賞,欲建立以君主權威為核心的道德秩序的奮斗目標,都是源于卡萊爾的影響。
卡萊爾對中國祭祀場面的描述可以說敏銳地捕捉到了儒家學說對宗教心理的運用。祭神如神在,正如周予同所說,儒家一方面對鬼神表示懷疑甚至否定,另一方面不廢祭祀,實際上是利用宗教祭祀“以為自己道德哲學的輔助。所以孔子以及后代儒家的祭祖先、郊天地等舉動,只是想由外部的儀式,引起內心的‘反古復始、‘慎始追遠的敬意,以完成其個己與社會的倫理。所以孔子的祭祀論已脫了‘有鬼論的舊見,而入于宗教心理的應用”。而這種宗教心理的應用也就是卡萊爾所說的喚醒人們的“英雄崇拜”之情,道德秩序的建立也的確須依賴于這種對榜樣、圣賢(即英雄)的尊崇、效法?!爸袊幕实奂仁侨碎g的君主,也是教父”,卡萊爾的這一論斷也符合儒家的圣君理想。這些思想都為辜鴻銘所繼承。辜氏英譯儒經,為西方人重新尋找信仰,也極有可能受過卡萊爾的啟示,認識到信仰之于秩序的重要性。有感于西方缺乏信仰的迷茫,辜鴻銘把儒家學說包裝成“良民宗教”推向西方世界。在他看來,儒家以對君主的崇拜代替對上帝的崇拜,以對祖先、山川的祭祀代替基督教的宗教儀式,這些都使儒家具有某種準宗教形態(tài),并且儒家更適合于“人間”。因為,相對于基督教強調的對上帝的義務,對來世、對天國的向往,儒教更提醒人們現(xiàn)實的、今世的義務與責任。辜鴻銘把“良民”的第一美德定義為服從,強調以儒家思想為準則的“良民”對皇帝的服從并非出于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的服從,而是出于心底的熱愛,熱愛皇帝,因為熱愛所以心甘情愿地服從。而這種熱愛之情就是卡萊爾所說的“英雄崇拜”。辜鴻銘的“上帝”概念與儒家的“道”極為相似,兩者都指向作為終極真理的道德律。這樣一來,對上帝的尊崇實為對道德的追求。宗教無非是個人靈魂臻于道德的完善。辜鴻銘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說:“富于智慧的人們,其心中的上帝有別于常人。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就是斯賓諾莎所說的對神圣的宇宙秩序的信仰……富于智慧的人們?yōu)檫@個宇宙秩序起了不同的名稱。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稱之為神圣的宇宙觀。在中國的哲學語言中,它被稱為‘道?!笨梢钥闯觯ㄈR爾、辜鴻銘在宗教觀上的一致——凡是可以引領人們向著道德之善、人類精神之完美狀態(tài)前進的思想或學說都可稱之為宗教。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當然是一種宗教。辜鴻銘對儒家文化的親近、把儒家文化包裝成一種世俗宗教,推向西方世界,與卡萊爾宗教觀的啟示不無關系。
卡萊爾的英雄論,特別是對君王英雄的謳歌深刻地影響了辜鴻銘??ㄈR爾的“英雄崇拜”就相當于儒家所說的“圣賢人格的感召”。在((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Movement))(《中國的牛津運動》)一書里,辜鴻銘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歐洲物質實利主義文明的入侵比做有軌電車要進入上海。抵制的方式有這樣幾種:一是站在馬路中央,以血肉之軀阻擋有軌電車的前進,這是端王及義和團的做法:二是創(chuàng)立一個與之對立的電車公司,通過競爭把外國人的有軌電車公司驅逐出境,這是張之洞及洋務派的做法;三是消極抵制,不予理睬。這三種做法在辜鴻銘看來都不可取,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品德高尚之士,通過他的德望來喚醒民眾身上的道德力量,共同抵制。這是孔子的方法。所謂“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不難看出,辜氏的方法幾乎是卡萊爾“英雄與英雄崇拜確立時代”論的翻版,兩者的策略說穿了都是以圣賢、英雄人格的感召作用,通過人們對榜樣的崇拜與效法,重新確立一個有(道德)信仰的時代。眾所周知,辜氏一生著述都是圍繞維護皇權、為滿清皇室辯護而作。與卡萊爾一樣,他也認為君主是德與智的化身,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體,只有恢復君主制才能結束當時世界范圍內的無政府狀態(tài)。然而,占據君主之位的就一定是德才兼?zhèn)涞挠⑿壑繂?或者說,我們如何才能確認君主之位落入真正的英雄之手?如果君主在德才方面有欠缺,秩序又依憑什么而建立昵?對這些問題他二人似乎都沒有多加考慮,對君主權威的合法性也未細作論證。仿佛君主的德與智是與生俱來的,毋庸諱言。他們所說的君主,毋寧說是浪漫主義者的烏托邦想象。一根辮子、長袍馬褂,這種冥頑不靈的遺老形象便是辜鴻銘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印記。辜氏的?;柿鋈绻犯菰?,應該是可以追溯到卡萊爾這里的。
綜上所述,辜氏的思想學說受卡萊爾影響極深。如卡萊爾對西方物質文明痼疾的“診斷”,卡萊爾開出的“藥方”則是通過英雄崇拜建立信仰,恢復道德秩序,辜氏則根據卡萊爾的藥方為西方推出了“良民宗教”,即經他重新闡釋后的儒家學說??鬃邮撬鶕ㄈR爾的“英雄崇拜說”塑造的道德英雄,《論語》的英譯是他為西方世界引進的另一部“圣經”。換句話說,辜氏所心儀的儒學,乃是與卡萊爾、阿諾德等人思想主張相通的儒學。通過梳理辜氏與卡萊爾思想學說上的淵源關系,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辜鴻銘,這一長袍馬褂、終生拖著一根不合時宜的長辮的所謂“滿清遺老”,幾乎是用西學的視角、西學的話語來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而他終生縈繞于心的并非滿清王室的興衰與否,甚至中華民族的榮辱復興也不是他最為關心的事。他的抱負在于要消除民族、種族之別,以孔子的藍圖重建世界范圍內的道德秩序。而這,一直是辜鴻銘研究中長期被忽視、被誤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