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青
食物主題在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麗斯·沃克的小說中有重要的地位。從《最藍的眼睛》、《寵兒》和《紫色》中,可分析出食物情結(jié)與美國黑人女性的沉重歷史與貧窮困境、種族與自我身份、思維與文化習慣、反抗情緒與承襲黑人傳統(tǒng)等方面的聯(lián)系,從而展現(xiàn)白人世界中美國黑人女性的人生背景和生存狀態(tài),進而揭示作品對自由和平等的呼吁,以及對黑人女性完善自我、追求完美生活的希冀。
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麗斯·沃克與相關(guān)作品簡介
在20世紀黑人民權(quán)運動和婦女運動的影響下,托妮·莫里森、艾麗斯·沃克等黑人女性通過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開始重新定義她們的社會和歷史地位,并完全認識到黑人女性是處于白人的種族歧視和黑人的大男子主義雙重壓迫下的受害者。為了拯救隱藏于歷史背后的自己和黑人姐妹們,她們通過文學(xué)作品吐露內(nèi)心的痛苦來表現(xiàn)受害的歷史和重獲精神自由的歷程。
莫里森于1993年因“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xiàn)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其《最藍的眼睛》代表了她創(chuàng)作的主要思想,通過對黑人女主人公悲慘生活經(jīng)歷的描述,展示了由白人文化沖擊所造成的黑人自我身份的困惑和迷失,以及他們對本身弱勢的憂慮與無助,并著重描述了在種族與性別雙重壓力下美國黑人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秾檭骸分械呐谂z懷著身孕只身從肯塔基奴隸莊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而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兒女不再重復(fù)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了自己的幼女寵兒。小說反映出黑人特別是女性的命運是被迫殺、販賣、蹂躪、掠奪。
艾麗斯·沃克,普立茲獎得主、小說家、詩人和社會運動人士。她的作品反映黑人婦女為自身權(quán)利而奮斗,因而獲得廣泛的回響,其小說《紫色》是一部優(yōu)秀的張揚黑人女權(quán)主義的代表作,描述一位受舊思想束縛的黑人婦女的轉(zhuǎn)變和成長過程,充分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別和種族雙重壓迫的政治狀況和生活境遇,以及對這種雙重壓迫的反抗和對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食物主題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
美國黑人女作家在描寫事物時,常常會將其比做食物。莫里森的《寵兒》滲入了大量食物描寫。她以描述食物的手法來表現(xiàn)恐怖場景、面部表情、死亡、食欲、快樂、思維和其他復(fù)雜情緒等,如“兩只小手印出現(xiàn)在蛋糕上……另一壺鷹嘴豆散落在地上,有一堆冒著煙……”,“他做了個鬼臉,仿佛吃了一茶匙苦品?!?,“你說他死得如冰淇淋融化?!薄疤液怂频钠つw”,“手臂像甘蔗稈一樣,”,“卷心菜全被掃光”,“猶如嘗到蜜糖般快樂地咧開嘴”,“點點消息如同干豆浸泡在春水里散播開來”,等等。
食物主題也在艾麗斯·沃克的《紫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唇似黑李”,“他瘦得像扁豆”,“多可愛的老甜心啊”,等等。
比比皆是的食物意象表現(xiàn)出食物在黑人女性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不僅決定了黑人女作家的邏輯思維及寫作風格,“而且成為一種隱語,成為鐫刻著歷史與文化的密碼”。因此,把握作品中的食物主題描寫有利于讀者深刻了解美國黑人女性的人生背景和生存狀態(tài),理解黑人女作家對自由和平等的匠心與愿望。
食物情結(jié)反映美國黑人女性的沉重歷史與貧窮困境
非洲人來到美國這塊新殖民地的歷史充滿了艱澀和苦難,他們不是自愿來的,而是被販賣或遭綁架而淪為奴隸的。甚至美國獨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奴隸制仍延續(xù)。盡管林肯總統(tǒng)和三分之一的國會議員同意修訂美國憲法中關(guān)于廢除奴隸制的決議后,奴隸獲得了自由,但他們依然貧窮,依然吃不飽。《寵兒》中奴隸在監(jiān)獄里,“鵝油擦在嘴角,但沒什么可以撫慰舌頭”。塞絲的女兒看似嬌小,卻有填不飽的肚子。她一來就貪婪地飲水不止,一杯接著一杯,并且無論吃多少都無法減輕饑餓感。
黑人不僅吃不夠,而且因為饑餓而頻頻面臨懲罰與死亡?!耙驗辄S油和酸奶無法賴以生存”,奴隸們總想逃跑,而如果惹惱了奴隸主,他們就被打甚至被殺。塞絲逃出時一直光著腳丫穿梭在樹林中,“她的五個腳趾最終變成扇貝形的肉塊”。貧窮的美國黑人還常常被迫行竊,遭受白人的殘酷懲罰?!秾檭骸分小耙粋€神志不清的有色婦女因為偷了鴨子而入獄,并被處以絞刑”。
《紫色》中的黑人婦女角色索菲亞與子女被市長夫人欺侮,隨之因毆打白人市長而被判入獄。西莉在寫給聶蒂的信中描述索菲亞八年的監(jiān)獄生活:“她的臉黃而憔悴,她的手指看似肥腸。索菲亞說這里的一切令人作嘔,特別是空氣。食物腐爛得足以毒死人?!?/p>
美國黑奴在忍受個人糧食短缺的同時卻被迫過度地生產(chǎn)糧食。美國殖民者打算開發(fā)更多種植園并從食品加工中獲利,所以他們多利用廉價的黑人勞力。而在白人家里,黑人女性往往是煮飯做菜的用人的角色。平時,因為饑餓感受到焦慮,食物成為黑人女性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東西,她們熱衷于“整個夏天不停地腌制、冷凍食品,把它們做成罐頭,塞滿家中所有的柜子和廚架”。
黑人女性對白人食物的憧憬迷失了種族與自我身份
美國黑人不僅在身體方面經(jīng)受饑餓和勞作的折磨,還在內(nèi)心深處受到白人文化對黑人民族的心靈侵蝕。白色世界里的黑人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蔓延于方方面面的白人價值包圍著,致使許多人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白人的文化和觀念。其中,鐫刻著歷史與文化密碼的食物意象在黑人文學(xué)中的運用向我們揭示了黑人在追求白人價值中迷失了種族與自我身份。
在《最藍的眼睛》中,糖、牛奶、冰淇淋和草莓餅等是工業(yè)加工過的食物,代表著白人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追求,深深影響了故事中的人物,特別是黑人女性的觀念與追求,從而導(dǎo)致她們迷失自我的悲劇發(fā)生。作品巧妙地用隱喻的方式將黑人女性的價值觀與這些食物聯(lián)系起來。
食物情結(jié)反映美國黑人的思維與文化習慣
首先,食物有象征美國黑人文化啟蒙的一面。非洲人被販賣到美國當奴隸時,他們被迫與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隔離。黑奴或整日為種植園主人勞作,或被關(guān)在牢里,還因為受歧視,常常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導(dǎo)致他們心中最奢侈的東西就是食物。黑奴失去了原來在非洲家鄉(xiāng)自由自在跳舞的傳統(tǒng),于是經(jīng)常在監(jiān)獄里唱歌,那是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歌唱主題大多與食物有關(guān),如樹林里的豬肉、平底鍋里的三餐、漁線上的魚和甘蔗,等等,傾述食物短缺帶來的貧苦生活及美國黑人的共同困境。
其次,美國的黑人教堂文化也反映出雞肉飲食傳統(tǒng)對黑人女性的影響。在過去種族隔離的年代里,黑人于長途旅行中無處駐足餐宿,他們自主成立自己的教堂,幫助藏匿為自由而逃亡的奴隸。教堂不僅解決了黑人的精神饑餓問題,還解決了生理饑餓的困難。在美國黑人教堂里,雞被視為“福音鳥”。對黑人女性而言,為家庭、教堂、活動和企業(yè)準備雞肉盛宴是她們成功表達和審視自我的形式。雖然黑人女性的廚藝常常徘徊在社會邊緣,但是美國黑人的生活離不開雞肉和教堂。
黑人喜愛雞肉從蓄奴制早期開始,普通的雞肉和非裔美國人已經(jīng)有復(fù)雜的聯(lián)系,雞肉蘊涵著美國黑人的生活習慣。甚至在日常對話中,他們都談?wù)撾u肉。《紫色》里,索菲亞
的丈夫說:“那三個抬棺材的肥胖女人看起來應(yīng)該是在家炒雞肉。”這表現(xiàn)出認為婦女天經(jīng)地義應(yīng)當為家庭烹雞的世俗觀念。
另外,食物表達美國黑人女性包括悲傷、孤單、歡樂等的各種情愫,其中最突出的是喚起她們思念的悲喜之情。食物對人類生活舉足輕重。每家一日三餐是平常事,人們一看到食物便引起與食物相關(guān)的任何聯(lián)想。當美國黑人看到似曾相識的食物時,常會思念親人、家鄉(xiāng)或其他生命中的東西?!秾檭骸分腥z的婆婆貝比·薩格絲有八個孩子,四個被擄走,四個被嚇跑,她對孩子的唯一記憶就是孩子喜歡吃的食物,而完全忘記孩子長什么模樣了:“我的第一個孩子,關(guān)于所有我對她的記憶只有她是多么地喜歡面包烤焦的底部?!痹诖?,食物喚起貝比對她艱難奴隸生活的悲傷回憶。
不管身在何處,食物都具有影響力,能喚起人們的思念情愁。在《紫色》里,聶蒂旅行到一個叫奧林加的非洲小村落時,當?shù)氐娘嬍澄幕瘑酒鹆怂龑γ绹谌说乃寄睿骸八麄兿矚g肉……有時如果想讓他們幫忙,那就談?wù)勅?,哪怕是一點小忙,他們偶爾或可能樂意;如果想讓他們幫大忙,那就聊燒烤。是的,燒烤讓我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人們!”
利用食物宣泄反抗情緒并追尋黑人傳統(tǒng)
由于黑人曾是奴隸,他們在美國的社會地位最卑微,深受種族歧視。黑人以各種形式抵制不平等待遇。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為白人老板工作時極度饑餓,但他拒絕老板施舍的變質(zhì)面包和糖蜜。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里也有不少運用食物描寫反映美國黑人反抗情緒的地方。
《寵兒》中塞絲和丹芙對被象征著蓄奴制的鬼娃控制得習以為常了,但是保爾為她們樹立了抗爭的榜樣,在反抗鬼娃后,那些亂成一團的食物蘊涵著強烈的反抗情緒:“……撲滅灶火,從烤箱里拖出一鍋餅干。果醬柜挨在烤箱上,里面的東西散在柜子底的角落撒成一堆?!?/p>
食物情結(jié)不僅表現(xiàn)出黑人女性對壓迫的反抗,也暗示讀者,她們中的一些人已經(jīng)在抵制白人文化的侵蝕,并努力承襲黑人的傳統(tǒng)?!蹲钏{的眼睛》里的弗里達和克勞迪婭姐妹倆討厭喝牛奶,同時,克勞迪婭并沒有茍同佩科拉對雪莉·坦布爾的崇拜之情。相反,她承認曾有過一種更為奇怪、更為可怕的對世上所有雪莉·坦布爾的仇恨。還有,當她倆得到二十五美分去買冰淇淋時,雖然姐妹倆都很想吃冰淇淋,但是作者還是安排姐姐堅決抵制住了冰淇淋的誘惑,并建議妹妹也不要吃,結(jié)果克勞迪婭很快就被說服了。
由此可看出,莫里森沒有忘記給黑人女性帶來希望,讓她們在抵制住白人文化價值觀的浸染中,實踐自愛,獲得自尊。并且,她的作品中也提到了黑人生活中的天然食品,比如野果子、檸檬和桃子。這些食物是自然天生的黑人文化內(nèi)在營養(yǎng),與他們所懷念或渴望的田園式美好生活緊密相連。在波莉心底美好的記憶中,她的童年是多彩而甜美的:撿野果子時果漿把裙子染了,媽媽常做冰涼涼黃橙橙的檸檬水,當喬利過來撓她的腳時感到就像野果子、檸檬水、六月蟲的綠光都混雜在一起的欣喜,等等。又如,克勞迪婭對黑人的天然食物情有獨鐘,她不喜歡圣誕節(jié)那天收到布娃娃,而是想坐在廚房里的矮凳上,腿上放滿濃郁的丁香花,耳畔響著調(diào)動她所有感官的優(yōu)美琴聲,再品著個桃子。
黑人女性這些對天然食物的美好回憶與喜愛,不僅有利于承襲黑人文化傳統(tǒng),而且有助于她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與健康的心理基礎(chǔ)。
托妮·莫里森和艾麗斯·沃克的這幾部小說中的食物描寫為深化小說主題起到重要的作用,說明了美國黑人女性的食物情結(jié)與她們的生存狀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也表達了作家對黑人女性的關(guān)注和希冀,同時表達了對她們的愛,還暗示了對她們所屬黑人文化的群體價值觀的珍視和激勵。